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_第1页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_第2页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_第3页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_第4页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4.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3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间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

首诗拟定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1)陶渊明《桃花溪》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记文学常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桃花源

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

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

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溪》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

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

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

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

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清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衡塘退士(孙洙)评论这首诗说:“四句抵得上一篇《桃

花源记》。”

【白话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考点解析】有关桃花源的诗句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髯享太平。

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

赞桃源和平宁静怜俗世狡诈贪婪

最佳答案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髯享太平

赞桃源和平宁静,怜俗世狡诈贪婪

缘溪忘路行,芳草落英幽古境;

取道规筹去,青山流水逝鸿泥。

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

世外桃园终难觅

人间仙境不复临

上联:山重水复疑无路其实别有洞天

下联:柳暗花明又一村果真神仙人家

横批:化外遗民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

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

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

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

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武陵桃源送人》

——唐•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桃源》

——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漫二水斜。

《桃源》

——唐•李白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山口潜行始

隈陵,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

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杨静,日出云山鸡犬喧。惊闻俗

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

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山

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同吉中孚梦桃源》

——唐・卢纶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夜

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

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

因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

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朝中措•桃源图》

——元•善住

桃源传自武陵翁。遥隔白云中。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红英夹岸,霞蒸远近,

烂漫东风。将谓神仙别境,鸡鸣犬吠还同。

《题桃源》

——唐•李宏皋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此地安家日月长。草色几经坛

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霞衣侍玉皇。

《桃源行》

----唐・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

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

灯瓢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

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词二首》

——施肩吾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归去不论无旧识,子孙今亦是他人。

秦世老翁归汉世,还同白鹤返辽城。纵令记得山川路,莫问当时州县名。

《桃源》

——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紫雪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寻桃源》

——唐・张乔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世

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桃源》

——唐•章碣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别后自疑园

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桃源篇》

——唐•权德舆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一路鲜云杂

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

人世隔。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相逢自

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

老夫思阁笔。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层级为分析综合Co

(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答案】(2)由远而近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

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

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

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

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

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

会有“隔'’的感觉了。

接着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

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

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

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

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由此可见,这首诗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图景顺周

根据景物特点和观察方法的不同,写景物的顺序也不能相同。下面介绍几种记叙顺序。

1、按时间顺序来写景。自然界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姿态、光泽和颜色都不一样,也

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里自然景物显示出不同特点,所以要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如,课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顺序写的。

2、按空间方位顺序来写景。这里的鲁是指景物所在的位置。比如,游山,总是随着人登

山位置的变换来描写一处一处景物的,这也就是所谓移步换景的写法。如课文《海滨小城》,

这类文章所写的景物的面积较大,组成的部分也较多,要把它写具体,突出特点,一般是先用一

两句话总写出特点或点出位置来引出全文,《海滨小城》就是从大海、海滩,一直写到小城庭

院、公园、街道的每一处景物特点。

3、按景物的类别,分别观察和描写。如先观察群山,再观察河流……或相反的顺序。例

如《桂林山水》这篇写记叙文,就是这种记叙顺序的范例。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记叙顺序,写景

时,该用哪种记叙顺序,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要求来定。

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挂在眼前,怎样把美丽的风景写下来呢?和观察、描写一件事物一样,

要先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再按观察的顺序写下来。写景要注意景物的位置,如上、下、前、

后、左、右、里、外、中间、旁边、远处、近处等等。

有一位小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一幅草地景色。他是这样写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小鸟在蓝天白云间快乐地飞翔。蓝天下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位牧童在放牧。小羊羔低头

吃着草。小牛津津有味地吸着母乳。马儿有的在低头寻找鲜美的食物,有的静静地站着,好像

在欣赏草地上的美景。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过草地,河里有几块青青的石头,鱼儿在石头

边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啊,多美的景色啊!小作者很注意写出景物的位置。上面是蓝天,蓝

天下是草地,草地上有小河,河里有石头……小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不但写了图中景物的色彩,

写了马、牛、羊不同的姿态,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如小鸟“快乐”鱼儿“自由自在”等,表达了自

己的感情。读了这篇作文,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美丽的图画。

写景,还可以选一个位置作为观察点,以这个观察点为中心来确定其它景物的位置。例如

看图写《美丽的乡村》,小作者是以“村子”作为观察点,按村里、村前、村后、村旁的顺序来

观察的: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子里,一幢幢新盖的小楼被绿树环抱着,村前有一片桃树林。

桃花盛开了,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村后是一座青山,山上长着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

郁郁葱葱,一道瀑布像一匹银色的绸缎挂在山前。一条小河从村旁缓缓流过,河上有座石桥,

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清清的河水里,骨一群群小鱼在互相追逐。过了石桥,是一片稻田。拖拉

机在田里耕耘,''突、突、突”的声音,打破了山乡的寂静。一群小鸟在稻田上空盘旋着,鸣叫

着,好像在唱着春天的歌。这篇作文的小作者按顺序,写清了景物的位置,作文就显得很有条

理,小作者写出了桃花的红,松柏的绿,河水的清,还通过想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写得有声有色,

动了起来了。如:小鱼“互相追逐”,拖拉机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小鸟“鸣叫”,松柏“四季常

青''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美丽的山村景色。

(三)观察要动用多种感官

我们睁开眼睛,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事物。但是观察不能单靠眼睛看,还得用耳朵听,用

鼻子闻,用手摸。想想吧,春雨飘泗是什么声音?淅淅沥沥的。树上的小鸟的鸣叫是怎样的?

婉转动听。沙粒和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声音相同吗?雨点僻僻啪啪,沙粒叮叮当当的,像是电子

琴音乐。公园里的花千姿百态,它们的香味也是各具特色的。玫瑰诱人,水仙清淡,

菊花幽雅,桂花浓郁。你只要用鼻子闻闻,比较比较就会心领神会了。你的眼晴、鼻子、

耳朵,都动员起来进行全面观察,对美丽景色的感受才更独特0

(四)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

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顺序观察。一种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

序。

按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由中间到四周,也可以相反。

有些景物,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日出日落,风雨雷电都处于动态

变化之中。你应该按照时间的顺序,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假如你观察日出,就要留心日出前

天空的景象,太阳喷薄欲出的情景,以及旭日东升,红光普照大地的画面。假如你观察雷雨,可

以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时间段来逐步观察。按照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观

察,能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得细腻、逼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6分)

浣溪沙苏轼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

【答案】5、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

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创设意境,烘托氛围,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潇

潇暮雨子规啼”,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

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

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

境。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

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掳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

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

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

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

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由此可见,“潇潇暮雨”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

态度。

【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

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

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

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

把握其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

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

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

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0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

情。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

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我

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

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

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

感情。请看下面两首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

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

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

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

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

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种寂静

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

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

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二)起兴。

起兴,又叫“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的说,“兴”的作

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因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

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如

苏轼的《东坡》一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

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

“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再如柳永的《减字木兰花》:

花心柳眼。郎似游丝常惹绊。慵困谁怜。绣线金针不喜穿。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

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

第一句“花心柳眼”是写景:“花心”是说花开放了,花蕊露出来了;“柳眼”是说柳枝刚刚

吐芽,像睁开睡眼一样。作者描写这样一幅初春美景有何用意?我们看第二句“郎似游丝常

惹绊“,这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感慨,她为何突然会发出如此的感慨?因为第一句所写之景。

看到眼前的“柳”,不仅让抒情主人公产生了对“郎”的思念,尤其是如丝的柳枝更让其联想到

在外游荡的“郎”就像“游丝”常常被其他人事羁绊而不能与自己团聚,于是她不由得发出“郎

似游丝常惹绊”的感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上片是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其

“情''是由眼前之景引发的,于是这个景就有了“兴'’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这首诗,在触景生情的诗中,景的描写往往会有起兴的作用。因为既然是

触景生情,那么景就是情生发的由头,也就是说是眼前之景引出了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

情,这样,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晏几道《思远人》一词也是触景生情。词中的第一句“红

叶黄花秋意晚”也有起兴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正是看到“红叶黄花”让抒情主人公意识到时

已深秋,她才自然产生了对千里之外的“行客”冷暖的担心与挂念,所谓“千里念行客”是也。

像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找找。

(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

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说,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

所变化的。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

原因。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作用。比如下面这首诗。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这首诗的题目为“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的三联中,首联

和颔联描写的是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

上耕田。尾联所抒之情很好把握:表达对江南的思念与依恋之情。那么,前两联的如画美景

与尾联的哀情是如何被诗人巧妙的统一起来的呢?就是借助第三联。此联描写消失在天际的

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引起了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这就实

现由景到情的过渡,从前两联对盘豆驿周围美景的描写转入到尾联对江南思念和依恋之情的

抒写。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结束全诗。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

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

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

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古典诗歌中,这种结尾方式是非常多的,我们再看一首。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

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

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

的情景气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

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

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

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

动地表现了出来。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

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

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

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

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

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

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

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

难堪来,不但更蕴藉,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所谓的以景结情,必须是结句之前的一句是在议论或抒情,结

句突然由议论或抒情宕开转而写景,若前面都是写景,则最后一句虽然写景也不能算作以景

结情;二,凡以景结情的句子从抒情角度来说,一般都是借景抒情。

(五)借景物描写点名时令、地点或天气状况等。

诗歌讲求含蓄形象,不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时令、地点和天气状况时

也常常不直说而用景物描写来表明。如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不仅描写送别时凄凉感伤的环境,还有交代时令(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长亭)、

天气状况(骤雨初歇)的作用。再如杜甫《蜀相》一诗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对

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回答,因此首先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时它也描写了祠堂环

境的肃穆,表现了诗人参观祠堂时崇敬、庄重的态度。还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的结句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首先是对时间和天气情况的交代,诗人用“不觉”统领这两句交

代时间和天气情况的诗句就表现出了自己听琴时陶醉的状态,从侧面烘托蜀僧琴艺之高超。

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很好理解,不再多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写景的这儿个作用是从不同角度总结的,渲染烘托与对比反衬是

表现人物的方法,借景抒情是抒情方式,起兴、过渡、以景结情是结构方法,因此,同样的

写景,从不同角度看,其作用可能不同,或者说,一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可能同时兼有几个作

用。

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

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答案】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发

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的

怨情。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门

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

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

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

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

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

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

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

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

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先以水流急促衬托出闭锁深宫的抑郁。然后采用托物寄情

的手法,以漂放红叶这一天真行为表现了宫女对世俗生活的憧憬与渴望。这是首宫怨诗,

首句写时光的流逝,次句写青春的消磨,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少女的摧残。这两句,以赋法

自描诗人眼前的景色:御沟里的河水急匆匆地向宫外流去,而深居宫内的宫女却是终日消闲,

无所事事。酋句也可以说是以眼前景物起兴,一个“急”字愈加反衬出次句中深宫生活那死一

般的‘'闲'’来。这两句诗从表面看,仿佛只是信手写来,冷静描绘外部世界,丽诗人的内在情

愫则不露一字;但在实际上,首句的“河太急''和次句的“尽丑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句

责问流水太急,一句诉说深宫太闲,两相对照,虽然并未明叙怨情,但却怨情自见。在封建

时代,一个妙龄少女被长期幽所鑫与落隔绝的深宫之中,虽然衣食不缺,却像被供养在笼子

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生活的乐趣,自然会从心底里萌发出流年似水、青春虚度、深锁宫闱、

闲愁难遣的昔恨来。

所以,答案为: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

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

的怨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

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

著名诗歌研究家林庚先生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

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

的解答的。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

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一一诗人跳跃的思维恰

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开古诗词神秘之门,走进它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呢?靠“科学考

证“,是行不通的;靠“胡猜瞎蒙”,也是不靠谱的。

这里给大家提供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

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丁香”表达愁思或情结,以“鸿雁”

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以“寒

蝉''表达悲切、伤感,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鹏”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

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

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等等。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

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举个例子,柳永的词《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

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怎奈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这首词中写环境的意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可以想见气氛是冷清、凄凉的,

而这种氛围又透出了主人公的心中的愁情。词中还写了凭阑和学念“粉郎”言语的鹦鹉等意

象,这正见得主人公独居的百无聊赖,心境极其凄凉。这样,以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我

们就可渐进全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词作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第二把钥匙——关键词。关犍词是指古诗中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的词语,它们是

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往往也是全诗之“眼”,像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

字,《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喜”字等,都是这样的关键词。抠出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

住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例如,司空曙的一首五言律诗《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凝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有很多能传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如颔联中的“悲''字,颈联中的

“孤”“寒”“湿”“暗,,四字,尾联中的“恨”“惜”等字,这些字眼凄冷、暗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

韩绅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凝为梦境悲凉、惨淡的心情,从中可以揣摩出朋友之间的深厚

情谊。

第三把钥匙——标题1古人写诗,往往如同打谜语,诗句是“谜面”,标题是“谜底”,

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阅读诗句不明其意的时候,-对照标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例如

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听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从诗句表面看,是写一个新娘子在初次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可能会认

为这是一首“闺意”诗。但是联系诗的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就可得知这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

的“讨教”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而向水部张籍探

问请教,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几年前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要求阅读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

“行人”二字,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

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把钥匙——注释.这是针对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而言的。在命制高考题时,命题

者总是为考生着想,认为考生解读有困难时,往往会给出一二条注释,帮考生开一扇理解

诗句、解答题目的“窗户”。我们一定要领这个情,借助它撩开诗歌神秘的面纱。

借助这四把钥匙,我们可以打开古代诗歌神秘之门。在具体操作时,根据诗歌特点,

可利用一点,也可利用多点。

【三、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7.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案】7.(2分)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

现孤雁的执着。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动作描写)的鉴赏能力。《孤雁》是唐代

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

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孤雁》这首咏物

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

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

情。

诗中用,,不饮啄,,,,相失,,,,望尽,,,,无意绪,,,,鸣噪,,一系列动作描写,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

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

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相失”,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

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

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

人自己的影子。“望尽”,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

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

呼唤了。“无意绪”,“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

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

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鸣噪”,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

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白话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想听到同伴交换。

野鸡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8,(3分)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

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程度。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

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

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

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

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

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

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

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

“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

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综上所述,答案为: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

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

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辨析古典诗歌鉴赏中的“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根据教学体会,本文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

作一番阐释。

一、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

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

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

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臼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鹏,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

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

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二、烘托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

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

突出。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高考题选韦应物的

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

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

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

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

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

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林逋《梅花》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尽管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

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三、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上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

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

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衬托分为正衬、反衬。

1、正衬:用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

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

环更胜一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

飘零之哀均属此例。

2、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王夫之《姜斋诗

话》云:“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乐。”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的亡国

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的

美好景物及衬闺阁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元好

问《颖亭留别》以鸟之悠悠反衬思归者内心之急急。

有的诗,能兼用正衬一反衬。李白《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衬贵妃承幸,二句以楚王梦遇神女的虚幻反衬玄宗得贵妃真实,三四

句以靠新妆专宠的赵飞燕反衬贵妃的天然国色。一扬一抑,一正一反,极尽衬托之能事。

四、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