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4·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2.(2014·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3.(2014·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4.(2014·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2014·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凯恩斯主义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2014·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1926年工业产量比重生产资料生产40.7%43.7%48.1%43.4%43.9%消费资料生产59.3%56.3%51.9%56.6%56.1%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7.(2014·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8.(2014·江西八校联考)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9.(2014·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10.(2014·周口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1.(2014·梧州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12.(2014·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二、非选择题13.(2014·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2:“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2)材料1、2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4.(2014·来宾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4: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1)材料1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2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3)根据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课后达标检测221.解析:选A。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2.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均可排除。3.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选C。4.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5.解析:选D。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6.解析:选D。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7.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8.解析:选D。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题干现象正是这一阶段特征的表现。A项“先决条件”说法错误;B项“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说法错误;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C项排除;题干反映了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与大量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的现象,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积极利用西方技术,D项正确。9.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10.解析: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11.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理解。据题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实质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进。13.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2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的这一问题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3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