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备课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备课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备课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备课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2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时1课型新授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创&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忸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教学目标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四£观念,初步学会用

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激趣导入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5

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

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

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长度也不同。

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

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

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5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

该怎么办?

回顾展新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

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结构)

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

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5

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

米。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精讲精练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

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都是1厘米。

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5

(2)在生活中找1厘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

(3)用手比。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

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

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5

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

米大约的长度)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3、用厘米量。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一3。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

检测反馈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2、第条上,同桌检查。

2题,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

它剪下来。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5

3^第3题,么是8厘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

么本领?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

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

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

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5

总结评价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板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书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

设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

计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

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

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

1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

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

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

作业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

来。

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1、帖24AAfc中、:」L/小仆12-H-4二“Liz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3

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1课型新授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

米。

教学目标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

激趣导入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

米。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2、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5

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

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3、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

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

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长。发现了什么?

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5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

回顾展新1、认识米。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行验证

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

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

精讲精练什么关系呢?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5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自己身边的物体

有多少厘米?(100厘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

(板书:1米=100厘米)家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5

2、用米量。每条绳子的长度。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

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

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

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5

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

能量准确。

检测反馈三、巩固练习。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量有困难的学生。

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

总结评价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5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

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

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

=100厘米)

5

教学反思

认识米和用米量

板1米,2米,3米,5米在建立“米”的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

书1米=100厘米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

设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

计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

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

用此方法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

生的协作意识。

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

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

录下来。

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4

课题认识线段课时1课型新授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多亳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

方法。

教学目标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犷J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

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激趣导入5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

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

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

回顾展新究这个问题。

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1、认识线段。5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

么?(自由发言)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

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教师

精讲精练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

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5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

线段?为什么?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V一

5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1、量线段0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6

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

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

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

不同),。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4

(1)任意画一条线段。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IHI法。

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

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

直尺把线画直。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3)练习。

三、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10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

检测反馈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总结评价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

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

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

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1—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

计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

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5

课题练习一课时1课型练习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限整厘米)。

教学目标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尺子: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激趣导入一、复习。5

1、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

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

米分别是多长吗?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

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时进行知道帮助。并将测量的数据

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分别填入下表。5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回顾展新(2)你的一挂(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

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掌一挂长身高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4、回一回。(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米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厘)厘米()厘米10

二、指导练习。米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精讲精练1、第5题。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

比,检查。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2、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

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什么。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

5

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

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的长度。

3、第7题。

4、第8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

长,再实际测量。

5、第9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也

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1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

5

6、第10题。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

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

简单交流汇报。

检测反馈呢?

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

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

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线段是一样长的。

5

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小结:不太长的

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三、实践活动。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

2、测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

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

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

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

5

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

A7IIJK此an汩?

教学反思

学生能做到动手、动脑,与老师互相配合。

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9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时1课型新授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激趣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

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5

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

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

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

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

~(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回顾展新车;列出算式:36+30=和35+34=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

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

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以合乘一辆车。10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

加)+30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

1、教学例1:36+30=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

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

师:那么36+30还可以怎么算?你会根合并。

5

精讲精练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

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法。

小结:先写36,在36的下行写30,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

个位对个位。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3)计算。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该如何进行计算。

36根小棒和30根小棒合并起来,应

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

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10

(4)做一做。程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

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

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出示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

2、教学例2:35+34=生独立完成。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

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

35+34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计算。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

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出示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让学

检测反馈(3)做一做。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2。学生独

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10

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总结评价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

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

齐,并从个位加起)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板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

36+30=6635+34=69

书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

十个十个

设力口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

3635

计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

+30+34

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

6669

T似刀口四刀1史。笫丁子土切况,子土磔仃J

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11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时1课型新授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

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

“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5

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

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

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5

二、探究新知。

回顾展新1、教学例3:36+35=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

生拼摆小棒。(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6根小棒,然成1捆的过程)

后在下面3捆和5根小棒,分别对齐,

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

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36

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3510

精讲精练(2)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如何向十

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算,该怎么算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3)比较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3和上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相同点: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点。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10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

进一。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

一做”。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检测反馈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3—4题。学

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

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

学生。

2、把错误改正过来。

363717

+55+42+65

81898310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的“思

考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

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

行集体反馈。如还可以写出:27+72

=99、36+63=99、45+54=99等。

总结评价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

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

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板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

oOroO—7(1

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

36

设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

+315

计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71

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八,乂伙子土史旦跳刖J胖出豕舁理。但错

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

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1,,

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卜加“讲1,,Q

学科数学班级二2任课教师刘宝霞授课时间13.9.12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时1课型练习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

教学目标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

一、复习导入。

激趣导入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

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的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