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记叙顺序(素材)记叙顺序

知识储备

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一、顺叙

1.顺叙就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2.顺叙的作用

(1)按事件发展(时间)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

1.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使用倒叙应注意顺叙与倒叙之间的衔接。倒叙是顺叙中某个部分提前,倒叙之后还要转为顺叙。所以,“倒"与“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使用倒叙既要做到过渡自然,又要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

2.倒叙的作用

(1)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

(2)开篇点题;

(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出下文;

(5)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

1.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東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2.插叙的作用

(1)写出了……内容(概括内容);

(2)交代(解释)了……的原因;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5)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6)突出文章中心;

(7)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8)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倒叙和插叙的区别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四、补叙

1.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2.补叙的作用

(1)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照应前文。

3.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五、辨识记叙顺序的方法

1.辨析开篇段落法。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忆起"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

2.抓住关键段落法。插叙或补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在文章中间段落,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顺序。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补充说明故事情节。

考点全解

1.常考题型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2)按这样的顺序写有何好处

(3)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

(4)本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并说说这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5)文中第X段是插叙,此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6)文章开头即是全文结局,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7)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吗?若不是,是什么记叙顺序呢?

2.答题思路

(1)审读题干,找准关键词,明确题目是问全篇运用何种记叙顺序还是答出某种记叙顺序作用。

(2)结合相应记叙顺序的特点,判断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3)根据每种记叙顺序的解释和作用,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具体分析其作用。

(4)整合答案。

3.答题模板

该题型答题模板如下:

运用了……记叙顺序+作用:(1)……(2)……(3)……

或:运用插叙,补充说明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的主题,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曲折,有波澜。

专项训练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1.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①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③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④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⑤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⑥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⑦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⑧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⑨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⑩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2.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2023秋·广东揭阳·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阿蔷像一缕阳光,长晴不阴。她总是以笑脸来对抗挫败、以笑声来埋葬哀伤。

②她原是白领丽人,在旅行社工作,工作被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吞噬了,她双眼眨也不眨一下,便改行当摊贩助手。她一改过去光鲜亮丽的形象,衣着朴素地在熟食中心忙得大汗淋漓,可脸上的笑花却从来不曾凋谢。她耸耸肩,说:“失学、失业、失婚,都只不过是河床里的小石块,我们不能让它阻拦河的流势。"继而微笑地说道:“真正可怕的,是失魂!只要人在、魂在,一切俱在。”

③在转行期间,祸不单行,与她感情弥笃的兄长不幸染疫去世。她没有掉泪,别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她说,用眼泪拜祭无可挽回的死亡,是无补于事的;以微笑缅怀昔日的美好,才是对死者最大的敬重。这话,颇有庄子“鼓盆而歌"的味道。

④阿蔷豁达的人生哲学,源于少年时期当义工的经验。那一年,她父母闹离婚,天天的电闪雷击像鬼哭神嚎,让她家无宁日。她家附近有个组织为招募义工而开设小丑训练班,阿蔷不想呆在阴霾满布的家,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训练员敏锐地看到了阿蔷企图以笑容来掩盖内心的晦暗世界,在课程结束后,特地约了阿蔷单独见面,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道:

⑤“一般人总把小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丑角,或是意义不大的滑稽角色,实际上,小丑是举足轻重的快乐大使。要当个称职的小丑,先决条件是先得养个小丑在心里,只有当小丑的快乐表里如一时,她所释放出来的快乐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果她内心忧愁,但却强颜欢笑,就好比天上硬生生地窜出个太阳,却又伴随着连绵不绝的阴雨,叫人如何去适应!”

⑥这话,醍醐灌顶。她牢牢记住了“养个小丑在心里。"

⑦训练课结束后,她随大家到临终关怀中心去为儿童表演。让她深感震撼的是,许多稚龄的病童,明明知道苟延残喘的生命会如昙花般倏地消失,但是,在观看他们表演时,孩子们却笑得前俯后仰,快乐得非常彻底。在这一刻,她明白了,是大家心里养的那个小丑变成了快乐的菌,感染了孩子,化黑暗为缤纷。既然大家无法帮助孩子们把生命的断瓦残垣还原为巍峨大厦,那么,能为每一片碎瓦涂上快乐的釉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啊!

⑧渐渐地,阿蔷领悟到:___

⑨她和养在心里那个小丑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己——父母闹离婚,小丑对她说:“成人世界里的事,不是你的能力所能扭转或者改变的,既然无能为力,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她点头称是,设法保持心境的平和,如常过活。她发现,有了“天塌下来当被盖"的心理准备,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后来,父母离婚了,她跟母亲过活,日日飞满硝烟的战场,归于平静,这时,心里的小丑对她说道:“这样子的生活也不错呀!”她微笑应道:“是呀是呀,静如潭水呢!"

⑩她和心里养的那个小丑,相知相惜,相濡以沫。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11月03日,有删改)

3.班级开展“跟着佳作学写作”活动,请你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做个点评。

(2023·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三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丁

①他的衣柜里一直保存着一条校服裤子。

②那条裤子的样式很老旧,黑色的裤腿上镶嵌着白色的条纹,膝盖磨破了一块,被人用细密的针脚缝好,并且还在上面绣了一只小鸟,振翅欲飞,栩栩如生。

③他搬了许多次家,好多重要的东西都丢掉了,唯独这条裤子还一直陪伴着他,每每看到裤子,他都仿佛看到了那双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前行……

④那是初中开学的第一天,父亲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打碎了他与从前小伙伴们玩耍的美梦。他躲开父亲粗糙的大手,正要再赖一会儿睡个回笼觉。母亲从一旁捧出一身衣服,笑道:"宝,你看这是啥?”

⑤他定睛看去,原来是一身校服。他立刻兴奋得跳起来,将校服抓在手里仔细地看。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身校服啊,虽然不是很新,但洗得很干净。以前在山沟沟里读小学的时候,他就一直对校服有一种渴望。有时候看着电视里的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阳光下奔跑,他甚至羡慕得流出口水来。

⑥“妈,哪儿来的啊?"

⑦“这不你大舅家的明哥升高中了嘛,正好他的身材和你差不多,就把校服给你拿来了,妈已经给你洗干净了,就是膝盖那里破了个洞,妈用针线补了补,不影响穿的。”他兴奋地穿好校服,膝盖的位置果然有缝补的痕迹,不过母亲在那里精心绣了一只小鸟,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他美极了,甚至还在逼仄的小屋里转了好几圈。母亲拽住他:“轻点轻点,开学第一天,可别磕了碰了!"

⑧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便去工作了。他有些怯生生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内心却是雀跃:他要交到更多的朋友,读更多的书!下课后,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聊天。他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新同学的问题,自己也一点点被同学们的热情点燃了。

⑨忽然有一个同学抠了抠他的膝盖,美慕地道:“咦?你膝盖上的小鸟好漂亮啊!我们的校服上都没有呢!”

⑩他正要自豪地回答,那个趴在他膝盖上研究的同学似乎又有了新发现“大家快看,他的校服这里有一个洞呀!"

“这也太有想法了!回家让我妈也给我缝一个小动物去……”

“我要自己绣一个孙悟空……"

围观的同学们都在赞叹,可是听在他的耳朵里却蛮不是滋味。他感觉有一团火,从自己的脸上一直烧到了心里,在他的心上烧了一个洞。

回到家,他当着母亲的面把校服脱掉,气冲冲地说了句“我才不要穿带补丁的校服”,然后穿回从前的衣服,跑出了家门。他听到了母亲带着哭音叫他的名字,却没有回头去看……

第二天他如愿穿上了真正的新校服,是父亲跑遍了小城才买到的。他穿上了,却再也没有了第一次穿校服的那种欣喜。母亲就好像昨天的事儿没发生一样,为他做了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他想对母亲说一声对不起,却又不知道如何提起,只好讷讷地走出家门。

到学校之后,好多同学慕名前来观赏他校服上的小鸟,他再一次地脸红了。没有人关注他的贫穷,就像所有人都看不出他的自卑一样。

从那以后,他努力学习,认真读书,拼命赚钱。终于他拥有了很多钱,也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却再也没有感受到第一次穿校服时的那种喜悦与感动。

母亲去世那天,他终于对母亲说出了那句“对不起”,可是母亲迷离的眼神告诉他,母亲真没有把那件事放在心上。

回到家,他从柜子里翻出那件带补丁的校服裤子,哭了一整晚。

从此,他的心上有了一块补丁。

4.说说选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分析其作用。

(2022·河南开封·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迷人的酱香

孟德会

①母亲从乡下的弟弟家归来,提了一桶豆酱趔趄着走进家门。哥嫂都在,大家已经计算好了母亲回来的日子,一是迎候母亲,再者就是想分享母亲辗转500多里辛苦的路途拿回来的豆酱。母亲知晓我们的心思,一边讲述回乡的见闻,一边给哥哥和我分发豆酱。酱桶打开了,久违的浓郁的酱香在屋子里漫溢开来。【A】母亲笑呵呵地分发着,我小心地帮忙,生怕糟践了母亲的劳动。望着桶中汩汩流出的金黄、浓稠的豆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家乡——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村落。

②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头,三间茅草房,房屋前是一方足有半亩大小用矮树篱笆围成的菜园。打我记事起,父亲在村上供职,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每到开饭的时候,饭桌上总要摆一碟母亲舀上来的豆酱以佐餐。就是这一碟豆酱,使我的童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③在家乡,母亲算得上是下酱的高手。每到秋季,豆子成熟收割了,一包包的豆子刚从谷场上运抵家中,母亲就开始着手制作起豆酱来。豆酱的制作需要一道道烦冗、细致的工艺。【B】先是选定新收的上好豆子,放在铁锅里煮。灶子里燃起了熊熊的火,屋子里热烘烘的,铁锅里的豆子在沸水中“噗噗”响。大约两个小时的光景,豆子煮熟了,煮烂了,锅里的水也干了,母亲开始挽起袖子,用木制的瓢捣起豆子来。因为秋季里农活忙,这样的活大多在晚上掌灯的时候进行。灶里生着火,土炕被炕洞里的浓烟熏烤得像烙铁一样。我和哥、弟睡不着,赤裸着脊背在灶房里串来串去。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烛火,神色专注地捣着豆子——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工匠。

④豆子捣好了,母亲的头上早已是汗涔涔的了。接下来,母亲把捣碎的豆子用黄皮纸打包成近似窝头状的块,置在荆条筐里,酵藏在房梁上。等到次年的四五月份,村子里飘起鹅绒一般轻盈的柳絮的时候,母亲才把豆子块从房梁上拿下来。该下酱了。这个程序有很多的门道:一是要有一口洁净的瓦缸,里面不能装过鱼、肉,也不能腌过酸菜,否则下出的豆酱口味不够纯正。瓦缸备好了,需盛上调合适中的盐水(盐水过浓酱会变苦,盐水过淡酱会变酸),然后将发酵好的豆子浸入盐水里,用一方透气透光的白布或纱布罩上,再用伞状的白铁帽遮盖住,为的是防止夏日的暴雨灌入。这个时候,豆酱尚不能食用,豆子需要在盐水里再次发酵。这期间,豆酱需要精心打理。每日除了让豆酱经受充足的日照,还要用木制的酱耙上下搅动。随着时日的推移,豆酱渐渐地发酵了,每每用酱耙搅动时,瓦缸里会泛出许多白沫。母亲便用勺子将白沫舀起,倒掉。我至今能清晰地忆起母亲用酱耙搅动豆酱的情形。那个时候,我经常伴在母亲的身边,听着酱耙撞击瓦缸时发出的闷闷的声响,看着橙黄的豆酱上下滚涌,我小小的鼻孔里充盈着芳醇的酱香……

⑤如今,离开家乡二十余年,母亲被我接到了城里,哥嫂也进城寻了一份工作,只有弟弟仍在乡下。当初一铺炕上戏耍滚爬的兄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现在房子住得宽敞,装潢考究的居室里却没有放置瓦缸的一隅之地,终日三餐尽是儿时无法企及的美食甘味,可我总觉得缺少一碟母亲亲手制作的金黄的豆酱。我不知多少次在梦里咀嚼过那醇香的豆酱,那醇香会时时勾起我对童年、对那个养育过我的遥远的村落和那个普通宅院的幸福回忆。这回忆经过酱香的浸润变得愈发经久、纯美,令人陶醉。

5.本文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2秋·河北张家口·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③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④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⑤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高声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⑥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曾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⑦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胳膊上也没有戴套袖。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孙犁先生竟很快做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嚅动着,却没有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⑧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

6.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022秋·陕西宝鸡·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挺直的脊梁

①夜色凄冷,江风如刀,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②父亲病了,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人缩成一只虾公,瘦得只剩一把筋,可是他却吵着闹着坚持要回家。“你回家?你回家那不是让村里人笑话我吗?"我很是生气,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③一直以来,我们想要他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他却始终不愿意,说一个人习惯了。这在平时没什么,但有个头痛脑热的,那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再三劝说,可是他就是不回头,还把脊梁挺得笔直,挥舞着臂膀,嚷嚷着,我能养活自己。能说什么呢?就是到现在,他还种着两亩多田地,经常给我们送米和油呢。

④父亲的脊梁一生都是挺直的。小时候,经常在父亲的肩头骑大马,拍着父亲的肩膀“驾驾驾——”。父亲呢,昂着头,直着脊梁,追得那些小伙伴们抱头鼠窜。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上初三的那年冬天。天下冻雨,雨滴砸在脸上针刺一般的痛。父亲骑着自行车来接我回家。父亲穿着雨衣,我打着伞。面对着“呼呼呼"刮来的风,伞上“啪啪啪”的雨滴声,心底的一点热气都被抽空了。突然,觉得风小了些。一抬头,是父亲挺起了脊梁——它像门板一样立在了我的身前。一种踏实的暖涌上来,我一把抱住了父亲的腰,紧紧的。

⑤上高中那些年,奶奶的身体垮了,整天躺在床上。为了给奶奶治病,父亲带着她到处求医问药。本来家底就薄,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没一两年,家里就一贫如洗,还欠下一屁股债。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跑到山里给人炸石头,钻到黑煤窑里给人挖煤——只要是能想到的赚钱路子,他都会一头钻进去。没日没夜地劳碌,就是铁打的钢钉也会折啊。看着日渐消瘦的父亲,我说不读书了,他却突然暴怒起来,挥手就给了我一巴掌。“家里不要你操心!好好读书,你小子要是不给我争气,看我怎么收拾你!"

⑥这一巴掌把我打蒙了!从小到大,父亲连一根手指都没有上过我的头,今天他这是怎么啦!不就是一句话吗?“他指望着你光宗耀祖呢,你成绩那么好,不能再有三心二意。你爸一个人每天忙得脚不沾灰,你可不能再添乱。”听着奶奶的话,我点了点头,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我回家不也是想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吗?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上来就是一巴掌!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竟不能完全体察父亲的心。

⑦再次注意到父亲脊梁的时候,是在我的升学宴上。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人。父亲不再像平时那样一个人跑前跑后地忙碌,而是穿上压在箱底的西服和皮鞋,喜气洋洋地站在门前迎接着。

⑧“老章,腰直起来,胸挺起来!对,这才精神嘛!"三爷的一声炸雷,我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尽管想努力地把腰直起来,可是脊背僵硬着,还是有些驼,就像反着放的桑树扁担一样,恍若再一受力就会发出痛苦的呻吟。也许是真的不自然,三爷一过,父亲的头就低了下去,身形成了一张松下弦的弓,矮小而委顿。望着一脸笑着的父亲,我的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⑨工作之后,我们不希望他太劳累,可他就是固执着——我肩能挑,手能提,还没有到要你们照顾的时候。等到我做不动了,你们不说,我也会找上你们。到时候,你们逃也逃不了。可是,现在,已经病成了这样,他还是不愿意低下骄傲的头颅。

⑩“要不,我回你家吧。医院里吵,我睡不着。”第二天,父亲又叨叨。想想确也如此。来到楼下,父亲迈开大步,就往楼上走去。“爸,你慢点,我来扶你!"我拎着包裹,急忙忙赶上去,父亲却推开了我。这时,我又看到父亲的脊梁——它已然弯成了一把曲尺。走到四楼门口,父亲停了下来,“你看,我一口气就走了上来,气不喘心不跳,你还不如我。”

那一刻,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7.文章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说说其作用。

(2023秋·吉林长春·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色岁月

莹洲

①停电了,妻子边抱怨边打着手电翻寻蜡烛。儿子兴奋得满屋子跑。来电了,房间里充满光明,儿子对妻子翻出来的一盏老旧的欧式煤油灯摸来摸去。妻子笑着呵斥:“小心别弄坏了,这可是你爸的宝贝。"看着这盏煤油灯,我的思緒穿越时空,回到那充满激情与感动的橘色岁月。

②我上高中的时候,镇上决定开设一所煤矿子弟高中,请来省城的高级教师执教。爸爸找了在煤矿工作的伯父,把马上要读高三的我安排了进去。

③我家住在乡下,离镇子20多公里。为了让我好好学习,父亲在镇上租了一个小房间住下。他白天在矿上打零工,晚上当起职业陪读。那时候,读大学是很了不得的事,“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是当时考生的真实写照。

④为了备战高考,学校一般很晚才放学。一到晚上,教室里便亮起了灯光。钨丝灯泡发出的特有的橘色光芒,灯光投射下的人影显得很长,朦胧昏暗,哪有如今的LED灯这样明亮。尽管看起书来特别吃力,但大家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亮,读书的读书、做题的做题,没有几个闲着。学校晚上经常会停电,每个同学的课桌边上都挂着一盏煤油灯。

⑤我是盼望停电的,因为我的煤油灯和煤矿子弟带来的煤油矿灯不同,这是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一盏镶有金丝花边的豪华欧式煤油灯。它也是我这个借读生为数不多的骄傲。一停电,我便欣喜地点上煤油灯,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故意把亮度调到最大,橘色的光可以照亮半个教室……

⑥放学后,大家会提着煤油灯排着长队回家,一条灯龙蜿蜒曲折,煞是壮观。对于高压下苦读的孩子们来说,晚上放学后、回家前的那段时光是最开心的。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在煤矿家属区大门附近的一个小煤球房里开辟了“秘密基地"。每天放学便去里面玩上半小时再回,这也几乎成了大伙儿整个高三时期的唯一娱乐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每次放学我都能在校门口看到父亲。因为父亲的存在,我一直没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看着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拐进秘密基地,我沮丧无力。

⑦三月的一天,父亲和往常一样来接我放学。他提着灯走在前面,高瘦的背影被摇曳的灯光拉得很长,没有半点儿弧度,像极了路边的电线杆。突然,我听到“扑通”一声,抬头一看,父亲已经不见了,四周漆黑一片。正当我惊慌失措时,脚下传来父亲急促的声音:“我在坑里,伢子,别动!"

⑧黑暗中我蹲下身来,一遍遍呼唤着父亲。不多时,矿下火光一闪,是父亲划了根火柴。我看到他站了起来,手里紧紧拽着已经拌破、熄灭的煤油灯。“还好,不深,我没事!”父亲故作轻松,“灯拌破了,我们得靠火柴回家了!"

⑨一到家里,父亲便瘫倒在床上。这时,我发现他的右腿渗着血。邻居叫来了伯父,伯父把父亲送到了镇上医院。医生当即给他做了手术,说伤口很大,得住院治疗。父亲却坚持回家休养。伯父拗不过父亲,只得又把他搀回家。

⑩第二天放学后,校门口终于没有父亲的身影了。我欣喜地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我们一起来到秘密小屋,开始享受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时光。然而,没过多久,屋外却传来了父亲那略显沙哑的呼唤声。

我打开门,看到熟悉的橘色光亮由远而近,父亲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手上提着那盏修好的欧式煤油灯。父亲满脸怒气地呵斥:“伢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能有出息!”我没回话,想上前扶他,却被他一把推开。“你只要努力读书就好,其他事不用你管!"

就这样,我跟着跛行的父亲走上了回家的路。橘色灯光下,父亲一瘸一拐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风中摇曳的树枝。一路无话,我却思绪万千,既愤怒又愧疚,一时间泪如泉涌。

时隔多年,我仍然无法认同父亲为了逼迫我读书而使用的各种极端的手段和独裁的管制。可是跟他给予我的爱比起来,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眼前的老旧的欧式煤油灯,见证了那充满激情与感动的橘色岁月。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8.本文在记叙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样有什么好处?

记叙顺序

知识储备

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一、顺叙

1.顺叙就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2.顺叙的作用

(1)按事件发展(时间)叙述,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

1.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使用倒叙应注意顺叙与倒叙之间的衔接。倒叙是顺叙中某个部分提前,倒叙之后还要转为顺叙。所以,“倒”与“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使用倒叙既要做到过渡自然,又要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

2.倒叙的作用

(1)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思想;

(2)开篇点题;

(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出下文;

(5)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

1.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東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2.插叙的作用

(1)写出了……内容(概括内容);

(2)交代(解释)了……的原因;

(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5)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6)突出文章中心;

(7)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8)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倒叙和插叙的区别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四、补叙

1.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2.补叙的作用

(1)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3)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照应前文。

3.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五、辨识记叙顺序的方法

1.辨析开篇段落法。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忆起”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

2.抓住关键段落法。插叙或补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在文章中间段落,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顺序。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补充说明故事情节。

考点全解

1.常考题型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作的

(2)按这样的顺序写有何好处

(3)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

(4)本篇文章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并说说这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5)文中第X段是插叙,此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6)文章开头即是全文结局,这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7)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吗?若不是,是什么记叙顺序呢?

2.答题思路

(1)审读题干,找准关键词,明确题目是问全篇运用何种记叙顺序还是答出某种记叙顺序作用。

(2)结合相应记叙顺序的特点,判断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3)根据每种记叙顺序的解释和作用,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具体分析其作用。

(4)整合答案。

3.答题模板

该题型答题模板如下:

运用了……记叙顺序+作用:(1)……(2)……(3)……

或:运用插叙,补充说明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的主题,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曲折,有波澜。

专项训练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1.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插叙。内容上,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他们在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亲近,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友好,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结构上,通过插叙中学时与老师的交际生活,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④⑤段“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可知,这里是对小时候中学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通过插叙中学时作者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回忆自己带领同学给老师送“贺年片”的内容,表现出当时师生关系的友好,解释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老师穆尼先生还会向“我"索要“贺年片”,并为下文“我"与曹齐一起重绘“贺年片”做铺垫,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①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③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④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⑤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⑥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⑦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⑧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⑨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⑩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2.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我"对追逐梦想的过程的回忆(或:为下文写我追逐梦想做铺垫);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解析】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首段中的“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联系第段中的“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可知,运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故事的结局,再转入正常叙事。

倒叙的运用,引起了读者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和大作家巴金先生坐在一起?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首段中的“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引出后文我努力追逐梦想过程的回忆。

倒叙的运用,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2023秋·广东揭阳·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阿蔷像一缕阳光,长晴不阴。她总是以笑脸来对抗挫败、以笑声来埋葬哀伤。

②她原是白领丽人,在旅行社工作,工作被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吞噬了,她双眼眨也不眨一下,便改行当摊贩助手。她一改过去光鲜亮丽的形象,衣着朴素地在熟食中心忙得大汗淋漓,可脸上的笑花却从来不曾凋谢。她耸耸肩,说:“失学、失业、失婚,都只不过是河床里的小石块,我们不能让它阻拦河的流势。"继而微笑地说道:“真正可怕的,是失魂!只要人在、魂在,一切俱在。”

③在转行期间,祸不单行,与她感情弥笃的兄长不幸染疫去世。她没有掉泪,别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她说,用眼泪拜祭无可挽回的死亡,是无补于事的;以微笑缅怀昔日的美好,才是对死者最大的敬重。这话,颇有庄子“鼓盆而歌"的味道。

④阿蔷豁达的人生哲学,源于少年时期当义工的经验。那一年,她父母闹离婚,天天的电闪雷击像鬼哭神嚎,让她家无宁日。她家附近有个组织为招募义工而开设小丑训练班,阿蔷不想呆在阴霾满布的家,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训练员敏锐地看到了阿蔷企图以笑容来掩盖内心的晦暗世界,在课程结束后,特地约了阿蔷单独见面,语重心长地对她说道:

⑤“一般人总把小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丑角,或是意义不大的滑稽角色,实际上,小丑是举足轻重的快乐大使。要当个称职的小丑,先决条件是先得养个小丑在心里,只有当小丑的快乐表里如一时,她所释放出来的快乐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果她内心忧愁,但却强颜欢笑,就好比天上硬生生地窜出个太阳,却又伴随着连绵不绝的阴雨,叫人如何去适应!”

⑥这话,醍醐灌顶。她牢牢记住了“养个小丑在心里。"

⑦训练课结束后,她随大家到临终关怀中心去为儿童表演。让她深感震撼的是,许多稚龄的病童,明明知道苟延残喘的生命会如昙花般倏地消失,但是,在观看他们表演时,孩子们却笑得前俯后仰,快乐得非常彻底。在这一刻,她明白了,是大家心里养的那个小丑变成了快乐的菌,感染了孩子,化黑暗为缤纷。既然大家无法帮助孩子们把生命的断瓦残垣还原为巍峨大厦,那么,能为每一片碎瓦涂上快乐的釉彩,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啊!

⑧渐渐地,阿蔷领悟到:___

⑨她和养在心里那个小丑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己——父母闹离婚,小丑对她说:“成人世界里的事,不是你的能力所能扭转或者改变的,既然无能为力,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她点头称是,设法保持心境的平和,如常过活。她发现,有了“天塌下来当被盖"的心理准备,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后来,父母离婚了,她跟母亲过活,日日飞满硝烟的战场,归于平静,这时,心里的小丑对她说道:“这样子的生活也不错呀!”她微笑应道:“是呀是呀,静如潭水呢!"

⑩她和心里养的那个小丑,相知相惜,相濡以沫。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11月03日,有删改)

3.班级开展“跟着佳作学写作”活动,请你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对本文的写作手法做个点评。

【答案】示例: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阿蔷在失业、失亲双重打击下依然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再写阿蔷乐观豁达性格形成的原因。倒叙手法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避免了叙述的单调。【解析】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

读文可知,首段到第③段记叙了在疫情期间,阿蔷失去工作,兄长也染疫去世,但她始终坚强乐观地面对。第④段到第⑨段解释了她能如此坚强乐观的原因,是因为在她的少年时期,父母闹离婚,她报名参加了小丑训练班,训练员敏锐地看到了阿蔷企图以笑容来掩盖内心的晦暗世界,特意找她谈话,让她认识到了人世间有些坎,如能一笑置之,便能轻易跨过;那些跨不过的,便以平常心面对,不去想它、不去管它、不去烦它,慢慢地,曾有的痛和苦,就会像水分渗透进泥土一样,消失无踪了。所以本文的记叙顺序是倒叙。先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后交代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运用倒叙手法,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2023·河北衡水·衡水市第三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丁

①他的衣柜里一直保存着一条校服裤子。

②那条裤子的样式很老旧,黑色的裤腿上镶嵌着白色的条纹,膝盖磨破了一块,被人用细密的针脚缝好,并且还在上面绣了一只小鸟,振翅欲飞,栩栩如生。

③他搬了许多次家,好多重要的东西都丢掉了,唯独这条裤子还一直陪伴着他,每每看到裤子,他都仿佛看到了那双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前行……

④那是初中开学的第一天,父亲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打碎了他与从前小伙伴们玩耍的美梦。他躲开父亲粗糙的大手,正要再赖一会儿睡个回笼觉。母亲从一旁捧出一身衣服,笑道:"宝,你看这是啥?”

⑤他定睛看去,原来是一身校服。他立刻兴奋得跳起来,将校服抓在手里仔细地看。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身校服啊,虽然不是很新,但洗得很干净。以前在山沟沟里读小学的时候,他就一直对校服有一种渴望。有时候看着电视里的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阳光下奔跑,他甚至羡慕得流出口水来。

⑥“妈,哪儿来的啊?"

⑦“这不你大舅家的明哥升高中了嘛,正好他的身材和你差不多,就把校服给你拿来了,妈已经给你洗干净了,就是膝盖那里破了个洞,妈用针线补了补,不影响穿的。”他兴奋地穿好校服,膝盖的位置果然有缝补的痕迹,不过母亲在那里精心绣了一只小鸟,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他美极了,甚至还在逼仄的小屋里转了好几圈。母亲拽住他:“轻点轻点,开学第一天,可别磕了碰了!"

⑧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便去工作了。他有些怯生生地望着眼前的一切,内心却是雀跃:他要交到更多的朋友,读更多的书!下课后,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聊天。他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新同学的问题,自己也一点点被同学们的热情点燃了。

⑨忽然有一个同学抠了抠他的膝盖,美慕地道:“咦?你膝盖上的小鸟好漂亮啊!我们的校服上都没有呢!”

⑩他正要自豪地回答,那个趴在他膝盖上研究的同学似乎又有了新发现“大家快看,他的校服这里有一个洞呀!"

“这也太有想法了!回家让我妈也给我缝一个小动物去……”

“我要自己绣一个孙悟空……"

围观的同学们都在赞叹,可是听在他的耳朵里却蛮不是滋味。他感觉有一团火,从自己的脸上一直烧到了心里,在他的心上烧了一个洞。

回到家,他当着母亲的面把校服脱掉,气冲冲地说了句“我才不要穿带补丁的校服”,然后穿回从前的衣服,跑出了家门。他听到了母亲带着哭音叫他的名字,却没有回头去看……

第二天他如愿穿上了真正的新校服,是父亲跑遍了小城才买到的。他穿上了,却再也没有了第一次穿校服的那种欣喜。母亲就好像昨天的事儿没发生一样,为他做了顿热气腾腾的早餐。他想对母亲说一声对不起,却又不知道如何提起,只好讷讷地走出家门。

到学校之后,好多同学慕名前来观赏他校服上的小鸟,他再一次地脸红了。没有人关注他的贫穷,就像所有人都看不出他的自卑一样。

从那以后,他努力学习,认真读书,拼命赚钱。终于他拥有了很多钱,也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却再也没有感受到第一次穿校服时的那种喜悦与感动。

母亲去世那天,他终于对母亲说出了那句“对不起”,可是母亲迷离的眼神告诉他,母亲真没有把那件事放在心上。

回到家,他从柜子里翻出那件带补丁的校服裤子,哭了一整晚。

从此,他的心上有了一块补丁。

4.说说选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倒叙。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①到③段内容可知,讲述了他搬家丢东西但没有丢掉那条裤子。根据第④到段内容可知,讲述了他小时候穿有补丁的校服去上学,但心生自卑的事情。根据第到段内容可知,讲述了他向母亲道歉,并翻出校服裤子的事情。由此看出,本文开头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将文章的突出片段放在了开头。随后才讲述了“他”小时候穿补丁校服上学的故事,运用了倒序的记叙顺序。文章先讲述故事结局,交代了“他"的感情,随后引出了文章第段到文章第段“他”向母亲道歉,并心生愧疚的内容,起到了引出了下文的作用。前文第①段到文章第③段内容,讲述了“他"搬家丢东西但没有丢掉那条裤子的内容,引发读者“为什么不丢这条裤子”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22·河南开封·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迷人的酱香

孟德会

①母亲从乡下的弟弟家归来,提了一桶豆酱趔趄着走进家门。哥嫂都在,大家已经计算好了母亲回来的日子,一是迎候母亲,再者就是想分享母亲辗转500多里辛苦的路途拿回来的豆酱。母亲知晓我们的心思,一边讲述回乡的见闻,一边给哥哥和我分发豆酱。酱桶打开了,久违的浓郁的酱香在屋子里漫溢开来。【A】母亲笑呵呵地分发着,我小心地帮忙,生怕糟践了母亲的劳动。望着桶中汩汩流出的金黄、浓稠的豆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家乡——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村落。

②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头,三间茅草房,房屋前是一方足有半亩大小用矮树篱笆围成的菜园。打我记事起,父亲在村上供职,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每到开饭的时候,饭桌上总要摆一碟母亲舀上来的豆酱以佐餐。就是这一碟豆酱,使我的童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③在家乡,母亲算得上是下酱的高手。每到秋季,豆子成熟收割了,一包包的豆子刚从谷场上运抵家中,母亲就开始着手制作起豆酱来。豆酱的制作需要一道道烦冗、细致的工艺。【B】先是选定新收的上好豆子,放在铁锅里煮。灶子里燃起了熊熊的火,屋子里热烘烘的,铁锅里的豆子在沸水中“噗噗"响。大约两个小时的光景,豆子煮熟了,煮烂了,锅里的水也干了,母亲开始挽起袖子,用木制的瓢捣起豆子来。因为秋季里农活忙,这样的活大多在晚上掌灯的时候进行。灶里生着火,土炕被炕洞里的浓烟熏烤得像烙铁一样。我和哥、弟睡不着,赤裸着脊背在灶房里串来串去。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烛火,神色专注地捣着豆子——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工匠。

④豆子捣好了,母亲的头上早已是汗涔涔的了。接下来,母亲把捣碎的豆子用黄皮纸打包成近似窝头状的块,置在荆条筐里,酵藏在房梁上。等到次年的四五月份,村子里飘起鹅绒一般轻盈的柳絮的时候,母亲才把豆子块从房梁上拿下来。该下酱了。这个程序有很多的门道:一是要有一口洁净的瓦缸,里面不能装过鱼、肉,也不能腌过酸菜,否则下出的豆酱口味不够纯正。瓦缸备好了,需盛上调合适中的盐水(盐水过浓酱会变苦,盐水过淡酱会变酸),然后将发酵好的豆子浸入盐水里,用一方透气透光的白布或纱布罩上,再用伞状的白铁帽遮盖住,为的是防止夏日的暴雨灌入。这个时候,豆酱尚不能食用,豆子需要在盐水里再次发酵。这期间,豆酱需要精心打理。每日除了让豆酱经受充足的日照,还要用木制的酱耙上下搅动。随着时日的推移,豆酱渐渐地发酵了,每每用酱耙搅动时,瓦缸里会泛出许多白沫。母亲便用勺子将白沫舀起,倒掉。我至今能清晰地忆起母亲用酱耙搅动豆酱的情形。那个时候,我经常伴在母亲的身边,听着酱耙撞击瓦缸时发出的闷闷的声响,看着橙黄的豆酱上下滚涌,我小小的鼻孔里充盈着芳醇的酱香……

⑤如今,离开家乡二十余年,母亲被我接到了城里,哥嫂也进城寻了一份工作,只有弟弟仍在乡下。当初一铺炕上戏耍滚爬的兄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现在房子住得宽敞,装潢考究的居室里却没有放置瓦缸的一隅之地,终日三餐尽是儿时无法企及的美食甘味,可我总觉得缺少一碟母亲亲手制作的金黄的豆酱。我不知多少次在梦里咀嚼过那醇香的豆酱,那醇香会时时勾起我对童年、对那个养育过我的遥远的村落和那个普通宅院的幸福回忆。这回忆经过酱香的浸润变得愈发经久、纯美,令人陶醉。

5.本文在记叙的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运用倒叙的叙述顺序。作用:①突出母亲来到家里并给我们分发豆酱给我带来的感动。②表达对母亲的感激。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④首尾呼应,更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及故乡的怀念之情。【解析】考查分析记叙顺序。

本文第一段记叙当下的事件,从第②段开始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所以是倒叙的叙述顺序。

联系本段中的“母亲笑呵呵地分发着,我小心地帮忙,生怕糟践了母亲的劳动”可知,突出了母亲从老家回来给我们分发豆酱给我带来的感动以及我对母亲亲手做的豆酱的珍视,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运用倒叙的顺序,先交代结果,再转入回忆,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末段从回忆中回到现实,与首段相呼应。联系末段中的“那醇香会时时勾起我对童年、对那个养育过我的遥远的村落和那个普通宅院的幸福回忆。这回忆经过酱香的浸润变得愈发经久、纯美,令人陶醉"可知,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及故乡的怀念之情。

(2022秋·河北张家口·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③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④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