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_第1页
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_第2页
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_第3页
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_第4页
学教融合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构建“融合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可以助推课堂教学实效,而“学教融合”作为“融合课堂”的实践基准,是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经的征程。通过“学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和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互相融汇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奠定基础。一、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新课改模式下,我们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师生交流中,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法宝。(一)认知互动,探究知识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与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在探究与讨论中,同学们主动参与,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同时,学习知识也更加轻松。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互动中学习新知识[1]。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中,首先,老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混合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图形边数进行分类;其次,在学生分好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吗?”同学们积极抢答,“正方形”“长方形”“四边形”……其中,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四角形。”老师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觉得它叫四角形呢?”这位同学回答:“因为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呀。”最后,老师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而那位同学找到答案后,尴尬地说道:“原来就我一个人是错的呀。”这个时候老师需要做的是鼓励这位同学,并且告诉其他同学:“刚刚那位同学的回答没有问题,因为他从不同的角度去命名图形,值得鼓励与肯定,但是呢,我们习惯将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最后,出示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同学们认识,引导同学们认识这些图形为什么特殊,为什么它们的名字不一样。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大家都认识了什么是四边形,还了解了一些特殊的四边形。这一堂教学课中,同学们成功进行认知互动,积极参与讨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在犯错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这样学习到的知识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同时,在认知互动中,我们也融合了情感互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讨论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二)情感互动,发展良好品质在课堂互动中,不仅要有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很多时候,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贸然将其分开,整个课堂就会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本的活力[2]。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教学中,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多媒体呈现“套圈游戏”的场景,依次演示四位男同学和五位女同学的套圈比赛情况,要求同学们根据男生与女生的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制作完成统计图。然后根据学生制作的统计图进行提问:“大家发现了什么?想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应该从哪一方面下手呢?”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接下来,就男生套圈的数据6、9、7和6,引导学生猜测平均数的范围,很多学生猜测6、7、8,还有同学说是10,老师继续提问:“那么让我们来算一算,你们猜测得准不准。”最终学生计算得出是7,于是老师寻找:“刚刚说是10的那位同学在哪呢?”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这位同学,而是乘机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为什么不是10呢?有同学回答:“因为最大的数是9呀。”这时那位同学很是尴尬地回答道:“老师我错了。”这时老师就要注意进行情感交流互动了,开导学生:“正是因为你的回答,才让同学们知道,平均数的大小,不会比最大的数大,也不会比最小的数小。这可是你的功劳呀,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避免了同学的尴尬,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互动。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交流转变为动态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其良好的品质,因材施教。二、解题中,提升学科素养解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而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在解题中,我们需要不断细化分析其中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态度进行推理,发现规律特点,从而学会建模。(一)细化分析过程,科学推理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其主旋律。通过细化分析解题过程,科学推断,不断深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通过细化分析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新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老师引导性的提问引出今天的话题:“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首先,我们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老师提问:“同学们认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先猜猜看,并且说出是怎么想的。”因为同学们对于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熟悉,它们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所以猜测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其次,老师拖动教具,将长方形变成一般的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还是360°吗?大家如何去验证呢?”同学们通过讨论,有的同学利用量角器验证,有的同学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进行验证。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验证的这个方法,并且引出“转化”的概念,引导同学们通过将五边形和六边形转化成多个三角形的方式,计算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总结: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边数-2)×180°。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推进,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细化分析过程,科学推理,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去实践,引导学生把新的问题转化成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推理。(二)发现规律特点,学会建模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题目都是利用同一个通用公式解题,如果我们能发现这类题目的规律特点,许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特点,教会学生去建模则是我们需要去践行的[3]。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教学中,用硬纸板制作四个正方体模型,在正方体表面涂色,把四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和5份。问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所得的数据制作成表格,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将所得数据进行拆分整合,通过研究和讨论得出结论: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始终是8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平均分成3、4、5份分别是12、24=2×12、36=3×1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平均分成3、4、5份分别是6、24=4×6、54=9×6。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把大正方体棱长平均分成n份,会是什么结果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我们通过一般数据得到规律,即如果将一个涂色的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n份,那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1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²×6个。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特点建立模型,那么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我们直接套公式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提高解题效率。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习建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三、辨析中,实现共同成长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讨论与辨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管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都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共同成长。而在辨析中,勾连与对比就是我们的方法与手段,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堂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辨析中了解他人的想法,构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一)勾连,形成认知体系通过勾连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认知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通过沟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其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不断去引导,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首先,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因为多媒体演示中,平行四边形是在网格里,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数网格的方法去计算。还有同学想到了四年级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时候,我们运用的“转化”思维是否也可以在这里运用呢?运用到“转化”的思维,即将新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去计算面积呢?通过学生积极讨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并且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利用“转化”思维,我们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转化,那么梯形和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就会迎刃而解了,由此形成认知体系。在学习完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后,我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记忆。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勾连,将所学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并且,在推导过程中,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转化”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二)对比,引导逆向思考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解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完善数学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最优解。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对于课本中的例题:给敬老院送10盒菜椒,每盒12个,那么一共多少个?引导同学们先自主去思考计算,有的同学先算9盒有多少个,再加一盒的12个;有的同学先算5盒有多少个,再乘以二。比较这些方法,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呢?之后,引导性地进行提问:“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列式计算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通过引导学生们进行对比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得出结论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得到答案。进而,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两个0。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逆向推导验算所得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对比,将一位数乘以两位数和一个数乘以整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