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1页
石城县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2页
石城县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3页
石城县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4页
石城县经济发展规划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发展总策划:陈俊责任策划:兰婷、刘振国材料采集:邹懿、涂丽丽班级:08国贸(2)班日期:-11-17赣江源头,武夷山下,一带“碧水丹山,人文荟萃”之地,就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石城县。一、石城基本概况石城县属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山地约占总面积89%,水面约占3%。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梅江。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内汇合。石城是“客家摇篮”之一,客家遗迹丰硕,既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天然保护区一种,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重要景点有赣江源天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等。革命遗迹重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迹、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心暂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心苏区最大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和朱德同道观下故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央县委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义士纪念馆。客家文化遗迹重要有:宋宝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以及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地理位置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我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北靠广昌;地处东经116°05′46〞至116°38′03〞,北纬25°57′47〞至26°36′13〞之间。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南北同经长71.8公里,东西纬宽53.7公里,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3%,道路、城乡、村落、厂矿237230亩,约占总面积10%。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东南丘陵低山地区。全县有耕地22.5万亩,山地17.6万亩,水面7.2万亩。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使石城农产品更具特色,白莲、烟叶享誉全国,是知名通心白莲和优质烤烟基地县,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白莲之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之乡”。以脐橙、牛心柿为主果业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特别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旅游资源石城是赣江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鸡公岽等风景奇丽自然景色,特别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鸡公岽是石城最高山,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仙人下棋棋盘。石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种,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赣江源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拟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石寮河为赣江发源地。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鸡公岽:海拔1389米,是石城县内最高山。位于横江镇桃花寨村,山顶有仙人指路、仙人下棋,还留有传说中仙人下棋棋盘。毛竹挺立。环境优美,空气清晰。通天寨:通天寨是远近闻名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景区山水奇特,峰峦璀巍,佳境天成,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经专家论证,景区被称为“仙人犁田”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极具地质考据价值。通天寨上玉盂禅寺,建于明代,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温泉:到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最具开发价值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距县城约16公里。九寨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各种元素,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规定,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革命遗迹: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革命实践活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数万\o"查看图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烈士达4209名。现保存完好革命遗迹重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迹、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暂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观下故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客家文化遗迹: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客家遗迹丰富,客家风情浓郁,重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表演,“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冯梦龙《三言两拍》中《喻世明言》中“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却说江西赣州府石城县,有个鲁廉宪,毕生为官清介,并不要钱,人都称为“鲁白水”。那鲁廉宪与同县顾佥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县。文化教诲文化设施: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1个、剧团1个,乡镇共有社会文化服务中心10个。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个。逐渐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着力开发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等网络多功能服务业务。文化艺术:县文化馆、客家灯彩艺术团每年创作编排精品节目10-15个,组织全县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3-5次,参加群众1.58万人次,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1350次,惠及群众25.8万人次。国民教诲:全面实行“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动素质教诲,整体教诲水平有了新提高。末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在园幼儿3560人;小学共111所,在校生2898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22439人,其中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5756人,省级重点中学一所。学龄人口入学率100%。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全县有幼儿园教职工187人,比上年增长65人;小学专任教师1122人;中学专任教师1205人;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4.5、6.5、5.5人。教诲设施:教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进。全县财政教诲事业费支出60765万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1%,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年内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4380平方米。学校藏书34.36万册,增长20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432台,比上年增长492台。体育卫生体育事业:,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举办面向不同阶层各种各类运动会36次,参赛人数5000余人;全县中、小学校体育达标合格率98%,其中先进率20%,良好率60%,及格率85%。全年参加市级以上运动比赛,共获16奖牌。卫生事业:全年财政卫生经费支出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4个,防止保健机构15个;各类诊所、门诊部3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94人;全县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6人。基本免疫接种率分别为:乙肝疫苗95%,卡介苗97.5%,糖丸96.1%,百白破95%,麻疹92.1%。石城物产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已探明有钽、铌、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各种矿产。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爱慕。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慧仁糊、白莲速溶粉、维她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经济建设(一)、综合石城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7894万元,同比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66767万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值55153万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工业增长值25761万元,同比增长16.8%;第三产业增长值55974万元,同比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6107元,同比增长1105元,增长22.1%。经济构造调节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构造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长。三次产业构造从上年39.5:29.1:31.4调节为37.5:31.0:31.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4289万元,同比增长36.7%,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增量超过去五年之和;其中,国税部门、地税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完毕4357万元、6999万元和2933万元,分别增长16.1%、45.8%和54.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083万元,初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5.2%,增速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为49969万元,同比增长31.8%,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教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送支出分别增长20.4%、49.8%、41.0%和28.8%,用于科技和环保支出分别增长1.1倍和11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重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速浮现回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7894万元,同比增长11.0%,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生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明显,下半年某些工业公司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三是农业基本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大。四是返乡农民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4.6%。其中,种植业产值48388万元,增长15.8%;林业产值7807万元,增长19.4%;牧业产值23476万元,增长19.6%;渔业产值24941万元,增长17.9%。农村经济构造进一步优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构造调节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烟、莲、果、蔬、畜禽等产业。年末拥有果园总面积57903亩,年内新增果园面积亩。新开发、改造油茶林1.2万亩,被列为全省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年末生猪存栏8.3万头,增长24.7%,全年生猪出栏12.11万头,增长24.5%,家禽出笼93.86万羽,增长0.4%,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3423吨,同比增长40.5%,禽蛋产量1060吨,同比增长124.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进,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8.1%,全年实际机耕面积9066公顷,同比增长18.5%。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237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4公顷,分别占94.7%和75.1%。全年农村用电量21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当年完毕造林面积2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166公顷。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构造调节基本进一步夯实。全年共完毕101个村庄整治点建设,新增直接受益群众3126户14600人,新修公路90公里、改水3183户、改厕3150座。引进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0.7亿元。改造完善了43个合伙经济组织,新组建12个农民专业合伙社,新增1个全市示范性农民合伙组织。完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6200多人,建立了650人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迅速发展,公司户数由6户增长到10户,完毕产值24416万元,同比增长81.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增长值82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60.7%,增速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利税总额1620万元,同比增长32.2%。园区工业实现增长值3476万元,利税总额10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7%和9.58%。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长值29392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4.1%。具备建筑业资质级别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毕建筑业总产值6315万元,同比增长5.5%,其中竣工产值5896万元,同比增长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863平方米,竣工面积12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91174平方米。(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25万元,同比增长44.8%,增速同比提高31.4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毕46625万元,同比增长28.3%,增速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完毕投资10870万元,同比增长18.3%;基本建设完毕投资3575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业投资6300万元,占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3.5%。高速公路建设完毕投资7290万元。(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8万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县城和县如下零售额分别为27038万元和18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386万元,同比增长1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51万元,同比增长13.1%;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11万元,同比增长5.8%。对外贸易降幅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万美元,同比减少24.4%,其中出口29.6万美元,同比减少70.7%。招商引资获得新成绩。全年签约内资6.2亿元,实际进资5.3亿元;签约外资1070万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360万美元。二、石城县域经济发展重要问题

1、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资源汇集矛盾突出。一是人均资源贫乏,人均耕地0.78亩,其她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有限,且资源分选运用限度不高,产出效益较低。二是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文盲半文盲占6.4%人,小学占50.6%,初中占31.9%,高中中专占5.6%,大专以上占5.5%。三是当代生产要素缺少,且汇集能力差。公司管理高档人才少,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知识分子流入少,流出多,无论是农村还是公司从事再生产活动资金支撑能力差。

2、产业化限度不高,老式产业比重大。一是产业之间联动发展不够,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关联度不大,一产业缺少与工业有机联接。二产业经济构造性矛盾加大,公司技术创新机制不活,产品竞争能力不够;三产业中市场、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对一二产业配套服务差,一二三产业部门分离严重,农业不论加工、加工不问农业,配套服务与农业、工业脱节。二是老式产业与老式技术占主导地位。老式农业中粮、猪比重较大,且多是老式耕作和养殖方式,二产业中多数公司以老式技术和经营方式为主,骨干公司偏少。三是优势品牌产品少,除矿产及莲子、烟叶等产品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外,真正在外面“叫得响”产品甚少。

3、城乡化水平低。重要体当前城乡二元经济构造突出,县城建设规模小,基本设施配套性差,特色和品位差,城乡化率仅为27.86%。小城乡建设缓慢。全县有建制乡镇10个,但仍有少数镇仅仅相称于过去集市和场镇。同步既有场镇缺少产业支撑,个体私营公司在小城乡汇集不突出。一部份小城乡难以形成该地区经济中心,带动有关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差。加之城乡分割和制度障碍,如农民进城就业和子女上学等各种因素制约,延缓了农民向城乡转移步伐。

4、资源透支现象加速。近几年石城县产业迅速向矿产、电力、竹木加工集中,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资源透支过大,对环保功能不强,势必影响将来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某些环节不当投资,也体现为对经济资源过度耗废。单纯以投资为主体拉动经济增长,容易形成泡沫经济。

三、发展石城经济对策建议

依照要素禀赋理论,可知石城资源比较丰裕。发展县域经济既是要增长经济总量,更是要提高经济运营质量。要实现这个目的,应从如下几种方面着手:

1、加强基本设施建设。

基本设施建设是增进石城经济稳步增长条件。重要是要加快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广播电视、卫生、教诲等项目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村道公路要做到村村通,并辅之以纵横交错机耕道。同步,要提高公路级别,提高运营速度。在资金投放上,要做到有筹划、有重点,切忌撒胡椒面;在能源建设上要把农网改造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村村通、户户通,并切实做到城乡同价、同网同价;在水利上,要着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上下功夫,对原有水利工程要加强维护,对重点工程要贯彻管护责任制;在通讯方面,要保证电话村村通,移动通讯信息覆盖率达98%以上;要抓住建设新农村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合伙医疗,结合学校调节布局前瞻性地提高学校功能。通过加强基本设施建设,有助于全县人民能迅速出村、出县,为产品促销打开通道,有助于为兴办各类公司、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条件,有助于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助于人们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助于及时掌握产品信息,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打开思路,提高其应变能力。

2、明确思路,抓住产业发展重点。

在第一产业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粮经构造调节,在保证粮食安全状况下,抓好优良品种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步抓好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二是在养殖业上,除继续抓好生猪生产外,应大力勉励扶持其她特种动物饲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在土地经营上,勉励支持土地有偿转让,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在工业方面,突破性地发展特色工业,提高工业增长值在GDP中份额。发展工业重点是立足县情,充分运用丰富农产品资源,变初级产品为精深产品,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把农产品剩余产品通过加工转换提高其产品价值,同步也有助于把产品推向市场,只有把产品推向市场,剩余农产品价值才干得以体现,实现其增值目。继续扶持市级、县级龙头公司,抓好既有中小公司发展,同步勉励支持兴办农产品加工公司。

在第三产业方面重要抓好为第一二产业配套服务,如交通、通讯金融、教诲、商品流通等,加快一、二、三产业有机联接。一二产业要发展自己特色产品,要树立品牌意识,名牌意识,通过第三产业推力,想方设法把自己产品推销出去,使产品变成商品。

3、加大小城乡建设力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小城乡是连接城乡纽带,搞好小城乡建设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发展小城乡是城乡共融、统筹城乡经济重要途径,当前在发展小城乡建设方面,应有规划、有重点,只有这样才干做到集中人、财、物一起搞好重点城乡建设。在发展小城乡时,环绕特色做文章,搞好规划,要像广东、温州那样,(建设电器城、工业城、纽扣城等)总之要建成有特色小城乡。

4、哺育特色经济,增强竞争优势。一是继续壮大哺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