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2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2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2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④传统医学(traditional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③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③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Qi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TheoryandFive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FluidandHumor

经络meridianand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③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ofdisease、发病occurrenceofdisease、病机mechanismof

disease

④治则治法therapeuticprincipleandtherapeutic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0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medical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schoolofcold&cool)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

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schoolofpurgation)“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

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schoolofinvigoratingtheearth)"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

脾养胃”、“甘温除热”

——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schoolofnourishingyin)“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

G命门学说

O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三焦辨证”

近现代:中西医结合

Q清末民国:中西医汇通

9中西医现代研究

第三章古代哲学基础AncientChinesePhilosophy

O元气论

O阴阳学说

O五行学说

第一节元气论

O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9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d关于精气神学说

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O关于世界本原的几种猜想

水地说(X)太虚说(X)

原子论(X)元气论(J)

□元气论的形成与发展

气的本义f气的引伸义

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元,论的基本内容

O'是组成万物的本原(根本双点)

弥散(无形).....聚^^形

n互化

聚集(有形).....散则为”

O,是运动不息的物质:弋机是气化的前提,

气机----『,的运动工与化是气机的最终,

'化一'的运动产生的娈化_r气化的过程始绛包含专机.

。'是自然感应现象的中介

O,也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化理论和形,转化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O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O说明人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O说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关于精气神学说

0精的基本概念:

——泛指气。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气的精粹部分,构成人类的本原。

Q气聚为精

2

Q精化为气

3精气生神

O神驭精气

阴阳学说thetheoryofyinandyang

主要内容

a起源:日光的向背(朴素)

a属性划分

a特性

a概念

a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a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属性划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阳运外上温明无功兴推温

动向升热亮形能奋动煦

阴静内下寒晦有物抑凝滋

止守降冷暗形质制聚润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o背为阳,腹为阴

O功能属阳,物质为阴

概念

•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特性

<相关性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攀普遍性

格相对性

1.可分性

2.转化性(本质变化;属性变化)

3.阴阳通过比较分阴阳

阴阳无限可分性

3

阴阳交感相错(interactionbetweenyinandyang)

a泛指阴阳两者应不停地进行相互作用

9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具体形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转化和胜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theunityandoppositionbetweenyinandyang)

*阴阳互根互用(interdependencebetweenyinandyang)

*阴阳消长平衡(waningandwaxingbetweenyinandyang)

*阴阳相互转化(重、极、甚)(inter-transformationbetweenyinandyang)

阴阳对立制约

6阴阳对立:属性对立(绝对的、无条件的)

・阴阳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有条件的)

9对立制约:阴阳平衡

阳病治阴

由于阴气虚而阳气偏亢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阴病治阳

由于阳气虚而阴气偏盛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平衡。

阴阳互根互用

9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互用:相互资助

•互根互用:消长与转化

阴阳消长平衡

9阴阳消长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

O阴阳平衡(动态平衡)

阳偏盛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阳指阳热,阴指阴液)

4

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阴指阴寒;阳指阳气)

冻疮阴胜则寒

面色苍白阳虚则寒

面色苍白阳虚则寒

两额潮红阴虚则热

阴阳消长

O阴阳对立制约

1.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2.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d阴阳互根互用

1.此长彼长:补气生血,阴中求阳

2.此消彼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确定治疗原则

0阴阳偏盛:泻其有余(实者泻之)

O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O阴阳互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双补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9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O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四诊辨阴阳、八纲分类

・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则治法

3.归纳药物性能

5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寒者热之

阳虚则寒_____.阴病治阳

阳虚则阴盛T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则热I阳病治阴

阴虚则阳亢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损及阴一

—阳阳两虚——►阳阳双补

阴偏衰------阴损及阳—1I〉I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a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o分析病理变化的规律

全阴阳偏盛

⑥阴阳偏衰

金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⑥阴阳转化:阴证转阳证;阳证转阴证

阴阳偏衰

阳偏衰

阳虚则阴盛

阳虚则寒(虚寒)

•阳虚则寒

.止

阳偏衰

阴虚阳亢

阴虚则热(虚热)

•阴虚则热

6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温、热心甘(淡)升浮

寒、凉酸苦咸沉降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部位组织结构

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手足三阳经、气

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手足三阴经、血

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阴平阳秘

O物质与功能

9气血关系

9气机运动

五行学说thetheoryofthefiveelements

主要内容

a起源

a概念

a特性

a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a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正常的协调平衡):1.相生2.相克

■五行生克异常

A、相生的异常:母子相及

B、相克的异常:五行乘侮(异常状态):1.相乘2.相侮

7

a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o火曰炎上

O土爰稼嵇

O金曰从革

9水曰润下

五行归类

O归类方法

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

2.间接归类:推演络绎

O事物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人体

JLLJ_LJLLJLLGLLZLL五五五形五五变

音味色化气方节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啰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五行生克

O相生(母子关系)(inter-generation)

9含义:生:资生、助长、促进、推动。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助的作用。生我为母,我生为子。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

。相克("所不胜"、"所胜")(inter-restriction)

O含义:克,克制、制约、削弱。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制约的作用。克我为所不胜,我克为所胜。

9次序:木火土金水木,隔一相克

相乘、相侮(over-restriction&counter-restriction)

O相乘(相克太过)

L顺序:与相克一致

2.产生原因

O相侮(克制反向)

1.顺序:与相克相反

8

2.产生原因

9相乘、相侮的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O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

O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O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传变2.确定治则治法

3.指导针刺选穴4.指导脏腑用药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说明五脏间的生理联系

确定治则治法

a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金水相生

9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指导脏腑用药

青黛色青入肝

朱砂色赤入心

黄黄色黄入脾

石膏色白入肺

熟地色黑入肾

子相传相乘

子肝旺乘脾

病I..............I

及,我克。

-i肝(旺)-脾(虚)

克我~xf

母病及子。木乘土

脾脾虚肝乘

侮木

病子病及母金

乘相侮

肝旺侮肺

!克我:

肺(虚)-肝(旺)

]我克~>\

肺虚肝侮

9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

相克治法

I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

I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阴

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BasicCharacteristicsofTCM

整体观念holism/theconceptoforganicwholeness

恒动观念perpetualmotiontheory

辨证论治treat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整体观念

e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恒动观念

0各脏腑组织、气血津液各自所存在的生理或病理上的运动变化特点

o受自然因素影响,生理和病理方面所表现的似日、似月,以致似年等周期性波动,这类“动”以“振荡”、

“涨落”为基本形式

o以整个一生,或者某一疾病全过程为周期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动”往往表现出抛物线型的规律

辨证论治

O病、症、征、证概念比较

6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

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9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病、症、征、证概念比较

*病(disease):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变化和转归的相对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symptom):自诉症状

*征(symptom):临床体征

*证(syndrome):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cause>、病位

〈location〉、病性〈natureofadisease〉和邪正关系〈relationbetweenpathogenicfactorsandhealthy

qi>等。

*病是全程的;

证反映出阶段性;

症、征是疾病和证的表象部分

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疾病,由于发病时间、疾病阶段及机体反应等的不同,其所反映的病机及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

10

治疗方法亦随之有异。

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类似的证候,或在发病过程中病机相同,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气血津液qi,bloodandbodyfluid

气的概念

气的生成

气的主要功能

气的运动

1.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

03气的分类

气的概念

5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6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人体之气

气的主要功能

、推动作用(promotingaction)

7温煦作用(warmingaction)

、防御作用(defendingaction)

7固摄作用(consolidatingaction)

、气化作用(transformingaction)

7营养作用(nourishingaction)

气的推动作用

♦生理表现: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推动血的生成运行及津液代谢。

«病理表现(气虚)

1.生长发育迟缓/早衰;

2.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降低;

3.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痰湿、水饮等。

气的温煦作用

6生理表现:

1.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温养脏腑

3.温通血脉和津液

6病理表现:

11

“气有余便是火”;“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温煦功能减弱冻疮寒冷性尊麻疹

气的防御作用

C8生理表现

1.防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C5S病理病理

1.外邪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2.患病后难愈

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表现:

1.固摄血液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

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

4.固摄冲任

5病理表现

1.出血

2.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

3.气的摄精的滑精、早泄等

气的分类

分类组成分布功能

元气先天精气根于肾,通过三焦,1.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布散全身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

宗气谷气+清气聚于胸中,贯注心1.贯心脉而行气血

肺,上循咽喉,下行2.走息道而司呼吸

于足,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有关

营气水谷之精气行于脉中,营运全身1.化生血液

2.营养全身

卫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1.防御作用

2.温养作用

3.调节作用

概念

生成

1.营气+津液

2.相关脏腑:脾胃、肺、心、肝、肾

、运行

7功能

1.濡养作用(tonourishandmoistenthewholebody)

2.运载作用(清气+谷气;浊气;体内信息)

3.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液运行

®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间协调平衡

12

@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

④脉道通利

®血脉的寒温适度

®情绪稳定

@血液充盈

津液

、概念

——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液体及正常分泌物。

、津与液的区别

病理:伤津、脱液

,代谢:

1.生成:脾胃运化水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输布:肺脾肾肝膀胱三焦

3.排泄:汗、尿、呼气、粪便

、主要功能

1.滋润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

3.调节阴阳4.排泄废物

津液代谢

D.大便

气与血的关系

y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

6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y血为气之母

9血能养气

Q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13

气与血的关系示意图

-A.气能生血

气对血yB.气能行血||^H气为血之帅

Lc.气能摄血

临床应用:①血虚时,补血+补气;②血行失常时,补气、

行气、降气;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

血对一[II—血为气之母

LB.血能载气

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气能生血

。表现:

1.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2.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3.脏腑之气直接参与血液的生成。

0临床意义:

气虚则血亏——血虚补气

气能行血

。表现:

1.直接推动血行

2.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行

Q临床意义:

血乱调气(补气、行气、降气)

津液与美容

♦津液的充盛是人体美态的关键。

1.津液充足,不但皮肤有弹性,饱满湿润,而且不易老化;

2.津液不足,则皮肤干枯起皱,脱屑瘙痒。

♦现代美容中提倡的“饮水美容学”,与中医美容注重津液的观点不谋而合。

气与津液关系示意图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

时,利水+补气、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血能养气

7表现

1.血不断地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2.血濡养脏腑经络,使其功能正常,人体之气才充沛

14

、临床意义

血虚则气虚——养血益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表现

1、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

2,津血互化:

血化生津液

津液化生血

临床意义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津血之间关系示意图

来源相同

血津液

相互化生

______________111失血过多

]血液血

脉内

渗入

脉外1津液(津液-

5)京

津血关系示意图2

大量外泄液

脉外!.量

[津液渗出损

1血液一LJ?(血脉空虚)虚

生理:津血同源

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

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亡血家不可发汗”,“妞家不可发汗”

藏象学说——绪论

藏象学说visceramanifestationtheory

上概念

上形成条件

上基本特点

15

藏象概念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脏器组织及其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包括生理病理现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

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条件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上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theconceptionoforganicwholenesscenteringaroundthefivezang-organs)

1.以五脏为中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上独特的生理病理学体系

1.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2.病理或临床治疗的反证

第二章脏腑学说thetheoryofzangfu-organs

分类

五脏、六腑的区别

分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

胃、胆、小肠、大肠、

六腑

膀胱、三焦

脑、髓、骨、脉、胆、

*奇恒之腑

女子胞

奇恒之腑:奇一不同,恒一一般。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的腑。除胆之外,

无表里配合,无五行的配属。

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解剖形态

行主要功能(mainphysiologicalfunctionsoftheheart)

主血脉(togovernbloodandvessels)

主神明(togovernthespirit)

年心的气血阴阳

16

加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tomanifestitsconditionsonface)

开窍于舌(toopenintothetongue)

在液为汗(toassociatewithsweatinfluids)

在志为喜(toassociatewithjoyinemotions)

•在时为夏

主血脉

含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条件:

1.心气充沛(abundanceofheartqi)

2.血液充盈(plentyofblood)

3.脉道通利(smoothnessofvessels)

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为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部表现

心主血脉功能的生理病理表现

•正常:脉和缓有力、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润灵活

•异常:

1)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细弱无力,心悸

2)面色灰暗/青紫、唇舌青紫、舌紫黯凝点、瘀斑,脉结代,心前区闷痛厕痛

面、舌表现

面色红润有光泽

舌色淡红荣润

面色淡白无华

瘀斑舌

主神明

踽含义:

神的概念:广义——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综合显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明: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主持协调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

■8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

«表现:神志、思维、精神状态、睡眠。

面唇青紫

思考

•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间的关系如何?

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间的密切关系

心主血脉正常——神志清稀,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心主血脉异常——心神病变

心神异常一一血行异常:心率、脉搏加快,面红港白

心开窍于舌

结构上: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于舌;

生理功能方面:心主血脉和神明与舌的色泽、运动、味觉、语言有关。

临床意义:从舌的色泽、活动度和语言表达可测知心的功能状态。

心的气血阴阳

・心气推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功能

・心血资养心神的作用

・心阴根于肾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热的功能

•心阳根于肾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用

17

肝(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

■解剖形态

■主要功能

0主疏泄(regulatinganddredgingtheactivityofqi)

O主藏血

(tostoreblood®ulatethevolumeofbloodincirculation)

■生理特点

■肝的气血阴阳

■与形窍志液时华的关系

,*■在体合筋(tocontroltendons)其华在爪

夺开窍于目(toopenintotheeyes)

小在液为泪(tearinfluids)

令在志为怒

电与春季通应

肝的气血阴阳

B肝气是肝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B肝血乃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B肝阳促进升和动

B肝阴促进静和降

B肝主升主动,故阴虚阳亢者多,阳虚阴盛者少

主疏泄

»含义: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主要表现

命调畅气机

命促进血液与津液运行

岫促进脾胃纳运

舍调畅情志

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命有利于男子排精、女子行经

肝的生理特性

*体阴用阳:是对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性的概括。

小肝体为阴:肝藏血;肝居下焦

■肝用为阳:

O生理上:肝主疏泄,主升主动

A病理上: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B喜条达恶抑郁

调畅情志

□疏泄正常:心情开朗,情绪稳定。

B肝失疏泄:

»肝气抑郁:心情不舒,闷闷不乐,多愁善虑;

»肝气上逆: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烦躁不安。

调畅气机

H疏泄正常:气机调畅

B肝失疏泄:

A肝气抑郁:气滞(胀、满、闷、痛)

»肝气上逆:气逆

18

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

B疏泄正常:通过调畅气机进而通畅血行,通利水道。

B肝失疏泄:

»肝气抑郁:气滞血瘀;气滞津停。

»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气滞津停

促进脾胃纳运

B疏泄正常:调畅脾升胃降

□肝失疏泄:

►肝脾不和

A肝胃不和

肝脾丕调、股胃丕和

A.头晕目眩

B.飨泄

(肝脾不和)

肝失疏泄

A.暧气,呃逆,

恶心呕吐

B.脱腹胀痛

C.便秘

(肝胃不和)

木不疏土

疏肝健脾和胃

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B胆汁由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H疏泄正常:胆汁化生顺利,排出通畅。

B肝失疏泄:

»胆汁分泌、排泄不畅

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肝失疏泄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调节生殖机能

B男子泄精与女子月经的正常,依赖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

B疏泄正常:月经按时而至;精液定期溢泄

B肝失疏泄:

»肝气抑郁:月经失调;排精不畅;性欲减退

»肝气上逆:月经失调;遗精;性欲亢进

肝主藏血

B含义: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H具体体现:

►贮藏血液

A调节血量

A防止出血

贮藏血液(肝为血海)

9生理作用:

19

1.濡养全身

2.涵养和制约肝阳

O病理表现(肝血不足)

1.血不养目

2.血不养筋

3.肝阳上亢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B含义:

♦筋:包括肌腱、韧带一类组织,具有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作用。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

H生理:肝血滋养筋脉,荣润爪甲

B病理:(肝血虚)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爪甲苍白或脆薄易裂或反甲

肝开窍于目

B生理:目之能视赖肝血濡养

□病理:

*肝血不足:视物不清,甚至夜盲;

*肝经风热:双目红肿痛痒

*肝火上炎:目赤生翳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肝血盛衰影响爪甲的枯荣

指甲营养不良

反甲

肝主筋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曲能直,刚柔相济

思考

>肝主疏泄气机与肝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间的关系?

肺(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

•解剖形态

•主要生理特性:

1.华盖(lungbeingthecanopy)

2.娇脏(delicateviscus)

3.宣发肃降(togoverndisperinganddescendingactivities

•主要功能

1.主气司呼吸(dominateqiandcontrolrespiration

2.主通调水道(regulatethewaterways)

3.朝百脉(convergenceofbloodvesselsinthelung)

主治节(managementandregulation)

肺的形态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

20

宣发肃降

・呼出浊气

■将精微、津液布散全

r——发;-

身,外达皮毛

■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肺W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I肃

,降二

--------■吸入清气

'、/■向下向内布散精微、津液

【清洁呼吸道

肺的形、窍、志、液、华、时

O在体合皮,其华在毛(skin<hair>intheexterior)

O开窍于鼻(openingintothenose)

9在液为涕(nasaldischargeinfluids)

。在志为悲忧(sorrowinemotions)

d与秋季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

M主呼吸之气(governingrespiratoryqi)

*病理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

til主一身之气(governingphysicalqi)

*体现在:气的生成(宗气)

全身气机的调节

*病理表现:少气、声低气怯、肢倦乏力、气机失调

B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

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含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气的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

■病理:肺气壅塞一血脉瘀滞一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

排泄。

21

肺失通调

主治节

♦含义:是指肺对全身生理功能尤其对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等具有某些治理和调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

1.呼吸(肺司呼吸,呼浊吸清)

2.气机(肺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

3.血液(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4.津液(肺主通调水道,调节津液代谢)

肺为娇脏

■生理:肺清虚而娇嫩。

(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

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侵)

«■病理:肺容易受内、外邪气的影响。

思考题

肺气的宣降作用在通调水道方面的具体体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上皮毛: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为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上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

立临床意义

皮毛与肺的主要关系

a肺气宣发,输精(津液、水谷精微)于皮毛

9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

。皮毛作为屏障抗邪护肺

O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

肺主皮毛的临床意义

O生理

一一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排汗适度,抗邪能力较强。

——皮肤疾患与肺的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Q病理

——皮肤憔枯,多汗/易遭外邪侵袭

——皮肤感邪常内传于肺

肺开窍于鼻

❖肺气调和:鼻腔通畅,嗅觉灵敏

❖外邪多从鼻喉侵入肺

❖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嗅觉不灵;肺经有热可致鼻蚂、酒渣鼻等病变。

22

肺气充沛,皮肤润泽、致密

肺与损美性疾病酒渣鼻

涕为肺液

■涕的分泌与性状的变化多与肺失宣降有关。

鼻流清涕--肺寒

鼻流黄浊涕--肺热

鼻干-…肺燥

肺的气血阴阳

肺的气血是肺发挥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

肺的主要功能主要依靠气的作用,论及血的极少。

肺阴根于肾阴,制约阳热,促进肺的滋润、宁静与内守

肺阳根于肾阳,促进肺的温煦、运动与升散。

■部位形态

■主要生理功能

O主运化(togoverntransportationandtransformation)

9主升清(governingelevatingtheclear)

。主统血(tocommandblood)

■脾的气血阴阳

■与形窍志液华时的关系

9在体合肉,主四肢(todominatemusclesandlimbs)

9开窍于口,其华在唇(openingintothemouth)

0在液为涎(salivainfluids)

O在志为思(contemplationinemotions)

O与长夏通应

主运化

❖含义: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先化后运)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脾的自转输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化水谷的生理病理意义

■生理:脾气健运

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养料…充分营养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口味不正、腹胀、便滤;倦怠乏力、消瘦等

23

主运化水液

主运化水液的意义

B生理:脾气健旺,水液得以正常吸收、输布。

B脾喜燥恶湿

□病理表现:

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水肿。(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主升清

含义:

升:①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为主(脾气主升)

②升举、提举内脏

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气上升,一方面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另一方面维

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

❖生理病理表现

统摄血液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止溢出脉外的作用。

❖机理:气的固摄作用。

❖脾不统血:慢性虚损性出血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肌肤水肿

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濡养全身的肌肉和四肢活动

♦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发达、壮实,四肢轻劲,灵活有力

脾气虚弱: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痿废不用

❖“治痿独取阳明”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的病变会出现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

1.脾虚:食欲减退,口淡

2.脾经有热:口有甜味

3.脾有湿邪:口中粘腻

■口唇的色泽形态变化反映脾运化功能正常与否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形体消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