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附答案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附答案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附答案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附答案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科必修三导学案主编人:王传府范宇航审核人:宋波班级:小组:学生姓名:使用时间:2015年4月2日PAGEPAGE5寡人之于国也编号016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1到4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式。【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4、孟子名句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⑤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GB3⑦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8\*GB3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9\*GB3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GB3⑩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级):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积累重要知识点(B级)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河内凶

古义

今义

古义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4.重要实虚词无如寡人之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王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5、词类活用则移其民于河东()填然鼓之()6.特殊句式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文句翻译(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好战,请以战喻。以五十五笑百步,则何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课上探究】一、分析课文,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C级)(一)诵读第1段。思考:1、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样的疑问?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二)诵读第2、3、4段。思考: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他为什么要“以战喻”?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学生质疑】【固学案】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能一朝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第一课时一、分析课文,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C级)(一)诵读第1段。思考:1、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明确: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二)诵读第2、3、4段。思考: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他为什么要“以战喻”?明确:“五十步笑百步”。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便于启发对方。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明确: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固学案1.参考答案: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