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班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5

局)

篇1: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复习

1、老师引导学生看复习题(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

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68册,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口答

3、引导学生看复习题(2)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

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老师出示不同答案a、1400+b、1400+1400Xc、1400

Xd、1400X(1+)

4、老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选择正确答案

指名汇报并说明原因

5、老师谈话导入新课

假如将这道题的条件变为“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讨论的比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学生默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老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指名板演

(4)学生说解题思路

(5)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3与复习题3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条件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3条件中给出的数值形式是分数形式;例3中给

出的数值形式是百分数形式。)

老师指出,分数与百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回答。

2、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分?

问:同学们能说一说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区

分吗?

问:谁做单位“1”?(让学生分别指出两道题中的单位

“1”),用什么方法解答。(乘法)

问:怎样列式表达?(比较)

问:结果如何?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老师板书:相同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点: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百分数来表示;分数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分数来表示。

3。做一做第1题。

龙泉镇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削减了0o5%o

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在例3中已经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本题中学习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沟通、讨论

(1)老师巡视,适时引导。先确定数量关系,再列式解

答。

2800-2800X0o5%

=2800-14

=2786(人)

2800X(l-0o5%)

=2800X99。5%

=2786(人)

答:今年有小学生2786人。

(2)指名说解题思路。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

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三)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日我们学习了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多

少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

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只不

过表示形式不一样而已。

(四)巩固反馈

练习二十二第4题、9o

篇2: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

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育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

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

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育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

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

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把握解决此

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打算: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

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

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

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

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

算解决不了的。今日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

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

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

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

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

算式,做完后相互说说,相互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激励正确的想法和不

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

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9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4-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

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X2=10(个)

604-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X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4-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

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

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

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X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X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4-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慧,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由于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

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

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

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

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

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

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

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

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

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

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

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晰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

出单位名称。像今日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

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相互说说每一个

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

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X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9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

家长、同学们打算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篇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的

特点,理解并把握它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进行解决。2.培

育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沟通互动当中经历解决

问题的过程,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知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打算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

倍。

男同学有()人;

男女同学共有()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校园里栽了棵柳树,栽的松树是柳树的2.5倍。

松树栽了O棵;

柳树比松树少栽()棵。

2.解下面的方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引发学生感想。

出示植树造林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说说看。(师板书条件)

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补充板书)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种树面积:

种草面积:共12.5亩

提问: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怎样设未知数?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沟通自己的方法,老师在线段

图上标出亩和

1.5亩。

老师:借助线段图,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沟通,汇报解法。

师板书解题过程,进行检验。

3.回顾解题过程,加深对题目的进一步理解,并评价学生

的做法,激发学习的乐观性。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吗?

1.观察地球的图片,介绍地球表面的情况,了解表面积的

含义。

2.自学教材例题,在深入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

线段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把握解法。

五.深化练习。

L将主题图中的“我家今年共种了12.5亩的草和树”改

为“我家今年种的草比树多2.5亩”。

让学生编题,激励学生乐观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同伴之

间进行讨论和沟通,画出线段图进行解决,然后组织全班沟

通,学习解题方法和步骤。

2.比较两题的异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和倍”、

“差倍”问题的一般解法。

2.数学小博士。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L8倍,它的周长是56厘米。这

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总结本节课解决问题的特点,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步骤,强调怎样设未知数,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

再进行解答。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前设计中,我紧

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种草种树”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而且开阔了眼界,丰

富了教学内容。紧接着,通过对教材例题的自学和练习,进

一步巩固上面学到的方法。然后,转变情境图中的一个条件,

启发学生继续学习,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迁

移类推的方法,通过思考、沟通、分析、解答,获得了解决

这类问题的方法。又经过比较,使学生清晰地熟悉到两道题

的联系与区分,提高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实施教与

学的双边活动,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

的目标。大多数学生把握了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管有

些学生会做还不会说,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步骤地解

决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能不断评价激励学生,使

学生既把握了知识,进展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课件的应用。

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用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

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培育了自主探究的精神,提高

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

辅助作用。

四、教学中的不足。

1.课前复习时说的过细,学生弄清晰了这样做的道理,但

费时较多,占用了后面的教学时间,致使教学过程前松后紧,

练习部分处理得较为仓促,学生学会了“和倍”问题的解决

方法,“差倍”问题把握的同学不多。

2.解方程练的较少,中、下学生没有娴熟把握解方程的

一般方法,制约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3.由于多媒体的原因,使学生上课后不能马上进行学习,

耽误了几分钟的学习时间,同时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育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

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把握

知识,逐步形成一些技能技巧,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篇4: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悉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详细意义。

2.把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

法。

3.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把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打算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打算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

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

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沟通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

位“1

二、学习新课

1.把复习打算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

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沟通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习中的

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

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

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

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

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学习例lo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班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

熬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班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

么疑问呢?

可以简洁介绍《国家体育熬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

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阅历,实行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

式)

(2)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沟通解题思路,让学生总

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沟通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

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

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习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沟通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

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详细

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

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熟悉?

(5)简洁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熟悉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熟悉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

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

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诞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

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

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实行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

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沟通。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班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

用1个圆表示六班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

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班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

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

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

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习,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

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

辩论。

(6)讨论:结合详细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行能超过

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白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

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

问题(一)”

篇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的道理。

2、把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挨次,并能正

确计算。

3、培育学生养成专心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供:“冰雪天地”图: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门票的信息?

2、如何购门票,这样合理吗?

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1、需要花多少钱?

2、策略讨论,分析原因。

三、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四、巩固概念,变式提升

1、假如有老师和同学去游玩,需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五、练习延长,体验成功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挨次,不计算。

203-1344-228+120X8

97-12X6+4326X4-1254-5

2、同学们植树,四班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班级

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班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

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

多少棵?

4、三、四班级学生进行体操竞赛,其中三班级有240人,

四班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班级比三班级多站

几排?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日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

么收获?

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数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

习一中的第5题〜9题的教学内容。四则计算教学的目的到

底是以什么为主?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

意两级运算的运算挨次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

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则运算的计算挨次包括带括号的计算挨

次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遇到过,但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甚

至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了然于胸。因此我不把

四则混合运算挨次作为重点来教,而把它作为加强学生解决

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篇6: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班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收集

整理相关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熟悉其中的数量

关系,学会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问题得到解决。

2.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能自觉

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阅历,提高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

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

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师: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一开头怎么比?后

来田忌的伴侣孙膑帮他想出了怎样的好方法?

师:你们佩服孙膑吗?为什么?

师:人们把这样奇妙的方法和好的计策称之为“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常常要运用一些“策略”来

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

清晰。教学一开头,以学生熟悉且感爱好的故事《田忌赛马》

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合作沟通,探究策略

1.整理信息。

师:国庆期间,家福乐超市文具柜的部分商品降价销售,

你们知道超市为什么降价销售吗?(降价销售其实也是一种

经营策略,目的是为了猎取更多的利润。)我们来看看详细

情况。

师:图中小伴侣在干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大

声说出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说得完整。同样的笔记本说

明白什么?这么多信息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已知条件: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

本笔记本,小军用了42元。)

师:思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些信息都需要吗?你

打算摘录哪些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师: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些杂乱无章

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和整理,从而找出有用的信息来解

决问题。(板书:整理信息)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条件进行整理,让我们

看得更加清晰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老师进行巡视,学生汇报结果。)

展现学生列出的方法:(摘录条件、画线段图、列表……)

2o列表整理。

师: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假如让你选择,你

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板书:列表整理信

息)

老师指导:老师选择学生列出的不规范的表格,引导学生

熟悉表格的结构、理解表格里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每人购买

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要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

应的,如买3本要用18元钱。)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3.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整理好信息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

关系)

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

算(同桌沟通解题思路)。

全班沟通解题思路。

4.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纳了哪两种不同思

路?谁来说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求出1本的

价钱。

(2)从问题入手:要求买5本需要多少元,也要先求出1

本的价钱。

(板书: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师: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赶紧来解决小军的问题。你能选

择有关的信息列表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出示空白表格:

(1)学生书上填表,并列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2)四人小组沟通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师:与小华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小军的问题,我们也选择

了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求出笔记本的单

价)不能选择小华的信息吗?为什么?(其实小华的也可以,

但假如计算小华的总价发生错误,就会把这个错误带到解决

小军的问题上来,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给定的条件。)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

(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出示两张表格。

师:解决同一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麻

烦吧?能不能把两次的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说说你是

怎么合并的?(学生说,再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师:假如不考虑姓名,而把讨论的留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

的关系上,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f元

5本f()元

()本f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

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

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假如买10本,要付的

钱跟42元比会怎样?

3.反思沟通,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

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

了解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把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

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先观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将它们列表整理。(整

理在书上即可)比比谁找得准,写得快!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独立解答。

2.师:NBA篮球赛看过吗?知道姚明吗?老师收集了一些

关于他投篮竞赛的情况。用画面及录音出示相关信息:姚明

在两场竞赛中共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42分。奥尼尔

在三场竞赛中共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60分。①假设

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竞赛中姚明一共能得

多少分?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灵

活整理信息、制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开机械地记忆和简洁地

仿照。]

五、总结沟通

篇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L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

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

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

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

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打算: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

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

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老

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

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

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

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

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相互

沟通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

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老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

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

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老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

问题,回忆一下。同桌沟通。学生充分列举,老师媒体协

作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

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

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

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沟通。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竞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

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竞赛。淘汰制是指每场竞赛

都要淘汰1支球队。

假如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洁的计算方法吗?

(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T

就是求的竞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沟通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

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

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

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

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

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

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

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惊诧,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

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

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

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

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速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

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正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

已经解过的题。今日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

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擅长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

解题。

篇8:《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一小学胡梦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班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

学习任务分析:

1最终能力: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结果分类:问题解决的学习

3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①找到题中的数学信息,并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②借助画图理解题意;③能够正确用

除法列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支持性条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

4起点能力:乘法口诀,除法的含义

学习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能够有理有据的选择正确的算法;

2通过充分的参加“平均分”的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以

及除法的含义。

3运用除法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用乘法口诀求商和平均分,我们

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知识回顾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共有几组星星?每组星星有?每组

都有6个,说明是怎么分的?

(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追问:遇到平均分需要用什么来解决?

追问:图中表达的意思是?(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几?)

小易:小伴侣们,大家好!我是小易。“易星球”打算进

行“最强大脑”的闯关竞赛,但是我在冲关游戏中遇到了困

难,你们愿意来帮帮我吗?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帮助小易“解决问题”(板书课

题)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我们来看小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有15人参加“撕名牌”游戏,平均分成3个组,

每个组有几人?(出示ppT)

问题1: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边说边出示图例)

大家看到这个图熟悉吗?那谁愿意来说一说图中要表达

的意思是什么?所以小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把15平均分

成3份,求每份是几?)

那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动手在学习单上画一画吧

谁愿意来说一说每份分几个?每份分得的相同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来解决

问题2:应该怎样用除法解答呢?

15+3=5这个算式的含义是?把15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5(引导说)

问题3:解答正确吗?

我们算出每组有5人,题中说有3组,所以一共有多少人?

和题中所给的15人相同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养成

检验的好习惯。

检验时需要用到???(乘法口诀)

预设1:学生回答用乘法口诀。

继续追问详细用哪句成法口诀?

检验完之后还要?(齐答)

(二)15人参加跳大绳游戏,5人一组(出示PPT)

问题1:通过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

题?(统一将问题写在学习单上)

问题2:针对我们提出的这个数学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

预设1:学生在画图前列出算式“15+5=3”。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决?怎么看出是平均分的?

存在怀疑,动手在学习单上画一画。

通过画和圈,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求?(15里有几个5)

那应该怎样列式呢?

问题3:15+5=3这个式子的含义是?

问题3:我们解答完需要?检验

我们算出有3组,题中给出每组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与题中给出的'15相同吗?

接着我们要?(齐答)

(三)小结

问题1:我们帮小易解决的这2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呢?

预设一:都用除法来解决

追问: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说平均分时可以用除法来接

解决,第1个题中说了是平均分,我们用除法来解决。第2

个种没有说是平均分,为什么也用除法来解决?

预设二: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我们上学期学习过,一般1个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2个乘法算式,今日通过学习又知道一般1个乘法口诀同样

也可以帮我们计算2个除法算式。

小易:小伴侣们,感谢你们帮助我,只剩下最后一关了,

我们一起加油吧!

三、第三关(巩固练习)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小组推磨式)

说出算式表达的含义(单独说)

小易?:小伴侣们,太感谢你们了!在你们的帮助下,我

顺利通过了“最强大脑”的闯关。真的很舍不得你们,期待

下一次的相遇!

四、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篇9:《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育学生

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

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夫正在运葡萄,请你

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沟通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

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

有时要用“去尾法二

2、判定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

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

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

“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老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

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

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

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

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老师要给以必

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开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

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

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激励他们说出理由,在沟

通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沟通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

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育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育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日这节课我们要把学

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

报,相互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贝I。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留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

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

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

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沟通)。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沟通

B、假如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老师留心学困生把握情况,准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

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篇10:《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二班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习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详细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把握解决问

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育学生专心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

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育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详细问题,培育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

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

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

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伴侣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留意力吸

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老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

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

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沟通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沟通。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

(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

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

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二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沟通:你是怎

么想的?

7、老师今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伴侣“小括号”:假如想转

变运算挨次,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

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转变运算挨次,

小伴侣们只要观察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

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

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转变运算挨次: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进展过程中明确

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

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

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

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

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

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

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

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

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

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

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

=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

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沟通、实践中把握知识。明确小括

号的作用是转变运算挨次,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1:《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班级下册第99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

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

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

有多少个同学参加?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制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专心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

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

人?”

⑵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

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

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

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

学相互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

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

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

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

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

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

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

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日我们运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1)出示题目。

⑵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

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1)出示题目:P.101⑴

⑵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分小组沟通。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

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4)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1)出示题目。P.102(4)

⑵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

问题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

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假如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

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

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

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乐观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

放题,全部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

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育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

力。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

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

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

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

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

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

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

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

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

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

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

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

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

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歹厂’这两个信

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

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

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

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正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

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

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

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由于这样导致

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篇12:《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细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

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育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育学生专心观察、乐观思考、完整正确表达的习惯,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

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

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

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专心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

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由于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

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

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

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

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