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l摄影基础教案_第1页
kdl摄影基础教案_第2页
kdl摄影基础教案_第3页
kdl摄影基础教案_第4页
kdl摄影基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教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摄影基础授课学时:36授课班级:任课教师:管林松教案(首页)课程编号授课班级11编导、电视摄像学生人数课程名称摄影基础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公选课()授课方式理论()实验()实习()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课程总学时42学时分配课堂讲授33学时;实验(上机)12学时教材名称教学参考书《摄影基础教程》作者:罗琳编著出版时间:2009-12-1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要求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授课教师管林松职称助教专业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第一章摄影导论(3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摄影术的诞生、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找出摄影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答案。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摄影术诞生的契机条件三、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等。四、教学方法演示、提问、讨论、重点的突出五、作业不限题材拍摄一副作品六、参考资料新编摄影基础教程第一章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一、摄影概述1、摄影光学基础知识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v=λ/T,ν=1/T,v=λν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见图: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光既然是电磁波,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应该是一个波动传播问题,但是在设计照相机镜头及其他光学仪器时,并不把光看作是电磁波,而是把光看作是能传播能量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光源A发光就是向四周发出无数条几何线,这无数条具有方向的几何线就叫做光线。这样在几何光学中研究光的传播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几何问题、数学问题,问题简化多了。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象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象面上成象。(3)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如图1-2-2所示,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如图1-2-3(a)所示,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如图1-2-3(b)所示。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摄影术的基本原理在摄影中,通常使用照相机或者照相暗盒(Cameraobscura)作为照相设备,利用光学胶卷或者数码存储卡作为记录介质。但也有例外,比如ManRay于1922年发明的实物投影法(rayographs)就是利用影子在相纸上成像,而不需要用到照相机。照相利用的是小孔成像原理。为了保存影像信息,一般还要使用感光介质。完整的影像记录,再现技术被称为摄影术。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模型)现实影像被依据针孔成像原理设计的光学结构转化后投射到影像纪录接口(软片/CCD)上,介质记录了光学信息并转化为元信息(潜影或元数据),该信息通过化学或数字流程转化为可被再次识别的现实影像副本。摄影包含静态的图片摄影和动态的电影、电视摄影,它们同属于基于时间的媒体形式(time-basedmedia)。背景资料: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古典光学中一种重要成像现象。如果在烛焰与光屏之间放一个带有小孔的遮光板,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这一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齐鲁大地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伟大的古代科学家墨子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并给予了精辟的解释。《墨经》中有“景倒,在午有端”的记载,意思是说,发光体发出的光线在隔屏的小孔处交聚成一点,由此给出的影是倒立的。这是对小孔成像现象的最早描述,也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西方称墨子为“摄影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是探索光学成像原理的第一人”。墨子故里山东滕州也因此成为小孔成像的发源地。此后,人们对小孔成像的现象和机理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其中被提及较多的是所谓“倒塔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元代杨瑀《山居新话》,均曾提及此现象。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对小孔成像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延至明清,记述者更为多见,甚至还有人专门搜集各地“倒塔影”的实例,这表明小孔成像现象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注意。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1000年阿尔哈赞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研究黑盒子。1267年英国哲学家R·培根因描写了利用小孔观看日食的现象被教会以施巫惑众罪名处死。1490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再一次利用小孔镜头做了黑盒子实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小孔暗箱虽能成像并得到应用,但是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晰度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有透镜的暗箱形成的照相机的雏形。带透镜的暗箱虽然能观察景物,但却不能把看到的景物永久保存,后来的人们开始对影像如何复制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世纪30年代法国发明家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根据小孔成像原理制造的可携式木箱照相机并于1839年8月19日正式公布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由此小孔成像技术在摄影领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摄影梦想成为现实。背景资料:小孔成像实验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不透明厚纸,浆糊(透明胶),缝衣针。制作实验: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不透明厚纸,并用缝衣针扎一个小孔,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⒉将大纸盒扎有小孔的一面对着点燃的蜡烛(或室外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控制像的放大或缩小。土照相机制作实验材料:能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半透明白纸,和纸筒底面一样大的凸透镜,浆糊(透明胶)。制作实验:⒈找两个能紧密套在一起的圆纸筒,在大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凸透镜,在小纸筒的一个底部粘上半透明的薄纸作屏幕,并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⒉将大纸筒粘了凸透镜的一面对着物体,拉动小纸盒(或大纸盒),眼睛通过小纸盒可以看到屏幕上物体的倒立的像,并且能使物体的像放大或缩小。3、历史上人们对摄影术的幻想1760年,一本名叫《基凡提》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情景:即不经画家之手就能把所看到的景物固定在画布上。为了把会消失的影像永远地凝固下来,人们制造出一种黏性物质,把这种物质涂在画布上,对准要描绘的物体,这时涂有黏性物质的画布可以很快地把影像固定在上面。固定好后,把画布拿到一个黑暗的地方晾干。一段时间后,画布上的影像就凝固了,其描绘的景物足以乱真,而且这影像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与我们现在的摄影有者很多的相似之处。二、影术的诞生及发展(一)影术的诞生1、“牛眼”17世纪德国科学家斯切温特发明的“牛眼”曾经流行于欧洲大陆,这种小设备是在一木球两端钻孔,孔两端安装透镜,利用短焦距造成广角效果,也许这个就算是最早的简易广角镜了。利用逆光投影暂存活动影像的方式也是人类摸索影像存储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中国的皮影戏、针孔成像、暗箱成像等。2、“光影画箱”到了19世纪,西方的画家为了取得更精确的写实效果,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作“光影画箱”的辅助性绘画工具。这种工具颇似后来的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由一密闭的木箱,光学透镜、反光板和毛玻璃景屏组成。使用时用透镜对准明亮的景物,光线通过透镜形成人工影像,再由与透镜光轴成角的反光板反射,到达平放顶部的景屏就形成精确、明亮、视场可随意调整的物影,如在景屏上覆以薄纸,便可用碳笔描摹成画了。“光影画箱”实际已完成了摄影技术一个重要方面,即成像设置照相机雏型的探索。3、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日光刻蚀法”:以日光作用于感光柏油,从而达到将影象永久固定在玻璃或金属板上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技术系统。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将一种印刷用的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然后用金属板放置于暗箱中拍摄出了窗外景物,虽然画面很粗糙,却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尼埃普斯的发明大大地激发了后来者的灵感,也促成了摄影术的真正诞生。这是尼尔普斯的油画像,他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比达盖尔年长四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六年就因病去世了。法国政府在授予达盖尔6000法郎年金的同时,授予尼尔普斯的继承人4000法郎年金以示奖励。4、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829年,达盖尔受到尼埃普斯的邀请,开始研究摄影术。鉴于“日光刻蚀法”曝光时间过于漫长,影像模糊不清,达盖尔长期致力于更加快捷、更加精美、更加易于观看和保存的摄影方法的研究。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便独自探索,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银版摄影法”——采用铜板作为影像的最终载体,也就是片基,使用光敏银层作为感光材料,有完整“显影”与“定影”工艺,已经全面完成了现代摄影的基本工艺。银版摄影方法其实很简便易行,即将铜板镀银抛光,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防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贡蒸汽与板片上受光从碘化银中析出的银粒生成贡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此后将贡蒸汽熏蒸过的板片防入热食盐溶液中漂洗,为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能并溶解于水。于是由贡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基上面。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其影像品质极其优良,由于银粒细腻,贡合金明亮悦目,整个影像精微细腻,层次丰富充实。直到今日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特性仍是其他摄影方法难望其项背的。达盖尔银版摄影作品《巴黎街景》。摄于1838年,曝光约15分钟。因为曝光时间长,巴黎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与车辆都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擦靴子的人。达盖尔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进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进行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人像等等。这是达盖尔的银版摄影作品《静物》。制造于183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相机5月26日再获“殊荣”。在以近8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售后,它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相机。这部相机由软木制成,重约5-6公斤,是一名教授在德国的一座阁楼里发现的。这架相机采用老式的盖尔银板照相法,即把影像照直接曝光在易感光的镀银金属板上,可能制造于1839年8月以前。背景资料:法国发明家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法国1852年制造路易·达盖尔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公元1787~公元1851)享年64岁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1787年达盖尔出生在法国北方的科梅伊镇,年青时是位艺术家,他约在三十五岁时设计出西洋镜,用特殊的光效应展示全景画。在从事这项工作的同时,他对一种不用画笔和颜料自动再现世界的景色装置──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发生了兴趣。先前达盖尔为发明可使用的照相机作出了努力,但没能获得成功。1827年他遇见约瑟夫·尼塞福尔·涅普斯,他也一直在努力发明照相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获得了成功。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作人。1833年涅普斯逝世,但是达盖尔仍在继续努力。1837年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1839年八月十九日,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但未获得专利权,然而法国政府为达盖尔和涅普斯的儿子提供终生恩给金作为酬谢。达盖尔发明的宣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一代英雄,享尽了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达盖尔摄影术迅即得以广泛的使用。达盖尔本人不久就隐退了,1851年他在巴黎附近的家乡去逝。没有几项发明象达盖尔照相有那么多的用途,实际上它被广泛地运用于每一个科研领域,在工业和军事上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对更多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来说是一种快乐的爱好。照片能够传递教育、新闻和广告等方面的真实信息(或错误信息),由于照片能栩栩如生地再现过去,因此它成为最常见的珍藏品和纪念物。当然电影摄影术是一项补充发明,除作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外,实际上也和一般摄影术的用途一样多。很少有哪一项发明完全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许多其他人早期的劳动为达盖尔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投象器(一种与无透镜照相机类似,但无胶卷的装置)至少是在达盖尔八个世纪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八世纪吉罗拉摩·卡达诺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在投象器的开孔内安置一块透镜,使其成为现代照相机的一个有趣的序幕;但是由于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耐久,因此人们往往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摄影术。1727年,约翰·舒尔茨得到了另一项重要的发现──银盐感光。虽然舒尔茨用这项发现制成了一些临时图像,但是他并没真正去寻求其中的奥妙。与达盖尔成就接近的前辈是涅普斯,他后来成为达盖尔的合作人。约器结合使用,涅普斯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照片(他1826年摄的一张仍然存在)。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涅普斯理应是摄影术的发明者。但是涅普斯摄影术根本就不实用,因为它大约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时间,而且在当时产生的图像也相当模糊。使用达盖尔方法,图像就被记录在镀有碘化银的平板上。曝光时间需要十五分钟,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却具有实用价值。在达盖尔把他的方法公布于世不到两年的时间,有人就建议要稍稍加以修正:在用作感光物质的碘化银里加入溴化银。这个小小的修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减少了所需的曝光时间,使摄影术照相广为实用。1839年在达盖尔宣布他的摄影发明以后不久,一位英国科学家威廉·福克斯·塔尔博特宣布他发明了一种不同的摄影术,一种牵涉到首先制作照相底片的方法,与今天所使用的基本相同。塔尔博特实际上是在1835年制出了他的第一批照片,早在达盖尔摄影术首次问世的两年前,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塔尔博特因忙于其它几个项目的研究,没有立即把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要是他继续制作的话,他也许会发明一种可以打入市场的照相仪器,而且今天会被认为是摄影术的发明家。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以后的岁月里,摄影术有了很多的改进:湿板法、干板法、现代式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彼拉罗伊德摄影术和静电复印术。尽管为发明摄影术做出了贡献的人众多如云,但是我认为路易·达盖尔做出的贡献远比其他人重大得多。在达盖尔之前没有实用的照相仪器,而达盖尔发明的技术切实可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使用。他的发明的正式公布对随后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摄影术与达盖尔摄影术大不相同,但是后来的这些技术即使一项也未被发明,达盖尔摄影术也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便利的照相技术。5、“负片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卡罗式摄影”其方法为在纸上先涂硝酸银溶液,干后再涂碘化钾溶液,从而在纸基上生成光敏的碘化银。干后再以硝酸银和醅酸溶液增感。再干后即成感光负片。使用时曝光约5分钟,以硝酸银、醅酸显影,海波溶液定影,并涂蜡使其变得半透明,即得到纸基正像,需先将浸过食盐溶液的白纸涂以氯化银溶液,干后将纸基负像面对此纸,阳光曝晒20分钟,再经海波溶液定影、水洗、晒干,即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背景资料: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卡尔彼特用他的卡罗摄影术拍摄的梯子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6、“火棉胶摄影法”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感光度都很低,感光时间往往要几十分钟,因此,对拍摄对象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851年在阿切尔(Archer)发明了“火棉胶摄影法”后,才使摄影感光材料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代了达盖尔和塔尔博特所采用的感光材料。火胶棉是将火棉(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乙醇)和乙醚之中所产生的一种胶状的乳剂,它是感光材料很好的胶合剂。将碘化钠(NaI)和少量的溴化钾(KBr)与火胶棉均匀混合,然后涂于洁净的玻璃板上,再将玻璃板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使硝酸银与玻璃板上的碘化银和溴化钾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晶体。这种以玻璃作载体的“火胶棉”感光材料,可以即时进行拍摄。拍摄后,用连苯三酚作显影剂,用海波作定影剂,马上进行冲洗,待晾干后,即可得到一幅明暗与实物相反的负片。火胶棉摄影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拍摄出像达盖尔式摄影法那样清晰的影像,而成本却不到达盖尔式摄影法的1/10。同时,它像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那样,能用查纸进行反复印制,而影像质量却远比塔尔博特摄影法精细。它兼具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加上它的感光速度比达盖尔式或塔尔博特式摄影法都高,在明亮阳光下,曝光时间只需要15秒至1分钟,所以自1851年问世以后,曾在世界各国流行了20多年,成为摄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火胶棉摄影法的唯一缺点是,拍摄和冲洗必须在火胶棉未干燥前约20分钟之内进行。因为,火胶棉干燥后不透水,药液无法发生作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它的这个缺点,给摄影者带来极大的麻烦,特别是外出拍摄,除了摄影机和三脚架外,还必须携带化学药品、暗室帐篷及其他冲洗用具,使许多摄影爱好者不敢采用。(二)影术的发展1、摄影术的应用与改进1839年9月,即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一个月后,摄影术便传入美国,年底整个欧洲都在仿效这种令人兴奋的技术.摄影一开始旧有极大的国际性,连当时被认为落后的亚洲,也很快接受了这种特殊技艺.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术随英国的炮舰来到中国,并很快在广州等地传播开来.许多画家、文学家、记者甚至旅行家、科学家纷纷投入摄影行业。摄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在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10年内,已一跃成为整个世界的时尚。2、1842年,耶拿光学玻璃于法国问世。此后这种光学玻璃为德国耶拿的肖特和光学仪器商蔡司所改进,成为精确成像的照相机镜头透镜最主要的材料。曝光时间由数十分钟缩短到30秒钟又再缩短到数秒。1840年,法国人多恩成功的拍摄了骨头、牙齿的显微照片。1842年,英国人约翰.德雷珀拍摄了太阳光谱和月亮,到19世纪50、60年代,应用摄影术拍摄X光照片、显微照片等已经普遍。1850年蛋白纸开始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降低了反差和硬度。火棉胶湿版法在1851年由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首创。第二章照相机(3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照相机的种类,分析各机型之间的不同,了解各机型的优缺点达到熟练掌握各机型。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特点,120相机的特点三、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等。四、教学方法演示、提问、讨论、重点的突出五、作业复习本次课所学内容六、参考资料新编摄影基础教程第二章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照相机的款式多样,性能各异,用途也不尽相同。但不管照相机怎么发展,其基本种类和结构不会改变。为了区别这些照相机,可以按不同的构造和功能,分成以下几大类:(一)、照相机的种类1、按相机使用的胶片来分:一般可分为:110相机,120相机,135相机等。前苏联照相机110型这是一种使用110胶卷的相机,它所拍摄的胶卷的画幅为13*17mm,体积小巧,携带方便。1972年最先由柯达公司推出,名叫“PocketInstamatic”。随后,日本与德国也相继生产。目前在国内外,无论是专业摄影人员还是摄影爱好者,使用得最多的就数135相机了。这种相机使用135胶卷,所摄画幅尺寸为24*36mm,一卷胶卷一般可拍摄36张,另外,还有一种135相面,它拍摄的画幅尺寸为24*18mm,是前一种相机画幅的一半,一卷胶卷可拍摄72张。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是由备国的莱兹公司于1913年研制成功的。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于1925年以莱卡命名,并投入市场,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摄影者的喜爱,各国厂家均相效仿。现在135相机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全。另外,按胶片型号来分还有:126相机,127相机,220相机,8毫米相机,以及大型照相机。2、按取景方式来分这种分法可将相机分为两大类:1、同轴取景照相机(单反照相机)这种相机取景时的主光轴与相机镜头成像时的主光轴是同一光轴。因此相机在拍摄时拍出的景物和看到的景物几乎是相同的,几乎不存在视差。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相机就是这种同轴取景相机。2旁轴取景照相机这种相机取景时的主光轴与相机镜头成像时的主光轴不是同一光轴。因此相机在拍摄时拍出的景物和看到的景物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视差,如图,而且,取景光轴和成像光轴相距越远视差就越大,拍摄距离越近视差越大。它可分为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3、按自动化程度来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于照相机,使得照相机的功能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按相机的自动化程度来分,有以下几类:1全机械手动照相机这种相机不具备任何自动化功能,无论是曝光,调焦或输片,均要依靠手动操作,如尼康FM2,海鸥DF1都属于全机械手动照相机。这类相机有的具有测光系统,它可给曝光时调节光圈和快门提供参考。2自动曝光照相机这类照相机除了测光系统外,还有能按照测光结果自动控制光圈和快门的机构,以实现正确曝光。根据控制自动曝光的方式不同,这类相机又可分为光圈优先式,快门速度优先式,程序式等。3自动调焦照相机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类照相机,也叫AF相机,它能根据拍摄距离的远近,自动改变镜头的对焦点,使得所拍摄的主体景物成像清晰,它可使拍摄者在拍摄时免去调焦工作,从而既有利于摄影者全神贯注地进行艺术创作,又有利于在紧急情况下抓拍。如:尼康F100、F5,佳能EOS系列等,在拍摄时将主体置于取景器中央,半按快门,相机镜头在马达的驱动下前后伸缩,并控制在相应的位置上,使成像清晰。当然,这种相机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在被摄主体太暗或色调单一时,自动对焦就会失去作用。世界第一台AF相机美能达AF7000第三章照相机的影影像载体(3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熟悉了解照相机构造,做到能熟练应用照相机的各项功能。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曝光时间,如何正确曝光三、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等。四、教学方法演示、提问、讨论、重点的突出五、作业复习本次课所学内容六、参考资料新编摄影基础教程第二章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生产出的照相机花样百出、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机械精密,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各种照相机如何变化结构如何纷繁,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单反相机基本结构:1镜头;2反光板;3快门;4胶片;5磨砂玻璃对焦屏;6液晶显示板;7五棱镜;8取景器一是要具备将特体结成光学影像的成像系统,即镜头;二是要具备由镜头至胶片之间的曝光通道,即暗箱;三是要具备一架能将各部件承装起来的载体,即机身;四是要具备一个能盛装感光胶片的装置,即后背。所以,一切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均为四个部分--镜头、暗箱、机身与后背。关于这个四个部分,详述如下:第一部分、镜头用光学玻璃制成的镜头,把进入镜头的光线汇聚起来,在感光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比较复杂的镜头由两片或更多的光学玻璃组成的透镜,叫做透镜单元。透影单元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摄影镜头。照相机的镜头包括透镜组、光圈、快门三个部分。镜头组是由透镜构成的,透镜片数与组数的多少,决定着镜头的质量与优劣。光圈是由多片金属叶片组成的。它用控制镜头纳光孔的大小,达到控制进入胶片光线的多少。在控制叶片的伸缩中,使得进光孔变大变小,从而来控制通过镜头投向胶片光束的大小。这种光孔大小的数值用光孔号码或f/值标注在镜头上。快门是由金属片或胶质绸布制成的。它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即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和投射到胶片反经历的时间。正确的曝光,可使被摄对象获得清晰的影像。一、镜头的种类:镜头的种类很多,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镜头。因为各种镜头都有独特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优点,针对拍摄需要去选择镜头,才是正确的。依据拍摄画面的不同效果及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通常镜头的种类有: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远摄镜头、鱼眼镜头、反射式镜头、变焦镜头和特殊镜头等。各种镜头就不在这里阐述了,详细内容将在第五课《镜头》再给大家讲解。二、镜头上的光圈:在摄影镜头的结构中,其中光圈是重要的装置之一。光圈的功能:就是以不同的孔径来调节镜头的光通量。早期简易的新月形单透镜照相机的光圈,是在金属薄板上钻一些规格不同的圆孔,装在镜头前或镜头后,拨动金属片,使圆孔对准镜头中心,来达到调节通光量的目的。现代复式镜头的光圈,是由许多弧形金属叶片组成可变孔径,装在镜头的透镜组之间,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节光圈的孔径。光圈的作用:能使镜头的通光量得到准确的调节和控制,使感光村料得到正确曝光;在收缩光圈的情况下,可减少镜头残存的某些像差;可以利用光圈的收缩或放大来控制景深,光圈小景深长,光圈大景深短。●光圈的刻标光圈的刻标是以√2倍级数排列的。所以选用√2作为公比,是因为√22=2,也就是光圈每差一级,光孔的面积差一倍,透光力也差一倍,这样每两个相邻的读数之间便成为倍数关系。以√2倍级数排列,逐级数据如下:√2………………1.4√22………………2√23………………2.8√24………………4√25………………5.6√26………………8√27………………11√28………………16√29………………22√210………………32镜头的刻标系数,就是把这一系列数字以几何级数排列起来的。每一级系数的通光量均以光孔面积来计算,并未把镜头的透光率考虑在内。如在标准刻度上,将光圈开大一级,镜头透光力增为2倍;将光圈缩小一级,镜头透光力则减为1/2。光圈每差一级,其曝光量即差2倍。这在摄影实践中,易于掌握,使用方便。光圈的各级孔径系数,都是入射光束的直径与焦距的比例数,称作焦点距离数。近代镜头的光圈系数分为英国制和大陆制两种系统:英国制2.845.6811162232大陆制6.3912.51825以上两种系统的各级系数,在摄影实践中,其用法是没有区别的。此外,光圈系数还有以等级系数来标度的,叫等比制。早期使用的简单快直光镜头,就是采用等级系数来确定光圈系数。现将光圈的焦点距离系数和等级系数作一比较:焦点距离系数45.6811.31622.632等级系数(等比制)1248163264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等级系数光孔之大小是按等比制顺序排列的,其孔径愈大,读数愈小,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愈少。这种标度是表示相对曝光时间,而不是表示相对孔径。在使用时计算起来很方便。有些专供拍文件资料用的摄影镜头,就是采用这种等级系数来标刻光圈系数。三、快门快门是相机上用于控制感光元件或胶片曝光的机械装置。快门使用金属、织物或其他合成材料制成,由机械或电子机构控制快门的开启时间,用机械能或电能进行驱动。目前的数码相机快门包括了电子快门、机械快门和B门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的区别: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控制快门的原理不同,如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的,齿轮与连动零件大多为塑料材质;机械快门控制快门的原理是,齿轮带动控制时间,连动与齿轮为铜与铁的材质居多。前者受到风沙的侵袭容易损坏,后者虽也怕风沙的侵蚀,但是清洁方便。B门:当需要超过1秒曝光时间时,就要用到B门了。使用B门的时候,快门释放按钮按下,快门便长时间开启,直至松开释放钮,快门才关闭。这是专门为长曝光设定的快门。快门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为了保护相机内的感光器件,不至于曝光,快门总是关闭的;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后,只要按住照相机的快门释放钮(也就是拍照的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通过摄影镜头的光线,使照相机内的感光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光穿过快门进入感光器件,写入记忆卡。1、完善的快门通常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必须具备有能够准确调控曝光时间的作用,这一点是照相机快门的最基本的作用;二是必须具备有足够高的快门速度,以利于拍摄高速动动全或有效控制景深;三是必须具有长时间曝光的作用,即应设有“T”门或"B"门;四是具有闪光同步拍摄的功能;五是具有自拍的功能,以便于自拍或在无快门线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曝光时,使快门开启。2、快门的种类照相机快门种类很多,从技术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机械快门、电子快门和程序快门三种;从机械构造上,根据快门在照相机上安放的位置和运动特点又可分为:镜前快门、中心快门(又称镜间快门)、幕帘快门(又称焦点平面快门)和反光镜快门。其中镜前快门是早期无快门相机上使用的一种附加装置,由于加装在镜头前面而得名,早期的个别小尺寸相机上也曾使用过。在相机发展史上镜前快门的合理性较差,未能发展起来;中心快门(又称镜间快门)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种,各种结构方式的品种较多,如一步动作式、推拉控制式、双打控制式、叶片单摆式等等。中心快门根据安装位置又分镜间快门和镜后快门两种。可更换前镜组的高级相机多采用中心快门。事实上,个别可整组更换镜头的相机也有采用镜后快门的;幕帘快门是快门中的高级产品,它的技术升级一直是相机产品进步的标志。中心快门(又称镜间快门)钢片幕帘快门现在常用的相机快门多数为镜间快门(又称中心快门)和幕帘快门(又称焦点平面快门)。⑴镜间快门镜间快门位于镜头中间,因此又叫中心快门。在其曝光过程中快门叶片由中心光轴向四周开启,从小到大直至全开,经过延时装置的控制,再逐渐关闭。镜间快门的优点是曝光均匀,而且快门打开时的震动小,但是不足之处是快门的实际曝光时间受光圈的限制过大,而且最快也只能达到1∕500秒。⑵幕帘快门幕帘快门(又称焦点平面快门)位于相机焦平面附近,它由前后两片帘幕组成,再曝光前,前后两片帘幕先后启动,通过前后帘幕之间形成的裂缝,让光掠过画面使底片曝光,而改变两片帘幕之间产生的裂缝的宽度就得到不同的曝光时间。幕帘快门(又称焦点平面快门)从材料上分有金属帘和布帘之分,其形式有卷帘式、钢片式和转盘式若干种。其中卷帘式又分金属卷帘和胶质布帘两种。古典金属卷帘快门又称双轴式快门,运行方式为纵走。新金属卷帘快门运行方式为横走。胶质布帘快门分三轴式和四轴式两种,较新的产品主要是四轴式。小型相机的胶质布帘快门主要为横走方式,中幅相机的胶质布帘快门既有横走的也有纵走的。钢片快门是商品式快门的一个新起点,它由日本考派(COPAL)公司在1960年首创,最初为活臂纵走方式,以后凡这类纵走快门在行业内都被称作钢片快门。但随着快门材料的发展,钢片快门的叶片实际上已不再是以往初始期的那种专用钢片,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如钛金属、铝合金或高弹性模量塑基类材料等等。幕帘快门的优点是快门的速度相比于镜间快门大大提高,而且实际的曝光时间也不再受到光圈的影响,但不足之处是再拍摄移动物体时容易产生变形,而且在闪光摄影时,闪光同步速度受到限制。第三部分机身部分照相机的机身因照相机种类的不同,其结构、形状也各异。机身作为承装组成照相机的各种部件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各主要部件紧密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机身上还附设有取景器、测距器、卷片装置、聚焦装置、闪光联动及自拍设备。1、取景器取景器是照相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摄影者通过它来观察被摄景物并确定其取舍,这种取舍就是摄影者对所拍摄的照片的初步构图。取景器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法各有不同。按照取景器与成像镜头光学主轴的关系,可分为同轴取景器和旁轴取景器两种。同轴取景器是取景与成像在同一光学主轴上,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即属此类;旁轴取景器是依靠独立的专用物镜和目镜来完成取景,取景的光学主轴处于成像光学主轴的旁侧,它们之间相互平行,双镜头反光式和光学透镜取景器的照相机即属此类。按照取景器的结构方式,又可分为聚焦屏取景器、直视方框取景器、光学透镜取景器、反光棱镜取景器和附加取景器五种。现分述如下:●聚焦屏取景器聚焦屏取景器是在照相机的机身后部焦点平面处,装配一块特制的磨砂玻璃聚焦屏。这种聚焦屏取景器的照相机,是一块特制的磨砂玻璃聚焦屏。这种聚焦屏取景器的照相机,是利用同一个镜头来先后完成取景和成像,所以属于同轴式取景器。拍摄时先将照相机固定,取下后背片盒,放上磨砂玻璃聚焦屏,把镜头的光圈开足并打开快门,旋转测距钮,景物的光线通过镜头即可在磨砂玻璃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当确定了被摄景物范围之后,即可闭合快门,将光圈收缩到应用的一级,取下磨砂玻璃聚焦屏,并把装有感光片的后背片盒置于机身后部,便可拍摄了。一般大型照相座机都是用聚焦屏取景的,某些新闻镜箱(如“林哈夫”照相机等)也附有这种取景装置。●直视方框取景器直视方框取景器是用金属丝或金属片制成方框,装配在照相机的前面,透过机身后部上面的接目孔,所看到的方框内景物范围,就是镜头所要拍摄的范围。这种方框式取景器并不是利用光学物镜来取景的,故无光学主轴可言。但是,由于方框取景器是处于成像镜头的旁侧,所以也可把它算作旁轴式取景器。一些早期生产的简单照相机,多是这类取景器;现代一些反光式照相机,为了便于拍摄运动物体,也附有直视方框取景器,通常称作运动取景器。例如:国产东风照相机、瑞典的哈斯德照相机都附有方框式运动取景器,并备有不同焦距镜头的转换屏框;海鸥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除可通过反光镜取景外,也附有直视方框取景器。●光学透镜取景器光学透镜取景器安装在机身内部,由数块光学透镜构成。这种光学透镜取景器的光学主轴,与成像光学主轴相互平行而分离,所以属于旁轴式取景器。通常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的取景器,前面是一块凹透镜,后面的接目镜是凸透镜,将被摄景物缩小收入目镜之内,其视角可以放大;长焦距的摄远镜头则前面为凸镜,后面接目镜为凹镜,能将被摄景物扩大,其景物范围由相应缩小了。现代照相机的光学透镜取景器与光学测距器合为一个观测孔,同时取景、测距,交能将视差予以校正,十分方便。某些高级照相机在一个取景器内设有三种或四种不同焦距镜头的自动变换取景框。通过这种光学透镜取景器,可以直接平视观察被摄景物的运动和变化,对于拍摄运动物体极为方便。●反光棱镜取景器反光棱镜取景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利用同一个镜头来完成取景和成像,属于同轴式取景器;一种是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用两个镜头来分别完成取景和成像,属于旁轴式取景器。反光棱镜取景器是在机身内镜头主轴45度角处安装一块反光镜,将镜头结成的影像反射到机身顶部的磨砂玻璃上,感光片和磨砂玻璃距离镜头的光程长度完全相等,两者的画幅大小是一致的,在磨砂玻璃上所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感光片上将要结成的影像。这种取景方式也叫作反光镜取景器。用反光镜反射到磨砂玻璃上的影象,与景物的上下位置相同,左右位置相反。例如:瑞典的哈斯德、国产的东风、海鸥、珠江、牡丹等照相机均属此类。小结1、照相机的三个关键部件是:快门、光圈、镜头。2、快门的数值越大,速度越快。3、光圈的数值越小,开合的幅度就越大。摄影基础教案:第五课镜头2008-11-2320:02:40|分类:\o"摄影"摄影|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熟悉了解镜头的结构、基本数据和基本功能,做到能正确熟练使用镜头的各项功能。重点:各种代表性镜头的特点。难点:镜头的结构与光圈数值。教具:多媒体教室、照相机。教学程序:一、镜头的基本信息通过眼睛人们才能观察到色彩斑斓的世界,照相机上也有一个类似于眼睛的部件——镜头。光线只有通过镜头才能进入照相机使胶片感光。镜头是由最简单照相机光孔照相机的小孔演化而成.它实际上是一组透镜所组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生一个总的清晰的汇聚效果;二是使镜头能接纳较大量的视线.现在市场上的镜头有很多品牌,而同一品牌的镜头也有很多不同的型号。仔细观察一下镜头,就会发现在镜头的前端或者外圈总有一些数字和符号,它们是关于镜头的一些信息,下面以一个有代表性的镜头为例,说明这些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如图所示,这款镜头上面写着KONICAMINOLTAGTLENSΦ49mm7.2-50.8mm1:2.8-3.5APO等信息。KONICAMINOLTA表示该镜头为柯尼卡美能达牌;“GT”两个字母代表这是经过严格判定标准而筛选出来的数码相机专用高级镜头,它表示该镜头浓缩了美能达公司独有的、将色差和变形散光等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图象处理关键技术(GT=GLensTechnology)而制成的不同凡响的高画质镜头;LENS是镜头的意思;Φ49mm是镜头的口径;1:2.8-3.5是指浮动光圈值。由上述实例可见,一只镜头上标出的基本性能参数主要包括类别、品牌、制造国家、焦距、最大光圈,有的还标有镜头编号等。当然这些符号并不是很统一,但基本数据如品牌、产地和焦距等都是一致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镜头上出现的一些数字和字母,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相机,基本上都是这样。这里面一般都包含了以下几种参数:第一,是这个镜头的最大光圈,如2.8-3.5之类的;第二,是这个镜头而有的数码相机所标明的是镜头性能,比如8-15mm。也有的标为35毫米相机规格的焦距变化范围,比如35-150mm。在一些准专业的相机镜头一侧还有很多文字或者标识。有的会出现相机的变焦倍数,比如“6Xzoom”的字样。这就代表镜头是六倍光学变焦的。现在一般的相机变焦倍数是3倍光学变焦。一些长焦数码相机镜头的光学变焦范围可以高达6X、10X甚至更高的12X(目前民用固定镜头数码中光学表焦倍数最高)。不过有的品牌的数码相机在镜头上的表焦标识会达到19X22X等等。这会让消费者误认为有很大的表焦倍数。这些往往是光学变焦倍数×数码表焦的最终倍数。而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有很大区别。以下是对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的名词解释。光学变焦: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3倍-5倍之间,也有一些码相机拥有10-12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光学变焦基本上不影响成像质量。数字变焦:即digitalzoom,实际上是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处理手段做放大,将ccd影像感应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将画面放大到整个画面。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点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目前数码相机的数字变焦一般在6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二、镜头的构造1、镜片的数目镜头结构可以理解为镜头的构造,其主要是由镜片构成的。目前任何一款相机的镜头都不可能是由一块镜片组成,标准镜头和功能型附加镜头都是如此。一个镜头往往是由多块镜片构成,根据需要这些镜片又会组成小组,几组甚至十几组镜片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镜头。这些镜片都是通过特殊磨制的光学玻璃,这些玻璃表面镀上了多层保护膜,而且它们之间的位置在安装前也经过了精密的测量。这样才能把要拍摄的对象尽可能清晰、准确的还原。现在很多高级镜头都装有微型电动机,可以自动调焦,这样的镜头功能更加完备,但是构造也更家复杂,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能磕碰。镜头的结构主要指的是构成镜头的镜片数目情况。由于不同厂商、不同产品采用的技术是不同的,因此绝不能简单的认为镜片的数目多好还是数目少好!不同镜头的镜片数目是用数字标识的,可谓一目了然。比如“佳能EF28-105/3.5-4.5U”,标识为12组15片,这也就是说,这款镜头共有15片镜片,这15片镜片又分为12个镜头组,有的为1片成组,有的为两片成组,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佳能EF28-1052、镜头的材质除了镜片的数目之外,镜头的材质也是镜头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目前镜头的材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玻璃和塑料。这两种材质是和镜头生产商所采用的技术和特点有关的,两种材质并无优劣之分。当然两种材质的镜头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玻璃镜头稳重、塑料镜头轻巧。在市场上富士的镜头多采用塑料,而蔡司、尼康的镜头则以玻璃为主。镜头如果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不要自己尝试去修理,更不要随意拆卸镜头,否则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一旦出现以下问题,应找正规的维修厂家修理。1、镜头调焦模糊,无论如何也调不清楚。2、镜头调焦环无法转动或者无法转动光圈环。3、某些高级镜头出现无法自动调焦现象,4、镜头被强烈磕碰或者被液体浸泡。三、镜头的具体性能(一)镜头的相对孔径与光圈数值大部分镜头内部都装有光圈,就像眼睛的瞳孔一样,起着控制进光量多少的作用。理论上讲,光圈的孔径越大,通光能力就越强,就像水库的闸门一样,如果闸门开的大,进的水也就多,反过来如果闸门开的小,进的水也就少。实际上,影响通光能力的是镜头焦距与镜头直径的比值,即相对孔径,相对孔径越大,镜头通光能力也就越强,相对孔径=镜头焦距/光圈直径,为了便于标志,都在相对孔径前面加上f/或者F,表示光圈的大小,称为F数值或者是光圈数。F=f/DF为镜头的光圈数,D为光圈直径,f为镜头的焦距。镜头孔径的大小可以用一个诸如f/1.2、f/8、f/16…的数字来表示,称之为f值。f值越小,镜头的圆孔越大。摄影中,相对孔径越小(如1:22),通光能力也就越弱,而光圈数越小(如f/2.8),则表示通光能力越强,这一点绝不能混淆。每个镜头都有一个最大相对孔径,而在镜头上都标有这一重要的数值,例如一个50㎜焦距的镜头,经常刻在镜头筒上,如1:1.450mm或f=50mm1:1.4等字符。仔细观察镜头,会发现它的后部都有一个标着数字的塑料环。而在这个数字环上有一圈数字。光圈的读数22.844.55.68111622这就是光圈,它是由许多金属叶片组成,这些金属叶片可以通过调节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这些金属叶片都会形成一个小孔,在拍摄时是利用调节这个小孔的变化来控制进入照相机光线的多少,从而控制曝光的多少。光圈能使镜头的通光量得到准确的调节和控制,使感光村料得到正确曝光;在收缩光圈的情况下,可减少镜头残存的某些像差;光圈不仅可以控制曝光量的多少,还可以利用光圈的收缩或放大来控制景深,光圈小景深长,光圈大景深短。所谓景深,是指在实际拍摄的影像平面上获得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空间的深度范围。(二)镜头的焦距镜头的焦距决定着被摄体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的大小,长焦距产生的影像大,短焦距形成的影像小.例如:用50毫米焦距的镜头,拍摄距离10米的被摄体,当换用100毫米镜头时,被摄体在胶片上的体积增大两倍,而用25毫米镜头时体积只有一半.我们一般称为135相机45-50毫米焦距的镜头为标准镜头.小于40毫米的广角镜头,大于85毫米的焦距的镜头为长焦距镜头.不同焦距的镜头其功用有:1.改变视角,放大或缩小影像的细部,包容更多的被摄体或更少的被摄体2.改变透视,控制或加大了画面的透视感,掩饰了被摄体的实际距离.焦距是指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片平面所形成清晰影像的距离,是镜头进行分类的依据,单位是mm。焦距有长有短,而镜头的焦距与镜头成像的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底片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焦距短的镜头成像小,所拍摄的范围大。而焦距长的镜头成像大,拍摄的范围小。也就是说,焦距短的镜头可以拍到更宽广的场面,而焦距长的镜头可以把距离远的物体拍的更近。一般把焦距短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把焦距长的镜头称为摄远镜头。如图所示。焦距与视角的关系镜头按照焦距从短到长可以分几个焦距段:依次为超广角、广角、标准、中焦、长焦、超长焦等。焦距恒定的镜头称为定焦镜头;焦距可以变化的镜头,称为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可以包含多个焦距段,可以代替多个定焦镜头,不仅可以节省资金,而且携带更加方便。四、镜头的分类镜头的种类很多,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镜头。因为各种镜头都有独特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优点,针对拍摄需要去选择镜头,才是正确的。依据拍摄画面的不同效果及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通常镜头的种类有: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远摄镜头)、鱼眼镜头、反射式镜头、变焦镜头和特殊镜头等。(一)标准镜头所谓标准,是根据使用相机胶片的画幅尺寸而定的.即为所使用胶片画幅对角线的长度.135相机胶片的画幅长度为43mm,故135相机的标准镜头一般为45-50mm.120相机胶片画幅对角线为84mm,故90mm我镜头为其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特点为:视角为43度约同于人的单眼不动的视角.其光圈最大,适用于不同的照明条件.且透视变化符合人眼透视习惯,且产量大,价格低,为广大摄影者所喜欢.如下图所示标准镜头属于校正精良的正光镜头,其焦距长度等于或近于所用底片画幅的对角线,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似。如135相机的画幅为56×56mm,那么其标准镜头焦距则为50mm。因而,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诸如摄取景物的范围、前后景物的大小比例带来的透视感等,都与人眼观看的效果类同,画面影像较为真切自然,其成像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故而在各种摄影中应用广泛,适应力强。凡是要求被摄景物必须符合正常的比例关系,均需依靠标准镜头来拍摄。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镜头。(二)广角与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的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广、景深长,而且均大于标准镜头。其视角超过人们眼睛的正常范围。凡视角在70度至90度左右的镜头,即为广角镜头;其视角为100度左右的,即称为超广角镜头。这类镜头其最大的优点为在较近距离内拍摄较大的场景。它具体的特性与用途表现在: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浓度大的被摄物,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视角大,有利于在狭窄的环境中,拍摄较广阔的场面;景深长,可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比例强烈,使画面透视感强。其缺点是,影像畸变差较大,尤其在画面的边缘部分,因此在近距离拍摄中应注意变形失真。(三)长焦镜头(远摄与超远摄镜头)这类镜头也称远摄与超远摄镜头,它具有类似望远镜的作用。这类镜头的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如135相机,焦距在200mm左右,视角在12度左右称为远摄镜头,焦距在300mm以上,视角在8度以下称为超远摄镜头。史上最长焦距镜头这类镜头具有的特点表现在: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形象;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象,对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动物、风光、人的自然神态,均能在远处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拍摄;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使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画面上的前后景物十分紧凑,画面的纵深感从而也缩短;影象畸变差小,这在人像中尤为见长。因为长焦镜头体积大,自重大,所以在平时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是应注意不要手持拍摄,而要架设在三脚架上,以免发生抖动而影响最后照片的质量。(四)鱼眼镜头与反射式镜头鱼眼镜头是一种极端的超广角镜头。对135相机来说是指焦距在16mm以下,视角在180度左右,因其巨大的视角如鱼眼而得名。它拍摄范围大,可使景物的透视感得到极大的夸张。它使画面严重的桶形畸变,故别有一番情趣。反射式镜头是一种超远摄镜头,外观短而胖,比相同焦距的远摄镜头短一半,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它的缺点是只有一档光圈,故对景深控制不利。(五)变焦镜头变焦是镜头可以改变焦点距离的镜头。所谓焦点距离,即从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上的距离。焦距决定着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的大小。焦点距离愈大,所形成的影象愈大。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世界上第一只用于摄影的变焦镜头是1959年问世的,焦距变化为36--92mm,用于135相机。现代变焦镜头的种类已越来越多,成像质量也越来越高,日益倍受摄影者亲睐。1.变焦镜头的种类现代变焦镜头的种类繁多,总体来说有自动变焦和手动变焦两大类。前者用于自动聚焦相机,后者用于手动聚焦相机。无论自动变焦或手动变焦,从广角变焦镜头直至远摄变焦镜头应有尽有。有关变焦镜头种类的实用常识包括以下方面。变焦范围--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0--35mm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35--70mm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400mm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变焦倍率--从变焦倍率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倍、3倍、4倍、5倍、6倍等。2倍的主要有20--35mm,25--50mm,28--55mm,35--70mm,75--150mm,100--200mm,200--400mm等;3倍的主要有28--85mm,35--105mm,70--210mm,85--250mm,100--300mm等;4倍的主要有50--200mm,150--600mm等,5倍的主要有28--135mm,50--250mm等,6倍的主要有35--210mm,50--300mm等。变焦方式--手动变焦有“单环推拉式”与“双环转动式”两种。“单环推拉式”的变焦环也是聚焦环,前后推拉为变焦,转动为聚焦。具有使用方便、有利快速拍摄的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俯拍、仰拍时镜头简易滑动;当聚焦在先、变焦在后时,易使焦点发生偏移而影响成像清晰度。“双环转动式”的变焦环与聚焦环各自独立,转动操作互不影响,因而不存在单环推拉式的上述缺点,但操作不如单环式简便,尤其当采用“变焦拍摄爆炸效果”的特技时,不如单环推拉式。2.变焦镜头的优缺点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使用简便,既不必在拍摄中不断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变焦镜头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口径通党较小,党会因此而给拍摄带来麻烦,如想用高速快门速度时、想用大光圈时等,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聚焦指示失灵。此外,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3.变焦镜头的选择配备一只变焦镜头--除非专门为了远摄的需要,通常配备一只变焦镜头宜选择包含广角、标准与中焦的镜头,如28--85mm、28--135mm、35--70mm、35--105mm、35--210mm等。“35--70mm”的虽然变焦倍率较小,但以轻巧见长,价格也相对较低,也能足以应付大量的日常拍摄需要,现代有些相机已将这种变焦镜头取代原先定焦的50mm标准镜头。“28--135mm”的焦距变化范围是较为理想的,但偏重些,价格也相对较高。“28--85mm”对常有室内拍摄的摄影者较为理想;“35--210mm”虽然变焦范围极大,适用性也相对较大,但体积过大过重,党给拍摄带来不便,仅考虑变焦倍率大小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方法。配备两只变焦镜头--手中有两只变焦镜头几乎能满足各种拍摄需要。选择两只变焦镜头的基本考虑是包括所有常用的焦距,并不使两只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有过多的重复。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的基本选择有“35--70mm”加上“70--210mm”、“28--85mm”加上“85--250mm”、“24--50mm”加上“50--250mm”等。如果你的镜头主要用于远摄,那么“150--600mm”是理想的,可以再配上“28--135mm”或“35--105mm”。尽可能使两只变焦镜头的变焦操作方式一致也很重要。“推拉式”和“转动式”各有优缺点,只要一致,熟能生巧,便于使用。(六)特殊镜头常用的特殊镜头有“巨像镜头”、“透视调整镜头”、“柔焦镜头”和“变焦距附加镜”。1.巨像镜头“巨像镜头”又称“微距镜头”,能产生巨像效果的一种镜头。它有“专用型”与“通用型”之分。专用型巨像镜头只能用于近摄,通常是结合近摄皮腔或近摄接筒使用的,能获取高倍率的放大影像。焦距有20、38、50、80、135mm等。焦距越短,放大倍率越大。如“Zuiko20mm”巨像镜头,结合近摄皮腔能摄取4--12倍于原物大小的影像。12倍就是意味着能将“2×3mm”的被摄体充满“24×36mm”的135画幅。通用型巨像镜头既能近摄用作巨像镜头,也能远摄用作普通镜头。它的近摄放大率较小,不如专用型巨像镜头,如“Zuiko135mm”结合“自动近摄接筒65--116”的近摄最大巨像效果为0.5倍于原物大小;它能在37cm--∞范围内聚焦,用作通党的135mm镜头。通常的定焦镜头使用近摄接筒后虽然也有巨像效果,但不能远距离聚焦了。变焦镜头中,有些也带有巨像功能,(镜头上有“Macro”标记),但它的巨像放大率与成像质量都不如定焦巨像镜头。变焦镜头调巨像档的方法有三种:有些是变焦至长焦处,有些是变焦至短焦处,也有些可变焦距处调节巨像档。2.透视调整镜头指一种具有校正高大建筑物的垂直线向上收缩功能的镜头。这种镜头的光学系统的主光轴可进行横向或纵向移动调节,调节时机身与胶片平面的位置不发生移动。透视调整镜头主要用于建筑摄影。3.柔焦镜头“柔焦镜头”又称“软焦点镜光”、“柔光镜头”,是一种能使影像产生轻度虚化的镜头,主要用于人像与风景摄影。柔焦镜头的柔焦效果与通常镜头聚焦稍有不实的是不同的。柔焦镜头实质上是产生一种双重影像,一个清晰的实像与一个焦点不准的虚像,两者重合而成。4.变焦距附加镜“变焦距附加镜”简称“变距镜”,俗称“增距镜”,其实增距镜只是变距镜中的一种。变焦距附加镜按其功能主要分为“远摄变距镜”、“广角变距镜”和“巨像变距镜”。当你有了一只配有标准镜头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添置这类变焦距附加镜既能取得类似远摄广角、巨像镜头效果,而花费的代又较小。为了更好地使用镜头,有必要在这里强调谈谈焦距与成像效果。镜头焦距的含义从实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镜头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理论上对焦距的计算是指“无限远的景物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第二节点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第二节点的位置与镜头中心十分接近,通常位于镜头中心略偏后一点点。“第二节点”亦即“光学中心”。镜头光学中心也有可能位于镜头体外。以这种原理设计的镜头又称为“后焦点镜头”。“后焦点镜头”是现代镜头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焦距的镜头可以有不同长短的原因所在。现代相机镜头焦距的变化幅度已经短至6mm,长至2000mm。面对同样的被摄体,对画幅相同的相机来说,焦距变化所带来的成像效果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两条规律。1.焦距与视角成反比焦距长,视角小;焦距短,视角大。视角小意味着能远距离摄取较大的影像比率;视角大能近距离摄取范围较广的景物。2.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景深大小涉及纵深景物的影像清晰度,它是摄影中重要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小结1、镜头上标有字母和数字,代表着它们的品牌、产型号等。2、镜头的光圈可以控制镜头进光量的多少,而调焦环可以调节物体清晰的程度(注意:光圈的读数和实际的开合大小成反比)。3、从焦距上分,镜头可分为段焦、标准、中焦、长焦,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变焦镜头。思考题1、某人外出拍照,回来冲洗后发现大多数照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而拍摄当天并没有刮风,其当天所带器材包括:机身一个,300mm的长焦镜头一个,闪光灯一个,相机包一个,每一个部件都没有问题,请问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才造成了大多数的照片不清晰呢?2、某位初学者去拍照,因为事先有人告诉他,应用大光圈来拍摄,于是拍摄中他一直使用22这个光圈,结果发现冲洗出的照片效果不甚理想,请想一想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摄影教案(十)曝光与用光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曝光知识,了解曝光基本要求并掌握曝光各种技巧重点:测光方式难点:光圈与快门的配合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拿出数码相机和单反相机,请同学们讲讲它们的曝光功能有什么不同,进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曝光是相机成像的关键步骤,用光是曝光的前提条件之一。(一)适度曝光将胶片装入照相机,调好焦点后,摁动快门按钮进行拍摄,在摁动快门按钮的同时,相机的快门打开,胶片上涂敷的卤化银受到光的照射而发生变化,生成潜影,这个过程称为曝光。照相机可以控制进入相机内的光量,即控制曝光的多少。而通过判断景物的明暗情况,调节进入镜头的光量,进而准确地在胶片上成像,就是适度的曝光。适度曝光的含义就是在底片上能够结成密度适当、层次清晰、明暗部位都能很好地还原正确色彩的影像。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都会造成影像过亮或影像过暗而失去细节和层次,因此适度曝光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环节。1、测光测光,就是对所要拍摄的景物进行曝光测试,来确定一个适度的曝光数值,测光时最好借助仪器的帮助,也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测光装置。(1)测光装置的类型测光装置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内测光系统,另一类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测光表。测光表有多种:入射式、反射式和点侧光表等。测光表的显示有指针式的,也有数字式的。机内测光系统有:指针式、挑灯式及曝光指示灯式。(2)测光方式测定正确曝光实际上就是测定未知的变数,并且把测出的数字如测光表里已有的信息汇合一起进行处理,从而得出一组可以直接用于相机上的最佳速度和光圈。测光方式主要有入射式测光和反射式测光。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说明。a、入射式测光入射式测光是从主体位置把测光表对着相机。这种方法主要是测光线的强度,完全不考虑主体反光这个因素。很明显,只有在拍摄的景物范围内光线条件变化很大的时候,才有必要从主体的位置去测光。如在近距离内使用人工照明,光线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地减弱,所以,必须从主体的位置测定,才能测出光线的正确强度。在室外阳光下拍摄时,则总是在接近相机的位置测光。由于入射式测光所测的是投射在平面上的光线,所以测光表的受光角必须很大,足以包括180度的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可在测光表的测光口上加一个球形散光罩。这样测出的数字是以主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7%为基准的。对于反差较高的物体,必须作一定的校正:负片的曝光应比测光表上所所的略多一些,而反转片则应略少一些。由于这种方式的测光不能进行选择性侧光和点式测光,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作一些估计工作,还得有一定的经验。如果光线难于测定,通常需要另测一次反射光,以便和入射光测出的数字互相比较。要是这二者差别太大,就应找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对曝光作相应的校正。b、反射式测光用这种方式测光的时候,总是把测光表从相机的位置对向被摄体。为了得到精确的结果,测光表的测光角和所用镜头的视角应大致差不多。测光角如果大大超过镜头的视角,就应该把测光表放到离主体较近的地方,使测光表的视场和镜头大致一样。在反射式测光中,测光表显示的是主体的平均反射光,同时,它还把测光角内一切其它反射光都测量进去了。只要最强的高光和最暗的阴影部份的测定值和整个景物的重点平均测定值相差不大,这种测光方式总能提供准确的曝光值。如果景物中有小块极亮或极暗部分,所测出的总平均值必须加以校正。其校正程度视所用胶卷的类型和这些极亮或极暗部分在画面上的重要性如何而定。(3)机内测光系统的种类照相机的内测光系统测定的都是反射光,但是不同的照相机有特有的测光模式。a、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是相机基本上都带有的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即在取景器内的所有区域都是测光的范围,照相机根据所有景物的光照程度测量出一个平均值。这种测光方式比较简便,缺点时如果所测定的景物中有影调程度差异非常大的区域,平均测光就无法很好地将其区分开来,仍然只能按照平均模式来测光,这样容易导致曝光错误。b、中央重点测光(或简称:中央平均测光)中央平均测光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测光模式,几乎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商都将中央平均测光作为相机默认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也就是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官元件会将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的分开,中央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格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得到拍摄的相机测光数据。例如尼康的相机采用的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尼康相机的中央部分测光占据整个测光比例的75%(这个比例各家品牌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渐延伸至边缘的测光数据占据了25%的比例。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测光模式,但是如果您需要拍摄的主体不在画面的中央或者是在逆光条件下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传统测光方式,大多数相机的测光算法是重视画面中央约2/3的位置,对周围也予于某些程度的考虑。对于习惯使用中央重点测光的摄影者,用这种方式测光比使用多区评价测光方式更加容易控制效果。适用拍摄用途:个人旅游照片,特殊风景照片等。c、局部测光(或称: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部分测光和中央平均测光是两种不同的测光方式,中央平均测光是以中央区域为主其他区域为辅助的测光方式,而中央部分测光则是只对画面中央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大约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二进行测光。中央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此时需要得到更准确的曝光,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可以得到拍摄主体准确曝光的照片。中央部分测光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能更加确保相机处理器计算出画面中央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在舞台、演出、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分割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逐渐较少在相机中出现了。而佳能是坚持采用中央部分测光(局部测光)的厂商,一直到最新推出的EOS30V胶片相机以及EOS20D数码单反相机中都设计了9%区域范围的局部测光,这可以让没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在拍摄一些光线复杂条件下的画面时减小光线对主体的影响。局部测光方式是对画面的某一局部进行测光。当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而且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方式最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局部测光比第一二种测光方式准确,又不象点测光方式那样由于测光点太狭小需要一定测光经验才不容易失误。适用拍摄用途:特定条件下需要准确的测光,测光范围比点测光更大时。d、多区域测光(或称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