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_第1页
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_第2页
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_第3页
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_第4页
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年司考真题分析刑法分论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一年后甲受雇于N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

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

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2002年试卷二第11题)

A.以叛逃罪论处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

C.以间谍罪论处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间谍罪和叛逃罪的构成要件(时间要件)。叛逃罪的构成要件中主体必须是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叛逃的时间必须是在履行公务期间。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大部分犯罪中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在个别犯罪中却是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例如,军人违反职责罪中的很多规定要求军人违反职责必

须是在“战时”和“战场”,刑法第340条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第341条第2款的非法狩猎罪都要求要有

特定的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和特定的方法,包括“禁渔期、禁猎期或者禁渔区、禁猾区以及使用禁用的工

具、方法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1.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2004年试

卷二第9题)

A.罚金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D.赔偿经济损失

解析:本题上要考查放火罪的刑罚适用。根据刑法第56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罪•定要附加剥夺政

治权利,而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刑法分则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三)将本罪修订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经济犯罪以及

其他贪利性的犯罪,一般才要附加罚金刑或者没收财产刑。本题答案:B

2.某甲系省射击运动队的教练,依法配置有枪支。•日,某乙向某甲借枪打猎,某甲碍于情面,就将

枪借给某乙用了半天。某甲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2000年试卷二第32题)

A、非法出借枪支罪B、玩忽职守罪

C、非法出租枪支罪D、不构成犯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构成要件,这两种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不同。根据刑法

第128条的规定,要注意配备和配置的不同,国家工作人员是配备,出租或者出借不需要造成严重后果,

就可以构成犯罪,而非国家工作人是配置,要求要造成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对二者的要求是不•样的,

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宽松。本题答案:D

3.警察甲临时急需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甲将公务用枪交

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甲、

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1999年试卷二第30题)

A.甲、乙均无罪B.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无罪

C.甲无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D.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构成要件、结果犯与行为犯的概念。根据刑法第128条

的规定,国家工作人配备枪支又出租、出借的,不需要造成危害结果就构成犯罪,只要•旦出租、出借就

构成犯罪,这种情况称行为犯;非法持有枪支罪也是这样的,不需要造成严重后果,一旦持有就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在非法持有枪支罪与非法私藏枪支罪上,定要注意:非法持有是行为人•开始就是

非法占有的,而非法私藏的行为人一开始则是合法占有,在合法占有的条件消除之后,行为人不交出枪支,

仍然持有枪支。本题答案:D

4.甲为获利于某日晚向乙家的羊圈内(共有29只羊)投放毒药,待羊中毒后将羊运走,并将羊肉出售

给他人。甲的行为构成哪些犯罪?(2002年试卷二第40题)

A.盗窃罪B.投毒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危险方法实施特的犯罪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本题之所以不定投

毒罪(现已修正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就是因为甲投毒的对象是特定的,没有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

财产安全,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有的话,就可能构成盗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想象竞合犯,要

择-重罪处罚,传统观点认为,•般以某个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但张明楷教授认为,如果是故意杀

人罪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形成想象竞合话,按照重罪处罚,相比较而言,故意杀人罪是重罪,可以按照

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因为这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果没有导致死亡的结果,本身就不是那么严重,这

从另外一个侧反映了故意杀人罪是重罪,我们还可以比较他们的法定刑,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是将死刑排

在最前面,这说明故意杀人罪相对于其他公共安全犯罪是重罪。।本题答案:AD

5.A为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配备有公务用枪。A在有配偶(B女,生活在外地)的情况下,长期

与C女共同生活,并生有一子(周围群众均认为A与c为夫妻关系),为此借用了D的3万元现金。D多次

讨债,A无力偿还,于是A将公务用枪(无子弹)用作借债质押物交给D,约定A还款时,D将枪支归还A。

3个月后,A仍然未能归还借款,D便将枪支送给其外甥E玩耍。E在一周后使用该枪支抢劫某银行储蓄

所现金20余万元。请根据案情回答(1)-(3)题。(2002年试卷二第81—83题)

(I)关于A与c女共同生活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

B.事实婚姻是无效的,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

c.A与C女属于同居而非事实婚姻,所以,A不成立重婚罪

D.重婚罪侵犯的是配偶权,如果B女同意,则A不成立重婚罪

解析:本题主耍考查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在重婚罪中,行为人有一方拥有两个婚姻的,在这两个婚姻中,

如果两个都是法律婚(准确地说,后面的法律婚也仅仅具有登记,但不能说这种婚姻就是法律婚,因为这

是不可能存在的,后面那个婚姻肯定是非法婚姻,不具有结婚的实质条件,仅具有形式合法性,不具有实

质合法性),肯定构成重婚罪。前者是法律婚,后者是事实婚,也构成重婚罪。但是如果前一个是事实婚,

后一个是法律婚,则不构成重婚罪,因为,法律是不保护先前的事实婚的。本题中A与c女长期共同生活

已经形成了事实婚,构成了对A与B法律婚姻的侵犯和冲击,已经构成了重婚罪。当然这里还要注意点

是,破坏军婚罪的构成要件比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宽松,只要又与军人的配偶有同居关系,就可以构成对军

人婚姻的破坏。本题答案:ABCD

(2)关于A将枪支质押给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A的行为既不属于非法出租,也不属于非法出借,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

枪支罪

B.A的行为本身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C.由于枪内无子弹,A的行为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故不成立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

D.对A的行为以滥用职权罪论处较为合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构成要件,一定要结合1998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

院《关于将公务用枪作借债抵押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

法律规定,将公务用枪作借债抵押物,使枪支处于非法持枪人的控制、使用之下,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对于接受枪支质押的人员,可以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本题答案:ABCD

(3)关于D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D的行为仅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

B.D的行为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

c.D的行为虽然不成立抢劫罪,但应对E抢劫银行的犯罪行为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

D.D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8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法持有枪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128条的规定,本题答案:BCD。

6.甲是某搬运场司机,在搬运场驾车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不慎将另职工轧死。对甲的行为应当如

何处理?(2005年试卷二第20题)

A.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处理B.按交通肇事罪处理

C.按重大责任事故罪处理D.按意外事件处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分,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发

生的范围是在公共交通领域,犯罪主体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的人员,而重大责任事故罪

要求必须发生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

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本案件发生的范围不是在公共交通管理领域,而是发生在正常的生产作业的过程

中。本题答案:C»

7.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

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

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关于本案,下

列哪•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11题)

A.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交通肇事罪B.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C.乙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甲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甲、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在本案中,根据刑法第133条和最

高法院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

定,乙违章驾驶撞死人,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乙在交通肇事后又有逃逸的情节,而且由于逃逸而导

致行人丁死亡,可以在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处刑罚。又根据该解释第5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

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

肇事罪的共犯论处,因此,甲的行为同样构成了交通肇事罪。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交通肇事罪

是过失犯罪,根据刑法第25条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

同犯罪论处,甲的行为显然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该解释虽然能够比较好解决此类问题,在实践中

具有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刑法理论上讲,该解释明显违背了刑法的规定,已经不是对刑法的解释,而

是一种新的立法,是一种无效的解释。但是这种无效的解释,在却在司法实践中大行其道。因为在法官眼

中,只有司法解释,哪怕这种解释是违法无效的,而这种做法架空了法律的规定,直接削弱和减低了刑法

的权威性。那么,如果不按照司法解释认定,甲和乙逃逸致使丁死亡的行为也许可以构成我国刑法中的遗

弃罪(应将保护法益理解为公民生命、身体的健康与危险,从而不限于家庭成员之间,而是包括•切需要

救助的人2)或者像日本刑法中的保护责任者遗弃罪。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是B。

8.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卜.列哪一选项符合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2007年试

卷二第9题)

A.交通肇事后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肇事者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

助而死亡

D.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

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

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的行为。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

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由此,本题的答案应当为C。选项A并非我国司法解释中的法定认定为“因逃逸致

2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49-651页。

人死亡”的情形,但是在理论上也有可能成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相关情形还有很多,比如甲追

杀乙,不小心撞上了丙,甲为了继续追杀乙,没有理会丙,丙死亡;甲撞乙重伤,不救人,开车去交管局

自首;甲撞乙重伤,不救人,也不跑,看着乙死了,甲撞乙重伤,让车上的其他人开车回家,自己背着被

害人上医院,结果路途过远,被害人失血过多而死亡(车逃,人未逃)。实际上,命题人正是通过这个选项

来揭示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的不

妥当性。为了使答案不具有争议性,命题人特意在题干中加了“根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这限定

条件,考生应当特别注意。选项B属于《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情形,不属于“因逃

逸致人死亡”的情形,B项错误。选项D属于上述解释第六条规定的情形: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

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

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故选项D

错误。本题答案:C。

9.下列哪些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07年试卷二第58题)

A.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

B.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矿井下的通风设备的

C.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大量排放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多人死亡的

D.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其它相关罪名的区分。本罪是放火罪、爆炸罪、投

放危险物质罪、决水罪的兜底条款,即一个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不能被上述四个罪名评价,但危害

性有与四个罪名相当的危害行为。根据刑法第291条,A项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只是扰乱社会秩

序,没有现实的危害公共安全。根据刑法第114条,B项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注意该项不构

成第135条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因为该罪是过失犯罪。根据刑法第338条,C项构成重大环境污染

事故罪。根据2003年《关于办理突发传染病疫情灾害的问题解释》第1条,D项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但有人认为,这个司法解释的结论值得探讨,因为这种行为完全可以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中的投放危险物质罪,而不是其他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因此,AC项错误,BD项正确。本题答案:

BDo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I.个体户甲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系某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甲在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

大汽车毁损程度,向保险公司多报汽车修理费用,从保险公司骗取12万余元。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论处?

(2004年试卷二第5题)

A.以诈骗罪论处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C.以合同诈骗罪论处D.属于民事欺诈,不以犯罪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诈骗罪与保险诈骗罪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的关系,在发生法

条竞合的时候,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关系,优先适用特别法。根据刑法第198条的规定,保险诈骗罪

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三者构成,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则是一般主

体,没有任何身份上的要求。而本案中,甲仅仅是一个个体户,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要件,但符合普

通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本题答案:A。

2.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10题)

A.甲违反海关法规,将大量黄金运输进境,不予申报,逃避关税。甲的行为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

B.乙生产、销售劣药,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超过了5万元。乙的行为成立生

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丙在自己的35名同学中高息揽储,吸收存款100万元,然后以更高的利息贷给他人。丙向其同学

还本付息后,违法所得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丙的行为成立非法经营罪与高利转贷罪的想象竞合犯

D.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构成公司、企

业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刑法分则各个罪名的具体规定。•定要注意,要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文物

罪的必须是出口的行为,如果是进口,没有申报关税,则直接按照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而要构成走私

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罪则是进口和出口都可以。

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一定要注意有些犯罪是结果犯,有些犯罪是危险犯、尤其要注意刑法第

149条关于法条竞合关系的规定,如果不符合相应的具体犯罪,可以按照刑法第141条规定生产、销售伪

劣产品罪的普通条款进行处罚。在发生法条竞合的情况下,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进行适用。高利转贷

罪的犯罪对象是指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根据刑法第229条第2款的规定,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行为人,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又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仍然认定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但

法定刑要升格。本题答案:B

3.李某为了牟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的VCD,并以批零兼营等方式销

售,销售金额为11万元,其中纯利润6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003年试卷二第5题)

A.销售侵权复制品罪B.侵犯著作权罪

C.非法经营罪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要注意相关的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2001年4月5日两高

《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实施生产、销售伪

劣商品犯罪,同时构成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1998年12

月11日最高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实施刑法第

217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行为,又销售该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只定侵犯著作权罪,不实行

数罪并罚。实施刑法第217条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的犯罪行为,又明知是他人的侵权复制品而予以销售,构

成犯罪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本题答案:B

4.甲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在明知其所经销的电器产品不符合保隙人身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仍然

大量进货销售,销售金额总计达到180万元。一企业因使用这种电器而导致短路,引起火灾,造成3人轻

伤,部分厂房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下列关于甲的行为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5年试卷二

第66题)

A.应当数罪并罚B.构成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C.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D.应按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中的•个重罪定罪处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特殊的伪劣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刑法

第140条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这•节罪的普通条款,具有拾遗补缺的弥补功能,其他都是特殊条

款,二者之间形成了法条竞合的关系,按照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适用,应该优先适用特别条款。但是如

果完全适用这•适用原则的话,由于特别条款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比较严格,有些行为可能无法适用特别条

款,从而出现法律漏洞,尤其是在适用特别条款可能导致刑罚偏轻或者罪责刑不相适应,这种情况下也可

以适用普通条款。因此,本案中,某甲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两个罪名,形成了法条竞合的关系,本来应该优

先适用特别条款,即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但是如果这样,可能会出现刑罚的不公正。因此,可

以在两个罪名之间选择适用重罪名。本题答案:BCD

5.甲欠乙1800元人民币,经乙多次催讨,甲提议用其购得的(无法查证)假人民币8000元偿还,乙

表示同意并收下。甲、乙的行为构成何罪?(2000年试卷二第26题)

A、甲、乙的行为均构成持有、使用假币罪

B、甲的行为构成使用假币罪,乙的行为构成持有假币罪

C、甲的行为构成出售假币罪,乙的行为构成购买假币罪

D、甲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乙的行为构成窝藏赃物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出售假币罪和购买假币罪。本案中,甲与乙在明知是假币的情况下,还进行买卖

(以假币8(X)0换真币180()元就是一个买卖的行为),一方已经构成出售假币罪,另一方则构成购买假币罪。

当然,如果他们像使用真币一样使用假币,即没有“打折”或者“兑换”,乙就可以认定为持有、使用假币

罪。本题答案:C

6.下列哪一行为可以构成使用假币罪?(2(X)6年试卷二第12题)

A.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

B.甲(系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

C.甲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

方看

D.甲用总面额10万元的假币换取高某的I万元真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使用假币罪中“使用”的含义和判断。使用假币罪中的使用,是指将假币当作真

币纳入流通或者兑换领域的行为。A项中,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属于将假币当作真币纳入流

通领域的行为。B项中,甲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刑法第171条第2款规定的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C项中,甲的行为并没有将假币当作真币纳入流通领域,不成立使用假币罪,但是可以构成刑法第172条

规定的持有假币罪。D项中,甲的行为属于出售假币罪,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汇差”,不是简单的使用行

为,而是•种不折不扣的出售行为。本题答案:A.

7.1999年2月,刘某在香港以84万港币购买了12公斤金条。次日上午,刘某携带经过伪装的金条

从某海关入境,入境时未向海关申报,企图将黄金偷运往内地销售。经鉴定,该批黄金价值人民币100万

元,应缴纳关税8万元。下列对刘某行为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1999年试卷二第29题)

A.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刘某的行为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

C.刘某的行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D.刘某的行为构成偷税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走私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定要注意,根据刑法第151条第2款的规定,

要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文物罪的必须是出口的行为,如果是进口,没有申报关税,偷税数额达到5

万元以上的,则直接按照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而要构成走私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罪则是进口和出口都可

以。本题答案:C

8.下列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52题)

A.窃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其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B.捡拾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资料而擅自披露,给其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C.明知对方窃取他人的商业秘密而购买和使用,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D.使用采取利诱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根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

秘密罪的行为方式有: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披露、使用或

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本题答案:ACD

9.刑法第171条第1款前段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

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说法

是错误的?(2004年试卷二第54题)

A.运输假币罪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但出售、购买假币罪不要求行为人明知是假币

B.根据故意犯罪的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出售、购买假币罪也以行为人明知是假币为前提

C.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都是故意犯罪,但运输假币罪只能是直接故意,而出售、购买假币罪只

能是间接故意

D.“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是指可以并处罚金,而非应当并处罚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的主观方面。这些犯罪都是故意犯罪,既然是故意犯罪,

就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要有明知是假币,这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否则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刑法对运输假

币罪强调要有明知,这仅仅是提示性规定(注意性规定),强调提醒法官在认定运输假币罪到时候要注意运

输人主观上要有明知的认识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任何故意犯罪主观上必须是明知,

因此,立法者这样规定并不意味着出售和购买假币不需要明知,而是出售和购买本身就有明知,不需要提

醒法官注意。“并处”是指法官一定要判处罚金这种附加刑。本题答案:ACD.

10.下列关于扰乱市场秩序罪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55题)

A.单位可以构成刑法规定的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

B.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之外的其他人不能单独构成虚假广告罪

C.招标人不能构成串通投标罪

D.不以牟利为目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不能构成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扰乱市场秩序罪、虚假广告罪、串通投标罪、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A项中应该

是指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的扰乱市场秩序罪,因为这•节的犯罪均可以由单位构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

扰乱市场秩序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的,例如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单位就不能构成。需要指出的是,

本题中“单位可以构成刑法规定的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的表述是有问题的。本题其他罪名都是直接

考查法条的表述。答案:ABD

11.甲从A地购得面值2万元的假币,然后携带假币乘坐火车到B地。甲在车上与儿个朋友赌博时

被乘警发现,乘警按规定对甲处以罚款,甲欺骗乘警,以假币交纳罚款,被乘警发现。甲的行为构成下列

哪些罪?(2003年试卷二第34题)

A.购买、运输假币罪B、诈骗罪

C.持有、使用假币罪D.赌博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假币有关的犯罪。2000年9月8日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

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71条的规定,

即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持有、使用假币行为的,按照

出售、运输假币罪与持有、使用假币罪,实行数罪并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的,仍然定伪造货币罪。

答案:AC

12.对涉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案件,下列哪些处理是正确的?(2003年试卷二第44题)

A.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按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

B.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又虚开的,按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并罚

C.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又出售的,按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

D.非法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乂出售的,按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犯罪。一定要熟读法律条文,尤其是刑法第208条第2款规定:

“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乂虚开或者出售的,分别构成了虚开增值税专

用发票罪、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或者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本题答案:ACD。

13.某企业生产的•批外贸供货产品因外商原因无法出口,该企业采用伪造出口退税单证和签订虚假

买卖合同等方法,骗取出口退税50万元(其中包括该批产品已征的产品税、增值税等税款19万元)。对该

企业应当如何处理?(2005年试卷二第10题)

A.以合同诈骗罪处罚B.以偷税罪处罚

C.以骗取出口退税罪处罚D.以偷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并罚

解析:本题的命题者没有任何创意,完全是02年试卷二第5题的翻版。本案中,企业的行为本是一个行

为,触犯了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按照择•重罪处罚的原则,但是根据刑法第204条第2款的规定,

却要实行数罪并罚,这是否违背了禁止重复评价或者分割评价的原则,很值得研究,也许可以认为这是立

法者的拟制规定。本题答案:D

14.黄某、王某二人从境外走私入境假币150余万元。运载假币的渔船刚一到岸、即被海关缉私人员

发现。黄某、王某手持铁棍、匕首将缉私人员打成重伤后携带假币逃走。对黄某、王某的行为应以哪些犯

罪论处?(2002年试卷二第47题)

A.走私假币罪B.运输假币罪

C.故意伤害罪D.妨害公务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走私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根据刑法第157条第2款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方

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实行数罪并罚。当然,根据妨害公务罪的法定刑,我们可以得出这

样的判断,行为人如果以暴力、威胁的方法妨害公务时,造成公务人员重伤、死亡的,属于故意伤害罪、

故意杀人罪与妨害公务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如果没有造成重伤或者死亡,仅仅是轻伤的,则仅

仅认定为妨害公务罪。本题答案:AC。

15.李某租用某建筑公司场地开了家酒店,并为酒店财产投了10万元人民币保险,后因经营不善,

无力支付租金,场地被建筑公司封锁。李某决定放火烧毁酒楼,•是报复建筑公司(因酒店旁边还有建筑

公司的其他建筑),二是可以获取保险赔偿金,李某放火后到保险公司理赔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下列关

于本案的意见哪些是正确的?(1999年试卷二第66题)

A.李某的行为触犯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两个罪名

B.放火罪与保险诈骗(未遂)罪应并罚

C.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相竞合,只定放火罪

D.放火罪与保险诈骗(预备)罪应并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保险诈骗罪与其他犯罪的关系。一定注意刑法第198条第2款的规定,这是牵连

犯处罚的特殊规定。如果实行保险诈骗罪时,其方法行为乂触犯其他罪名的,构成牵连犯,按照数罪并罚

的原则实行并罚。保险诈骗罪的着手应当认定在开始要去保险公司理赔的时候,而不是开始制造保险事故

的时候。本题答案:AB。

16.某化妆品厂系私营企业,所生产的婴儿护肤产品供不应求。为增加产量,厂长童某决定改变配方,

增加添加剂。结果生产出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劣质产品,销售金额达30万元。消费者使用后程度不同地引起

过敏、脱皮等不良反应。在如何确定犯罪主体性质及定罪的罪名上,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1999年试

卷二第70题)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B.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

C.单位犯罪D.自然人犯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相关特别犯罪的关系。一定要注意哪些犯罪是结果犯,

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即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哪些是危险犯,要求造成某种危险的(即足以严重危

害人体健康),还有的是行为犯,只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就构成犯罪。还要注意法条竞合的处理(刑法

笫149条的规定),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在这两个适用原则相互冲突的情况下,例如特别轻

法与一般重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适用一般重法。本节之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本题答案:AC.

17.被告人江某与被害人郑某是同•家电脑公司的工作人员,二人同住间集体宿舍。某日,郑某将

白己的信用k交江某保管,3天之后索回。一周后,郑某发现自己的信用卡丢失,到银行挂失时,得知卜

上1.5万元已被人取走。郑某报案后,司法机关找到了江某。江承认是其所为,但对作案事实前后供述不

第一次供述称,在郑某将信用卡交其保管时,利用以前与郑某一起取款时偷记下的郑某信用卡上的密

码,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称,是仿制了•张信用卡后,用所获取的郑某信用卡上的有关信息

取款;第三次供述却称,是拾得郑某的信用卡后,用该卡取款。但被害人郑某怀疑是江某盗窃其信用卡后

取走卡上所存的钱款。请回答以下(D-(4)题。(2003年试卷二第85—88题)

(1)如果郑某将信用卜交江某保管时,江某私下用来取走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江某构成侵占罪B.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江某构成盗窃罪D.江某不构成犯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江某如果私下在取款机上取款的,由于机器

不能被骗,即机器因为没有意识而不会产生认识错误,更不会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所以,江某的行为

则构成了盗窃罪,如果是到银行柜台取钱,则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存在着被骗人,则构成信用

k诈骗罪。3从案件给的信息来看,江某是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应该认定为盗窃罪,但司法部公布的答案

是B,后来在有关利用信用卡到取款机上取钱的试题中,则又改为盗窃罪,这是正确的。

3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3页;张明楷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

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2)如果江某用自己仿制的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江某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B.江某构成伪造信用卡罪

C.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D.应该实行数罪并罚

解析:本题仍然是考查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方式,江某的行为属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但

是,上述的观点,由于机器不能被骗,所以,行为人拿着一张信用卡到取款机上取钱犹如拿着一把钥匙去

开人家的保险柜,因此,应该认定为盗窃罪。但当年司法部公布的答案:C,这是在没有理解盗窃罪与诈

骗罪之间区别而做出的错误答案。

(3)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江某构成侵占罪B.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江某构成侵占遗失物罪D.江某不构成犯罪,其行为属不当得利

解析:本题还是考查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和盗窃罪,按照目前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江某

的行为是•种盗窃罪。但当年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是ACD。

(4)如果江某盗窃信用卡后,用该信用卡在白动取款机上提取了现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江某构成盗窃信用卡罪B.江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江某既构成盗窃罪又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D.江某构成盗窃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信用卡诈骗罪与盗窃罪之间的关系。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盗窃信

用卡并使用的,认定为盗窃罪。按照张明楷教授的主张,刑法第196条第3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注意规

定,又是拟制规定,当行为人盗窃他人信用卡后在机器上使用的,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此时,该

规定是注意规定,当行为人在盗窃信用卡之后在柜台上对自然人使用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原本应该

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但是立法者将这种情况拟制为盗窃罪。明知是他人盗窃的信用k而使用的,成立盗窃

罪的共犯。当然,本条的规定,我们可以推出,如果是行为人拾取、侵占、骗取、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抢

劫他人信用k后,又使用的,又该如何定罪呢?可以看出,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

述各种情况,除了抢劫罪外,都有数额的要求,因为,单纯的获得信用卡的行为而没有使用,并没有侵犯

他人财产权的危险性,因此,都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有使用信用卡的话,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认定为

盗窃罪或者信用卡诈骗罪。而抢劫信用卡,由于抢劫罪没有数额的要求,因此,不管有没有使用,都构成

抢劫罪。4本题答案:D。

18.甲、乙:人出资10万元,同时通过购买并使用伪造的商业零售发票,虚填商品实物价值人民币

50万元,骗取审计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以60万元注册资本取得“XX贸易有限

公司”营业执照。后甲、乙又合谋将上述10万元资本金转移用于注册另一公司。甲、乙:人的行为构成:

(2005年试卷二第9题)

A.虚报注册资本罪B.虚假出资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与抽逃出资罪D.虚假出资罪与抽逃出资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杳虚报注册资本罪与虚假出资罪之间的区别。前者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申请

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欺骗的对象是公司登记主管部门,欺骗的手段是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其他欺

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的结果是获得公司的登记。后者的犯罪主体则是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欺骗的

对象是其他股东,欺骗的手段是实际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欺骗的结果是侵犯了其他股东

的合法权利。本题答案:Co

19.甲公司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以与虚构的单位签订供货合同的方法,向银行申请获得贷款200万元,

并将该款用于购置造酒设备和原料,后因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红酒被杳处,导致银行贷款不能归还。

甲公司获取贷款的行为构成:(2005年试卷二第16题)

A.贷款许骗罪B.合同诈骗罪

C.集资诈骗罪D.民事欺诈,不构成犯罪

4关于这些情况的认定,可以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03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贷款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区别。本题考查的问题在于如果是单位实施贷款诈骗,

到底应该如何定罪?这两罪在客观上都采用某种特殊的欺诈手段,不同在于,根据刑法第193条的规定,

贷款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构成本罪,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

位。本案中,某甲如果是自然人的话,就可以定贷款诈骗罪,但是某甲是家公司,属于单位。根据2001

年1月21日最高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但

是,张明楷教授一直认为,这种情形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可以认定为相应自然人的贷款诈骗

罪。5但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是B,显然是根据最高法院的那个《会议纪要》精神来认定。从本题的有关信息

来看,很难看出甲公司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本案如果是发生在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公布之后,

根据刑法第175条之一的规定,也许认定为骗取贷款罪更加合适。

20.卜.列哪些人可以成为非法经营同类企业罪的犯罪主体?(2005年试卷二第58题)

A.中外合资企业的董事、经理B.国有公司的董事

C.国有企业的经理D.国有公司控股的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法条,根据刑法第165条的规定,本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

经理。但是国有公司控股的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到底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呢?2005年8月II日

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国有控股、参股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的解释》作出

了明确的解释:为准确认定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现对国有控股、参股的股份

有限公司中的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解释如下: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国有公司、企业人员论。根据司法解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的人员并非都是国有公司、企业人员,

而只能是那些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人员才能视为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可以看出,国有公司控股的公司、

企业的董事、经理并不能视为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而要看其是否由国有公司所委派。当然,刑法在规

制非法经营同类企业罪的犯罪主体中仅仅限定于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而将竞业禁止的其他主体

排除在外,是否违背了刑法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一体同等保护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题答案:BC。

21.甲公司走私汽车获利人民币4000万元后,欲通过乙公司(非国有)的帐户将这笔资金换成外汇转

移至香港,并说明可按资金数额的10%支付"手续费"。乙公司得知该笔资金为甲公司走私犯罪所得,仍同

意为该资金转帐提供帐户,并在收取“手续费”400万元后,将该资金折换成438万美元,以预付货款为名汇

往甲公司在香港的帐户。乙公司的行为构成:(2005年试卷二第93题)

A.走私罪(共犯)B.洗钱罪

C.逃汇罪D.单位受贿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洗钱罪。根据《刑法修正案》(六),即刑法第191条的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

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

其产生的收益,……因此,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有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以及恐怖组

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洗钱的方式主要有,5种,犯罪主体是一

般主体,但是主要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公司、企业。乙公司的行为完全符合洗钱罪的构成要件。

本题答案:B。

22.甲公司拥有某项独家技术每年为公司带来100万元利润,故对该技术严加保密。乙公司经理丙为获

得该技术,带人将甲公司技术员丁在其回家路上强行拦截并推入丙的汽车,对「说如果他提供该技术资料

就给他2万元,如果不提供就将他嫖娼之事公之于众。丁同意配合。次日丁向丙提供了该技术资料,并获

得2万元报酬。丙的行为构成:(2005年试卷二第94题)

A.强迫交易罪B.敲诈勒索罪

C.绑架罪D.侵犯商业秘密罪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乙公司采用的是利诱加胁迫的方式来获取甲公司的

5详细论证理由,可以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98页。

商业秘密。但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还要求给权利人造成重大的损失,直接经济

损失在5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后果,例如导致权利人破产等才应当追诉。本案中没有交待甲公司是

否由此造成这样损失,所以,有人认为本案构成敲诈勒索罪。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本题答案:D。

23.对下列与扰乱市场秩序罪相关的案例的判断,哪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10题)

A.甲所购某名牌轿车行驶不久,发动机就发生故障,经多次修理仍未排除。甲用牛车拉着该轿车在闹

市区展示。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

B.广告商乙在拍摄某减肥药广告时,以肥胖的郭某当替身拍摄减肥前的画面,再以苗条的影视明星刘

某作代言人夸赞减肥效果。事后查明,该药具有•定的减肥作用。乙构成虚假广告罪

C.丙按照所在企业安排研发出某关键技术,但其违反保密协议将该技术有偿提供给其他厂家使用,获

利400万元。丙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D.章某因房地产开发急需资金,以高息向丁借款500万元,且按期归还本息。丁尝到甜头后,多次

发放高利贷,非法获利数百万元。丁构成非法经营罪

解析:根据刑法第221条的规定,损害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商品声

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甲的行为并没有造成他人重大损失,不构成犯罪。

选项A错误。根据刑法第222条的规定,虚假广告罪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

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由于乙的药具有•定的减肥作用,只是属于

经济法上的虚假宣传行为(或者民法上的欺诈),不构成刑法上犯罪,选项B错误。根据刑法第219条的

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

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

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

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丙的行为属于第三种情形,因此选项C为应选选项。根据刑法第175条

的规定,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

行为,丁的行为构成高利转贷罪,而非非法经营罪。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C。

24.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11题)

A.甲以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转贷给某企业,从中赚取巨额利益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C.丙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的项目骗取银行贷款。该公司构成贷款诈骗罪

D.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解析: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的行为,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

的;(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贷款诈骗罪与借贷纠纷、高利转贷罪区分的关键,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

非法占有的目的。这就要从以下儿个方面判断:申请贷款时是否使用了刑法规定的诈骗手段(对于合法取

得贷款后,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没有归还贷款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取得贷款后

是否按贷款用途使用;是否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是否携款潜逃;到期后是否积极准备偿还贷款等

等。如此,选项A属于借贷纠纷,不是贷款诈骗,不应入选。选贤B属于高利转贷罪,不应入选。根据

刑法第193条的规定,丁骗取贷款,还携款潜逃,显然具有不法占有贷款的目的,丁的行为明显属于贷款

诈骗,D是本题的选项。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规定:“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第30条和第193条的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对于单

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也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

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

同诈骗罪定罪处罚由此,选项C中的丙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非贷款许骗罪,选项C不应选。

但是,张明楷教唆则认为,丙公司虽然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但是,丙公司的负责人以及主管人员则可以构

成自然人的贷款诈骗罪,可以对这些人员进行处罚。6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本题答案:Do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13题)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

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

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

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