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3社会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3社会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3社会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3社会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613社会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A卷)2011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A卷)2010年东北财经大学604社会学考研真题(B卷)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A卷)2008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A卷)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A卷)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3社会学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社会网络2.社会解组论3.从众与模仿4.群体贫困5.印象管理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2.什么是角色距离?依据戈夫曼的角色理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简析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人际关系组织理论。2.有关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有多种论说,试述马克斯·韦伯“理性化”视角的现代化模式,并作简要评价。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联系实际阐述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以城市化为前提,说明中国户籍改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可能的改革趋势。2.社会控制有多种手段,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谈谈法律和道德这两种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及控制原则。

2014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3社会学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社会网络答:社会网络是指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2.社会解组论答:社会解组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社会解组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该理论认为,以亲属、情爱、朋友等关系为内容的非正式关系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远比正式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更为重要。前者的整合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社会解组就是这种非正式关系的解体。当社会生活中的共同规范消失、共同体观念缺乏或消失时,社会解体现象就会发生。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以及社区的异质性不断增加等等,都会破坏社会原有的动态平衡,使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日益减弱,从而导致社会解组。因此,对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要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3.从众与模仿答:①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②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4.群体贫困答:群体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5.印象管理答: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

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答:(1)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是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②目的,是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④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2)帕森斯指出,这一行动理论有如下几个推论:①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②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③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④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研究的。2.什么是角色距离?依据戈夫曼的角色理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1)角色距离“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指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一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2)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①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②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③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当人们与角色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不能进入角色。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戈夫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角色距离都不包括那些没有投入此种角色的行为,而仅仅包括那些与某种特定角色有关联的行为。

3.简析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答:(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①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a.因为只有价值观的一致,才能有结构和行为的一致。b.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但是经过文化的熏陶,就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例如被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然是这个社会的成员所认同、所追求的;反之则是他们所鄙弃的。c.价值观的一致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一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②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本来是价值观的外化、普遍化和标准化,就像国家颁布的法律一样,它反映着国民的意志(即价值观),但是要想使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还必须进行普法教育,普法教育就是使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的过程。③结构整合a.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无论是产业还是人群的结构都是多元的,社会越发达,结构越复杂。社会结构的整合有赖于各部门和各阶层之间互相依赖和功能上的互补,但是也有矛盾和对抗。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的整合;b.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功能学派强调文化的整合作用。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同的文化,不

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连接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离的。(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导向体系,它是指导社会向前发展的,如教育、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就是社会导向体系。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导向功能,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知识社会进步是人的进步,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没有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观念的更新和人道德品质的提高,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而新的知识技能,新的思想观念,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学习得来的,而实践、教育和科研都是文化,所以文化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中起着引导推动作用。②积累成果社会是一份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而这种积累是依靠文化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本身既是文化活动,又必须由文化把它记录下来。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对前人创造的成果的继承发扬都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当然,文化的导向若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则会阻碍社会进步。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

答: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阶级的定义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揭示了阶级的实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的划分标准上述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总起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答:对于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的论述如下:(1)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霍桑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和管理。(2)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外,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和领袖人物,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着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行为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公认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发冲突,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4)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率也就高,高的

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2.有关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有多种论说,试述马克斯·韦伯“理性化”视角的现代化模式,并作简要评价。答:韦伯理性化视角的现代化模式论述如下:(1)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能产生较高的效率。(2)“理性化”的概念不仅仅是指文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基本生活形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化”过程。(3)韦伯最早分析了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在分析人的行动动机时,韦伯选择了合理性作为分析的最基本概念。他的理性主义至少包含以下要点:①明确意识到行动的目的,把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做价值上的排列,并根据价值的大小对它们进行比较;②预测并计算后果来权衡行动的必要性,考虑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效果负责;③根据目的选择手段,并对各种手段进行比较和选择,以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为选择标准;④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严格的首尾一贯性。

(4)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即为理性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合理性——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发展。理性化过程构成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基础。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联系实际阐述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以城市化为前提,说明中国户籍改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可能的改革趋势。答:(1)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化亦包含着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其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户籍制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地缘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社会流动、约束了机会的均等。户籍制度标志着城乡二元身份体制的定型,从而构建了中国城乡阶层分割的基本框架,而城乡分割制强化并突出了地域和空间的分层,不利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实现。例如,相对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无论是在入学、就医、就业还是社会资源获取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要打破农民身份的限制,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所花费的努力远远大于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往往凭借其户口优势,很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为了实现现代化、城镇化,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公民在地域关系上的机会均等。(2)中国户籍改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可能的改革趋势

①户籍改革制度的基本原则户籍改革制度的原则,应当与我国宪法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相一致,应当能够解决现行户籍制度产生的矛盾,具备可执行、可操作性。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下: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创性原则。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中国的问题需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人口管理这个问题上,中国应该独立自主,探讨出适合国情的户籍管理制度;b.消灭城乡户籍二元化,实行统一的户籍。现行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孩子一出生就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违反了基本人权理念。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不仅鼓励民众及时进行户籍登记确认,方便户籍管理,同时也剥去了因为父辈户籍身份造成的出生地位差异问题;c.以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化为基础,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户籍二元化的基础就是土地制度的二元化,农民都享有集体所有制土地,城镇实行土地国有制,不改变这两种土地制度现状,取消户籍二元化将会在很多方面产生问题和矛盾,导致户籍制度改革搁浅;d.逐步取消户籍附加值差别待遇,中国的农业户籍与城镇非农业户籍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在社会快速发展时加以扩大,将附加在户籍上的这些差别待遇取消,让户籍回归到户籍管理本身,户籍信息可以为其他社会管理提供方面,但不能成为障碍;e.实行户籍分别登记制。根据现代社会人们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根据流动进行出行、暂住、居住的户籍分别登记。目前的二元户籍制度上,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只办理暂住证,不享有所在城市的各种待遇,造成农民工客居他乡的感觉;

f.必须实行全国户籍登记信息全国联网共享。对于一个人的出生户籍到流动信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自动归集整合收集,通过科技手段减少管理的成本,发挥户籍管理的应有作用。②户籍改革制度可能的改革趋势a.完善与现行户籍制度相关联的配套制度。首先是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实行弹性的适度就业政策;其次是城市住宅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住宅的完全商品化;第三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惠及城乡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b.采用三元户籍制度的过渡性模式。在过渡期内,可以用农业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三元户籍制度的过渡模式代替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如果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和合法稳定的收入来源后,农业人口可以转化为城市常住人口,并纳入城市的管理系列,但不享有非农业人口在城市享有的待遇,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城市常住人口可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享有同等的待遇;c.采用点、线、面逐步推进的改革方案。在有条件的同农村有着天然联系的小城镇中首先试行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经验后再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进行推广,然后在全国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户籍制度,采用积极推进、分步到位的办法,逐步实现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最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户籍制度。2.社会控制有多种手段,结合互联网的特征,谈谈法律和道德这两种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及控制原则。答: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

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控制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硬控制(又称正式控制)和软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利用法律、纪律、政权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非正式控制,利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1)法律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及控制原则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①法律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a.明确互联网使用规范,制定实施网络法律条例,以此来约束网民的上网行为,倡导文明使用网络,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b.加强网络监管,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针对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疏导和管理。②法律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原则a.促进网络健康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b.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c.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针对网络的特点作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2)道德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及控制原则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①道德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道德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一旦个人未能遵守这种道德,就会出现内在的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产生愧疚和自我谴责,其他社会成员也会对其不适当的网络行为进行指责、疏远,甚至是攻击。②道德控制手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原则a.平等自由原则。每个网络成员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有权使用网络所提供的一切便利和服务,享受言语表达自由,同时,对于网络共同体的所有规范,也应该做到遵守并履行;b.公正原则。网络不应该为某些人制定特别的规则,并给予其特殊待遇,应该是一视同仁的;c.全名原则。网络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连结起来,应该赋予他们自由表达自己文化理念的权力,同时为了解、接受其它的文化模式提供便利,减少和避免因为文化冲突带来的网络事件;d.兼容原则。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可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络交际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

碍化。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社会学试卷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公民社会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3.结构论4.内在控制5.常人方法学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2.简析社会网络的功能。3.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4.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2.参照依附理论,试论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什么是祭祀组织?联系转型社会的实际,谈谈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针对当前中国人口的基本问题,结合国情,谈谈解决人口问题途径。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613社会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社会学试卷一、解释概念(每小题6分,共30分)1.公民社会答: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答: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3.结构论答: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4.内在控制答: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5.常人方法学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答:(1)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联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关系是通过社会行动和社会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多次交往,进而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交往模式,这就是社会关系。这样看来,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相互的社会行动)中才能形成。同样,当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之后,它就会对人们

的社会行动产生规范的作用,即社会关系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相互作用提供了“模本”。可以说,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指导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也就是说,将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分离开来只是某种研究的需要。(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区别:①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关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等。②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区别了社会行动的类型,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2.简析社会网络的功能。答: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1)积极方面①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②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

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③日常生活联系功能。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④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的其重要作用。(2)消极方面①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②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他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3.简述社会政策的实质。答:(1)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它是特殊的公共政策。它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除人们的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而采取的干预行动。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政府借助行政力量解决因市场化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损问题的措施。①社会政策的核心是改善基本民生。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政策面对的都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当民生问题有相当大的广度和深度,并可能影响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着手解决这些问题。②社会政策是政府的干预行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无论如何,当这些问题靠市场力量、当事人自己无法解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即由政府出面予以解决。政府被认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它有责任为陷入困境、自己有没有能力挣脱者解决问题,社会政策是基本的手段。③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并不是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只面对大面积的、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看,社会政策是通过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某些优惠和福利来解决问题。4.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答:(1)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V.Pareto)是最早对精英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他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2)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联。而社会现实是遗产继承、家庭关系等阻碍着人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自由流动,因此,精英称号与非凡才智相背离。为此,他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3)帕雷托认为,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这种不平衡的潜在原因是低级阶层中优秀分子的聚集和高等阶层中劣等分子的聚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答:(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①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②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后期的温和唯实论则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为依据,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普遍性、相似性)的抽象。社会唯实论是

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③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①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②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③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2.参照依附理论,试论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答:(1)依附理论①依附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以拉美学者为主的学术潮流,它基本上是关于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利的国际关系的阻碍,及其发展道路的一些看法。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雷维什、弗兰克、卡多索、阿明等人。②普雷维什、弗兰克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发达”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并不是一个普遍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同一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果。西方国家的“发达”正是以第三世界国家

的“不发达”为代价、为前提或为基础的。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摆脱或削弱自己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③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依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卡多索、伊文思等人。这些人也用“依附”来解释不发达国家的落后,但他们并不认为处于“依附”状态中的不发达国家完全没有发展起来的希望。卡多索就认为,只要把外资、本国资本和国家力量三者合理地结合起来,不发达国家还是有可能取得经济增长,形成“依附性发展”。这种“依附性发展”虽然不能改变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依附性结构,但可以为最终摆脱依附开辟道路。为了与弗兰克等人的观点相区别,人们把这种观点称为“依附发展理论”。(2)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特点①发展逻辑的改变列。维认为,后来者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所面临的这些不利因素,使得他们的现代化过程不能不具有许多与早发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大规模行动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无法靠民间私人力量在短期内迅速积累起来,必须要有国家的介入,二是因为大规模的行动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迅速的社会变化也需要更加有效的集中控制和协调。②“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格申科伦指出,落后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时,虽然可以通过采借先进国家成果的方式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因而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是利用这些优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

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在这些条件形成当中,一些基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S.Huntington)则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所具有的特点。亨廷顿指出,与早发展国家已经形成的稳定而有效的政治系统相比,后发展国家中却普遍存在着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他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政治不稳定状况不是源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低,而是社会飞速变革,以及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涌入政治领域,而同时政治制度发展缓慢的结果。四、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什么是社会组织?联系转型社会的实际,谈谈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答:(1)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2)中国慈善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在资金来源方面,中国的慈善组织开展福利项目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民间社会,主要依靠社会捐款,而不是政府部门。②在服务方式方面,1990年以来的慈善组织绝大多数是基金组织,

而非从事具体福利的组织;绝大多数的社会服务仍然是由政府完成。③从运作方式来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慈善组织,全面渗透,呈现出“半官半民”的性质。(3)中国慈善组织的主要功能①积极有效地配合政府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帮助政府分忧解难;②部分卸任的政府高官担任或现职干部兼任慈善组织领导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慈善组织事业的发展。③政府对于慈善组织资源的就、控制,强化了受助对象的政治认同。(4)中国慈善组织目前所存在的问题①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数量少;②监督缺位造成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低;③评估与反馈缺乏导致慈善组织募捐能力差;④自律机制缺失造成慈善组织自身建设落后;⑤忽视专业人才培养致使慈善人才缺乏。(5)对中国慈善组织发展所提处的建议①构建严密的法律政策体系。出台促进慈善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税收优惠制度。②建立健全监督体制。完善政府监督体制;规范内部监督体制;调动社会监督力量。③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确立第三方评估体制;推动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