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02 考前查缺补漏-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_第1页
秘籍02 考前查缺补漏-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_第2页
秘籍02 考前查缺补漏-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_第3页
秘籍02 考前查缺补漏-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_第4页
秘籍02 考前查缺补漏-备战2024年高考化学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秘籍02高考考前查缺补漏目录一、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30个名词再牢记二、“化学与生活”十类常考试剂再了解三、化学古代化学工艺及化学知识再归纳四、基本概念正误再判断“32例”五、“NA”应用再判断六、离子方程式正误再判断七、离子共存问题再归纳八、氧化还原反应再总结九、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再归纳十、高考常见物质的五颜六色再归纳十一、高考重要的无机方程式再归纳十二、高考重要的有机方程式再归纳十三、重要的化工生产再记忆十四、有机常识再记忆一、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30个名词再牢记1.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2.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3.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4.PM2.5:2012年3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5.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它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绝大部分是硫酸型和硝酸型酸雨。6.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7.臭氧空洞: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在臭氧转化成氧气中起到催化作用,从而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形成空洞。8.光化学烟雾:指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有毒烟雾污染现象。9.重金属污染:一般把密度在4.5g·cm-3(或5g·cm-3)以上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钡、铜、银、铬、镉、镍、铅、铊、锡、汞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少数重金属单质)对环境的污染称为重金属污染。10.水体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气量下降,水体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1.赤潮:海水中的红藻、褐藻由于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N、P等)而过度繁殖,引起海潮呈赤色的现象。它会造成海水的严重缺氧。12.水华:人为向淡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3.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海洋温度不断上升,使得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14.绿色化学:指从根本上消灭污染,能彻底防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15.原子经济利用率:指目标产物占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比。即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全部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100%。按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16.绿色食品: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17.白色污染:指各种塑料垃圾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它们很难降解,会破坏土壤结构。18.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19.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20.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它是人类的后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21.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22.二次能源: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23.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24.雾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燃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25.脱硫:是指将煤中的硫元素用钙基等方法固定成为固体防止燃烧时生成SO2。目前脱硫方法一般有4类。方法一:钙基固硫法:为防治酸雨,工业上常用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后燃烧,燃烧时二氧化硫、生石灰、O2共同反应生成硫酸钙,从而使硫转移到煤渣中,反应原理为CaO+SO2eq\o(=,\s\up7(△))CaSO3,2CaSO3+O2eq\o(=,\s\up7(△))2CaSO4,总反应方程式为2CaO+2SO2+O2eq\o(=,\s\up7(△))2CaSO4。方法二:氨水脱硫法:氨水脱硫法采用喷雾吸收法,雾化的氨水与烟气中的SO2直接接触,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SO2+H2O=(NH4)2SO3,2(NH4)2SO3+O2=2(NH4)2SO4。(或生成NH4HSO3,然后进一步氧化)方法三:钠、碱脱硫法:钠、碱脱硫法是用NaOH/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Na2SO3或NaHS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Na2SO3+SO2+H2O=2NaHSO3。方法四:钠钙双碱脱硫法:先利用烧碱吸收SO2,再利用熟石灰浆液进行再生,再生后的NaOH碱液可循环使用,化学反应原理如下:①吸收反应:2NaOH+SO2=Na2SO3+H2O,2Na2SO3+O2=2Na2SO4。②再生反应:Na2SO3+Ca(OH)2=CaSO3↓+2NaOH,Na2SO4+Ca(OH)2=CaSO4↓+2NaOH。26.脱硝:指除去工业尾气中的NOX,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①碱液吸收法: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反应方程式如下: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②催化转化法: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③氨气吸收法:8NH3+6NO2eq\o(=,\s\up7(一定条件))7N2+12H2O4NH3+6NOeq\o(=,\s\up7(一定条件))5N2+6H2O27.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28.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徘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COD的测定方法,不仅有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也包括高锰酸钾低温氧化法(氧吸收量)和重铬酸钾氧化法。化学需氧量常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氧化条件等之不同,对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相同。因此,在排水中存在有机物的情况下,除非是在间一条件下测定COD,否则不能进行对比。一般用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其氧化率为50~60%,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其氧化率为80~90%。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及河流状况不同,COD的排放标准均不一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试行标准》中规定,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00毫克/升,但造纸、制革及脱脂棉厂的排水应小于500毫克/升。日本水质标准规定,COD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60毫克/升(日平均为120毫克/升)。29.反渗透:反渗透亦称逆向渗透。是一种利用渗透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用来从水中除去溶解固体、大部分的溶解性有机物和胶体物质,目前,采用加压法进行反渗透处理(42~70公斤/平方厘米),可得到较大的渗水率和较高的溶质除去率。采用反渗透洽可使海水淡化(加压为100~105公斤/平方厘米),亦可处理生产污水使之适应循环使用,但不能过滤酒精、酚、硼等污染物。30.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河水中的微生物使有机物(例如,C6H10O5)转化为CO2和H2O的过程中所需要的O2

的量。它是衡量水质质量的一个指标。二、“化学与生活”十类常考试剂再了解1.去污剂:水解呈碱性的强碱弱酸盐在生产生活中常作去污剂。工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所用去污剂多种多样,但在高考中常考查强碱弱酸盐作去污剂。这是对主干知识即盐类水解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例如Na2CO3水溶液因弱酸根离子(CO32-)水解呈碱性;而油污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可溶性羧酸盐和甘油,从而达到去油污的目的。另外,由于强碱弱酸盐(Na2CO3)水解要吸热,温度升高,(Na2CO3)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碱性强,去污能力增强。所以,热的强碱弱酸盐(Na2CO3)溶液去污效果更好。2.除锈剂:水解显酸性的强酸弱碱盐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常用作除锈剂。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所用的除锈剂有多种,但在高考中常考查强酸弱碱盐作除锈剂。这是对主干知识即盐类水解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例如NH4Cl水溶液因弱碱阳离子(NH4+)水解呈酸性;而铁锈、铜锈等金属氧化物及其混合物能与NH4Cl水溶液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另外,由于强酸弱碱盐(NH4Cl)水解要吸热,温度升高,盐(NH4Cl)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酸性强,除锈能力增强。所以,稍加热NH4Cl溶液除锈效果更好。所以,生产生活中常用水解显酸性的盐溶液(NH4Cl)作去锈剂。3.食品干燥剂:具有吸水性,且吸水后仍然是无毒无害固体状的物质常用作食品干燥剂。高考考题常对中学化学中学过的一些主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考查,其中物质的吸水性考查较为频繁。目前使用的食品干燥剂多种多样,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主要有CaSO4、CaCl2、硅胶、活性氧化铝、纤维干燥剂等,它们通过吸附食品中水进行干燥。尤其硅胶是一种高微孔结构的含水二氧化硅,无毒、无味、无嗅,化学性质稳定,具强烈的吸湿性能,是最常用的食品干燥剂。(1)酸性干燥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用于干燥酸性或中性气体,其中浓硫酸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的强还原性的酸性气体;\t"/item/%E5%B9%B2%E7%87%A5%E5%89%82/_blank"五氧化二磷不能干燥氨气(2)中性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一般气体都能干燥,但无水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3)碱性干燥剂:\t"/item/%E5%B9%B2%E7%87%A5%E5%89%82/_blank"碱石灰(CaO与NaOH、KOH的混合物)、生石灰(CaO)、NaOH固体,用于干燥中性或碱性气体4.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高考考题主要考查:抗氧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等。所以,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认识和了解这些食品添加剂的用途是准确答题的关键。(1)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产物无毒无害的物质常用作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又名脱氧剂、去氧剂或吸氧剂。食品脱氧剂或抗氧化剂本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非氧化性。它是一种能提高食品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主要是将中学阶段所学的氧化还原的知识放在此处考,重点考查常见的还原剂的还原性。因此在考题中涉及到的抗氧化剂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有机脱氧剂:如用于婴儿食品、奶粉等作抗氧化剂的生育粉(维生素E或VE)、用于鱼肉制品、冷冻食品抗坏血酸(维生素C或VC)及其衍生物、茶多酚等等。另一类是无机脱氧剂:如还原铁粉、亚铁盐、亚硫酸盐等。值得注意的是:细铁粉可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常与干燥剂一起装入小袋里,组成一种既可以抗氧化,也可以防潮的双试剂。(2)防腐剂:防腐剂是能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作用是延迟微生物生长引起腐败,使用的目的是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高考中常考的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亚硝酸盐及二氧化硫等。另外,苯甲酸钠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不要与食品脱氧剂、食品干燥剂混淆。(3)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高考试题主要涉及到两类甜味剂。营养性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也是天然甜味剂。由于这些糖类除赋予食品以甜味外,还是重要的营养素,供给人体以热能,通常被视做食品原料,一般不作为食品添加剂加以控制。非营养性甜味剂:糖精(邻-磺酰苯甲酰)、甜叶菊甙、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等。值得注意的是甜蜜素(环己基胺基磺酸钠)应当谨慎使用。(4)增味剂:它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而添加的物质,又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高考试题主要涉及到的增味剂有:味精和鸡精等。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其味道鲜美,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调味剂。鸡精除了还有一定量的谷氨酸钠,但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使用更为广泛。(5)营养强化剂:营养强化剂是指根据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或者某些天然食品,用以弥补天然食物的缺陷,使其营养趋于均衡或弥补营养素的损失,维持食品的天然营养特性的一大类物质;在人们的基础膳食中有的放矢地加入某些营养强化剂,能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增强人体体质。高考常考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主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三类。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氨基酸类,如牛磺酸、赖氨酸等;营养素类,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膳食纤维、卵磷脂等;矿物元素强化剂:加碘食盐、含钙饼干、含铁糖果、葡萄糖酸锌、葡萄糖酸钙等等。其中,维生素E、卵磷脂、维生素C既是食品中主要的强化剂,又是良好的抗氧化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常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KIO3。另外,三聚氰胺有毒,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5.漂白剂:辩证认识食品添加剂SO2。二氧化硫(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草帽等,SO2用于漂白纸浆是因为SO2遇水则形成亚硫酸(H2SO3)与某些有色物质作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SO2除具有漂白作用外,还具有防腐作用。此外,由于亚硫酸的强还原性,可防止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氧化破坏,长期过量接触SO2对人体有害,但适量的SO2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护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如红葡萄酒中常添加二氧化硫,SO2用作某些食品或饮品(红酒)的防腐剂。另外,次氯酸及其盐也具有漂白功能,常作漂白剂。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漂白作用“吊白块”,其化学式为NaHSO2·CH2O·2H2O,常温时较稳定,在8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它可使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吊白块”主要在印染工业中作漂白剂,不能用于食品漂白。6.水处理剂: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物质,水的处理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试题经常涉及到水的净化和处理。主要考查沉淀吸附剂、杀菌消毒剂、重金属离子处理剂等.(1)沉淀吸附剂:无毒无害的胶体状物质一般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使水变澄清,此类物质常用作水的沉淀吸附剂。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可溶性铝盐如明矾[KAl(SO4)2·12H2O]、铁盐如Fe2(SO4)3等水解生成对应的氢氧化物胶体粒子,这些胶体粒子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因此,明矾和铁盐常作净水剂。由于铝离子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明矾对饮用水的净化法将逐渐被淘汰。另外,活性炭、聚丙烯酰胺、天然粘土等都可以用作水的吸附沉淀剂。(2)杀菌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能使蛋白质变性,且消毒后的产物无毒无害的物质常用作饮用水的杀菌消毒剂。生活饮用水中常用ClO2、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臭氧、高铁酸钠(Na2FeO4)等作杀菌消毒剂。氯气、漂白粉(用于水消毒),高锰酸钾(稀溶液用于皮肤消毒),酒精(用于皮肤消毒),碘酒(用于皮肤消毒),苯酚(粗品用于环境消毒,软膏用于皮肤消毒),甲醛(福尔马林用于环境消毒),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医用消毒)。值得关注的是高铁酸盐(钠盐或钾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非常有效的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菌。与此同时,自身还原生成的Fe(OH)3是一种优良的无机絮凝剂,能有效的除去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物,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高铁酸盐(钠盐或钾盐)被科学家们公认为绿色消毒剂。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a、明矾净水的原理规范解答:明矾[KAl(SO4)2·12H2O]溶于水,电离出的Al3+发生水解反应:Al3++3H2OAl(OH)3(胶体)+3H+,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从而达到净水目的,故为净水剂,类似的含Fe3+的盐也可作为净水剂。b、高铁酸钠既能用作净水剂又能对水进行消毒、杀菌的原理规范解答:Na2FeO4中的铁元素呈+6价,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其还原产物Fe3+发生水解反应:Fe3++3H2OFe(OH)3(胶体)+3H+,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水澄清。(3)重金属离子处理剂:水中的铜、铅、锌、锡、镍、钴、锑、汞、镉和铋等重金属离子经食物链生物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这些重金属离子在人体内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方法较多。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如何用化学方法去除重金属离子。一是化学沉淀法,加入石灰或硫化物,将其转变为不溶于水的碱或硫化物,经过滤除去。二是还原法,加入纳米铁粉等还原剂,将其还原成难溶于水的单质或低价态的化合物而除去。其三是使用电解法、螯合法或纳米重金属处理技术等除去。(4)硬水软化剂: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①暂时硬水中的钙和镁主要以碳酸氢盐形式[Ca(HCO3)2、Mg(HCO3)2]存在时,这些盐在水煮沸时分解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析出经过滤除去。煮沸暂时硬水时的反应:Ca(HCO3)2══CaCO3↓+H2O+CO2↑,Mg(HCO3)2══MgCO3↓+H2O+CO2↑。MgCO3微溶,所以碳酸镁在进一步加热的条件下还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更难溶的氢氧化镁:MgCO3+H2O══Mg(OH)2+CO2↑,由此可见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②永久硬水中的钙和镁主要以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的形式存在,用石灰、纯碱等软水剂处理,使水中Ca2+、Mg2+生成沉淀CaCO3(s)、Mg(OH)2(s)析出,再经过滤除去。③离子交换法,这种方法中用到的离子交换剂,有无机和有机两种。无机离子交换剂,如沸石等;有机离子交换剂包括:碳质离子交换剂——磺化酶,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等。而且一般的离子交换剂在失效后还可以再生。7.去垢剂:水垢的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碳酸盐,但可溶于酸性溶液,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或家里,烧水壶或锅炉上的水垢,可以用醋酸浸泡后除去。对于硫酸钙型水垢,直接用稀盐酸或醋酸浸泡没法将其除去,可以先用碳酸钠溶液浸泡,使其转化成更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最后用稀盐酸溶解碳酸钙除去。8.灭火剂:灭火剂有多种类型,适宜扑灭不同种类的初起火灾。出现火灾时一定要先了解着火的物质的性质,再根据其性质选择不同的灭火剂和采取恰当的灭火方式。高考试题中常涉及到以下五种灭火剂。(1)水灭火剂:水主要是起冷却作用,适用与扑救固体火灾和常温下半固体的重油火灾。不能扑救碱金属、电石、带电设备、可燃性粉尘的火灾。(2)泡沫灭火剂:该混合物经混合时主要发生离子反应:Al3++3HCO3-=Al(OH)3↓+3CO2↑,一方面夺取了液体的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另一方面,产生的大量气体形成无数CO2气泡有一定的粘性,覆盖在易燃液体的表面,不易使可燃液体与空气接触,达到灭火的目的,适用于扑灭石油类产品的火灾。(3)干冰灭火剂:干冰灭火一方面是干冰气化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周围温度急剧降低;另一方面是增加空气中不燃烧也不助燃的成分,相对减少空气中的含氧量。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液体和贵重仪器设备、重要文件和档案着火。(4)干粉灭火剂:它一种干燥、易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带电设备的火灾。(5)有机物灭火剂:各种卤代烷主要适宜扑灭油类、仪器及文物档案等贵重物品的初起火灾。值得注意的是,钠、钾等金属着火后生成物都要与H2O或CO2反应生成O2且金属本身与H2O也要反应;另外,镁要与H2O和CO2反应;因此,对于金属钠、镁、钾等着火不能用H2O或CO2灭火,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9.胃酸中和剂: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适度的胃酸可以帮助消化,但分泌过多,患者就会感到胃部不适,出现胃部灼烧感、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高考中常考的胃酸中和剂有:碳酸氢钠(NaHCO3)、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镁[Mg(OH)2]等。10.医学造影剂:医学上常用于胃肠和消化道作造影剂的物质是难溶于水和胃酸的硫酸钡(BaSO4又称“钡餐”)。而碳酸钡(BaCO3)要与胃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钡盐,不但达不到造影的目的,而且生成的可溶性重金属钡盐对人的肝脏、肾脏、中枢神经造成伤害。故碳酸钡不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医学上常用的定影剂是硫酸钡(BaSO4)。三、化学古代化学工艺及化学知识再归纳一.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反应原理:2KNO3+S+3Ceq\o(=====,\s\up7(点燃))K2S+N2↑+3CO2↑。(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7)淘冶黄金: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8)汞的冶炼: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状态存在。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9)银的冶炼: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与铅矿共生。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10)锌的冶炼: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eq\o(=,\s\up7(高温))Zn+3CO↑。二.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2、“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化学成分分别是纤维素和蛋白质3、“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金属元素焰色反应的现象4、《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种方法是蒸馏5、《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相激火生”是指爆炸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以此法提取青蒿素属于萃取7、《本草经集注》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是颜色反应8、“升炼轻粉(Hg2Cl2)法”用水银一两,白矾(明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开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从生成物中分离出轻粉涉及的操作方法为升华9、地沟油成份是含有有毒物质的油脂,可以制肥皂、制生物柴油。10、制造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石灰石、纯碱和石英;制造水泥的原料是石灰石和粘土1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饵丹”、“柔丹”和“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汞的氧化物。12、古人精制砒霜过程为:“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13、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HgS14、《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能“止咳逆上气”,古人用麻黄治疗咳嗽15、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从中可以得出古人从沙子中得到黄金的方法为.重力沉降法16、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这里涉及到的操作方法是蒸发、结晶、溶解17、《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是指氧化钙《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18、《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魂散惊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19、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灿烂的文明,在中国化学的原始形式是炼丹术20、《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硝酸21、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22、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酸盐2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里的“碱”主要是碳酸钾24、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甲烷25、“水滴石穿”主要是溶解了CO2的雨水对石灰石的溶解作用26、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27、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28、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碱剂”或“石碱”是指草木灰29、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磺、木炭粉和硝石组成;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硝石和臭粉KNO3、NH4HCO330、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是指的硫酸3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道: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氨水、碘酒32、《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石油。33、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制得水煤气34、我国南朝(梁)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记叙药物730种,其“消石”条目下写道:“…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这里的“消石”是指硝酸钾35、我国医“山居多瘿”,也提到“海藻治瘿”“瘿”的产生与环境土质或饮用水的碘物质缺乏有关36、“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37、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紫色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有雾有云就有胶体。38、《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39、鉴别《新修本草》:硝石“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用于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利用焰色反应。40、“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41、“滴水石穿、绳锯木断”前者化学变化后者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42、《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4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4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45、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碳酸钾46、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钾47、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48、,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是指硝酸钾不能撞击4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含有“烟”字的诗句,“烟”实则为“雾”50、《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下列51、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的制作过程52、石穴之中,所滴皆为钟乳”,该句中的“滴”指的是碳酸氢钙溶液53、《本草纲目》中载有一药物,名“铜青”.藏器日: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以次空青也.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淘洗用之.时珍曰:近时人以醋制钢生绿,取收晒干货之.后者的反应原理化学腐蚀54、《本草纲目拾遗》中述“铁线粉”:“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用刀刮其销,,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铁线粉”是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xH2O。三、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2.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3.《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该过程为化学变化。4.“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该过程为化学变化。四、传统文化中的分离和提纯1.“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2.《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3.《本草纲目》中对碱式碳酸铅制备过程有如下叙述:“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4.“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种分离方法是蒸馏;5.《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涉及的操作有加热、蒸发、结晶。6.《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7.《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8.《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该过程为汽化。9.《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气体的冷凝过程。10.《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四、基本概念正误再判断“32例”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3.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4.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5.电解、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6.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应是物理变化(×)7.塑料的老化,橡胶的硫化,石油的裂化,铁、铝的钝化,油脂的硬化,苯的硝化,碳酸钠晶体的风化,油脂的皂化,酸和醇的酯化均属化学变化(√)8.颜色反应、显色反应、焰色反应均为化学变化(×)9.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10.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11.晶体的熔化、水的汽化和液化、KMnO4溶液的酸化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物理变化(×)12.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13.核的聚变和裂变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14.明矾净水、甲醛浸制生物标本、Na2FeO4消毒净水均发生化学变化(√)15.化学反应必定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16.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通电时电解质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17.液态HCl不导电,因为只有HCl分子;液态NaCl能导电,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18.氢氧化钡晶体和NH4Cl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熔化、汽化,NH4NO3溶于水,HI分解均属于吸热反应(×)19.任何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会相等(√)20.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2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时,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22.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23.某元素由游离态变成化合态时,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24.阳离子只能得到电子被还原,阴离子只能失去电子被氧化。(×)25.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26.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不是氧化剂就是还原剂。(×)27.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28.物质氧化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29.在Cl2+H2OHCl+HCl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均是Cl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30.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3。(×)31.因为Fe3+具有氧化性,所以用KSCN溶液可以鉴别Fe3+。(×)32.CaO2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CaO2只作氧化剂。(×)五、“NA”应用再判断15例1.常温常压下,1mol氦气所含原子数为NA(对)2.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错,0.1NA)3.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28L(错,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4.7.8gNa2O2与C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错,0.1NA)5.3.4gH2O2完全分解转移电子0.2NA(错,0.1NA)6.2.4gMg无论与O2还是与N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都是0.2NA(对)7.5.6gFe与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错,0.3NA)8.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得到电子数为2NA个,则阳极质量减少64g(错,阳极溶解的不都是铜)9.1L1mol·L-1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完全水解生成Fe(OH)3胶粒数为NA个(错,<NA)10.10g46%的乙醇水溶液中所含H原子数为0.6NA(错,还要考虑水,应为1.2NA)11.1mol—OH中所含电子数为9NA(对)12.1molCHeq\o\al(+,3)所含的电子数为8NA(对)13.2gNO2和44gN2O4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3NA(对)14.T℃1LpH=6的纯水中含10-6NA个OH-(对)15.过量的Fe粉加入稀硝酸中,当溶解5.6g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错,0.2NA)六、离子方程式正误再判断1.FeS固体溶于稀HNO3:FeS+2H+=Fe2++H2S↑(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用氨水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NH3·H2O+SO2=NHeq\o\al(+,4)+HSOeq\o\al(-,3)(对)3.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ClO-+CO2+H2O=HCOeq\o\al(-,3)+HClO(对)5.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SOeq\o\al(2-,4)=BaSO4↓+2H2O(对)6.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HCOeq\o\al(-,3)+OH-=COeq\o\al(2-,3)+H2O(错,忽视NHeq\o\al(+,4)与OH-的反应)7.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eq\o\al(-,2)+CO2+3H2O=2Al(OH)3↓+COeq\o\al(2-,3)(错,应生成HCOeq\o\al(-,3))8.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反应呈中性:H++SOeq\o\al(2-,4)+Ba2++OH-=BaSO4↓+H2O(错,物质配比不正确 )9.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HCOeq\o\al(-,3)+Ca2++OH-=CaCO3↓+H2O(对)10.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HCOeq\o\al(-,3)+Ca2++OH-=CaCO3↓+H2O(对)11.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2Br-+2Cl2=2Fe3++Br2+4Cl-(错,物质配比不正确)12.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2Fe2++Cl2=2Fe3++2Cl-(错,Cl2应先氧化I-)13.NaClO溶液与FeCl2溶液混合:2ClO-+Fe2++2H2O=Fe(OH)2↓+2HClO(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14.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和明矾溶液反应:3Ba2++6OH-+2Al3++3SOeq\o\al(2-,4)=3BaSO4↓+2Al(OH)3↓(对)15.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2H2O+2Cl-eq\o(=,\s\up7(电解))Cl2↑+H2↑+2OH-[错,生成Mg(OH)2沉淀]七、离子共存问题再归纳1.审准附加条件(1)指定离子限制(2)酸、碱性限制eq\b\lc\{\rc\(\a\vs4\al\co1(指定溶液的pH值,指定指示剂的颜色,指定\f(cH+,cOH-)的比值,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性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或cOH-],=1×10-10mol的溶液都有两种可能:酸溶液或碱溶液))(3)无色溶液则没有MnOeq\o\al(-,4)、Fe3+、Fe2+、Cu2+等有色离子;澄清溶液即没有沉淀,与无色溶液不同。(4)遇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溶液具有较强的氧化性;遇pH试纸变蓝色的溶液显碱性。2.再判是否共存判断下列离子能否一定大量共存,能大量共存的打“√”,不能大量共存的打“×”。(1)1.0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eq\o\al(2-,4)(2011·江苏,4A)(×)(2)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eq\o\al(+,4)、Ba2+、AlOeq\o\al(-,2)、Cl-(2011·江苏,4B)(×)(3)pH=12的溶液:K+、Na+、CH3COO-、Br-(2011·江苏,4C)(√)(4)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Na+、K+、COeq\o\al(2-,3)、NOeq\o\al(-,3)(2011·江苏,4D)(×)(5)由水电离出c(H+)=1×10-14mol·L-1的溶液中:Ca2+、K+、Cl-、HCOeq\o\al(-,3)(2010·江苏,6B)(×)(6)eq\f(cH+,cOH-)=1012的溶液中:NHeq\o\al(+,4)、Al3+、NOeq\o\al(-,3)、Cl-(2010·江苏,6C)(√)(7)无色溶液:Ca2+、H+、Cl-、HSOeq\o\al(-,3)(2009·四川理综,8A)(×)3.考前思考归纳(1)所有的弱酸根离子:CH3COO-、F-、ClO-、SiOeq\o\al(2-,3)、CN-等与H+都不能大量共存。(2)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eq\o\al(-,3)、HS-、HSOeq\o\al(-,3)既不能与O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H+大量共存。(3)有沉淀生成包括有微溶物生成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2+、Ag+等不能与SOeq\o\al(2-,4)、COeq\o\al(2-,3)等大量共存,Mg2+不能与OH-、COeq\o\al(2-,3)大量共存。(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eq\o\al(-,2)、S2-、COeq\o\al(2-,3)、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2+、Al3+、Cu2+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Fe3+必须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常温下,pH=7时不能存在)。(5)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S2-、HS-、SOeq\o\al(2-,3)、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MnOeq\o\al(-,4)(H+)、NOeq\o\al(-,3)(H+)、ClO-与S2-、HS-、SOeq\o\al(2-,3)、HSOeq\o\al(-,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eq\o\al(2-,3)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大量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eq\o\al(2-,3)+6H+=3S↓+3H2O反应不能大量共存;H+与S2Oeq\o\al(2-,3)不能大量共存。(6)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7)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八、氧化还原反应再总结1.双线桥理解基本概念可总结为“氧、氧、得、降、还、还、还;还、还、失、升、氧、氧、氧”,即: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2.多种方法判断强弱(1)金属活动性顺序(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3)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同周期,从左至右,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至下,核电荷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4)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3.典型物质判断(1)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氧化性:Br2>Fe3+>I2>S还原性:S2->I->Fe2+>Br-氧化性:Fe3+>Ag+>Cu2+>Fe2+>Zn2+>Al3+(2)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O2→O3)。(3)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Zn,得到Fe2+。(4)向FeBr2、FeI2的混合物中加入新制氯水,最先被氧化的是I-。(5)盐酸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亚硫酸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6)Ca(ClO)2溶液中通SO2、FeS+HNO3、Na2SO3+HNO3、Fe(OH)2+HNO3、Fe(OH)3+H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九、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再归纳(一)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常考点归纳1.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有分子(5种):Ne、HF、H2O、NH3、CH4阳离子(5种):Na+、Mg2+、Al3+、NHeq\o\al(+,4)、H3O+阴离子(5种):F-、O2-、N3-、OH-、NHeq\o\al(-,2)2.核外电子数为18的微粒有分子:Ar、HCl、H2S、PH3、SiH4、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阴离子:Cl-、S2-、HS-、Oeq\o\al(2-,2)3.半径比较:先看层数后看质子数再看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r(S2-)>r(Cl-)>r(K+)>r(Ca2+)。4.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共有7个周期,要记住前六周期每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5.Fe是26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第8列,第8、9、10三列称为第Ⅷ族)。6.超铀元素:指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元素。7.过渡金属包括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中的所有元素,全部都是金属元素,且最外层都是1~2个电子。8.镧系元素在第六周期、锕系元素在第七周期,它们都在第3列(即第ⅢB族)。9.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所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0.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强。1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双原子分子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2)非金属元素原子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3)三氯化硼分子中,B原子最外层满足了8电子结构(×)(4)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同周期的ⅡA的强(√)(5)非金属性强弱顺序是F>O>N,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氟气能置换水中的氧,氧气也能置换出氨中的氮(√)(6)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7)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8)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非金属元素最多有23种(√)(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常考点归纳1.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K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当K>105时,可以认为该反应已经进行完全。虽然转化率也能表示反应进行的限度,但转化率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起始条件有关。K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起始浓度的大小无关。(1)不要把反应体系中纯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CaCO3(s)⇌CaO(s)+CO2(g)K=c(CO2)Cr2Oeq\o\al(2-,7)(aq)+H2O(l)⇌2CrOeq\o\al(2-,4)(aq)+2H+(aq)K=eq\f(c2CrO\o\al(2-,4)·c2H+,cCr2O\o\al(2-,7))但在非水溶液中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此时水的浓度不可视为常数,应写进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如:C2H5OH(l)+CH3COOH(l)eq\o(,\s\up7(浓硫酸),\s\do5(△))CH3COOC2H5(l)+H2O(l)K=eq\f(cCH3COOC2H5·cH2O,cC2H5OH·cCH3COOH)(2)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其平衡常数表达式及数值亦不同。如:N2O4(g)⇌2NO2(g)K=eq\f(c2NO2,cN2O4)eq\f(1,2)N2O4(g)⇌NO2(g)K′=eq\f(cNO2,c\f(1,2)N2O4)K=K′22NO2(g)⇌N2O4(g)K″=eq\f(cN2O4,c2NO2)=eq\f(1,K)(3)可逆反应进行到某时刻(包括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浓度商(Q)。则当Q=K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Q<K时说明反应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当Q>K时说明反应在向逆反应方向进行。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加入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改变了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4)同一反应,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和意义都不一定相同(×)(5)5mol·L-1·s-1的反应速率一定比1mol·L-1·s-1的反应速率大(×)(6)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7)在恒容条件下,有两个平衡体系:A(g)2B(g)、2A(g)B(g),都增加A的量,A、B转化率都变小(×)(8)在一定条件下,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变大(×)(9)在FeCl3+3KSCNFe(SCN)3+3KCl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颜色变浅(×)(10)由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三)电解质溶液1.判断电解质的强弱的方法(1)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对强弱电解质做导电对比实验。(2)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下,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如将Zn粒投入到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结果前者比后者反应快。(3)浓度与pH的关系。如0.1mol·L-1的醋酸溶液,其pH>1,即可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4)测定对应盐的酸碱性。如CH3COONa溶液呈碱性,则证明CH3COOH是弱酸。(5)稀释前后的pH与稀释倍数的变化关系。例如,将pH=2的酸溶液稀释100倍,若pH<4,则证明酸为弱酸,若pH=4,则证明酸为强酸。(6)利用实验证明存在电离平衡。如向醋酸溶液中滴入石蕊溶液变红,再加CH3COONH4,颜色变浅。(7)利用较强酸制备较弱酸来判断电解质强弱。如将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出现浑浊,说明酸性:H2CO3>C6H5OH。2.关于盐溶液的蒸干、灼烧问题盐溶液蒸干后并灼烧,有的能得到原溶质,有的不能得到原溶质而转化成其他物质,有的得不到任何物质,其规律如下:(1)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的挥发性强酸盐(氯化物或硝酸盐)得到氧化物,如FeCl3、AlCl3等。(2)阴、阳离子均易水解,其水解产物易挥发的盐蒸干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如(NH4)2S等。(3)不稳定的化合物水溶液,加热时在溶液中就能分解,也得不到原溶质,如Ca(HCO3)2溶液蒸干后得到CaCO3;Mg(HCO3)2溶液蒸干后得到Mg(OH)2。(4)易被氧化的物质,蒸干后得不到原溶质,如FeSO4、Na2SO3溶液等,蒸干后得到其氧化产物。(5)其它盐溶液蒸干后并灼烧成分一般不变。3.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任何温度下,水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都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2)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3)pH=4的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4)无论在酸溶液中还是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c(OH-)(√)(5)某盐溶液呈酸性,一定是由水解引起的(×)(6)水解方程式都必须写“”(×)(7)沉淀转化只能是Ksp大的沉淀转化为Ksp小的沉淀(×)(8)中和等体积、等pH的盐酸和醋酸消耗的NaOH的量相同(×)(9)用湿润的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3.4(×)(10)在NaHCO3溶液中加入NaOH,不会影响离子的种类(√)(11)在NaHSO4溶液中,c(H+)=c(OH-)+c(SOeq\o\al(2-,4))(√)(12)0.1mol·L-1氨水中加入CH3COONH4固体,eq\f(cOH-,cNH3·H2O)比值变大(×)(13)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到终点时,c(Na+)=c(CH3COO-)(×)(14)室温时,向等体积pH=a的盐酸和pH=b的CH3COOH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a>b(×)(15)常温下,等体积的盐酸和CH3COOH的pH相同,由水电离出的c(H+)相同(√)(16)溶液均为0.1mol·L-1的①CH3COOH②NH4Cl③H2SO4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②>①>③(√)(四)电化学原理常考点归纳1.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1)由化学方程式设计原电池、电解池要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原电池: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我们把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解池: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论吸热还是放热)理论上均可设计成电解池。(2)从装置图的角度分析原电池: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定。电解池: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池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时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2.电极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采取口诀的方法记忆:原电池,正负极;电解池,阴阳极;失去电子负(原电池)阳(电解池)极,发生氧化定无疑。还可以用谐音帮助记忆:阴得(阴德)阳失;阳氧(痒痒)阴还。3.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4.电解原理的应用(1)电镀:待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镀层金属阳离子溶液作电镀液。(2)电解精炼铜: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硫酸铜溶液作电解质溶液。5.金属(以铁为例)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吸氧腐蚀电极反应:负极:Fe-2e-=Fe2+;正极:O2+4e-+2H2O=4OH-。(2)防护方法:①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与较活泼的金属相连,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被腐蚀,被保护的金属作正极;②电解池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金属与原电池负极相连,形成电解池,作阴极。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Cu+2H+=Cu2++H2↑既可在原电池中完成,也可在电解池中完成(×)(2)蓄电池充电时,标志着“-”的电极应与电源的负极相连(√)(3)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4)在铜锌原电池(Zn|H2SO4|Cu)中,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在电解(隋性电极)硫酸溶液时,硫酸根离子向阳极移动(×)(5)用隋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时,阴极可能得到固体镁(×)(6)用惰性电极电解KOH溶液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7)以Pt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若两极只有H2和O2析出,则溶液的浓度一定改变(×)(8)铜与稀硫酸接触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4e-+4H+=2H2O(√)十、高考常见物质的五颜六色再归纳1.无色物质纯净水,各种常见的稀酸、稀碱溶液,N2、H2、O2、NO,还应特殊掌握SO3是无色固体等。2.白色物质(1)纯白色:MgO、CaO、P2O5、AgCl、NaOH固体、NaCl粉末等。(2)银白色:Li、Na、K、Rb、Mg、Al、Hg、Te等。(3)光亮的银白色:纯铁、银镜。(4)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时的焰色。(5)白烟:氨气分别与氯化氢、溴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6)白雾:氯化氢、溴化氢气体遇到水蒸气。(7)耀眼的白光:Mg、Al在O2中燃烧时。(8)白色烟雾:磷在氯气中燃烧。3.红色物质(1)红色:pH在0—3.1时甲基橙溶液;pH在10—14时酚酞溶液;pH在0—5时的石蕊溶液;氖气灯光。(2)浅红色:pH在8—10时酚酞溶液。(3)粉红色:氦气灯光。小部分在空气中氧化后的苯酚。(4)深棕红色:液溴。(5)红棕色:NO2气体,红磷单质,Fe2O3粉末,浓溴水,Fe(OH)3及胶体。(6)紫红色:Cu、锂的焰色、高锰酸钾溶液。(7)洋红色:Sr的焰色。(8)砖红色:Ca的焰色、Cu2O。4.黑色物质(1)黑色:Fe3O4、FeO、FeS、PbS、CuS、Cu2S、Ag2S、Ag2O、Ag的细小颗粒、CuO、MnO2、活性炭、石墨、铁粉等。(2)紫黑色:单质I2、高锰酸钾固体。(3)灰黑色:木炭。5.灰色物质(1)灰色:Se、As、单质及Fe3C等。(2)浅灰色:焦炭。(3)深灰色:石墨。6.绿色物质(1)绿色:Cu的焰色,CuCl2的浓溶液,碱式碳酸铜等。(2)浅绿色:FeSO4溶液等。(3)黄绿色:Cl2单质,Ba的焰色;氯水(淡黄绿色)、F2。7.紫色物质(1)紫色:Rb的焰色,pH在5—8时的石蕊溶液,苯酚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等。(2)浅紫色:K的焰色,(透过钴玻璃看)水合Fe3+等。(3)紫蓝色:氩气灯光。8.黄色物质(1)黄色:Na的焰色,Ag3PO4,AgI,FeS2、溴水(黄色→橙色)、pH在4.4—14时的甲基橙溶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CrO42-等。(2)浅(淡)黄色:硫磺,Na2O2固体、AgBr,PCl5、TNT、浓硝酸(混有NO2)、浓盐酸(混有Fe3+)、硝基苯(溶有NO2)等。(3)棕黄色:六水合FeCl3、碘水(深黄→褐色)。(4)灰黄色:Mg3N2。9.蓝色物质(1)蓝色:pH在8—14时的石蕊溶液,Cu(OH)2,I2遇淀粉溶液,钴玻璃、Cu2+溶液、Cr3+溶液等。(2)浅蓝色:一氧化碳、乙醇燃烧色,硫磺在空气中燃烧色。(3)深蓝色:〔Cu(NH3)4〕2+(铜氨络离子)(4)蓝紫色:硫在O2中燃烧。10.褐色物质(1)褐色:溴苯中溶解了溴。(2)黑褐色:煤焦油。11.棕色物质Cu在Cl2中燃烧时产生的烟、固体FeCl3。12.橙色物质pH在3.1—4.1时的甲基橙溶液、溴水、Cr2O72-等。13.颜色变化(1)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为黄色。(2)苯酚遇氯化铁变紫色;苯酚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粉红色;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3)Fe(OH)2沉淀在空气中的现象:白色→(迅速)灰绿色→(最终)红褐色(4)pH试纸:干燥时呈黄色;中性时呈淡绿色;酸性时呈红色,酸性越强,红色越深;碱性时呈蓝色,碱性越强,蓝色越深。(5)红色石蕊试纸:红色变蓝色(用于检验碱性物质,如NH3、NaOH溶液、Na2S溶液) (6)蓝色石蕊试纸:蓝色变红色(用于检验酸性物质,如CO2、SO2、H2SO4溶液、NH4Cl溶液)(7)淀粉试纸:白色变蓝色(用于检验碘单质) (8)淀粉KI试纸:白色变蓝(用于检验氧化性物质,如NO2、Cl2、Br2)(9)石蕊:pH<5时呈红色;pH介于5~8时呈紫色;pH>8时呈蓝色。酚酞:pH<8.2时呈无色;pH介于8.2~10时呈粉红色;pH>10时呈红色。甲基橙:pH<3.1时呈红色;pH介于3.1~4.4时呈橙色;pH>4.4时呈黄色。甲基红:pH<4.4时呈红色;pH介于4.4~6.2时呈橙色;pH>6.2时呈黄色十一、高考重要的无机方程式再归纳1.MnO2+4HCl(浓)MnCl2+Cl2↑+2H2O2.Cl2+2NaOH===NaCl+NaClO+H2O3.C+2H2SO4(浓)CO2↑+2SO2↑+2H2O4.Cu+4HNO3(浓)=Cu(NO3)2+2NO2↑+2H2O5.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6.3Fe+4H2OFe3O4+4H27.8Al+3Fe3O49Fe+4Al2O38.2Al+2NaOH+2H2O===2NaAlO2+3H2↑9.2Mg+CO22MgO+C10.2C+SiO2Si+2CO11.2H2O22H2O+O2↑12.2NaCl+2H2Oeq\o(=,\s\up7(电解))Cl2↑+H2↑+2NaOH13.2FeCl3+Cu=2FeCl2+2CuCl214.2Cu+CO2+CO2+H2O=Cu2(OH)2CO315.FeCl3+3H2OFe(OH)3(胶体)+3HCl16.4NH3+5O2eq\o(=,\s\up7(催化剂),\s\do5(△))4NO+6H2O17.2Na2O2+2CO2=2Na2CO3+O218.4Fe(OH)2+O2+2H2O=4Fe(OH)3;19.2NaHCO3Na2CO3+CO2↑+H2O20.Al3++3HCOeq\o\al(-,3)=Al(OH)3↓+3CO2↑21.2Fe2++H2O2+2H+=2Fe3++2H2O;22.AlOeq\o\al(-,2)+HCOeq\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