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课件55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老子》四章课件55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老子》四章课件55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老子》四章课件55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老子》四章课件55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目录知人论世壹解读文本贰扩展延伸叁一、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知人论世【名家说】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尼采【相关链接】

1.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出自何人的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美国·杜兰《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思想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影响

(1)《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并列的思想流派,“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

(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二、疏通文本辐毂埏埴户牖赘行易泮累土强行几正字音fú

shān

zhí

yǒu

zhuì

pàn

lěi

qiǎng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分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疏通文本第11章辐:辐条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当:在

埏埴:揉和黏土

户牖:门窗。

以为:把.....作为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文意理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辐和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思考1:本段主要论证了什么观点?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比喻论证,主要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有无的关系),表达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思考2: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明确:“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思考3: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过人之处在哪?明确:过人之处在于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的东西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东西及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被眼前能看见的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注重所谓的“实在的”东西,他们知道在那些实在的东西背后有很多真正重要,却未能显示出来的事物。思考3:对于“无”,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例子?明确:留白,虚实相生,美的最高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有处于空杯状态,才能注入活水。比如“休息和工作”:休息是“无”:没干活,没有创造价值,浪费时间;工作是“有”,创造价值。但实际上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如果一直工作,不休息,身体很快就会累垮掉。正因为休息的“无”,成就了“工作”的有。分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疏通文本第24章企者:踮起脚尖的人

不行:行走不稳

自见:见,通“现”,显露

,自我显露

自是:自以为是。

是,意动,以……为是。伐:伐、矜均为夸耀之意。

矜: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长:长久

赘:肉瘤

行:同“形”物:代词,常人,人们

或:常常

处: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疏通文本第24章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思考1:本段主要论证了什么观点?是如何论证的?明确:比喻论证,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思考2: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①“企”意思是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王德元,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先走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身具有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思考3: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明确: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企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思考4:老子的观点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明确: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足、不自伐、不自矜。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急于求成内心焦躁本质恶果根源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思考5:老子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例子?明确:马谡失街亭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自荐去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被斩首。当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接受王平的劝谏,执意扎营于山上。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蜀军大乱。张郃乘势进攻,马谡弃军逃亡,街亭失守。分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疏通文本第33章智:智慧

明:聪明

自胜:宾语前置句强行:qiǎnɡ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今:用强制的方法进行

所: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思考1:本段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的几个核心概念是什么关系?明确: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与强行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不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也要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给人生以合理的定位。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与上文的联系?明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与上文的联系?明确:(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足。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思考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与上文的联系?明确:(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之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思考3:联系现实,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例子?明确:张老师(张桂梅)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爱让梦想飞越大山》(《人民日报》)思考3:联系现实,我们可以想到哪些例子?明确:《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讲述了“衣戈猜想”二舅一生的经历。

这个曾经村子里的天才少年,十几岁时因为发烧,被村医在屁股上打了四针后成了残疾。后来自学木工谋生,一生未婚,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还成了村里的“维修多面手”。分析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疏通文本第64章持:持守

兆:征兆,迹象

谋:解决

泮:同“判”,分离。毫末: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土:同“蔂”,土筐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疏通文本第64章者:助词,.....的

是以:因此

从事:古今异义,古义: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几:接近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不欲: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以……为贵。复:弥补、补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疏通文本第64章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本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道理。思考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四章》的第四章和荀子的《劝学》都谈到来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都主张积累的重要性,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明确:不完全相同

老子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思考3:仔细阅读品味课本的第四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明确:1.学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关键时刻才能临危不乱。2.不要轻视小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3.“为”应该分两种:一种是顺应规律,把事情做好,如“为之于未有”;一种是违背自然规律,恣意妄为,如“为者败之”。我们应该学习前一种,警惕后一种。4.慎终如始:重视开头,因为“万事开头动;军视收尾,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小结第11章:论道辩证分析“有”和“无”的关系,强调“无”的作用。第24章:修身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第33章:修身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第64章:治国治事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忘加干预。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三、扩展延伸艺术特色◆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善于用逆向思维来观察社会和人生。◆行文简洁,洁净精微,凝练畅达。《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第四十六章,以“合抱之木”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此外,老子还善于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事情接近成功时有所懈怠。《老子》既不同于《论语》的语录体,又不同于《庄子》的对话体,也不同于《荀子》的论说体,而是洁净、精炼、畅达的格言体,如诗如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儒道佛文化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