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执教:江张松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散文,属于对话体论辩文。这篇文章里,孟子围绕着“如何实现王道”,展开他的论述,体现了他的“仁政”主张。学习本篇课文,现实意义在于掌握更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深刻意义在于领略孟子的思想智慧的光芒。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文和必修二古代说理性散文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规律,对学习本单元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初中基础不牢固,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学习本课时,重点还应放在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和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

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一

熟读和背诵课文。二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整理。三

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方法目标一

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结合《同步作业》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其人其文,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词义问题。二

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孟子文章的充沛气势和孟子的论辩智慧。三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性习惯,如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总结、归纳,等。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

通过初步对孟子及其“仁政”思想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充分体会孟子这种思想学说的可贵性。二

联系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了解孟子的发展生产方面主张的进步意义;三

联系今天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当今社会“民加多与否”对国家实力的影响。

惠王想要人口增多的想法呢?当然不能,时代不同,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我们也就要具体分析,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评判古人的做法对错、优劣。(二)

两个批判

师提问:在课文第二部分,针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是“两个批判”,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批判?明确:

批判一:“王好战,请以战喻。”——间接批判了梁惠王的好战。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各国诸侯,“以攻伐为贤”(副板书)——把能攻善伐看做贤能,而这是孟子所反对的。孟子主张“王道”,反对以暴力为特征的“霸道”。所以这是第一个批判。批判二:“五十步笑百步”——批判了梁惠王所谓“尽心”,其实与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能不能直接对梁惠王说这话,说你别在吹牛了,你这一套其实跟其他国家的暴政是一样的。当然不能,他是以一种婉转的方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叫譬喻论证,也叫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别人容易接受,也很有说服力,这是孟子论辩的第一个特色。总结:

说服别人讲究方法:方法一,站在对方的立场,比如孟子,他就是站在梁惠王的立场上,出发点也是“使民加多”;方法二,说话方式婉转一点,不能用疾风骤雨式的,应该用和风细雨式的。

接着我们来看孟子论辩的第二个特点:先破后立。既然否定了梁惠王自诩的“尽心焉耳已”,以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就是“破”,那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民多于邻国”呢?接下来就是“立”,陈述孟子的观点和主张。(三)

三点主张师启发式提问:针对如何使民加多,最终实现“王道”,在第三部分中,孟子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概括总结一下,是哪三点:

第一点:王道之始——王道的开端。王道的开端要怎么做: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样做之后就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胜”是什么意思,尽,完。孟子的意思就是说“谷物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多美好啊,梁惠王听了能不心动吗?这样的最终效果就是“民养生丧死无憾”,意思是,老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安排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的。这样就是王道的开始了。

第二点:王道之成——王道最终成功。

“成”是建立在“始”的基础上的。在“始”的基础上,还要怎么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这样做之后,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这样做的最终效果:王于天下。

师启发式提问:请比较王道之始的措施和王道之成的措施中的前三条,有何不一样?

明确:前者是不横征暴敛,要薄税敛。——不违农时,不再农时的时候征调百姓服役。——数罟不入洿池,不要让细密的网入池塘捕鱼。老百姓为什么要让细密的网入池塘捕鱼,是因为政府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重,逼得没有办法,才“数罟入洿池”,连小鱼虾都不放过,捕捞起来用以上缴政府的苛捐杂税。——斧斤以时入山林,人们按一定季节上山砍伐树木。反过来问,人们为什么不按时节上山伐木,一些小树还没长成材,就被砍到,还不是为了上缴政府的苛捐杂税吗?所以,王道之始这三条,是要求梁惠王减轻老百姓的税收,不要横征暴敛,反对杀鸡取卵式的剥削(副板书)。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老百姓都被政府征调去服役了,田地没人种了,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都被打捞起来了,山上的小树都被砍伐了,那哪里还谈得上进一步发展生产、增加国立呢?!后者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老百姓有五亩之宅的桑树,可以用来织丝;鸡豚狗彘之畜——老百姓可以在家饲养一些动物,可以用来提高生活质量,吃上肉;百亩之田——老百姓可以有一定的田产,这样可以避免吃不饱肚子,挨饿。这些其实就是孟子主张的“井田制”的具体措施。

总结:孟子提出的这些发展生产的措施,简而言之,就是承认农民有一定的财产权,反对杀鸡取卵式的剥削,政府征税有一定的限度,使农民生活得到保证,这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且我们讲,这其中有些内容对今天的社会也很有借鉴意义。比方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和我们今天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师启发式提问:除了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在王道之成中,孟子还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说的是什么?明确:让老百姓接受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教育,使老百姓知礼懂义。总结:前面两点,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保民、教民。

第三点:王之态度——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师启发式提问:这里又用到了一种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效果当然比直接声色俱厉的告诉梁惠王,你不要怪罪年成不好,想想你自身原因,要好得多。孟子在最后一段告诉梁惠王的是,害民的不是不好的年成,而是虐政(副板书),所以要怎么样?行仁政,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附。

总结:以上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回到前面的伏笔。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治(副板书)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但是在那个时代,注定无法实现,只能像孔子一样,最终退而著述。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跟之前学习的《兰亭集序》、《赤壁赋》不同,我们欣赏的不是作者笔下优美的文辞,而是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这些难能可贵的思想。当然,因为时代的关系,孟子思想肯定有不合时宜的东西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