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派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浙派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浙派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浙派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浙派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派联盟12月第二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向强大,无疑为秦王嬴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B.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修建都江堰、郑国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战国时期实行商鞅变法,其内容有: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并且在蜀地修建都江堰、在关中修建郑国渠,而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在秦朝统一之后,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是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在战国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张骞通西域3.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 B.人口的大量迁移C.统治者的有力措施 D.稳定的社会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反映北方人口南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得益于北民南迁为南方开发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故B符合题意;图片无法反映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无法反映统治者的有力措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4.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置三公——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②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③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④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答案】A【解析】【详解】设置三公是秦始皇首创,故①在秦朝;宰相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故②是明朝;中朝是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故③是在汉代;三省六部制在唐代得到了完善,成为政治中枢,故④是在唐代;根据选项设置,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④②,故A项正确;因为④在③后面,故B项错误,排除;因为③在①之后,故C项错误,排除;因为②在①后面,故D项错误,排除。5.北宋都城开封拥有26万户人家,人口数可能超过100万。南宋都城杭州拥有39万户人家。相比之下,中世纪欧洲的情况是∶北宋时期的伦敦人口数为1.8万,南宋时期的罗马人口数为3.5万,一个世纪之后的巴黎人口数不到6万。据此可推知()A.宋朝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宋朝人口总数呈现上升趋势C.城市发展蕴含新的生产关系 D.中世纪时欧洲人口增长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宋朝都城及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城市人口的数量对比来看,当时宋朝的城市人口数量远超西方,说明宋朝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A项正确;材料与宋朝人口总数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才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欧洲人口增长缓慢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整个元代只有延祐三年气候比较暖和,除此之外的记录都表明气候异常寒冷。气候变化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解决此问题相关的史实是①引进并推广美洲高产作物以确保粮食总产量②南方创制出轻便灵活、适用于水田的曲辕犁③《农书》大量介绍农业增产、积谷防饥的经验④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提高棉纺织品的产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实可知,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皆在明代时期传入中国,故①说法错误;曲辕犁创制于唐朝,故②说法错误;《农书》是元代一部综合性农书,大量介绍古代农业方面知识,故③说法正确;棉花在内地种植始于宋朝,在远超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故④说法正确;根据选项组合,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①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①错误,故B项排除;②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7.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可知材料中的含义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除了正常的地方行政机构外,还特别重视借助于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等力量管理地方,可见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中的“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表明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管理乡村并未削弱中央集权,反而有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说明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国家维护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8.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据下可知,戊戌变法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裁汰旧军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据“裁撤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可得冲击了旧的官僚体制,据“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工商业发展”可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可得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题意知体现改革内容,体现不出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故A①②③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9.下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答案】B【解析】【详解】《劳动音》创刊于“1920年11月7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锤子、铁镐、齿轮代表工人阶级,禾苗、稻穗象征着农民阶级,火炬、拳头意在鼓励工农大众要团结起来同发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故选择B项;1898年,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10.如表为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人数表。1927年党员人数的激增时间1921年1922年1923年1925年1927年人数50多人195人429人994人57967人A.受益于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促使中国革命出现崭新局面 D.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激增,这一变化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民主革命提供了条件,从而促使中国革命出现崭新局面,故答案为C项;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激增与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激增是更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关系不大,排除D项。11.如图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某次谈判期间的合影。这次谈判期间A.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B.共同签订《双十协定》C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D.签订了《国内和平协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图片是重庆谈判的场景,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B项正确;A项与蒋介石无关,排除A项;CD项都与重庆谈判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1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②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正确;中共八大提出了把中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④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错误。由此可知,B项正确。13.《反分裂国家法》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下列最能体现国家对台“诚意”的是A.推行“一国两制”方针 B.不承诺放弃武力统一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港澳台协同发展战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推行“一国两制”方针,主张和平统一最有“诚意”,A项正确;“武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不适合台湾,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14.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A.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 B.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C.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阿兹特克神圣历。根据材料可知,神圣历是宗教历法,为政治、宗教活动服务,C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太阳历和神圣历的地位,排除A项;阿兹特克历法包括太阳历和神圣历,太阳历用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15.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材料反映出美国1787年宪法()A.具有三权分立的特点 B.体现制约平衡的原则C.保护印第安人的权力 D.背离自由平等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体现了1787年宪法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歧视,背离了自由平等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各机构的制约平衡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对印第安人的歧视而非保护,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17世纪初的欧洲局34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第三节①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维也纳会议 D.德意志帝国成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年——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战争的四个阶段”等信息可知,目录内容体现了“三十年战争”的背景、过程,因此在第三节应是该战争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因此①处应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B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标志着材料所述“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与《战争与和平法》无关,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各国的外交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位于欧洲中部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帝国诞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7.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国家几乎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A错误;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C错误。18.一战初期,美国的德裔移民呼吁向德国捐赠财物,“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对美国偏向英国一方表示愤怒。而在1917年,德裔的类似活动基本消失,部分州规定公共场合禁止使用德语、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同时几乎所有德裔美国人和德裔新闻媒体都转而支持美国的立场。由此可见()①国际局势影响移民身份认同②德国战败影响德裔在美地位③美国民主的相对性和局限性④战争破坏了世界文化多样性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一战时期美国的德裔居民随着局势发展,对德国的态度发生转变,这说明国际局势影响移民身份认同,而美国部分州规定公共场合禁止使用德语、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显示了美国民主的相对性和局限性,①③正确,B项正确;当时德国并未战败,而且材料本身不是战争破坏了世界文化多样性,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9.下图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由此可推知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拋弃 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答案】A【解析】【详解】多样性与材料中“美国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接近40%相符,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移民的比例”不等于总体上的族群结构巨变,排除B项;完全抛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发达等因素而非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排除D项。故选A项。20.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1.下图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A.崇尚佛教文化 B.民族矛盾尖锐C.借鉴汉族制度 D.推行蕃汉分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侍中”和“中书令”可知是汉族官制,根据材料“谥贞愍律公”可知来自于汉族的谥号制度,这体现了辽朝对汉族制度的借鉴,C项正确;该墓志铭只涉及到汉族的官制和谥号制度,体现不出佛教文化的痕迹和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B两项;该墓志铭体现的是辽朝汉化的特征,体现不出蕃汉分治,排除D项。故选C项。22.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中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党的武装力量,也在同日寇的斗争中重新壮大起来和进一步坚强起来了。”这表明()A.人民群众拥护中共的抗日政策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入新阶段C.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 D.敌后战场已成为主要抗日战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了全国性大党,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壮大,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人民群众拥护党的抗日政策,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入新阶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敌后战场已成为主要抗日战场,排除D项。故选C项。

23.法王路易七世在位时(1131——1180年)曾先后向城市颁发了25份自治特许状。路易九世执政期间(1214—1270年),实施了一系列司法、财政和军事改革。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与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占据上风,成功迫使天主教土纳税。这些史实反映了当时法国()A.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B.城市自治走向独立C.世俗王权不断强化 D.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曾先后向城市颁发了25份自治特许状”“成功迫使天主教土纳税”体现的是法国国王的权力在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与庄园经济无关,排除A项;城市自治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英国人发表了名为《今天感觉好些了吗?》的漫画: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三巨头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画面和谐而友爱。以下解读准确的是①“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严重破坏②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③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④三巨头共同“探视地球”寓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的是二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①符合题意;其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②符合题意;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③符合题意;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25.将历史事实加以区分,根本目的在于凸显史实与史家的关联性。比如,有学者说:“研究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必记录同时代巴黎工匠的生活,研究1792年普奥与法国的战争,不必引用歌德的某一封信或某一句话。”而路易十五与彭柏杜尔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却成为历史学家感兴趣的、关注的,并要深入探讨的历史事实,因为“抛开了这些私事,全部法国革命前的历史就不可理解”。这说明()A.史学是现实的产物,历史学家总是全凭主观取舍构建历史情景B.历史事实一旦进入认识范围,就会与认识主体的需要产生同一性C.历史研究应求真务实,基于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与考证D.史学研究应当立足当时当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评判的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认识历史的主体之间存在偏差,一旦某一历史进入人的认识范围,就会与认识主体产生同一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主观选择性,B项正确;历史学家总是全凭主观取舍构建历史情景,这一说法中的“全凭主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历史研究应求真务实,基于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与考证,表述合理,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史学研究评判标准是多元的,且史学求真的本质决定了并不能简单地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26.货币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对货币主权治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盛衰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编自管汉晖《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材料二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伴随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市场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着国家与社会转型趋向的产物,也是中国与全球互动关系的产物。——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材料三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宋元时期纸币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建国初期的货币政策。【答案】(1)演变路径:金属铸币——实物货币——金属铸币/纸币——纸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宋元时期战争频繁,财政开支巨大,政府支持和推动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印刷术发展的推动:纸币便于携带、储存和计量,有利于商品贸易:金属货币储存和生产有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等。(2)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世界白银矿产的开发;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3)评价: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强调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确保了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独立自主的国家货币地位: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体现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演变路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货币演变的基本路径为:金属铸币——实物货币——金属铸币/纸币——纸币。原因:结合所学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相关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纸币盛行,根本上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金属货币储存和生产有限的缺点和纸币便于携带、储存和计量的优点是重要原因;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政策因素;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等。【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伴随白银在赋役改革中渗透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前所未有地更加活跃起来”可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日本、美洲白银矿产的大开发。”可知推动世界白银矿产的开发;根据材料“伴随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市场超越了国界,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可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小问3详解】评价:可以从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可知体现了客观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与国家调控相结合;根据材料“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可知强调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确保了人民币的唯一合法性和独立自主的国家货币地位;根据材料“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可知抑制了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根据材料“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可知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结合所学,正确、有力、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27.公务员治理材料一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等材料二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2)结合所学,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答案】(1)同:都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都有对官员的考核。升迁标准都倾向工作业绩异:考试的内容不同;西方的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而明朝对官员的监察更为严格(2)原因:政治方面可以从体制不同角度分析,经济发展不同、时代特征不同;【解析】【小问1详解】关于同:根据材料一“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材料二“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等信息得出都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吏,都有对官员的考核。根据材料一“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材料二“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得出升迁标准都倾向工作业绩。关于异:根据材料一“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得出考试的内容不同;根据材料二“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得出西方的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而明朝对官员的监察更为严格。【小问2详解】关于原因:政治方面可以从体制不同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经济发展不同、时代特征不同等方面分析作答;28.贸易、战争、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工艺精美,茶碟别致,俄国人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嘴唇须咂吸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罗斯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虚夸做作,而且也学习欧洲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材料二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西欧移民成为拉美的主要居民,拉美文化形成了以西欧文化为主体的结构。无可否定,虽然在殖民地时期许多西欧殖民者及其后裔在美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生活,并同其他种族居民杂居在一起,从而很快地具有了不同于欧洲本土居民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在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方面仍同欧洲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拉美与西欧在文化上仍保持一种特别密切的关系。——摘编自祝令建主编《世界文化概论》材料三随着新加坡出口导向型外向经济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对新加坡产生了严重冲击,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道德滑坡、犯罪率居高不下、吸毒泛滥等。为此,人民行动党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了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学教育中设置了儒家伦理课程。该课程是在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的支持下而设立的……新加坡政府把儒家伦理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公民……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得以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也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摘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