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讲好中华美德故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学校

年级/册七年级下册单元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2课时)

【第二课段】15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2课时)

【第四课段】17短文两篇(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篇目文体事件评价性词句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篇目文体要素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人物

情节

环境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①具体生活情境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③正反

任务单4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角度句子特点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课时安排】

第16课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

——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人生的苦乐观,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精读课文】

1.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小贴士】

论证方法

示例1: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比喻论证

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时的感受比作“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责任未了时的痛苦情态。

示例2: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举例论证

列举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礼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情况,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3: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对比论证

将不尽责任之苦与尽责任之乐进行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

示例4: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曾子的话,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例子,论证了君子的终身之忧实际上是一种“真乐”,进一步证明尽责任的快乐,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

分析: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庄重

举例:第3段“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两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分析:本文语言灵动,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引用的表达形式的变换、语气词的运用上。

轻灵

举例:

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

“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

分析: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

流畅:

举例:

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分析: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

简洁

举例: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等成语形象地表现出责任尽完之后无比放松和快乐的心情;用对偶句“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概括了世间伟人所尽的大责任。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2.作者为什么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因为快乐的源泉是尽责,尽责并得快乐,相反,不尽责并得痛苦。那么尽不尽责就在于个人的责任心,这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说“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3.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的?

4.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参与维新变法,办报,办学校,写文章,以实际行动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除了他,你还知道哪些以担当责任为乐的人?

(同学1)北宋的范仲淹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忧乐,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政治家,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学2)居里夫人也是一个一心造福人类、有责任担当的科学家,她说人类需要梦想家,以科学成果谋取经济利益违反她的纯粹研究观念。

……

5.《最苦与最乐》所论述的有关责任的观点,如今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