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复习_第1页
历史期中复习_第2页
历史期中复习_第3页
历史期中复习_第4页
历史期中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由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是以家庭为单位,使用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个体农耕。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土

地私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木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采用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田的出现而出现的,

时间是春秋时期。

(5)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方面,农民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来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

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

高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

营方式,阻碍了交换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阻碍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

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

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

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

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

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

方面的考虑。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

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

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5、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变历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通过新航路,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

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布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列强纷纷加入殖民扩张行

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

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势力最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

的殖民大帝国,英国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

第四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变规律:

一是资木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确立的过程,就是垄断资产阶级完成征服世界的过程。因此,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二者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的。

二是没有世界市场,就没有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成

为近代全球性的国际关系的核心。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演变的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

点决定的。其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而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

4、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和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多重作用: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

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

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

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从道德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产物,

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他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作为

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地和投资场所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受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丧权辱国,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经济畸形发展,导致这些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灾

难深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对我们有几点重要启示:

一是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发展进程发生着重大

影响,一个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三是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发展,

继往开来,积极进取。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

内容: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意义: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

国的经济侵略同时瓦解着本国的封建经济。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先

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抵制了

列强的经济侵略。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兴衰过程: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

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

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缄丝厂、天津贻来车机器磨

坊等。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

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春天(黄金时期):1912-191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

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群众性的反

帝爱国运动等的推动,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

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骞、周学熙和荣宗敬、

荣德生兄弟等。但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四)较快发展:1927-1936年

国民政府成立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五)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

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国民族工业II益萎缩。

(六)恢复发展:(1949-1952年底)

建国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

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在1953年至1956底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

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

营以及偿付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

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

进步。

(2)从政治上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

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

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

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

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过程中,逐步完成对农'也、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

济基础。

(3)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

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山此全面展开。

(4)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从1953年开始,政府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试办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兴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

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

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党

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八大的指引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的泛滥: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

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

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并造成了1959-1961连续三年的严重

困难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

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文革”时期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

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卜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

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

新格局的形成、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发展突飞

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历经百年,中国的近代化至此才突飞猛进,

凯歌高奏。

(1)1978年12月召开的卜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作出了实

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

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三次重大改变)

1、从建国初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

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主观

上急于求成等。

具体做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评价: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工业化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

但其弊端日益暴露,使企业失去活力。在农村则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长期落后。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具体做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

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增强

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

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具体做法:把企业推向市场。

评价: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

1、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主要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

港口,并且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

(2)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

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罗斯福新政

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世界紧张

局势;胡佛总统固守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民主党人罗斯福临危受命,决心扭转危局,

实施新政。

主要内容:

(1)首要措施——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誉,恢复信贷活动。

(2)中心措施——调节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规定了

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控制农产品产量与牲畜数量,损失由政府补贴。

(4)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加强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

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特点:

(1)政府干预经济。

(2)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如《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作用:

(1)摆脱危机困境,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民主

政治。

(2)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变化原因: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是促使资本主义变化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

神;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支持;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变化表现: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期:

70年代后,经济滞涨后的混合经济(即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2)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二战后,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发展;“新经济”出现:20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集体化,农业税很重

大中小工业一律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对工业化。

工业制,高度集中管理)部分政府无力开发的矿产、

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工资制(平均主义)

分配

配给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

了全国的人力、财力、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积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极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维埃政权。

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②找到•条向社会主

巩固。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该政策使农民负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

担过重,它挫伤了农民经济政策的执行。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和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

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枳极性不高;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

途径。济发展失去活力。

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

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

破坏。

2.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为克服赫鲁晓夫的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

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

原因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乱局面。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与美国进行军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竞赛。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农业:扩大农场和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

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

经济改革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产品价格等;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

内容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工业:推行新经济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营自主权等。

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没有突破原来的计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

上进行局部改革;划经济体制;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执政后期趋于保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

失败原因

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守,改革陷于停滞。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

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

认识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折性。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借其强

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2)1947年,美、中等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山贸易体制,

形成了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又一大支柱。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

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作用。

(1)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

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

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3)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

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

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

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

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2)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⑤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3)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高度发展。

①从开辟新航路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