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1页
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2页
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3页
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4页
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黄南市重点达标名校2024年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小陈在探究氯化钙的性质,进行图甲所示的实验。试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实验仪器操作无误B.图乙中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C.图乙中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B.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C.氯化钠溶液会加快铁的锈蚀,所以氯化钠是铁生锈过程中的催化剂D.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3.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烧碱与纯碱——加酚酞试剂 B.稀硫酸与稀盐酸——加碳酸钠C.氮气与氧气——加澄清石灰水 D.生石灰与熟石灰——加水4.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B.除去CO中的CO2气体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D.区分硬水和软水5.下列实验均与水有关,其相应描述正确的是()A.属于化学变化 B.净化后可得纯水 C.证明水的组成 D.吸收大量热6.长途运输活鱼,常用过氧化钙增氧。CaO2中Ca是+2价,则O的化合价为A.+2B.0C.-2D.-17.运用分类思想认识物质是化学上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柠檬酸、碳酸均属于酸,它们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B.氮气、氢气都属于非金属单质,它们都能在氧气中燃烧C.氧化镁、氧化铝均属于金属氧化物,它们都易溶解于水D.硝酸铵、氯化铵均属于铵盐,它们都能跟碱性肥料混合使用8.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A.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说明分子间隔变大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则不可燃,说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明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9.CO2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可用CO2来制备甲醇等物质。“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利用,能有效地减少CO2气体的排放。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方法不需能耗,常温下就能进行B.利用NaOH溶液“捕捉”CO2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高温反应炉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氧化物D.该方法可以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以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10.下列有关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只有一种生成物B.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一定有气体生成D.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11.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由Mg、Zn、Fe、Al、Ag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0.2gH2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样品中定只含有Mg B.样品中一定不含有Ag,可能含有FeC.无色溶液中溶质总质量量为12g D.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12.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错误的是A.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图①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图②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图②④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酸性D.若图③中x的值为8,则其粒子符号为O2-13.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20

90

6

5

反应后质量/g

86

108

22

a

A.表中“a”值为10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l1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②③④均表示离子15.“水培”是一种室内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又名“营养液培”。配制菠菜营养液时需要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H2O B.(NH4)2SO4 C.KH2PO4 D.Ca(NO3)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废旧普通干电池筒内的物质中主要含有C、淀粉、MnO2、ZnCl2、NH4Cl等物质。现利用废干电池分离出MnO2,并研究其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图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图③中灼烧目的是除去_____。将图③操作所得MnO2加到图④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立即复燃,则MnO2的作用是_____。图⑤是氢氧燃烧电池的示意图。电池工作时,H2和O2反应生成水,同时提供电能,溶液的pH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性质,做了下列实验(图1):①A中现象_____;B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反应。②通过A和B实验不能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补充一个实验达到实验目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③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猜想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是:Ⅰ.Fe(NO3)2、Cu(NO3)2、AgNO3;Ⅱ.Fe(NO3)2、AgNO3;Ⅲ.Fe(NO3)2、Cu(NO3)2;Ⅳ._____。其中只有一个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填编号)④进行定量实验(图2)可确定猜想。操作Ⅰ是_____。根据数据分析,③中猜想_____成立(填编号)。18.(8分)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金属或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自然界的金属通常以单质形式存在B合金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D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黄金的熔点很高加热时铜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如图1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图1图2①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②写出D试管中出现的现象:______。③上述实验不能证明镁、锌、铁、铜、银五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如图2是CO与CuO反应实验的改进装置,当实验中出现______时,即说明反应开始发生了。该改进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黄铜是铜和锌形成的合金,将某黄铜20g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0.4g氢气,试计算这种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如图所示,在6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作为对照试验的是试管_____(选填①~⑥编号)。试管②、⑤溶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溶液中溶质都含有_____元素。试管⑥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_____(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碳酸钾属于_____(填物质类别),可做_____肥使用,取该溶液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_____色。将试管⑤倒入试管④中,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充分反应后溶液呈现_____。A红色B紫色C蓝色实验后将试管①②⑥中的废液倒入大烧杯中,最终得到红色溶液,则大烧杯的废液中除了石蕊外,一定还含有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D【解析】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选项A不正确。B、由溶液pH的变化图,d﹣mpH增大,发生的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d﹣m断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选项B不正确。C、由溶液pH的变化图,m﹣npH不变,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产生,选项C不正确。D、图乙中n点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溶质有Na2CO3和NaCl,选项D正确。故选:D。2、B【解析】

A、恒温蒸发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B、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活泼金属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符合题意;C、氯化钠溶液会加快铁的锈蚀,但氯化钠不是铁生锈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D、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的氧气,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B。3、D【解析】A选项烧碱和纯碱的溶液均显碱性不能用酚酞试剂鉴别;B选项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无法鉴别;C选项氮气和氧气均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无法鉴别;D显酸性生石灰和熟石灰采用加水的方法,生石灰溶于水放热而熟石灰无明显现象,能进行鉴别;故答案选择D4、B【解析】

A、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正确;B、该实验中一氧化碳可以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与氧化铜反应,该实验不会将杂质除去,反而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错误;C、NH4NO3、NaOH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分别降低、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D、检验软硬水的方法是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的水是软水,反之是硬水,故设计合理。故选B。5、C【解析】A、水蒸发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水,错误;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可以证明水的组成,正确;D、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不是吸热,错误。故选C。6、D【解析】CaO2中Ca是+2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2+2x=0,解得x=-1价,故选D。7、A【解析】

A、柠檬酸、碳酸均属于酸,它们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A正确;B、氮气、氢气都属于非金属单质,但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在氧气中燃烧,故B错误;C、氧化镁、氧化铝均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氧化镁、氧化铝都不能溶于水,故C错误;D、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肥效,故D错误。故选A。8、D【解析】

A.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鼓起,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正确;

B.化学变化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可以证明分子是可分的,故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而二氧化碳则不可燃,说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D.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错误。

故选:D【点睛】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反应的速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9、D【解析】

A、高温反应炉的条件是高温,不是常温;故选项错误;B、利用NaOH溶液“捕捉”CO2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钠溶液,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高温反应炉中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生成物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均为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该方法可以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以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故选项正确;故选:D。10、A【解析】

A、化合反应的通式是,所以生成物一定只有一种物质,符合题意;B、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也可能是化合反应,例如,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C、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有气体生成,不符合题意;D、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也可能是其他反应,例如,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区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方法是掌握它们各自的反应通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11、C【解析】A、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为无色,故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铁,样品中等质量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量铝比镁多,锌比镁生成的氢气少,故可能是锌与铝的混合物,故A错误;B、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为无色,故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铁,故错误;C、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为2.4g,金属可能是只有镁,铝铁混合物,铝锌混合物三种情况,硫酸的质量相等,放出氢气的质量为0.2g,故无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都与生成硫酸镁的质量相等,故溶质的总质量都是12g,故正确;D、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含0.2g的氢元素的硫酸的质量为0.2g=9.8g,故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故错误。故选C。12、C【解析】

A、硅单质是制造芯片的重要材料,图①质子数=14,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③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图②是钠元素,图④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若图③中x的值为8,该微粒表示氧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2-,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a为5g,因为其质量没有变化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因为两种物质增多一种物质减少,故为分解反应,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故答案选择B14、B【解析】

A、③④的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不符合题意;B、②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故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价,符合题意;C、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D、②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原子,③的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阴离子,④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阳离子,不符合题意。故选B。15、C【解析】试题分析:氮磷钾这三种元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的是氮肥。只含有钾元素的是钾肥,只含有磷元素的是磷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A、H2O不含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任何一个,不属于化肥。此项不正确。B、(NH4)2SO4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此项不正确。C、KH2PO4含有营养元素中磷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项正确。D、Ca(NO3)2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C项。考点:化肥的种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1)引流(2)木炭等杂质(3)催化剂(4)变小【解析】试题分析:(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2)C、淀粉、MnO2、ZnCl2、NH4Cl五种物质中氯化锌和氯化铵溶于水,碳、淀粉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灼烧碳、淀粉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淀粉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锰不反应,这样就能除去碳粉和淀粉.(3)二氧化锰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4)从题中信息可知溶液中的水增多,氢氧化钾的量不变,氢氧化钾溶液变稀,溶液的pH变小,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置换Cu+2AgNO32Ag+Cu(NO3)2Fe(NO3)2Ⅱ过滤Ⅰ或Ⅲ【解析】

①A中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所以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B中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②A中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铜;B中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证明金属活动性铁大于银;所以还需要比较铜、银的活动性,可以将铜片加入硝酸银溶液中,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③由于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根据金属活动性,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被完全置换后,铁开始与硝酸铜进行置换反应;所以反应后溶液的溶质可能为:Fe(NO3)2、Cu(NO3)2、AgNO3;Fe(NO3)2、Cu(NO3)2;Fe(NO3)2;其中猜想Ⅱ不合理,因为在置换完银之前,铁不会与硝酸铜反应;④操作Ⅰ将固体和液体分开,是过滤操作;根据方程式的质量关系,Fe+2AgNO3=2Ag+Fe(NO3)2;56份质量的铁恰好置换216份质量的银,根据数据分析,铁只与硝酸银反应,可能铁不足,也可能恰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是Fe(NO3)2、Cu(NO3)2、AgNO3;Fe(NO3)2、Cu(NO3)2。18、CCuSO4+Fe=FeSO4+Cu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实验A只证明了镁是氢前金属,实验B只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实验C只证明了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无法证明镁、锌、铁之间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35%【解析】

(1)A、自然界的金属通常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错;B、合金也可以是一种金属中熔合了另一种(或几种)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B错;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C正确;D、黄金的熔点为1064℃,比铁的熔点还低,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下也不易发生化学反应,D错。故选:C。(2)加热时铜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①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SO4+Fe=FeSO4+Cu;②写出D试管中出现的现象: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③实验A只证明了镁是氢前金属,实验B只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实验C只证明了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无法证明镁、锌、铁之间的金属活动性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