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_第1页
第四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_第2页
第四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_第3页
第四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_第4页
第四章-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拾穗者第四节、艺术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一)艺术创作方法(二)艺术思潮(三)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的关系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1.重中古2.重自然3.重感情4.重形式5.重对比一·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二·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时间:十九世纪前期特点:①注重人物感情表现,画面完整统一②表现形式突出理性

代表:德拉克洛瓦(法)《自由引导人民》

哥雅(西)《枪杀马德里市民》三浪漫主义美术《自由引导人民》

《枪杀马德里市民》

四·欧洲浪漫主义运动

始于十八世纪末社会发生剧变之时,它反对古典主义的秩序、唯理性主义和对个性的压制,是一个风格多样的运动,但中心的主题是共同的:即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已逝的历史或异国情调的迷恋;对生活中惊心动魄、暗晦神秘的事物的偏好;对人本身难以理解的心灵上的困惑和焦虑的关注。法国的浪漫主义

法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兴起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在法国这块土地上,浪漫主义的胜利和勃兴,是以极为激烈的形式体现的,它受到推崇古典文艺的人士的顽强抵抗。

代表作:席里柯《梅杜莎之筏》《骑兵军官》

戈雅《枪杀马德里市民》1819这幅画描绘筏上的人们望见远处出现船影时的兴奋场面,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情景表现得触目惊心。最后,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这种激昂动荡、热情洋溢的画风,

打破了古典派的静止肃穆,给法国浪漫派绘画开辟了道路。此画现藏于巴黎卢佛尔宫。《梅杜萨之筏》

骑兵军官(1812)这一幅作品是籍里柯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以及陈列在罗浮宫的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多次研究学习之后,所绘製的早期作品之一。﹝皇家卫队的骑兵军官﹞一画中,军官手握军刀,与前蹄.提起欲直立的马,一起作衝锋陷阵状,军官虽已负伤,浑身无力﹝虽然军服仍完好、高雅﹞,但仍要拿著武器向前衝刺。他的身体挺立,骑在以豹皮装饰的马鞍上,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但是他的目光却望向远方、凝聚不动,流露出劳累、失望的神情,似乎仍在盼望救援人马的到来;前方的战火云烟却不断地向骑兵军官阵阵逼来。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宣言巨画.英国浪漫主义在英国,浪漫主义美术从18世纪下半叶就发展起来,并延续到19世纪。

代表作:布莱克《善良天使与邪恶天使争夺孩子》

康斯泰勃尔《干草车》《干草车》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音乐闪耀着极其夺目的光彩。相比之下,它的美术就逊色多了。代表作:弗里德里希《薄雾上的徘徊者》《山上的十字架》美国浪漫主义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艺术的气氛远不如欧洲。不过,到了19世纪,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相呼应,美国也产生了一些颇有成就和影响的浪漫主义者。

代表作:科尔《河套》宾厄姆《沿密苏里河顺流而下的皮毛商人》《河套》《山上的十字架》

图1《梅杜萨之筏》籍里柯油画,491cm×716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代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用色造型是德拉克罗瓦绘画区别以前绘画的一种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新古典主义的重素描造型而轻色彩的绘画形式。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作品中,就有很多的作品采取的是用色造型的形式,但这幅画中的色彩对造型冲破的更加明显。在美术史中,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年代基本上同时,但它们的美学思想是不同的,浪漫主义所挑战的主要是新古典主义,从这幅画的绘画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它们的美学思想之间的不同。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1816年7月,贵族出生的船长肖马雷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却被法国政府指派驾驶“梅杜萨号”巡洋舰远征非洲塞内加尔,不幸在西非途中搁浅沉没。船长置全舰400余人不顾,匆匆带领一帮亲信乘救生艇逃跑,剩余的150多人只能利用临时搭建的一只小木筏,漂泊海上逃生。十多天后,淡水食物全没有了,狂风恶浪摧残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人们开始绝望疯狂了,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肉。最后被人救起后,仅存15人,但很快又死去了5人,这次惨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的悲剧,引起了路易十八政府的恐慌,想方设法遮掩真相,仅在报纸上发一条简短的讯息,军事法庭轻判船长降职和三年短刑,此事激起了幸存者的愤怒,他们不顾一切,将事实真相向世人公布,在全世界产生了激烈的反响。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图2《但丁和维吉尔》德拉克洛瓦油画,189cm×246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

图3《希阿岛的屠杀》德拉克洛瓦乌东

油画,,藏法国巴黎罗浮宫421cmX352cm图4《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德拉克洛瓦油画,260cm×325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用色造型是德拉克罗瓦绘画区别以前绘画的一种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新古典主义的重素描造型而轻色彩的绘画形式。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作品中,就有很多的作品采取的是用色造型的形式,但这幅画中的色彩对造型冲破的更加明显。在美术史中,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年代基本上同时,但它们的美学思想是不同的,浪漫主义所挑战的主要是新古典主义,从这幅画的绘画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它们的美学思想之间的不同。这里主要分析的是用来象征自由的露乳女性,她是画面中最令人注意的视点,画家在处理的时候故意加强了这位女性乳房的明暗对比强度,我想这一定有象征涵义。我们在前面一段中就说女性在当时作为革命的领军人士不可能的,她是自由的化身,而为什么这样的女性形象就能象征自由呢?笔者认为有这样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希腊神话中有掌管战争与智慧的雅典娜女神,她的神话故事虽然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但在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特别到了革命的年代,人们更容易记起她。其次,女性在以往的社会中地位是比男性低的,在身体方面也一直是被压抑的,或者说是被男性所界定的,即使在文艺复兴以后女性身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但并不是自主的,尤其在法国,封建王权一直都比较发达,女性身体就更不属于自己,就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兴起了解放女性身体的运动(局部性的),如脱掉紧身褡,换上古典式的衣服等,这种形式主要是对乳房的解放。这样以来,女性的乳房在这一段时期就特别具有自由的含义。第三,在当时在法国的女性中,还兴起了女性要亲自哺乳自己的孩子,甚至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这种哺乳行强调了母性的作用,所以乳房在当时也被引申为博爱的象征,又有“祖国母亲”的说法。综上几点,画家才创作了这样作品。画中的这位女性,就是结合传统雅典娜的精神和时代女性身体含义的化身。我们如果留心一点就会发现,她穿的衣服就是古典式的衣服,这正是我们上面介绍的原因的体现,是区别以往女性特征一个表现。裸露两个乳房也就不是以往情色的表现而是具有革命与自由甚至是国家利益的涵义。对此,我们可以比较杜米埃于1848年所画的《法国革命中的哺乳形象》(又名《共和国》),从题目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用哺乳或者说乳房来作为国家利益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者画面中三色旗的出现,三色旗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既是法国国家的象征,又是民主共和的符号,这是和乳房的涵义一致的,在《自由引导人民》中自由女神左手持的枪也与乳房、三色旗包括身体的姿势相统一的,体现的也就是法国启蒙思想。这就是绘画中身体意义的体现。图5《马赛曲》吕德

高浮雕,,藏法国巴黎凯旋门50cmX45cm图6《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枪杀》戈雅

油画,266cm×345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图7《上帝创造亚当》布莱克

油画,43cm×54cm,藏英国伦敦泰特画廊图8《看!神的侍女》罗赛蒂

油画,,藏英国伦敦泰特画廊72.4cmX41.9cm图9《奥菲丽亚》约翰·埃弗雷得·密莱油画,76.2cmx111.8cm,藏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

图10《圣·瓦伦丁由普洛吐斯手中救出西尔维亚》亨特

油画,98.4cm×133.4cm,藏伯明翰市美术博物馆图11《劳动》布朗油画,134.6cm×196.4cm,藏曼彻斯特市美术陈列馆图12《莎乐美在希律王前起舞》莫罗

油画,,藏法国巴黎罗浮宫106cmX72cm图13《死岛》勃克林

油画,111cm×155cm,藏巴塞尔国立美术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是什么?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达理想,抒发个人情感,着力描绘大自然景色,汲取民间传统题材,喜欢夸张手法描述奇异情节、自然环境和人物。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辞藻华丽,比喻丰富,格律舒展,但时常流于矫饰。

1801年夏布多里昂(1768~1848)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撼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开始。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可看作浪漫主义宣言。

1830年

雨果:《颂诗与长歌》

拉马丁:《沉思集》后期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的主导思想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前期浪漫主义:雨果:诗集《惩罚集》

小说《悲惨世界》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

贝朗瑞:《意弗都国王》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乔治·桑:《安蒂亚娜》《魔沼》《小法岱特》《弃儿弗朗沙》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亨利三世及其宫廷》

小仲马:《茶花女》。戏剧:《私生子》《放荡的父亲》

法国浪漫主义在戏剧、诗歌、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一)

戏剧领域是法国浪漫派与古典主义斗争的主战场,浪漫派在此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1829年,大仲马的散文体历史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上演,这是第一部突破了古典主义统治获得成功的浪漫剧。

1830年,雨果的戏剧《欧那尼》演出的成功,标志着古典主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浪漫主义小说与诗歌交相辉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浪漫主义小说的初期阶段以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为代表,鼎盛时期的中心人物是雨果和乔治•桑。其他浪漫主义小说名家还有龚斯当、维尼、缪塞、大仲马等人。

1、夏多布里昂(1768—1848)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先驱。

1802年,他的《基督教的真谛》一书问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本书以“宗教的魅力”为副标题,从美学的角度重申基督教的价值。

《阿达拉》和《勒内》是插在《基督教的真谛》中的两篇小说。

勒内是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世纪病”患者的典型。被称为“是整整一代人们的充满诗意的自传”。

2、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她以自己独到的理论著作《论文学》(1800)和《德意志论》(1810),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小说《苔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

她的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在欧洲文坛产生广泛的影响。

3、龚斯当(1767—1830)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小说家。《阿道尔夫》(1816)是他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既奠定了他的文学家地位。

阿道尔夫这一形象,反映了一代青年在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与彷徨,及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的苦闷。

小说在艺术上注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感情铺陈起伏跌宕,谋篇布局独具一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缪塞,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

沃达夫是继勒内、阿道尔夫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典型的“世纪病”的形象。

5、大仲马(1802—1870)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基督山伯爵》(1844)。

(三)诗歌创作

1、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派的第一位诗人。

《沉思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

《湖》被视为拉马丁爱情诗的代表作。

“风儿在呜咽哀吟,芦苇叹息哽噎,

湖上空气清新,飘荡着幽香,

眼前听到、见到,闻到的这一切/都说:‘他们曾相爱’。……“时间啊,暂停飞逝!

美妙的时刻,暂停奔流不息!让我们回味转瞬即过的欢乐,在那美好的日子!……永恒、虚无、往昔,茫茫无底的深渊,你们吞没了人间多少朝夕晨昏!

试问:你们夺去我们的极乐至欢,何时能够归还?”

2、阿尔弗雷德•德•维尼(1797—1863)

前期诗作都收在《古今诗集》(1826—1837)中。诗集共收21首诗,大多采用圣经题材,将传奇色彩和哲理象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一种“神圣的孤独感”。

维尼在乡间隐居时期所写的诗篇,主要收在他的遗著《命运集》。

生动性与哲理性熔为一炉的鲜明特征。

4、其他诗人

雨果,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和导师。贝朗瑞、奈瓦尔、戈蒂耶、波德莱尔等。

贝朗瑞(1780—1857)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民主主义诗人。社会政治歌谣,在同辈诗人中独树一帜。比较著名的诗篇有:《意弗托国王》(1813)

奈瓦尔(1808—1855)的传世之作是他逝世前一年出版的十四行诗集《幻景》(1854)

戈蒂耶(1811—1872)是从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一位作家。

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诗坛的奇才,他上承浪漫主义遗风,下开象征主义的先河,其影响遍及法国现代诗坛。他的诗歌创作与文艺批评,预示了一场诗歌革命的到来。

现实主义美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历史纵向看,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定,现实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否定。产生的原因应追溯到资本主义的兴起。

现实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1.重现实2.重科学3.重客观4.重批判图14《碎石工》库尔贝油画,450cm×541.5cm,藏瑞士文特士尔莱因哈特收藏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增强了平民的民主意识,这时美术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家们忽然认识到选择什么题材都没有限制了,这种无视传统的意识的产生是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重要前提。艺术家首先借助古典主义手法反映现实,接着,借助幻想的手法反映现实;当艺术中现实的内容已经从中产阶级扩展到下层市民范围的时候,艺术家们发现那种被视为"高雅趣味"的规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他们当时所感兴趣的内容了;他们索性以客观现实为本、以自然为师,抛开前人的种种局限,也不再去迎合别人所认为的"好看"了。他在1849年创造的《碎石工》表现的是这样一贯情景:一位"接近70岁的老人,他正屈着身子在干活,其肌肉非常明显突出;在灼热的阳光照射下,脸部那因麦秸帽子而形成的阴影;质地粗糙的裤子满是补丁;脚上穿的木靴也破了;从他那往日应当是兰色的袜子的破洞处,可以看到后脚跟。前景是个头上落了一层粉末,稍稍有些脏的青年,从他后背破烂的汗衫的破洞,可以看到腰窝和胳膊;裤子的皮带钩只剩了一条,系住了破旧的裤子,满是泥浆的皮靴正咧着嘴在苦笑。"(见《柯罗、米勒、库尔贝》,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9页)这不是故弄玄虚,这是库尔贝在散步时的亲眼所见。他以几乎和真人同样大小的比例,以强有力的写实技巧,逼真的再现了这两位"不屑一顾"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这种以全顺光形式表现的厚重感、真实感、逼迫感和严峻感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典雅"模式和浪漫主义的"理想化"模式,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不是天堂的客观现实。图15《奥尔南的葬礼》库尔贝油画,314cm×663cm,藏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图16《拾穗》米勒

油画,83.5cmX111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图17《晚钟》米勒

油画,66cm×55.6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图18《孟特芳丹的回忆》柯罗油画,64cm×88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图19《老橡树》卢梭

油画,64cm×100cm,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图20《三等车厢》杜米埃油画,66cm×91cm,藏美国纽约市立博物馆图21《运干草的马车》康斯太布尔

油画,129.5cm×185.5cm,藏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图22《轧铁工厂》门采尔油画,153cm×253cm,藏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图23《织工暴动》珂勒惠支

版画图24《德国的孩子正在挨饿》珂勒惠支

版画图25《织花边的姑娘》特罗平宁

油画,藏于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

图26《少校的求婚》菲多托夫

油画,58cmX75cm,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

图27《送葬》彼罗夫

油画,57cm×46cm,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图28《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油画,75.5cm×99cm,藏于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图29《月夜》克拉姆斯柯依

油画,,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179cmX135cm图30《伏尔加河纤夫》列宾

油画,131.5cm×281cm,藏俄罗斯彼得堡国立俄罗斯美术馆图31《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列宾

油画,203cm×258cm,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图32《近卫兵临刑的早晨》苏里柯夫油画,218cm×375cm,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图33《女贵族莫洛卓娃》苏里柯夫油画,587.5cm×130.4cm,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画廊图34《老橡树》希施金

油画,86cm×139cm图35《弗拉基米尔卡》列维坦油画,79cm×123cm,藏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嘉柯夫美术馆图36《死囚牢房》蒙卡奇

油画,193.5cm×139cm,藏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图37《期待》格列高莱斯库

油画图38《我们每天的面包》左恩油画图39《高名三美图》喜多川歌磨

绢本水墨,,藏美国檀香山美术馆

37.9cmX24.4cm图40《由御厩川岸看两国桥夕阳》葛饰北斋

水墨画,61cmX45.7cm图41《庄野》安藤广重

水墨画,22.6cm×34.4cm

十九世纪有什么文学主流?有何成就?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以务实、冷静为主要特征,以批判和暴露社会丑陋为主要内容。创作方法是自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来,作家们一直遵循的一种创作方法。

西欧文学继古希腊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形成于30年代,分为两个时期:

1、19世纪30-60年代为第一个时期,空前繁荣。

代表: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

司汤达---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

梅里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巴尔扎克---经济角度介入生活。

司汤达183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

巴尔扎克的创作,使批判现实主义得以巩固和确立;《人间喜剧》确立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地位。

1)“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的司汤达(1783-1842)

弗列德里克·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以鲜明的政治倾向,对法国王政复辟年代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描绘和在典型性格塑造中卓越的心理分析方法而在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占着具有首创意义的特殊地位,对世界文学。

(1)生活经历及创作

早期生活(1783-1814)

1800年,他随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

1812年,他跟随拿破仑远征俄国,亲眼目睹莫斯科大火和法国军队的败北。他还追随拿破仑在1813年参加了抗击欧洲君主国第六次反法联盟战争,直至1814年拿破仑最后垮台。斯丹达尔终生追随拿破仑,认为拿破仑所代表的是"一个奋起行动的英雄时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象征。拿破伦的失败,使他产生了幻灭感。他说“1814年4月,拿破伦和我一起垮台了。”侨居意大利,开始了写作生涯。

王政复辟时期的创作(1814-1830)

结识了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并与拜伦一起热情赞助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用笔名发表文章和作品。

181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泰斯的生平》。

1817《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著作,第一次暑上了“斯丹达尔”这个笔名。

从1821年至1830年法国7月革命爆发,斯丹达尔的创作进入最重要的时期,他的重要作品基本上都在这个时期写成。第一次高潮

1823年至1825年,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大论战,《拉辛与莎士比亚》,为批判现实主义理论著作。

1825年以后,斯丹达尔开始小说创作。1827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走上现实主义道路。

1829年,发表了意大利题材的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1830年,斯丹达尔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小说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之作。小说的问世,标志着他创造作的高峰。这部作品的发表,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从而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七月王朝时期的创作(1830-1842)第二次高潮

1839年,他出版了继《红与黑》后第二部描写复辟时期意大利生活的政治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出版后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

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又译《红与白》)。

(2)基本评价

被认为是可与巴尔扎克、福楼拜相提并论的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三大作家之一。在欧洲文学史上,斯丹达尔是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怎样看待《红与黑》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2)美里美

法国文学史上特殊地位的人。被认为是莫伯桑之前西欧最主要的中短篇小说家。

1830年为界

鲜明政治色彩,爱憎态度流露清楚。

《马第奥法尔哥纳》《塔曼果》

侧重抨击统治者的法律和道德。

《高龙巴》《卡门》

《卡门》美里美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以生命为代价来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行为,成为卡门最醒目也最吸引人的标志。

3)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真名---奥诺雷·巴尔萨)(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学宝库的擎天柱,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的西欧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大师。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对金钱的描写。“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诗史”。他把小说创作提高到社会研究的高度,把作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说成为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艺术形式。他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是文学史上史无前例的。

经历了拿破伦帝国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七月王朝时期、第二共和国时期。生活期间,正是法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阶级斗争尖锐,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生活与创作:

1829年,以巴尔扎克的真名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舒昂党人》(《朱安党人》),反映思想变化和艺术日臻成熟,它也是《人间喜剧》的第一部作品。

1829(1830)--1848年,创作成熟期,也是进入《人间喜剧》创作。

《人间喜剧》

包括91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重点是“风俗研究”,作者给自己规定的主要任务是描绘人情风俗,特别是复辟王朝时期的法国的风俗。

“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方面。

从社会历史内容来看,《人间喜剧》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描写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苏城舞会》《古物陈列室》《高老头》《弃妇》《农民》第二,描写资产阶级的发迹史

《高利贷者》《欧也妮葛郎台》《纽沁根银行》《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

第三,揭露金钱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

《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夏倍上校》《幻灭》第四,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

第五,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于《高老头》《人间喜剧》的序幕1)人物的连续性拉斯蒂涅:

《高老头》《轻佻的女人》《不自知的喜剧演员》

纽沁根太太:

《纽沁根银行》《高老头》

鲍塞昂夫人:

《遭遗弃的女人》《高老头》

2)人物形象典型性:

艺术上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巴尔扎克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用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巨大魅力。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致词中说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

思考题:

1、怎样看高老头的“父爱”?

2、一拉斯蒂涅形象为例,谈谈巴尔扎克的人物塑造如何体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现实主义原则。

3、《人间喜剧》是怎样体现“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风格的?

2、十九世纪70年代到末期,为第二时期。

代表:福楼拜都德法郎士莫泊桑罗曼·罗兰

福楼拜在小说《模斑小姐》(1835)中提出艺术美应置一切道德、政治因素于不顾的观点,形成单纯追求形式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戈蒂耶的诗集《珐琅与玉雕》就是这套理论的实践。由此开始在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单纯追求形式完美的趋向,形成了被称为“帕尔纳斯”(又称“高蹈派”)的诗派。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产的结果,具有物态化的存在方式,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完成,是艺术接受与消费的基础。是艺术的真实存在,是艺术价值的真正载体,又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按照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将客体世界在创作主体头脑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在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是连接艺术创怍和艺术鉴赏的中间环节。它对于艺术家而言是艺术生产(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而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恰恰又是形成对作品鉴赏的起点和基础。离开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就没有任何意义,艺术鉴赏也无法进行。因此,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研究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以及典型、意境、风格、流派、思潮等几个要点问题。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从结构层次上看,其构成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思考避免两种对艺术作品的错误认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概念的产生是有其本质依据的,因为对艺术作品做这两方面的思考不仅符合艺术欣赏的规律,而且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所包含的因素可概括为主题、题材、结构、艺术语言、体裁等。前两者属于内容范畴,后三者则属于形式范畴。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二、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内容,作为艺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具体来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其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和作家的审美评价的统一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题材(具体指人物、环境、情节等。辨析题材与素材的联系与区别)一般来说,是指文艺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出来的,经过提炼加工而成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一定生活材料,它是作品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它已不是自在的客观实际生活,而是被创作主体认识并把握了的对象性存在。在艺术反映中,题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广义上的题材,是泛指作品取材的生活内容范围,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工业题材”、“爱情题材”以及“花鸟”、“山水”题材等等,这是非确切意义上的题材所指。“世间实在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