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

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

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

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

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

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

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

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

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

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

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

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

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

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

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

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

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

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

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

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

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

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

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

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

第1页共22页

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

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

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

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

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

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一一这

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

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

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

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

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

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

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

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

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

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

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

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

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

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

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

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拳,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

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第2页共22页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

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

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

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

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

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

B.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

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

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

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

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

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

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

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

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

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

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

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

分)

A.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B.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

第3页共22页

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4.对于“怎样读小说”,老舍和毕飞宇分别给出了怎样的方法?(4分)

答案

1.BB项,“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

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说法绝对,原文“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

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

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

但代替不了小说”强调的是哲学和历史也能让人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

是它们不如小说那么形象、有趣。故选B。

2.DA项,“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

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

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

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该注重读什么

内容而言,并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B项,“只要我们……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

世的道理”说法绝对,原文“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

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说的是读小说评价好

坏的标准。C项,“这是他缺少自信”错,“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

是他的自谦之说。故选D。

3.B分析材料二,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您怎么看待当

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由核心话题延伸出来的话题。故选B。

4.①老舍:注意小说的内容及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学习文字和谋篇布局;②

毕飞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

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

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

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

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

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第4页共22页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任、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

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

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

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

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

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

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

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

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

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

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

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

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

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

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

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

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

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

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

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

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

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

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

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

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

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

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

第5页共22页

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

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

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

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

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

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

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

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

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

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

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

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

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

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

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

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

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

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

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第6页共22页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

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评分细则

l.B(B项,“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误,材

料一表述为“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

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2.A(B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误,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

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没有将他们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进行比较。C项,“这些

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错误,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

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来说”。

D项,“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

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

于责任感的”可知,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3.D(D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

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1分)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

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

变点;(1分)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

(1分)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

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

第7页共22页

其他问题了。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

生于象外”

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

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碧群

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

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

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

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

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

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儿近之。但中国一向超然客公众号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

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

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

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露《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

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

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泳,

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

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

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

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

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

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第8页共22页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

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

《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

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

‘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

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超然客公众号他有许多这方

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

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

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

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

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颍《黄鹤

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

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

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

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

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

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

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并非意和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想

象世界。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D.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

是借景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9页共22页

A.引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的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否认“境生于象”这

一观点。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

C.《孔雀东南飞》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

受。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情意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分)

参考答案

1.C(“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错误。原文是“意境的形成不一定

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2.C(A项“意在证明刘禹锡否认‘境生于象’这一观点”错误,应该是“意在证明刘

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他并不否认“境生于象”。B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

没有境就没有象”错误,应该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D项“‘情''理’在同

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错误。从材料二中“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可以推

知,“情”“理”在同一诗作中是能兼而有之的。)

3.B(A项属于“物意境”,B项属于“情意境”,C项属于“事意境”,D项属于“理

意境”。)

4.①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

象征、暗示作用。②然后点明西方英美意象派认为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

暗示作用。③接着作者举出了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④最后总结,把英

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媒

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中国式传媒是当下中国新型文明形态的一个窗口,中国新型文明

实践决定了中国式传媒发展道路的走向,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成

第10页共22页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现代性话语实践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

辑,注入了中国式实践的原创性内涵。

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国社会对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

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一般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状态,

通常采取堵塞信息渠道的办法,控制信息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深切地认识

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对新闻事业在救国图强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此后,各类报纸如

雨后春笋般产生,近代传媒巳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的表征。

从共时性维度看,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颁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权利,美

国出现了“意见自由市场”与国家现代化取得同步发展的局面,于是,以西方现代

化理念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话语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

究中心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者就断言,只要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传媒的内容,就

一定走向现代化。其理论核心.诉求,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媒体的传播方

式和传播理念。然而,中国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行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国传媒

扬弃了西方模式,重新定位现代传媒的社会角色,强调传媒政党“喉舌”和人民“喉

舌”的双重属性,着眼于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要求,依据本土现实特征进行调整。

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业以来的西方传媒,无不秉持商业本位,其公共领域

建设的诸种努力动机往往源于商业目的。而其以“言论自由”为招牌对高度意识形态

议题的操弄,往往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其终极目标不外乎读报率、收视率、点击

率等商业指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舆论等手段的控制,新闻界变得煽情而不负责

任。中国式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始终坚持人民

性的基本立场,以及惩恶扬善的正面取向。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

在传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中国当下传媒内容生产

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将媒

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切精

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这就造

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

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经

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本内

容和姿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服”,

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态的融

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合,最

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第11页共22页

一一(摘编自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材料二: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

面临着新的变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媒

介的广泛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媒介相结合就可

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

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加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

达力。一方面,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扩大了

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人参与的传播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

弊端。

中国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

展势在必行。就理念上来说,“建设性新闻”应该是一种可供尝试的新选择。建设性

新闻源起于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成型于欧洲,并影响了全世界。这--理念的

提出,在于试图回应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泛滥对职业媒体发起的挑战。有鉴于传统的西

方职业媒体以往所报道的新闻过多专注于“坏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

极影响,以及媒体作为中立者置身于事.件之外,对存在的问题只揭露不治理,中国

“建设性新闻”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积极”和“参与”。

无论是“积极”还是“参与”,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秉持的“坏事情就是

好新闻”“媒体记者必须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

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相反,建设性新闻理念适合中国基本国情,能

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

设性的。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能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注入更多的中国智

慧和中国实践,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摘编自唐绪军《建设性一一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式传媒反映了新型文明形态,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所

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路。

B.依据本土现实进行调整,封建统治者开启民智,兴办报纸,期待新闻事业救国

图强,顺应了时代要求,让中国传媒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化。

C.应对传播技术低门槛带来的问题,中国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将媒体作

为中立者置于事件之外,适合中国国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D.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立场,强调传媒是政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这有效促

成文化间的代际融合、民族间的融合,体现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2页共22页

A.美国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意见自由市场”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它维

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中国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相似。

B.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加强了公共领域建设,提升了注意力,但秉持着商业的本位,

新闻界变得不负责任,这暴露出西式文明现代性的困境。

C.中国当下部分传媒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或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

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媒的人民性基础。

D.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

表达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澎湃新闻客户端打造成目前下载量接近2亿规模的新型媒体互动平台,与之共

同发展的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也逐渐成长为头部媒体账号。

B.近几年来,我国多个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不少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他们通过文

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内或对外传递中国声音。

C.《全新周刊》自2013年起停止印刷纸质版内容,采用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呈现

内容,灵活便捷,方便读者,深受喜爱。

D.主流媒体及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

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深入。

4.材料一、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D(A“它”应指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另强加因果;B张冠李戴,应是

有识之士,另外“中国传媒也并末走向现代化”;C项偷换概念,“置于事件之外”

的应是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

2.(3分)A(西方的“言论自由”仅是幌子,实则是行商业的目的,与中国传媒的

人民性立场不同。)

3.(3分)C(不能体现媒体的融合,也不符合“建设性新闻”的特征。)

4.(4分)①举例论证,举西方传媒秉持商业本位而加强其公共领域建设的例子,

论证西方传媒的不负责任,增强了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将封建统治者采取堵塞信息渠道,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近代各类报纸

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进行对比,论证了开启民智,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增强论证的

力度。(或:将西方职业媒体报道新闻过多专注“坏事情”和媒体记者中立,对问题

不治理的事实与中国“建设性新闻”有针对性地强调“积极”与“参与”进行对比,

论证“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增强了说服力。)

第13页共22页

③比喻论证,以“水土不服”论证了西式现代化的传媒和发展道路在中国不合适,

论证生动形象。

评分建议: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章学诚《文史通义》说“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

后世之文体备”,这说的就是“文学自觉”。当然我用的“文学”虽是包括“文章”

的大文学概念,但起码有个基本界定,就是文学要相对独立。现在的文学史,包括以

前的那些文学史,都说先秦是文史哲浑然不分,诗乐舞融于一体,这样说大体是不错

的。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就发生了变化,屈原的《离骚》不能唱,与诗歌和舞蹈脱

离了。有了专门写美文的,就不是文史哲浑然不分了,文学从综合艺术当中脱离了,

当然不是全部,但是逐渐有了这种倾向,这就叫文学相对独立,那么也就是自觉的开

始。如果从“四部”分类来看,把集部看成文学作品,《楚辞》作为集部第一本书,

没放到子部,也没放到经部,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所谓文学的自觉或初

步自觉,它得相对独立,不独立谈不上文学自觉。从屈原开始,到宋玉,文学的色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