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语文试题命题:王容荣审核:王莉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包括1至8页;答题卷1至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乎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请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籍。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镜(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佛房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寥业的成功、生活的关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请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夫、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该然,缺夫、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园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藏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请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C.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D.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缺失性体验看成是消极的。

B.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C.当诗人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状态,就会产生失衡,需要释放以恢复心理平衡,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宜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最好途径。

D.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闸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使可以证明这一点。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下列句子不能用来佐证“诗穷而后工”的一项的是()(3分)

A.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之所为作也。

B.王安石:高位纷份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C.苏轼;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D.朱彝尊:欢偷之喜难工,愁苦之言品好。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官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传世。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一次巡逻王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咬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憨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湿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歌,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眼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③53……3763……37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脑步跟得有些吃力。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未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④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愁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酬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班长要退伍了,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感到沉重又抗拒。

B.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丰富情感。

C.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并“骄做地”看连长,是为了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D.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中运用了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中“藏铃羊”的比喻能看出,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列兵朝气蓬勃,成长迅速,因此“能留在山上”。

8.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北汉主闻太祖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究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微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已,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勃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现我战。”兖默然不悦。合战未几,樊爱能引骑兵先遁,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已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曾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日: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平之战》)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太祖皇帝A时为宿B卫将C谓同列D曰E主危F如G此H吾属何J得K不致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庆幸,文中指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词义不同。

B.乘,是登上之义,文中指率领士卒登上高处,与《氓》中“乘彼垣,以望复关”的“乘”词义相同。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D.己亥,干支,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中“丙申”作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汉主刘崇认为后周皇帝刚死,谋划进犯后周,向契丹借兵,但见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

B.后周世宗面对北汉入侵,在战争形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兵冒着流矢飞石督战,鼓舞士气。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分为左右两翼,各自率领两千人部队前进战斗,士兵以一当百,击溃敌军。

D.皇帝借诛杀望风逃跑的樊爱能等军官,整肃军纪,树立军威。由此,骄横将领和怠惰士兵知道军法可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4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4分)

14.请简要概括后周在高平之战取胜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小题。夏日过摩诃池

陆游乌帽翩翩白轻,摩订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得益彰。

16.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填空(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欣逢甲辰龙年,年夜饭时,小刚家玩“龙”字飞花令,小刚率先用《蜀道难》中诗句说:“,”。

(2)杜甫《客至》中“,”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因有客要来,诗人非常高兴,清扫小道,开门待客来。

(3)黄庭坚《登快阁》中表明作者想摆脱纷乱现实的束缚,只想乘船归去,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锦鲤》的服装设计借鉴水墨画的写意留白,为了营造水中的失重感,尝试数十种面料后选用了轻薄、柔软的中式丝绸,力求让裙摆呈现出“()”的姿态;《瓷影》的服装则汲取了青白釉的“青”“白”两种传统色,凸显其“(②)”的特点,展现出大紧若简的东方美学;《只此青绿》的服装在裙型上以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色彩则提取《千里江山图》中的石青与石绿,舞者的A,姿态优美,呈现出清雅境界……在这些作品中,美学的构建不只是对古代服饰、色彩的模拟还原,更注重的是“写意”“传神”,融入现代表达,进而呈现出“B”的意象,用东方审美打动观众。舞剧《咏春》中融合了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岭南地区,寻找传统的香云纱作为舞者的服装面料。香云纱面料本来柔软,但经过数遍手工处理后,再伴随草、水、泥、水等自然作用,面料增加了韧性,“(③)”。香云纱具有_C_的特点,与咏春拳所传递出的“(:)”的精神是一致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精神”与文中加点的“精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最近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精神上的负担加重了。

B.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C.十数枝红梅,如朋脂一般,映着雪色,显得分外精神,好不有趣,

D.新年伊始,大家都在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翩若惊鸿,婉若游龙②素肌玉骨③柔软却有身骨④扶弱小,以武辅仁

B.①柔软却有身骨②素肌玉骨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④扶弱小,以武辅仁

C.①柔软却有身骨②扶弱小,以武辅仁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④素肌玉骨

D.①素肌玉骨②扶弱小,以武辅仁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④柔软却有身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可能有人以为,Á,那周末多睡觉补回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补觉能弥补的“熬夜损害”毕竟有限,而且过度补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有研究发现,①经常周末补觉的人很容易被窗外的强光、马路上传来的超标的噪音影响,②会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浅睡眠”状态,③在清醒和浅睡之间摇摆不定,④因此睡眠质量较差。⑤补党时,人体的呼吸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加快,⑥这可能导致脑部氧气和能量供应减少。⑦如果补觉时间太长,⑧就可能出现提不起精神而头晕乏力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休内褪黑素活性升高,会使人产生困意。而褪黑素活性降低,就意味着身体正准备清醒。有研究发现,经常补觉的人褪黑素活跃时间比入睡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而起床3.5小时之后,褪黑素的活性才逐渐下降,这说明昼夜节律已经被打乱了。紊乱的昼夜节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状况,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B,但分时段地补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打乱生物钟的前提下,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很多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的最快捷径:选择太多,反而会迷失本来的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A。A中“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广泛认同,但说其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于文无据。

2.答案:D。A中“完全没有必要”错。依据材料二“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可知。B中“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一个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C中“最好途径”错。从“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可知。

3.C【解析】“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不当。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4.答案:D。不同类型情感表达的难与易。

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6.答案B。

A项,“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C项,“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在山上。D项,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可见他熟悉的是作战地图上的山,对眼前的真实的山并不熟悉,“倍感亲切”于文无据。

7.答案D。此处的比喻不能看出列兵成长迅速,后文“不错的兵”“活地图”“资料背熟”的描述看出二班长对列兵的喜爱和认可,这才是列兵“能留在山上”的原因。

8.①正面描写。如对副营长来巡逻动机猜测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二班长的外冷内热和细心;如对列兵的训斥和询问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二班长对士兵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关爱。(4分)

②侧面描写。如通过连长眼中的“石头”印象和指导员眼中的“和田玉”形象,表现出二班长表面寡言少语,实则外硬内软,通过列兵眼中班长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往嘴里塞雪的“有点怪的形象,表现出班长对岗位的深情留恋和不舍。(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的情给分)

9.①“最后一次巡逻”指二班长退伍前最后一次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巡逻,跟山口告别:也指副营长退伍前特地最后一次跟队巡逻,与战友告别。

②“最后一次巡逻”蕴含着成边事业和精神的传承,二班长和副营长要退伍了,但列兵已经成长起来了,成边事业后继有人,成边精神不断传承。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CEH

11.答案:D。“丙申”不是纪日。

12.答案C。原文“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可知张永德从西面登上高处。

13.(1)发起攻击,北汉军后退。后周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

(却:后退、逃跑,、趣、通假字,催促,亟,急速。)

14.①皇帝冒天督战②军队作战勇敢③北汉轻敌(1点1分)

15.BB.“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错误。“闲”并非此诗的感情基调。前半首注重体现“闲”,后半首注重体现“怆”。

16.①诗人见到野水、空苑、斜阳和废池等景物,对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但并未有因此而意志消沉;

②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精神饱满地在夏日骑马寻诗;虽然闲散,但仍然心系国家,心忧国家。17.(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A举手投足(一举一动)B形神兼备C刚柔相济(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

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举手投足:举一下手,放一下脚,比喻一举一动B形神兼备:形态和神情都具备了,形容形态和神情都刻画表现得很充分。C刚柔相济:强硬与柔和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19.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境中词语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精神”意为“宗旨”“主要的意义”,D项“精神”的意义和用法与此相同。A项,“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B项的“精神”意为“表现出来的活力”,这里可以理解为“精明、机警”。C项的“精神”是形容人或物活跃,有生气。

20.A【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理解文段大意和所要填人的四个语句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分析要填人括号内的语句,最后进行选择判断并验证答案。

21.A.既然熬夜有害B.虽然过度补觉并不可取

22.①去掉“超标的”(噪音都是超标的);

⑤“加快”改为“减缓”(不合逻辑,代谢减缓,能量供应才会减少);

⑧“提不起精神”与“头晕乏力”对调位置(“头晕乏力”与“提不起精神”是因果关系)。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借助“很多人”的观点,引出“少则得,多则惑”这一话题,并说明“少”是为了剔除多余的,留下需要的,从而使我们更加专注、高效地做好一件事。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是,个人一旦要求的多了就迷惑了,反之,若是要求的少了才能专心投入,因而有所得。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选择,把不重要的东西剔除掉,留下最重要的即可。无论是人、物、事,我们都要学会选择,能够辨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哪些需要滤除,哪些需要保留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判断和选择。比如,在物质方面不要有过多的追求,让自己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丢掉了精神追求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少一些,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多一些。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原因就是不会判断和选择,往往是负重前行,导致生活中缺少乐趣。如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对当下思考的不深,往往做不出判断和选择;贪欲过多,欲壑难填,很难做出舍弃;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材料最后也以简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