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部

分答案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详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

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及部

分答案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

中的关系。(50分)

答:面对着大千世界,文学创造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

独特的内容;然而人文关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

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

系。历史理性(真)与人文关怀(善)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表现

为:

(1)“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不可分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作为“真”与“善”的精神价值,两者在文学作品中的

关系,简言之,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

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

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

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它追求“善”的终极价值;历史理性是人们对全面促进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进步力量的肯定评价,是认识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追

求“真”的价值功能。就它们的关系来说,二者对于人的发展都是必需

的,历史理性的强调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的重视能使人和

社会的发展更健全、更丰富、更和谐、更健康。顾此失彼或顾彼失此都

是不好的。就像童庆炳先生所说的,“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

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2)人文与历史的价值交汇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侧面上

然而文学创造其实并不存在规范化的模式。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

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

神。例如同是关注人类命运的伟大艺术家,面对着资本主义制度登上历

史舞台的现实,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在庸俗的充满铜臭

的暴发户威逼下走向堕落和灭亡的必然过程;列夫·托尔斯泰则关注新

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给农民大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他以不可遏制的愤怒,

对俄国资产阶级政府、法庭等国家机器的虚伪、暴虐与无耻,给予了无

情的揭露和鞭挞。显然,两人把历史理性的视点放到了不同的侧面,而

且又各有自己的局限性;然而他们的艺术描写中的情感评价,不仅蕴涵

着丰厚的人文关怀,而且其体现的历史理性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们的高度评价: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一个是“最清

醒的现实主义”。如果说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人文与历史

的价值交汇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实际过程不同侧面的观照上,那么有些

经典之作则更多地体现了文学审美创造的自由度。如白居易的《长恨

歌》仅仅保留了历史的一点影子,史学家决不会把它看做真实的历史,

然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缠绵的情感,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

其根源所进行的叙写,是那样的富于人文精神,那样的婉转动人和耐人

寻味,实在是人生“长恨”的千古绝唱。可以看出,作家的人文关怀是建

立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描述中的,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

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也是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

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相得益彰。

(3)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

作家的使命毕竟不同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人们只能期待

他们的人文精神同社会人生的某些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相联系,而不应

该向他们提出诠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非艺术要求。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

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

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

中,作家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

上展现。文学不是整齐划一的精神领域,更不应该成为某种廉价的时尚

观念的形象演绎。

(4)文学应该更多地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

单一的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

的伤害。例如人类历史的社会转型时期,新兴奴隶主阶级的疯狂占有及

其对奴隶阶级的令人发指的残暴统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后充满

血腥、无耻和贪婪的原始资本积累及其给劳动大众带来的苦难,虽说都

是历史之必然和社会进步的台阶,然而其泯灭人性,践踏人尊严、生

命、价值及生存权、发展权。倘若一味地片面强调前者,那就意味着真

善美的毁灭。在这里,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形成一个悖论。面对这一悖

论,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

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

和鞭挞,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汇。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

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演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总之,文

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

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

二、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请谈谈

你的看法。(50分)

答:有人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不

论是作为认识活动还是作为审美活动,要想达到认识和审美的目的都必

须经过文学接受这个过程。

(1)文学接受的概念

文学接受是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理论术语出现在20世纪。其中最突出的贡献者是

接受美学的姚斯、伊瑟尔等人。在这种新兴的接受美学中,作者被宣告

死亡,作家的权威被作品内在的结构所代替。文学接受被视为对于作品

结构与意义的发现。

(2)文学接受作为审美话动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

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使他们获得共鸣,给

他们带来审美享受。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的来源首先是在于文学作品在

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

态度。其次,除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包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具有

审美价值以外,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

一。最后文学的审美属性的最根本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辩证

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为满足读者的审美

需要提供的一种其他意识形态不能替代的处所。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

文学阅读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文学的审美属性是

文学活动的其他文化属性的基础,人们之所以愿意以文学来丰富自己的

生活知识,启迪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首先就是因

为文学接受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

(3)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语产品。由于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够反映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读者从中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因此其最为基本

的文化属性之一就是它的认识属性。正因为这一点,莎士比亚、雨果等

都将文学作品比喻为“生活的镜子”。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不仅可以反映

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反映人类社会,甚至通过对人物内心

世界的探求,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读者对人类自身以及读

者自我的认识。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客观

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读者的生活知识、经

验是有限的,而生活却是无限的。因此,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生

活。既了解过去,又洞察未来。

三、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

史舞台而由文学所取代。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50分)

答:宗教与文学同属意识形态范畴,无论古今中外,二者都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

取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宗教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

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像道教这样缺乏改

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

发展之势。像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

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

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

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

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

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

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宗教

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

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

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

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

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

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

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

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2)以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的联系为例

①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

关联

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

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

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

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

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

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的

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

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

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

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

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

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②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

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

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

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

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

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

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

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

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

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

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

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

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

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

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

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

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

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

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

这里。”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

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

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

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作品中的“爱”的主题,

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学的不断深

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

出:“郁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

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

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

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某种新的文化特

质。”

③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

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

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

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与

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新

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

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

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

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

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国人的国民性,其

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求,

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

的生存的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

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

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

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

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

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

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

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

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

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

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

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

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

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

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

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

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

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

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

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

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

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④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

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

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

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

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

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

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部分答案

一、“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

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

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与柏拉图的观

点相比,你赞同哪一方?为什么?(50分)

答:(1)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①柏拉图的模仿说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

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

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

子”。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

物的“本质”。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是不真实的。由于文艺

模仿的对象不是理式而是理式所派生出来的现实,所以文艺模仿的基础

是迎合人性中低劣的情绪,那么模仿出来的艺术品也就是低等的。他贬

低了现实以及现实的模仿者、艺术家和现实的模仿作品,但是并没有完

全否认现实中有美的存在。对于模仿的主体,他认为艺术品就是由感性

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

②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

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里提出了“模仿

说”。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相比有很大进步。从苏格拉底到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亚里土多德的“模仿

说”在继承和发展柏拉图的观点基础上形成,更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2)原因

①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进步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

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概念,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

才是“第一实体”,“除第一实体之外,任何其他的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

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因而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

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他的

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

统一,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

造。他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但他

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由此肯定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同

时,他也抛弃了“模仿自然”的“自然”意义含混的一面,直截了当地提

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而

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

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

律。

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给予模仿很高的评价,它可以使人们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知

识,产生快感,这是艺术的效用之一,比如音乐的教育作用,以及悲剧

模仿现实所产生的净化作用。此外,他还认为现实世界本质规律的概括

就是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会使现实中美的东西更美,而且会使丑的

东西变美。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诗要表现出人物在

特定情境中的言行,这是人物、情节典型化的萌芽。与柏拉图不同,他

很重视艺术主体的作用,指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艺术

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生活,这突破了艺术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他强调艺

术主体的能动作用,艺术创造取决于创造者。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是他推崇的方法,但艺术主体的作用不在于忠实地临摹对象,而在于创

造艺术形象,通过特殊的具体事物表现本质,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具

普遍性。

二、过去的文学理论教材讲文学欣赏,现在的文学理论教材讲文学接

受,请你对这种不同谈谈自己的看法。(50分)

答:(1)文学欣赏与文学接受的概念

①文学欣赏,是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欣赏者通

过文字或其他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

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

到升华。

②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

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

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2)文学欣赏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是在20世纪兴起并得到广泛使用的。传统

文艺学习惯于用“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等概念,而现代文艺学则倾向

于使用“文学接受”和“文学消费”等概念。

从表面上看,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文学鉴赏之间意思差别不大,指的

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其实不然,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

活动,明显地具有一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审美的、无功利的性

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而“文学接受”则充分

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因

而现代文艺学主张用“文学接受”来取代传统文艺学的“文学欣赏”或“文

学鉴赏”。

(3)文学接受取代文学欣赏的原因

①从文学自身来看,文学状况发生了改变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换

的直接原因

从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尽管可圈可点的经典作

家作品并不多见,加之又有十年“文革”的干扰,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共

和国文学史上极为灿烂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满怀热情的建国文学,还

是“悲惨与光荣共存”的“文革”文学,抑或是以伤痕、反思和改革相标榜

的新时期文学,它们都以史诗般的宏大气魄叙写了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

的生活史与精神史。在统一的意识形态规训下,那一时期人们的心目

中,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主流社会认同的作品则是不可或缺的

精神食粮。因而,作为芸芸众生的读者,当他们展开文学作品开始阅读

的时候,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欣赏心态油然而生,很少有人

怀疑作品的价值,这正是文学欣赏范式得以长期存在的依据。到了20世

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减弱,在中心价值离散和

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港台文学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封

存多年的旧中国的一些畅销书作品也得以走出阅读禁区,再加上文学创

作领域“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欲望写作”“身体写作”等声音一浪高

过一浪的喧嚣,中国人的文学生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学创

作者一方,‘宏大叙事’、国家民族寓言式写作不再被奉为方向;在文学

接受者一面,到作品中重温国族关怀、体验宏伟崇高也不再是主要的阅

读动机和心理期待。

②从个人趣味出发的文学接受形成潮流促进了文学接受范式的改变

个人趣味成了决定文学接受状貌的决定性因素,而从个人趣味、个人需

要出发的文学接受又往往形成一些耐人寻味的趋势或潮流,在这样一种

文学状况下,文学接受范式取代文学欣赏范式的应运而生是再也自然不

过的事情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文化资本在精神领域进一步扩张,

文学生产机制、作家角色和读者心态更是远离了“精神净土世界”。受制

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影响,文学不由自主地形成了自己的消

费品格。策划、推销、包装、炒作等商业化行为成为文学生产过程必不

可少的手段,那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高成本创作投入与市场

效应是格格不入的;娱乐性、传奇性、趣味性、欲望化是作家写作成功

的关键,作家明星化是一件让大多数作者引以为荣的露脸之事;迫于市

场经济下生存与生活的压力,广大读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再也无暇去

品味与咀嚼那些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强的文艺作品了。当然,这并不意味

着他们就不需要精神食粮了,但他们的阅读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却是

不争的事实。于是,那些通俗易懂、能让感官愉悦并能在最短时间内获

得享受的平面化文学作品,很自然地成为他们调剂生活、休闲放松的精

神快餐。可以说,正是市场语境下文学的消费品格孕育了文学阅读理论

的消费范式。

③理论生态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转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没有文学反映论的存在,文学欣赏这种“仪式

的、膜拜的、静观的”阅读理论范式就很难产生;如果没有文学主体性

理论和接受美学的张扬,文学接受这种强调读者参与的阅读理论范式也

失去了理论创生的机制;同样,如果没有文学解构理论和文化产业学说

的浸淫,文学消费这种商业气息浓厚的阅读理论范式是很难被广大文艺

理论工作者所接纳的。

三、价值判断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作用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50

分)

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基本常识(请将所选择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3分,共

15分)

1.本科目的指定参考书目为:

(1)钱中文主编的《文学概论》,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杜于2000年出

版;

(2)童庆炳的专著《文学概论》,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

版;

(3)钱中文的专著《文学理论教程》,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1

年出版;

(4)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4

年出版;

(5)童庆炳主编的(文艺学概论》,该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

出版。

【答案】(4)

【解析】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

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

品”课程教材。全书共有五编,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

材使用。

2.文学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这句话出自:

(1)车尔尼雪夫斯基:

(2)杜勃罗留波夫;

(3)别林斯基;

(4)恩格斯;

(5)黑格尔。

【答案】(3)

【解析】这句话来自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

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

些类似的人物来。“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

是新对象,新生命,寄托着作家启人深思、引人向往的审美理想,因而

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这个陌生是指文学典型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

个性,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语言特色等。如阿Q这个形

象,读者在生活中不可能见到,因为是鲁迅用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来的,

是新鲜的独特的,是古今惟一的独创的“这个”。

3.刘勰的代表作是:

(1)《原诗》;

(2)《诗格》;

(3)《文心雕龙》;

(4)《人间词话》;

(5)《诗品》。

【答案】(3)

【解析】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虽任多种

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

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

(1)恩格斯;

(2)马克思;

(3)毛泽东;

(4)康德;

(5)胡塞尔。

【答案】(2)

【解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

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这是一

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

分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

5.“美是难的”这句千年叹息出自:

(1)托尔斯泰;

(2)伏尔泰;

(3)亚里士多德;

(4)柏拉图;

(5)王国维。

【答案】(4)

【解析】希腊先哲柏拉图在《大西庇亚阿斯篇》中,通过一个个美的形

体的分析,发出了“美是难的”的叹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

同,而美丽并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所以“美是

难的”。

二、简要辨析下列术语的异同(15分)

艺术、文艺、文学艺术、文学、文艺学

答:(1)艺术

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

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

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

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文艺

文艺一般认为是文学与艺术的合称。文艺是陶冶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载

体,是人心灵的养分。为人类的教育与发展不间断的提供参照。人类社

会通过对文艺的传承和提炼,不断的提高文明的高度;使人幸福成为可

能;文艺也是人学的社会表达。

(3)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指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

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

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广义的

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

(4)文学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

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

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5)文艺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

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

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

三、简要解释下列名词术语的内涵(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文学活动

答:(1)文学活动的定义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

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

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

接或闻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

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

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

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要素

文学活动包含了若干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应由世界、作者、

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

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

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②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

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

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③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并超

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④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

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

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2.文学话语

答:(1)文学话语的概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为文学正是由语言来构成的;但严格说来,在

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

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实践”

文学作为“话语”,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

实践。当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作品,要在特定读者群体中

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会权力关系的意图

时,他实际上就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而相应地,读者阅读文学文

本,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自己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

权力关系,这同样也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

(3)文学话语的要素

①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

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

②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

主体;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

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

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

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历史上几种主要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1)主要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是指对文学的看法。如果以文学四要素为坐标,可以推衍出历

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即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和体验

说。

(2)文学观念变化的原因

①文学的变化带动文学观念的变化

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

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

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

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

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

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

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

饰。马克思认为文学属于意识形态,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随着现代主

义思潮的崛起,客观说,体验说应运而生。

②个人及群体观点的变化推动文学观念的变化

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

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

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观念

的看法发生变化。表现说摒弃任何工具主义的艺术观,认为艺术生产并

非技术问题,因为技术仅仅对工艺品而非艺术才具有本质意义。艺术作

品的具体形式只是传达艺术家之情感的载体。表现说是受黑格尔唯心论

的影响,同时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关。体现了对再现说的超

越。

2.谈谈你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理论。

答:(1)中西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

①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

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

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仍然具

有启发意义的。

②西方存在着大致两类文学文本层面观

a.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和内在意蕴层面;

b.四层面说,认为文学文本由更为复杂的四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

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第二个层面即

意义单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的面貌,

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

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2)文学文本的层面组成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

世界。

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

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

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

性和阻拒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②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

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

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

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

的纵深层次。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

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五、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1.怎样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现在的文学还有必要追求艺术真实

吗?

答:(1)从美学角度理解艺术真实

①艺术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

感悟。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

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

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

假定性情境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

实。

a.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

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

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

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正如列宁所

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

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因此,讲究“历史理性”,发现

和反映社会的本质,遂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要求而为艺术家和美学家

所看重。例如,在俄国文坛上,针对有些人认为果戈理的成就来源他具

有“忠实地抄写自然的本领”的观点,别林斯基匡正说,他的本领不是别

的,而是“来自他的伟大的创造力的,表现了他有深入生活本质的能

力”。

b.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

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这是由于,文学

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

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

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的艺术情境的假定

性显而易见:它们或者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个荒诞

不经的情境世界,或者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

之。前者如《西游记》里的人神妖魔共处的神话世界,后者如寓言、童

话中的拟人化的动植物世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鬼怪世界等等。现

实型作品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境也

是虚构的、假定的。如曹禺的《雷雨》,剧本让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

的矛盾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突又那

么集中而强烈,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因而是假定的。

②艺术真实是诗艺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

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

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

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

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a.主观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客观

性。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

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

主体性或主观性。例如,天体运行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现

象,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

握而已。然而在文学史上,不只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Vl的歌咏“El

出日落”的诗句,诸如陶渊明的“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王之涣

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就是今人也还在无视哥白尼学说而描

绘着主观化的“日出日落”景观,如刘白羽在《平明小扎》中对日出的个

性化的绚丽的描绘。文学创造对自然界如此,在描绘社会生活时也是这

样,它所提供的“真实”都是主观化、心灵化的真实,是体验的真实。

b.诗艺性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价值取

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

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比黄花瘦”“燕山

雪花大如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

急,万马战犹酣”等等,或炼字炼句,使语言陌生化,背离语言的一般

规范,或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变形、反讽、暗示、象征等“诗艺”,

创造出有别于科学真实的生动情境。可见,“诗艺”对于艺术真实的生成

是很重要的:假定性情境、主观性真实都是在“诗艺”中生成的,没

有“诗艺”的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

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

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2)现在的文学毫无疑问也要追求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

要条件。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

保障。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

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

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搬生活现象,并不排斥

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

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

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

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

艺术技巧。

2.有人说:在后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滿足人们

精神需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文学可以由大众娱乐文化所取

代。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答:这个观点描述了现代社会的部分现状,但由部分现状推论出“文学

可以由大众娱乐文化所取代”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1)文学消费日益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消费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承认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同时又注意到

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

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文学消

费”属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这是因为,作为精神产品,文学作

品已成为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发育过程中必然接受的一种精神养料,并日

益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文学

消费是他个人所有消费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文学消费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文学是不可能被大众娱乐文化所取代的。

(2)文学作品的惟一性决定了文学不会被取代

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

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态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

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后者的独特价

值则往往难以作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

重复的。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惟一性决定了文学不会被取代。

(3)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的

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无论在什么时代,无

论技术多么进步的物质产品,最终都要被性能更先进的产品所取代。它

们当中的个别物品可能转化为文物被博物馆收藏,但绝大多数物质产品

要退出消费领域。但是,文学产品则不然,尽管大量文学产品也存在着

被淘汰的可能,然而,各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产品却具有超时代性,它

们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为历代读者所共享。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保证

了文学不可能被其他娱乐文化所取代。

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写出下列著作作者名称(每小题2分,共10分)

1.《伊翁》()

【答案】柏拉图

【解析】《伊翁》是柏拉图早期的一篇短篇对话,因为这篇对话是发生

在身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与作为诵诗人的伊翁之间的,这篇对话暗含着

有关诗、哲学以及政治的深刻思想。

2.《汉堡剧评》()

【答案】莱辛

【解析】《汉堡剧评》是莱辛为汉堡民族剧院所写的104篇戏剧评论的

结集,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真正的德国国民族戏剧。他把戏剧看作是介

乎诗与画之间的艺术,认为它具备了这两种艺术的特点。在《汉堡剧

评》中他不仅主张创立德国的民族戏剧,而且对戏剧艺术规律也做了论

述。

3.《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答案】马丁·海德格尔

【解析】《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对诗人荷

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荷尔德林热”,也

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4.《迫害与写作艺术》()

【答案】列奥·施特劳斯

【解析】《迫害与写作艺术》是纳粹上台时逃至美国的犹太政治哲学家

列奥施特劳斯于1952年出版专著。书中他提出了“迫害”的概念,涵盖最

残忍的类型和最温和的类型,明确指出,如宗教迫害、政治迫害与一般

的社会排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迫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技

巧,一种独特的著述类型:只要涉及要害问题,真理就必须通过字里行

间呈现出来。这样一种“采用字里行间的写作方式”,被称之为“隐微写

作”。

5.《诗经原始》()

【答案】方玉润

【解析】《诗经原始》是清代方玉润撰写的《诗经》研究著作,是近代

诗经学的一部名作,其价值在于:突破了《诗大序》和朱熹等前人的旧

说,把《诗经》从钳于具体历史事件和“诗教”的旧说拉回到诗美学的道

路上来。

二、谈谈你对刘勰“神思”的认识(40分)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神思》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性

质,涉及到创作论各方面问题,其中艺术的想象是其核心——也即神

思。刘勰对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系统的全面发挥。

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点明,神思即文思,是指创作想象活动,认为

神思与作家的认识与阅历有关,作家只有修养心神,才能渐入构思佳

境。而作家的神思有迟速之分,关键在于学与才两个方面,所以要在平

时积学练才,才能使神思提高。刘勰为想象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想

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

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应容许虚构的存在。他认为想象来自对客观物象

的观察感受,从而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说明了想象活动必

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失去了依据。“神与物

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

形象思维。刘勰对艺术创作中这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作了理论概

括,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50分)

答: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真实”这源于他的“模仿”说。在亚里士多

德看来,“模仿”是艺术的共同功能,他在“模仿”这个词中见到一种新的

远较深刻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见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放弃了柏拉

图的“理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于柏拉图思想的一种反叛。他肯

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他认

为模仿不仅在于再现事物的原貌,而且是对事物的类的属性的反映。他

指出文学与神话的本质区别:“较之于历史,诗更具有哲学性,也更具

有分类上的价值。因为诗关注着普遍的真理,而历史更集中于个别事

件。”

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

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如柏拉图所说的知识现实世界的外形(形象),

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在这种艺术与现实,模仿与真实之中,亚里士多德更加承认赞赏模

仿的艺术魅力,更加推崇艺术的“真实性”。由此得出了“诗比历史更真

实”的看法。这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更为精炼的概括。

四、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如何批评“苏格拉底主义”?(50分)

答: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一部探讨希腊悲剧起源问题的著作,在书

的后半部,讨论了希腊悲剧最终没落的原因,尼采认为,对现实的模仿

导致了希腊悲剧的衰落,而其中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是罪魁祸首。同时

他认为,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是生命意志衰退的

表现,“理性主义”和充盈自足的“悲剧精神”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精神状

态,在理性主义权威的绝对统治之下的悲剧必然会衰落和灭亡。

他认为造成希腊悲剧消亡的是欧里彼得斯所代表的科学主义,是科学主

义扼杀了悲剧精神,从中流露出的对于启蒙理性的反抗精神,正是他对

于“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

尼采认为希腊悲剧产生自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这两种二元冲动的结合。

日神精神在希腊悲剧中具体表现为造型艺术,而酒神精神则表现为音

乐。歌队是使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借助歌队,酒神

音乐不断向日神形象世界进发,悲剧从而诞生。然而欧里彼得斯对悲剧

犯下的一个错误就是将逻辑思辨的内容注入了悲剧,使理性侵入了艺术

领域,让艺术彻底死亡。尼采认为艺术不是理性处理的对象,因为审美

思维和艺术思维完全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思维。这就体现了尼采对于“苏

格拉底主义”的反叛。而在尼采看来,苏格拉底在欧里彼得斯之后,让

悲剧走向了彻底毁灭。苏格拉底主义以理性逻辑的真,谴责艺术与道

德,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发现他们缺少真知充满幻觉。尼采反对那

种把理性真理当做绝对真理从而压抑了艺术的创作本能的做法,只有情

感的迸发才是悲剧创作的源泉。

尼采在对于希腊悲剧的起源与没落的原因探讨中,表露了自己对于艺术

与真理的看法,从而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苏格拉底主义”,表现了自己

对于启蒙理性的反抗精神。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详解

一、写出下列著作作者名称(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美诺》()

【答案】柏拉图

【解析】柏拉图的《美诺》是直接处理德性问题的一篇重要哲学对话,

也是柏拉图唯一一篇以德性本身为主题的哲学文献。

2.《为诗辩护》()

【答案】菲利普·锡德尼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艺理论批评家锡德尼所著的一篇美学著

作,他在书中的核心思想有二:一是指出艺术的创造性,二是强调艺术

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3.《作为手法的艺术》()

【答案】维·什克洛夫斯基

【解析】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什克洛夫斯基重点提出了一个概

念,“奇特化”即“陌生化”的概念,表达他的形式主义批评观点。

4.《声音与现象》()

【答案】雅克·德里达

【解析】作者通过对解释学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的批

判,开始了其对解释学的进攻,从而引发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意

义的论战。作者在《声音与现象》中阐述了声音与书写的次序等问题,

从而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兴起,因此,动摇了苦心营构的人文思想观念。

5.《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答案】詹明信

【解析】辑选詹明信的九篇重要论文及三篇附录,反映了詹氏理论的框

架和中心思想,在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似乎互相排斥的领

域、詹氏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并据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理

论的深刻含义不在于其自成体系,而在于理论所揭示、所叙述的问题。

二、谈谈你对王国维的“境界说”的理解。(40分)

答:(1)境界说

清末王国维等人引入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在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互相参

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境界论”,提出“有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等美学命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

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

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者阐释

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

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境界的作品,言情

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

(2)理解

①“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这与他1906年《文学小言》中所说的完全一

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

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

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

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

学之事。”第二年,署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

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

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樊志厚其

人,有人说是王国维自己的托名,有人说是与王国维“同学相交垂三十

年”的樊少泉。假如是后者,也应该说与王国维的观点十分接近,因为

序称王国维诒书告余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总之,

从作品的“原质”言,必须具备“情”“景”,且要“意与境浑”。

②情景须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

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为重要,因为“感情真者,其

观物亦真”。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

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联系王国维词作来看,他所说

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

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观堂外集·苕华词又序》中,王国维

说,真正的大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这种感情出自诗

人“自己之感,又和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是诗人“不失其赤子之

心”“以血书者”之感情。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

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

人生根本之问题”。

③“真景物、真感情”得以鲜明真切地表达。作者观物写景,须感情真

挚,而若不能恰当表现,文不逮意,则亦不能有境界。

三、苏格拉底为何批评荷马?(40分)

答:(1)苏格拉底认为诗人败坏道德。

荷马的史诗世界,是一个神人混合的世界。荷马表面上是写神,其实还

是写出了真实的人性,他毫不避讳地描写了神的贪婪自私和彼此间的相

互嫉妒,苏格拉底认为这些邪恶的人性会教坏青年。《伊利亚特》是以

描写阿基琉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开始的,在特洛伊战争中阿伽门农抢走

了阿基琉斯的女奴,阿基琉斯愤怒罢战,于是希腊联军节节败退。苏格

拉底认为这是阿基琉斯对上司的不敬和傲慢。更有甚者,荷马还毫不忌

讳地在诗中描写了大量神灵之间的乱伦以及神和凡人之间的交媾,这些

行为,苏格拉底理想国里都是不允许的。

(2)苏格拉底批评诗人助长了城邦公民的哀怜癖。

比如《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听说挚友被赫克托杀死后的心神错乱、嚎

啕大哭;比如《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因回乡路之颠

沛流离而哀痛呻吟、痛哭流涕。苏格拉底无法容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人

物的这种不加节制的失控情绪,因为这些都只是不断地滋长人们的悲哀

之情,让人们甘愿被这种非理性的情感所辖制;而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

要以理性对民众进行统治,诗所能唤起的哀怜只会软化人们的心灵,瓦

解人们的意志,从而忽略了对秩序、刚强、正义、美德的追求。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哲人认为必须把诗人从城邦里驱逐出去。当然,哲

学和诗歌的冲突背后,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是人类两种

不同思维之间的对峙,是人类理性意识、哲学意识开始萌发后对诗的权

威地位的挑战。挑战诗,实质上就是挑战一种古老的神话思维,这种思

维把人世种种不可知晓的事物解释为某种神灵安排、命运使然。

而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正处于人类理性思维逐渐崛起的时代,而在荷马

的诗中,神却是支配一切的力量、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神的庇佑和名义

下,人心安理得的做出了很多非正义的事情。随着古希腊理性主义的崛

起,宗教神话的价值标准必然被重新审视。作为那个时代理性思维的先

锋代表,苏格拉底以理性的目光来重新思考定义什么是勇敢、美德、正

义、友谊等,而表现出对荷马及其史诗的不满和非议就顺理成章、不足

为奇了。

四、怎样评价文本“细读”?(30分)

答:(1)细读的含义

①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的术语。即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从结构上

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进而找出由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

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瑞恰兹虽然提出了“细读法”,但是将其具体应用

到文学研究实践中却是靠他的学生燕卜荪来完成的。应用“细读法”,燕

卜荪写出了他的成名作《朦胧的七种类型》树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被

誉为“榨柠檬汁似的分析风格”

②二战以后,文学研究者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何在?怎样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新批评派对瑞恰兹提

出的“细读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和研究者们能够对文学

文本进行更为精微细致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这就迅速扩大了新批评的

影响。而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布鲁克斯。

(2)对细读的评价

①文本“细读”法对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诗歌语词具有丰富的多义

性,正是这种语词的多义性使诗歌语言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张

力,燕卜荪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朦胧”。一般来讲,所谓的朦胧在普通语

言中指的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机智的或骗人的语言现象,但是燕卜荪则

是在引申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他说:“任何导致对同一文字的不同解释

及文字歧义,不管多么细微,都与我的论题有关。”

②燕卜荪用文本“细读法”对诗歌语言的“朦胧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是第一人,而且也对新批评理论的产生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燕卜荪对诗歌语言“朦胧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学语言的基本

特性,即多义性。朦胧打破了语言意义的一元性,赋予其丰富的多义

性,在意义的多元展开中,不仅恢复了语言的生命力,也增强了文学作

品的表现力。

③“细读法”的使用和发展有其理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布鲁克斯有针对

性的在文学批评及教学中使用了“细读法”。在布鲁克斯看来,文学批评

就是对文学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那些从作者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产

生的根源,或者从读者的角度研究作品的影响的都不是真正的文学批

评。这种文本中心论也是新批评的一贯主张。就新批评派的基本理论来

讲,关注具体的文本而忽视更为宏阔的社会历史因素,最终走向形式主

义,却是不争的事实。布鲁克斯提出的“细读法”就是典型代表。

五、如何理解“互文性”?(30分)

答:(1)“互文性”的内涵

①“互文性”源于解构主义理论。米勒表明:“解构主义”探讨的是在比

喻、概念和叙述的相互交织的固有属性中究竟暗含了什么。所以,对于

批评家而言,当他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文本之网中。一方

面,新的文本是寄生于从前的文本之中的,而新的文本又对从前的文本

进行破坏,进而形成一个历史的链条,这也就是我们说过的“互文本

性”。

②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

文性(文本间性)这一术语。文本间性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

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

中产生的。由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

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

(2)对“互文性”的理解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①“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

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②“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

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

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

“互文性”概念强调的是把写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从横向上

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

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

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应当说,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

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

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

内涵。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2017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4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考研真题

及部分答案

一、写出作者(每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1.《影响的焦虑》

【答案】哈罗德·布鲁姆

【解析】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是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

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

论》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影响的焦虑》从精神分析

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

论、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说,作者阐发了传统影

响的焦虑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逆反批评”。从而

确立起了经典作品的至高地位,诗的形成史也即成为了一代代诗人误读

各自前驱的结果。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有学者

评价其为“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2.《镜与灯》

【答案】M·H·艾布拉姆斯

【解析】美国著名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

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扛鼎之作,作品着重讨论了西方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

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

观说”的演变过程。另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

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其中“作品”始终占据着统治要素,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才

得以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一个有机的活

动系统。这一文学理论至今仍为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所沿用,对于

后世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3.《沧浪诗话》

【答案】严羽

【解析】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

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佑间。诗话是一种笔记体、随笔性的诗论著

作。此书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一部诗话。其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

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

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

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全书分为《诗辨》《诗体》

《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其中“以识为主”“妙悟”“别材”“别

趣”等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势探讨诗歌

艺术理论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

4.“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答案】庄子

【解析】庄子在《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中提出了“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的说法,原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提出心斋的概念:“若一

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

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必须摒

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

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

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

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

斋”一说体现了老庄体道的方法,“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万物

的本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的本性

是“虚”和“通”。“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而其

修养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其体现了心志专一、凝神静虑、无

有杂念、虚已待物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5.“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答案】苏轼

【解析】“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句的作者为苏轼,出自其《送

参寥(禅)师》一诗,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

事之境界。苏轼受佛道两家的影响较大,其在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基础上形成了以佛道两家思想为主的“虚静”“空明”说,体现了作者对于

主体心境修养的认识。他主张将主体纳入现实中的千景万象,展开丰富

的思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但既要懂得

存身于物内,更要学会忘身于物外,只有达到了“空”与“静”的境界才能

实现自我本体上的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