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_第1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_第2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_第3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_第4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一词多义(共96张)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自隋唐开始在中央行政机构中设置这六部。各部之职能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管,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元朝又将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便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更大,地位更高;清末废除六部。

吏部:六部之首,掌管全国文官司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门。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收支、官员俸禄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负责接待外宾、主持科举考试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司的选用、兵籍及士兵的操练、军械的制造和保管、军令的发布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刑罚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交通部等。

各部门的最高长官司是“尚书”,其次是“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

一、表示任职的:

⑴任:担当,担任。例如: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⑵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⑶授:给予官职。例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⑷拜:授予官职,任命。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⑸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⑹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⑺简:任命,选拔。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⑻进:出来做官。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一、表示任职的:

⑼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⑽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⑾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例如:帝怒,乃罢贽宰相,左除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⑿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⒀复:恢复原职务。例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⒁仕:做官。例如:学而优则仕。(《论语》)

二、表示升职的:

⑴升:升官。例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⑵陟:进用,升职。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⑶擢:由选拔而提升。例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⑷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但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

例如:①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⑸徙:升职。例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⑹超迁:越级破格提升。例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⑺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例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辛弃疾传》)

⑻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例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⑼提:提拔。例如: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

⑽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三、表示降职、免职的:

⑴贬:降职。

例如: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⑵谪:被罚流放或降职。例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⑶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例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⑷左迁:降职(贬官)。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⑸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屈原列传》)

⑹迁:流放,放逐。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⑺夺: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⑻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例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⑼窜:放逐、贬官。例如:暂为御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⑽免:罢免官职。例如:王陵遂病免归。(《史记·吕后本纪》)

四、表示兼职的:

⑴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例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⑵假:暂时代理。例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⑶行:代理官职。例如: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泷冈阡表》)

⑷署: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例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⑸兼:同时掌管,兼任。例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⑹权:暂代官职。例如: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⑺判:高位兼低职。例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⑻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五、表示职位调动的:

⑴调:调动官职。例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⑵转:转任。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再转为太史令。《张衡传》

⑶徙:调动官职。例如: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⑷改:改任官职。例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⑸补:补任空缺官职。例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⑹迁:调动改派,调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⑺累迁:表示多次调动。例如:累迁敦煌太守。《后汉书·赵咨传》

⑻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六、表示辞官、退休的:

⑴告老:官员年老辞职。例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蔡邕《陈太丘碑文》)

⑵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例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⑶解官:辞去官职。例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包拯传》)

⑷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⑸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例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⑹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如: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⑺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例如: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战国策·秦策三》)

⑻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例如:以刑部尚书致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乃:

①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⑥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⑧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⑨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以: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以: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不译。《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而”“来"用来”等,表目的。《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因:

①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依照,按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④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⑩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⑩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于:

①在······方面

《张衡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跟,同

《廉颇蔺相如传》:“故燕王欲结于君。”

③在······中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

④“比”,介绍比较的对象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使:

①命令;派遣。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

《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

《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

《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

《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

《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会:

读音:huì

①集聚;会合。《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

②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③机会;时机。《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④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⑤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⑥适逢,恰逢;恰巧遇上。

《苏武传》:“会缑王与常水虞常等人谋反匈奴中。”

⑦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⑧当然;必定。《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⑨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读音:kuài

①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②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发:

1、出动。《苏武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1、派遣;派出。《赤壁之战》:“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3、征发;征调。《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4、兴起;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

5、生长;长出。王维《相思》:“春来发几枝。”

6、发布;颁布。《殽之战》:“遂发命,遽兴姜戎。"

7、发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发书至赵王。”

8、发起;起事。《苏武》:“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9、开启;打开。《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10、启发;阐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表现;显露;泄露。《苏武传》:恐前语发。

12、开发;发掘。《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记不施。”

13、开放。《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1、头发。《荆轲刺秦王》:“发尽上指冠。”

除:

①台阶,殿阶。《苏武传》:扶撵下除。

②清除,去掉。

《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扣除。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逝去,过去。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清理,整治。

《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除了,除非。

《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⑦任命,授职。

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2.比喻宫廷易主

【除身】授官的文凭,相当于现在的委任状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让:

①责问;责备。

《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

②谦让;礼让。

《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让给;让位给。

《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④亚于;比……差。

《西厢记诸宫调》:“此个阁儿虽小,其间趣不让林泉。"

⑤推辞;拒绝。

《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⑥让开;躲开。

《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引:

1、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2、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4、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5、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6、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7、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8、拔出。《苏武传》:引佩刀自刺。

9、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10、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11、延长;延续。《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12、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13、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14、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15、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伐:

①砍伐。《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敲打。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

③讨伐;攻打。《苏武传》:时汉连伐胡。

④攻破;破坏。《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⑤功劳;功业;功绩。《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⑥夸耀,自夸。《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属:

读音:zhǔ

①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②跟着。

《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撰写。

《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通“嘱”,托付。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⑤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属客。"

⑥通“嘱”,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

属:

读音:shǔ

①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③部属。

《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④家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⑤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俄:

①倾斜。

张华《鹪鹩赋》:“鹰鹯过犹俄翼兮,尚何惧于罿罻。"

②顷刻;片刻。

《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俄而】不一会儿;很快。

【俄顷】很快;顷刻。

善:

①好;善良。

《〈论语〉六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又】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

《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善。”

【又】认为……好。

《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

②喜欢;羡慕。

《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

④好的行为;长处。《原毁》:“一善易能也。”

⑤亲善;友好。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⑥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⑦好好地。

《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⑧熟悉。《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⑨通“缮”,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

申:

①通“伸”,伸展;伸直。

《与陈伯之书》:“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②申述;说明。

《汉书.陈重传》:“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

③重申;重复。

《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地支的第九位。特指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郤(xì):

①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②比喻嫌隙感情上的裂缝;隔阂;矛盾。

《鸿门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①听见;听到。

《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

②听闻,听说;得知。

《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③报告;上报。

《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

④闻名;传扬。

《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见闻;知识。

《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⑥名声;名誉。

《论语》:“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闻:

①草木丛生的地方。

《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②(今读báo)厚度小,与“厚”相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微少;微薄;浅薄。

《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

《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④减轻。

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

⑤(今读báo)贫瘠。

白居易《杜陵叟》:“岁种薄田一顷余。”

⑥鄙薄;轻视。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⑦通“迫”,迫近,靠近。

《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⑧通“迫”,附着,混杂。

《狱中杂记》:“与饮食之所相薄。"

薄(bó):

方:

①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②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

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④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区域;地方。《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⑥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⑦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

⑧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⑩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⑾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方:

⑿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⒀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⒁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

⒂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

【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

【方士】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

【方夏】中国。

【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

2.指天下。

诋(d):

①斥责;辱骂。

《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②毁谤。

《史记·张汤列传》:“所治即毫,必舞文巧诋。"

③通“柢”,基础;根基。

《淮南子·兵略》:“兵有三诋。"

【诋阁】诋毁侮辱。

厘:

①治。

《尚书·尧典》:“允厘百工。”

②赐;给予。

《诗经·大雅·江汉》:“厘尔圭瓒。"

③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厘。

《汉书·赵充国传》:“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④通“嫠”,寡,寡妇。

《后汉书·西羌传》:“兄亡则纳厘嫂。”

【厘正】订正;改正。

持:

①拿着;握着;抓着。《狼》:“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②拉,牵。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老躄者一人持马。”

③把持,掌握。《狱中杂记》:“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④操持,治理。《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

⑤扶持。《柳毅传》:“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

⑥保持,维持。《苏武》:“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⑦抱着,坚持。《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⑧携带,带着。《西门豹治邺》:“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⑨控制,挟持。《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

⑩对立,对峙。《赤壁之战》:“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持:

【持操】保持气节操守

【持衡】1.用秤称物;2.比喻评量人才。

【持衡拥璇】比喻掌握国家权柄。衡、璇,北斗七星中二星名。

【持寄】以物寄赠友人。

【持两端】动摇不定,怀有二心。

【持禄养交】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

【持平】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

【持衰】不梳洗,不吃肉,不近女色。

【持重】1.掌握重权;2.稳重;慎重。3.封建宗法制规定,承继主持宗庙祭祀为持重。

归:

①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又】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⑤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

⑦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⑧珠算一位数除法。

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归宁】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

【归田】旧时称辞官还乡。

兵:

①兵器;武器。

《殽之战》:“束载、厉兵、秣马矣。"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军队;士兵。

《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

③战争;军事。

《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教战守策》:“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④战略。

《谋攻》:“战上兵伐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如:缓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而: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而后]才,方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会儿。

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为:

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wéi

wèi

①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为:

主:

①君主;国君。

《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②地方的长官。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③主人。《狼》:“场主积薪其中。”

④事物的根本。

《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这客。"

⑤主要的。《狱中杂记》:“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⑥掌管;主持。《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

⑦主张。《谭嗣同》:“力主变法。”

⑧注重。

《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⑨皇帝的女儿,“公主”的简称。

《后汉书·宋弘传》:“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

卒:

①步兵;士兵。《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

⑤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⑥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赖(lài):

①依赖;依靠。

《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②赢利;有利。

《战国策·卫策》:“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矣。”

③幸亏。

《柳毅传》:“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候(hòu):

①五天为一候。《素问.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②征候;征兆。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③守望。《赤壁之战》:“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

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候。"

窥伺;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候伺。”

④观测;测验。《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拜访;问候。《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⑥等候。《采草药》:“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候道】古代边郡侦察敌情筑的路。

【候楼】瞭望所。

弥:

①满;遍。《滕王阁序》:“舸舰弥津。"

【又】水满的样子。《过小孤山大孤山》:“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泪流水面。”

②长;久。《盐铁论》:“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

③越;更加。《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留】⒈久病不愈。⒉病重将死。

【弥纶】⒈统摄;包括。⒉弥缝;弥补

事:

①事情。可引申为事故、变故;或事业、功业。

《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特指战事。《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③政治事务。《触龙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

④从事;做。可引申为任用、使用;或治理。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侍奉;服侍。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件;样;种。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虚:

①大土山。《诗经.定之方中》:“升彼虚矣。"

②废墟。《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③集市。《童区寄传》:“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④天空。《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⑤空虚。《李塑雪夜入蔡州》:“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又】〈形使动〉使……空出来。《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⑥缺,不饱满;不完整。《釆草药》:“有苗时釆,则虚而浮。"

⑦虚弱。枚乘《七发》:“虚中重听,恶闻人声。”

⑧虚假。《订鬼》:“存想则目虚见。"

⑨白白地。《雨霖铃》:“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虚明】⒈空明。⒉心怀。

【虚舟】⒈空船。⒉比喻胸怀坦荡。

一:

①。《狼》:“一屠晚归。"

②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

④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⑥专一。《劝学》:“用心一也。”

⑦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⑧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⑩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协力。⒉竭力。

【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白:

①白色。《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白质而黑章。"

②纯洁;干净。《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问。”

③明亮;光明。《赤壁则》:“相与枕藉手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④清楚;明白。引申为显著。《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各。"

⑥下级对上级禀告;陈述。《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⑦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

⑧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左思《吴都赋》:“飞觞举白。”

【白衣】1.白色的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斯须改变如苍狗。"

2.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后汉书.崔骃传》:“以为不宜与白会。”

3.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闻之白,戒君勿言也。"

别:

①分;分开。《苏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②区别;分别。《柳毅传》:“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③离别;告别。《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

④另外;别外的。《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赤壁之战》:“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别肠】离别之情。

【别驾】官职名。汉时为州刺史的属官,隋唐一度改为“长史",后又恢复。宋时改为“通判”。

【别传】旧史书的一种分类。专记载某人的逸闻趣事,以补充正传的不足。

“我"的古称:吾、余、予、朕、孤、寡人、在下、鄙人、敝人、见、身。

“你”的不同说法:“尔"汝”“子"君”。

先:

①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后序》:“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又】以……为先;放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走在前面;向前走。《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

③先导;前驱;表率。《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之先者,为之声义。”

④抢先;先做。《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

⑤从前的;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⑥对已经死去的尊长或祖先的尊。《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⑦祖先。《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⑧前辈。《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⑨指事情、行为发生之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收志。”

就:

①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上;上登。《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谢客就车。”

③就任;就职。《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职不就。"

④参加;参与。《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⑤承受;接受。《殽之战》:“使归就戮于秦。"

⑥择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成就;成功。《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看;观赏。《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⑨向;从;跟。《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

⑩就着;根据。《芋老人传》:“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⑾即便;即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⑿即,便。《红楼梦》:“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小厮上来抱住。”

【就使】即使。

撰:

①著述;写作。《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贽,辞甚畅达。"

②持拿。屈原《东君》:“撰余辔兮高翔。”

③具;才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晳)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xuǎn通选,选择。

【撰次】编排次序。

【撰录】收集著录。

存:

①存在,与“亡”相对。《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生存,活着。《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关心,想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④慰问,抚恤。《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抚】存恤抚养。

【存济】安顿;措置。

【存照】旧时契约、照会等文书,存备查照核对的,有时在末尾写上“存照”字样。

【存问】慰问;问候。

笃:

①忠诚;厚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坚定。《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③(病)重。《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很;非常。《南史.文学传》:“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

【笃论】正确、恰当的评论。

【笃行】力行其事,不改初衷。

【笃学】专心学习。

扬:

①举起;扬起。《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击面。"

②飞扬;翻腾。《祭妹文》:“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

③响亮。《张衡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④发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扬之欲其明。”

【扬长】大模大样。

【扬厉】雄壮;威武、高亢奋进。

【扬扬】⒈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样子。⒉自若的样子。

更:

gēng

①改正;改变;更换。《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②经历;经过。《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③交替;交互。《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④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gèng

①另;另外。《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生日送之。"

②再;又。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重新。《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④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⑤还。《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⑥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更能谈笑解重围。”

⑦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更春风。"

⑧却。《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更事】⒈阅历世事。⒉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次:

①临时驻扎和住宿。《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按顺序排列,次序。《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③在排列上次一等。《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

④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⑤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

【次第】1.次序;顺序。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3.状态;规模。4.转眼;顷刻。5.光景;情形。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

【次韵】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

剽(pio):

①抢劫;掠夺。《阿房宫赋》:“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②得到。《柳敬亭传》:“敬亭耳剽口熟。”

③轻捷;敏捷。《冯婉贞》:“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④削;分。《后汉书.崔寔传》:“剽卖田宅。”

⑤轻浮;轻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

【剽剥】⒈攻击;指斥。⒉击杀。

【剽姚】骁勇劲疾。汉代用作武官名。

约:

①捆绑。【引】拴套。

《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②约束;检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③约定。《鸿门宴》:“怀王与诸将约曰。”

④预先商定共同遵守的条件、盟约。《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⑤简约。《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

⑥大约;大概。《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贳(shì):

①租借;赊。

《史记.汲黯传》:“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②赦免;宽大。

《汉书.张敝传》:“因贳其罪。"

赀(zī):

①罚钱。

《秦律.校律》:“斗不在,半升以上,赀一甲。”

②通“资"。资料;钱财。

《后汉书.刘盆子传》:“母家素丰,赀产八百万。”《新唐书.员半千传》:“上书自陈臣家赀不满千钱。"

③计算;估量。

《晋书.傅玄传》:“一日则损不,赀况积日乎?”

具:

①酒肴;饮食。《史记.项羽本纪》:“为太牢具。"

②供应、备办酒食。《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③置办;准备。《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④具有;具备。《核舟记》:“罔不因势像形,各具情态。”

⑤器具;器械。《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⑥才能;才干。《晋书.王羲之传》:“吾素无廊庙具。”

【又】有才干的人。《卖柑者言》:“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⑦道理;方法。《东方朔》:“十九岁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

⑧通“俱”,全,都,尽。《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具草】拟稿。

【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的臣子。

【具眼】识别事物的眼力,高明的见识。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

顾:

①回头;回头看。《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

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

道:

①路;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又】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④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⑤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⑥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

⑧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

道:

⑩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⑾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⑿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⒀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⒁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

间:

读音:jiān

①中间;当中。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期间;年间。指时间。《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③近来,不久之前。《左传.成公十六年》:“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

④,用于房屋。《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读音:jiàn

①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②嫌隙;隔阂。《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

③机会;空子。《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④距离;差别。《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间矣。”

⑤间隔;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经历;持续。《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

⑦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⑧伺候;侦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⑨间谍。《史记.河渠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间:

读音:jiàn

⑩参与;介入。《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⑾交杂;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⑿一会儿;片刻。《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⒀间断的;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⒁私下;暗地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

⒂间道;偏僻的小路。《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读音:xián

通“闲”。空闲;安静。《楚辞.招魂》:“像设君室,静间安些。"

【间编】脱编。

【间步】私下步行。

【间道】⒈偏僻的小路。⒉从小路走。

【间关】⒈辗转。⒉鸟叫声。⒊形容语言艰涩。

【间阔】⒈远隔。⒉久别。

【间行】走小路;从小路走。

【间色】杂色,多色相配而成的颜色。

堕:

①落下;掉下。《塞翁失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②,通“惰”,懈怠。《淮南子.兵略》:“动无堕容,口无虚言。”

读音:huī

通“隳"。毁坏;延误。《殽之战》:“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满井游记》:“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堕突】毁坏冲击

拔:

①拔起;抽出。《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

②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③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攻下;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萃】1.指才能突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出类拔,处群僚之右。”2.指唐代破格考核授予官职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中者即授官。"

【拔茅】指引荐推举。

【拔薤xiè】比喻铲除豪强暴族。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拔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拔尤】选拔超众的人才.

婴:

①婴儿。《察今》:“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②缠绕。《荀子·富国》:“是犹使处女婴宝珠。”

③通“撄”,触犯。《荀子·强国》:“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谕:

①知道,明白,了解。《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

②告诉,使人知道。上对下的文告、指示。《史记·项羽本纪》:“谕以所为起大事。”

③诏令。《谭嗣同》:“旋闻垂帘之谕。"

【谕旨】皇帝对臣下所下的文书。

徇:

①巡行示众。《书博鸡者事》:“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

②攻占。《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③顺从;遵从。也指曲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徇名】为名而死。

【徇难】为国难而死。

壁:

①墙壁;石壁。

《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②陡直。

《游黄山记》:“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③军营。

《周亚夫军细柳》:“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④安营;扎寨。

《信陵君窃符救赵》:“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⑤边。

《西厢记》:“一个这,一个那壁。

起:

①起立;站起。《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②起身;起床。《报刘一丈书》:“闻鸡鸣,则起盥栉。”

③徒起;隆起。《促织》:“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④起事;发动。《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发生;兴起。《谭嗣同》:“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探彼二军。"

⑥动身;出发。《公输》:“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⑦开始;起头。《祭妹文》:“不记语从何起。"

⑧起用;任用,出仕,应征。《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起刀笔吏。"

【起复】起用衩革职或因故离职的官吏。

略:

①疆界。《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

【又】划定疆界。《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

②巡行;巡视。《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略地焉’。”

③通“掠"。掠夺;夺取。《荆轲刺秦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④谋略;计谋;策略。《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⑤忽略;不重视。《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⑥大略;大概;大致。《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⑦略微;稍微。《芋老人传》:“老人略知书。”

⑧几乎;差不多。《柳敬亭传》:“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⑨丝毫;一点儿。与否定连用,表示丝毫没有。《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⑩简略;简要。《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典:

①重要的书籍、文献。《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法则;制度。《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③从前的文物、制度。故事。《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④掌管;主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

⑤抵押。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⑥文雅;不粗俗。萧统《答玄圃园讲颂启令》:“辞典文艳。”

⑦典礼。《宋书.蔡廓传》:“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

怀:

①思念;怀念。《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②心意;心情。《孔雀东南飞》:“感君区区怀。"

【又】胸怀;情绪。《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又】心。《孔雀东南飞》:“恐不任不我意,逆以煎我怀。"

③心中藏着。《赤壁之战》:“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④胸前。《项脊轩志》:“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⑤抱着;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⑥关怀;安抚。《五蠹》:“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又】使……服;使……归顺。《论积贮疏》:“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⑦亲附;归向。《叔向贺贫》:“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夺:

①强取。《陈涉世家》:“广起,夺而杀尉。”

②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③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夺其时。”

④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均(jūn):

①通“钧”,制作陶器的转轮。《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就立朝夕于运均之上。"

②均匀;平均。《季氏将伐颛臾》:“不患贫而患不均。”

③公平;公正。《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④均匀地分布。《与陈伯之书》:“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

⑤权衡;衡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都;皆;全。《三元里抗英》:“均欲奋勇出城决战。”

寇:

①强盗;盗匪。《荀子.王制》:“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②入侵者;来犯者;敌人。《殽之战》:“堕军实而长寇仇。”

③入侵;侵犯。《公输》:“然臣弟子……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诉:

①诉说;诉苦。《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②上诉;控告。《书博鸡者事》:“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③辞酒不饮。陆游《蝶恋花》:“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覆:

①翻;翻转过来。《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

②覆没。《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