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御道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_第1页
南京御道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_第2页
南京御道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_第3页
南京御道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_第4页
南京御道街小学课堂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名称苏教版小学科学6年级上册

课程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

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

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

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内容分析

单元序号单元名称所属领域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生命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物质世界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物质世界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地球与宇宙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过程技能

课时安排

单元序号单元课题课序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2

2做酸奶1

3馒头发霉了1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地球的形状2

2地球的表面1

3地球的内部1

4火山和地震1

5地表的变迁1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我们周围的变化2

2铁钉生锈了2

3变色花2

4洗衣粉的学问1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1

2太阳系大家族1

3看星座1

4探索宇宙1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1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1假设1

2实验1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础上,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

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在设计本单元各课时,采取了活动体验、增强感性,资料引导、获取认知的模式。此

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中还包括利用资料,渗透尊敬科学家、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史教育,以及把学到的微生物知识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微生物、细菌、病毒、细胞这些名词,但几乎没有在显微镜下观察过。对微

生物没有具体的了解,不知道细胞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由于微生物几乎是未知的世界,

学生是充满好奇和兴趣的。

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

联系。利用资料,渗透尊敬科学家、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史教育,以及把学到的微

生物知识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教育。

课时安排

序号课题课时

1水滴里的生物1-2

2做酸奶1

3馒头发霉了1—2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

总课时4—6

课题名称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同时基于以上思考,在编写本

课时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肿的微生物一一再借助显微镜观察、

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一一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史和概貌。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学生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不具体了解它们,少数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的情况。对于

显微镜学生都听说或见过,但使用方法并不清楚。

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小池塘水,识别、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

2.通过变形虫、酵母菌等视频、文字资料从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等方面描述微生物。

3.能使用教师调好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记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滴管、载玻片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

2,汇报。

集中话题3、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引出用显微镜观察

4.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的活动。

一、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了解显微镜的基本

构造。

调节螺旋[~目镜

通过显微镜观察水

探索和调镜皆|七焉一物镜

样,知道水中有微小

通光孑匚二一载物台生物。

镜座——反光钿

2、示范使用,强调轻拿轻放。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

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交流。

4、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

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了解微生物的发现,

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一一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三、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四、拓展活动

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初步认识到微生物

2,将一些新鲜的和腐烂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泥种类多、分布广、数

回顾和解

土。量大,知道细菌、霉、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病毒都是微生物。

水里的变化了。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小李同学想判断一滴水是不是取自小池塘中,他借助的工具和判断依据是()

A放大镜青霉菌B显微镜青霉菌

C显微镜草履虫D放大镜鼓藻

2.下面的表述中哪些是微生物的特点()

A分布广B个体微小C肉眼可见D结构简单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可怕的科学一一显微镜下的怪物》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www、21page、net/worldgeography/earthbiology-mini、asp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2课《做酸奶》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继上一课从真行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一

一细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

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中都喝过牛奶和酸奶,在广告里也听说过有关乳酸菌、益生菌等名词,但不

清楚他们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不太清楚它们的特征。

预期学习结果

1.动手制作酸奶,发现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观看、阅读各种细菌视频、文字资料归纳、描述细菌的主要特点:3种基本形态;繁殖

速度快;需要营养等。

3.观看、阅读不同细菌视频、文字资料指出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能尝试自己动手制做酸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鲜奶、白糖、保温杯、纸杯、豆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引出课题。

一、制作酸奶的方法

1、讨论:如何制作牛奶学会自己对

2、交流、汇报。手做酸奶。

探索和调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二、酸奶品尝会

1、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

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认识细菌和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酸奶形成的

3、全班汇报并交流。原因。

4、质疑: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三、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4、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5、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3)细菌与人

和自然界的关系。

6、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四、细菌的功与过

1、生阅读资料,谈一谈细菌的功与过认识细菌的

2、小结细菌的功与过。功与过。

五、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认识病菌的

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传播途径及

播也是这个道理。预防措施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回顾和解通过做酸奶活动、细菌繁殖的模拟试验,你们都有那些收获呢?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小李同学用牛奶和酸奶制成甲、乙两个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乙标本发现大量黄

褐色杆状物体,则甲、乙标本、黄褐色杆状物体分别是()

A牛奶酸奶乳酸杆菌B酸奶牛奶乳酸杆菌

C牛奶酸奶青霉菌D酸奶牛奶青霉菌

2.回忆做酸奶的过程,仔细想想细菌的繁殖有什么特点()

A速度快不需要营养B速度快需要营养

C速度慢不需要营养D速度快不需要营

课后延伸

参考书目:《科学探索者一一从细菌到植物》浙江教育出版社

网站:http://cn>tech^yahoo、com/060822/55/2oa8i>html

微观世界的花朵神奇美丽的细菌(组图)

课题名称第3课《馒头发霉了》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2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3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学习内容分析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

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

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究

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中见过发霉的现象,知道霉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没有好处,但不知道其实它

们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大致清楚发霉的条件,对于设计对比实验有初步的认识。

预期学习结果

1.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描述霉的形态.结构

2.观看、阅读不同霉菌视频、文字资料,指出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推断防止发霉的方法。

4.能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并在课后进行实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馒头、放大镜、显微镜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出讨论的话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题。

集中话题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一、观察霉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利用显微镜、

色?什么形状?放大镜进一步

2、观察记录。观察认识霉。

3、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

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二、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探究霉的生长

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条件。

2、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探索和调

4、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5、分析,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了解防止食物

三、防止发霉的方法和物品发霉的

1、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办法及依据。

2、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

品发霉呢?

3.看教材第10页上的四幅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认识霉的功与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过

2.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一一《霉的功与过》。

回顾和解1、课外实验: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

释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如果你在家中厨房发现了发霉的馒头,说明这个时候厨房()

A温暖、干燥B寒冷、干燥C寒冷、潮湿D温暖、潮湿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网站:http:〃www.people,com.cn/GB/ch/nnel2/18/20000321/20104.html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4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4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学习内容分析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就是:细胞。本课指导学生将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层次深入到细

胞水平,使学生发现生命体的奥秘。学生认识植物的构造,是有宏观逐渐走向微观的,他

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的。随着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将

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构造,即细胞为植物体的最基本构造。同样,学生认识动物、人体的构

造也是如此。这渗透了科学认识的规律一一人们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获得

对大自然的新认识。

学情分析

对于细胞学生并不陌生,可是确不知道细胞是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的单位。因为大部

分个体都很微小,所以学生容易将细胞与细菌等微生物混淆。

预期学习结果

1.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人体表皮指出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

胞构成。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生物细胞切片,归纳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能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动物表皮细胞,并做好记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洋葱等植物动物的细胞切片显微镜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引出认识细胞

1、谈话:在小时候,我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的活动。

集中话题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一、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发现洋葱表皮

1、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与与人体表皮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的结构及其异

3、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同。

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5、指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微小结构,它们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知道生物体是

二、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由细胞构成的。

1、学生观察教材第11页的细胞图,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细胞的图片。

探索和调2、交流、汇报:这些细胞的形状、结构有什么特点。

查3、小结,并激发学生兴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大多数细胞都

很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科学史教育。

三、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1、阅读,说说病菌是怎样入侵人体的。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简单了解细胞

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的功能是不同

3、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的。

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1、为什么人在生病发烧时,医生往往先让病人先验血,再判断病情。

回顾和解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都是由这种

微小结构组成。

2.各种细胞的大小、形状差异很大。()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参考书目:《科学探索者一一细胞与遗传》

网站:http:〃www、c/m21、com/dictionary/yycd166、HTM细胞

板书设计

单元名称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的位置、重点与难点)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到目前为止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唯一场所。人类已

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并且还将继续生存下去。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

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

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书、品社课等途径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形状、表面、内

部并没有深入研究,了解的也不多。

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

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课时安排

序号课题课时

1地球的形状2

2地球的表面1

3地球的内部1

4火山和地震1

5地表的变迁1

总课时6

课题名称第1课《地球的形状》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4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具体的形状不是特别清楚。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

的过程也不太清楚。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人对地球探索的视频资料,说明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地球视频资料、模拟活动,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通过验证地球是球体的实验建立科学需要反复验证的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

学生准备

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雨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古代人

集中话题

2.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对地球形状

3.小结板书课题。的猜想、探索

和实践

1.导入

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可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证地球的

论的吗?形状

2.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件。(如太阳的

探索和调东升西落、月

查3.同桌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从中食、船只渐渐

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消失在远方

4.观察身边的现象等。)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现代科技发

1.大胆猜一猜,我们这个地球到底有多大?展进一步证

2.补充介绍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脱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和现在的微波测明地球是原

回顾和解

距、激光测距等。球形的。

3.完成书上表格中的计算。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下面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A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形状B麦哲伦环球航行C地球卫星照片

D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2课《地球的表面》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5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学习内容分析

看过地图我们就知道,在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岛屿;有平原,高原,盆地;有沙

漠,森林,河流海洋。本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

面的地形地貌。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通过品社课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地形,但对于制作地图的过程

和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却不是太清楚。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讨论列举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形状。

2.通过制作地貌模型描述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的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托盘、沙

学生准备

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葬、小亭子、小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说说你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了解地球表面的情

况。

集中话题

2、那么地球上又有哪些地形呢?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知道地球表面有多

种多样的地形

2、指导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

探索和调呢?

3、分组讨论设计图。

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4、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1、演示如何用玻璃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知道地球仪、地图

2、分组完成。的标识与功用;

回顾和解

3、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4、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知道七大洲、四大

5、分组活动。洋的名称;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在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黄色表

示,棕色表示o

2.我们家乡南京的地形是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制作一个南京的习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3课《地球的内部》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学习内容分析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无法像打开一个橘子瞧个究竟那么简单方便,人类对地球内部

构造的了解是通过地表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地震波的探测来认识的。所以,本课从地球的

一些自然现象导入,展开研究。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对于地球内部的情况许多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很炙热,有地心等,但对于科学家如何了

解地球内部情况的不清楚。许多学生认为书籍上介绍的地球内部情况就是事实,而不清楚

是科学家的推测。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介绍和推测拉簧内部物体的情况指出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

象推测出来的。

2.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的交流讨论,推衍地球内部结构。

3.能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由上一节课的单

元总话题引出新

集中话题2.相互交流课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1.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展开“地球里面

有什么”的研究。

2.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3、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

处。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全斑作汇报。

探索和调

4.过渡: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5.观看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了解的地球内部

情况

6.说说看明白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7.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

的。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1.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

回顾和解

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o

2.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4课《火山和地震》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1.3知道地球内部是炽热的岩浆。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学习内容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发出,

引导学生建模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

方法。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通过近几年内发生的大地震,学生了解了不少关于地震的知识,但对于地震的成因还

是很欠缺。在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之后理解其成因要容易多了。对于地震和火山的作用学

生甚少了解。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地球内部的知识,收集和分析资料,模拟板块漂移实验,指出地壳从古至今一

直在缓慢的运动。

2.通过模拟板块挤压、断裂实验,描述在缓慢运动的地壳中,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释放

时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

3.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实验,能够识别火山成因和地震的成因,及它们的的区别和联

系0

4.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交流讨论,归纳地震等自然灾害预防及自救措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纸箱、木块、记号笔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

3、学生说说:的兴趣

集中话题

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②谈谈看了录象后的感想。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

1.确定研究的主题知道火山与地

震是地球内力

2.指导研究方法作用的结果

(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1,站内查找2,通过链

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google.com,163.com等查找4、书本。了解火山与地

震的形成原因

探索和调(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

查及地震的预防

措施,知道我

3.学习进行研究

国是世界上最

个人进行研究。

(1)早研究地震的

(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

国家之一。

讨论。)

回顾和解1,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测仪工作的录象和工作过程录象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火山喷发时,岩浆是()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B靠地球的引力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2.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弯曲B岩层断裂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搜集火山、地震的更多资料,做一个小海报

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第5课《地表的变迁》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4认识风化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认识水的侵蚀、水流搬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6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呈现两条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影响地表。即先探讨地层的升降、造

山运动、火山喷发、海水侵蚀、碳酸盐石材的分解、风蚀等对地表的影响,然后再研究风

化作用之一热胀冷缩对岩石的破坏,最后探讨自然界的搬运力。第二条是人类的认识和活

动影响地表变迁。即以古人发现地层升降到影响地表的自然力,再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

变。

学情分析(学习本单元的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

许多学生知道火山地震现象会改变地表的形态,但对于温度变化、风、流水、生物力

量较少了解。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喜马拉雅山鱼化石的例子和梦溪笔谈记载,推断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地

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通过观察验证实验识别风化和侵蚀。

3.通过人类活动改变地表视频,解释人类在地表变化中的影响。

4.会做关于风化和侵蚀的验证性实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镜子、火柴

学生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的目的

1.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认识一些改

变地表的自

集中话题

2.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然力

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发现冷暖变

当补充。化对岩石的

破坏作用

2.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

探索和调的原因。发现植物生

查实验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长和冰冻对

实验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岩石的破坏

实验3:发现流水的搬运作用。作用;

回顾和解1、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了解更多的

释侵蚀现象。

目标检测

检测内容

1.人类的哪些活动不会改变地表()。

A拦河筑坝B围海造田C开采矿石D种植庄稼

2.()属于风化作用

A流水冲击B温度变化C生物破坏D碰撞磨圆

结果反馈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单元名称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的位置、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正是研究类似水、木材等身边常见物质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了解这些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

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

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

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物质在不断变化着,但并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六年级学

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强,能自主发现一些物质在各方面的变化。

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升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在学

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

水平,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序号课题课时备注

1我们周围的变化1-2《铁钉生锈了》的

2铁钉生锈了2第二课时,建议放

3变色花1在单元总结课前.

上,这样能够保证

4洗衣服的学问1

学生观察到铁钉

单元总结

51生锈的效果。

总课时67

课题名称第1课《蜡烛的变化》

目标设计依据

课标表述

3.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内容分析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的表现

各种各样:有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变成水

蒸气;有树木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的

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

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一些物质在不断变化着,但并没有发现这些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六年级学生的

观察能力比较强,能自主发现一些物质在各方面的变化。

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情绪能力、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相关现象区别两种变化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