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

通论·词汇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页第1页

第一节词形式与结构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页第2页

词汇一词是语言中最小能够独立利用意义单位,是音义结合体。语音是词形式,意义是词内容,文字是词书面统计。古代汉语词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为辅。单音词意义多样,而且能够结构新词。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页第3页

词汇一一,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词由一个音节组成,写成一个字,如:天走之于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组成,写成两个或几个字,如:朋友将军君子突然犹豫秦始皇如之何藉弟令欣欣然谏议大夫松赞干布双音词是复音词主体。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页第4页

词汇一复音词分为两类: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单纯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代表一个词素组成;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音节各自代表词素组成。

叠音词:潺潺

单纯复音词联绵词:好像复音词派生词(词根+词缀):突然合成复音词复合词(词根+词根):国家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页第5页

词汇一1、叠音词叠音词由一个字重合组成,古人称为“重言”或“重语”。叠音词意义特征第一,模拟声音。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第二,描写物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页第6页

词汇一第三,指称事物。燕燕于飞,上下其音。(邶风·燕燕)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汉民谣:刺巴郡太守)心与理理密,形与物物疏。(晋释支遁:咏怀)第四,指称动作。去去自无他,奉事二亲,劳心可言?(汉乐府:满歌行)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曹植:野田黄雀行)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7页第7页

词汇一应该注意:第一,叠音词与组成该词单字未必含有意义联络。用于拟音与单字意义无关:关关、丁丁、喈喈。用于状物与单字意义可能相关:春日迟迟、杨柳依依;也可能无关:桃之夭夭、信誓旦旦。用于指称与单字意义相关:燕燕、飞飞。第二,叠音词不一样于词叠用。行行复行行,与君生死别。(古诗十九首之一)——动词叠用,表示动作连续。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唐王绩:野望)——名词叠用,表示遍指。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8页第8页

词汇一2、联绵词联绵词由两个无意义音节组成。依据读音,联绵词分为四种类型:双声:犹豫伶俐蜘蛛萧瑟憔悴叠韵:蹉跎烂漫依稀峥嵘朦胧双声兼叠韵:优游展转缱绻非双声叠韵:滂沱寂寞浩荡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9页第9页词汇一联绵词大多为双音节,写成两个字,但每个字只统计声音,不单独表示意义,所以:1)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同时也是一个词);2)联绵词常有各种写法。参差参縒差参零丁伶仃仃伶匍匐扶伏扶服蒲服匍伏蒲伏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0页第10页

词汇一联绵词易于误解字别为义。《尔雅·释诂》:“覭髳(音明蒙),茀(音扶)離也。”郭璞注:“茀離即弥離,弥離即蒙蘢耳,孙叔然字别为义,失矣。”窈窕扬雄《方言》卷三:“美状为窕,美色为艳,美心为窈。”辗转《周南·关雎》郑玄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集注:“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犹豫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未定也,故称犹豫。”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不单独表示意义,因而不可分释。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1页第11页

词汇一把复音词看成联绵词。狼狈主谓结构,最初写作“狼跋”,见《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音制)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跋”,踩。“疐”借作为“踬”,踩。“胡”,胡垂。依音又写作“狼狈”、“剌癶”、“剌跋”等形式,字形与意义脱节,于是被误认为联绵词。狐疑偏正结构,象狐狸一样多疑。“狐”,名词状语,与“龙腾虎跃”、“蝇营狗苟”“龙、虎、蝇、狗”作用相同,但清代王念孙认为“狐疑”是“嫌疑”一声之转,于是被误认为联绵词。这两方面错误原因在于不了解联绵词形成。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2页第12页词汇一联绵词形成,有四种路径:第一,叠音词部分改变读音。便蕃左右,亦是率从。(左·襄十一)——“便蕃”形容聪明能干,出自《小雅·采菽》,原作“平平”,《韩诗》又作“便便”。“平平”、“便便”,叠音词,“便蕃”,联绵词。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小雅·四月)——“烈烈”形容天气严寒,郑玄笺:“烈烈,犹栗烈也。”“栗烈”即《豳风·七月》“二之日栗烈”之“栗烈”。“烈烈”《鲁诗》作“栗栗”。“烈烈”、“栗栗”,叠音词,“栗烈”,联绵词。“发发”模拟风声,即《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之“觱发”。“发发”,叠音词,“觱发”,联绵词。“觱发”《说文》引作“滭冹”,也是联绵词。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3页第13页

词汇一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飘飘西来风,悠悠东风云。”傅玄《杂诗》:“清风何飘飖,微月出西方。”“飘飖”、“飘飘”义同,皆风吹拂貌,一为叠音词,一为联绵词。《论语》“文质彬彬”,《说文》引作“文质份份”,朱骏声认为“彬彬”、“份份“就是“纷纷”,也写作“缤纷”,或为叠音词,或为联绵词。第二,单音词缓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豳风·七月)——“壶”字缓读即为“葫芦”。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逍遥游)——“扶摇”,“飙”之缓读。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4页第14页

词汇一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所服。(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终葵”,“椎”之缓读。他如:浑—囫囵孔—窟窿蜩—蝭蟧、知了矬—侏儒天—祁连第三,模拟声音。铿锵——模拟金石击打之声。澎湃——模拟水流冲激之声。布谷、蟋蟀——模拟鸟虫鸣叫之声。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5页第15页

词汇一第四,复音词改换字形。艨艟动词,即“蒙衝”,义为冒险冲锋,引申为冒险冲锋战船。因为是船,写成“艨衝”、“艨艟”,被看成联绵词。“艨艟”无所谓大小,《宋书·王镇恶传》:“镇恶所乘皆蒙衝小舰。”茱萸名词,一个植物,因果实为红色,称“朱萸”、“丹萸”。“朱”受“萸”同化,写成“茱”,“茱萸”被看成联绵词。觊觎动词,《说文》:“觊,(音即)幸也。”又:“觎,欲也。”两字同义。“觊”又写作“冀”、“幾”、“”,“觎”又写作“欲”。“觊觎”因为偏旁一致,被看成联绵词。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6页第16页词汇一3、派生词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组成。词根是词义主体,词缀是词附加成份。词缀在词根前叫“前缀”或“词头”,在词根后叫“后缀”或“词尾”。汉语词缀不含有普遍性,其作用主要是为词根补配音节,使之复音化,普通不具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7页第17页词汇一派生词组成(1)词头+词根孝乎惟孝,友于弟兄,施于有政。(论·为政)——名词前加“有”萑(音环),老鵵(音兔)。(尔雅·释鸟)——名词前“老”苻坚中,童谣曰:“阿坚连迁三十年。”(宋书·五行志二)——人名前加“阿”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称谓前加“阿”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8页第18页词汇一词头“有”产生最早,起初只用于专有名词:有夏、有商——朝代名有施、有莘——国名有苗、有虞——部族名有庳、有姚——地名后使用逐步推广:孔甲扰于有帝。(左·昭二九)——普通名词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动词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形容词“有”能否看作词头不可一概而论。先秦“有×”之“有”大多因节奏需要而加进句子——尤其是《诗经》,应视为“音节助词”,而后代仿词“有×”之“有”属词头。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19页第19页词汇一(2)词根+词尾A.加“然”类词尾。包含“然、若、如、尔、而、焉、言”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公孙丑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郑风·野有蔓草)孔子之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论·乡党)子路率尔而对。(论·先进)未几见兮,突而弁兮。(齐风·甫田)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小雅·大东)“然”本代词,义为“象……样子”,虚化而为词尾,其它各字均为其语音变体。“然”类词尾加在形容词、副词后,习惯称“形容词词尾”,以求简便。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0页第20页词汇一B.加“乎”类词尾。包含“乎”、“于/於”、“夫”、“其”。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庄·天下)小国之君还有奋不顾身之臣,况于明天子乎?(史·张敞)寇至则先去认为民望,寇退则反,殆於不可。(孟·离娄下)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楚辞·离骚)——用夫:以,连词。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赐死君前。(韩·奸劫弑臣)这类词尾由语气词退化而成,若未退化,即非词尾,如教材(2/270)所举《论·泰伯》:“焕乎,其有文章!”“乎”,感叹语气词。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1页第21页词汇一C.加虚词词尾。主要有“以/用、复、当、乃、自”。郡下劝职,永以康宁。(汉·王莽传上)——永以:永,副词。他如:“难以、因以、能够、所以”等。焉用亡郑以陪邻?(左·僖三十年)——焉用:焉/何,疑问副词。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魏志·明帝纪裴注引)——乃复:乃,副词。他如:“无复、岂复、虽复、况复”等。就当深入,还道宜利。(魏志·董昭)——就当:即、即使,连词。他如:“会当、政当、皆当、若当、犹当”等。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魏志·邴原)——故乃:故,连词。他如:“无乃、亦乃、何乃、或乃”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2页第22页词汇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言语)——正自:只是、止不过,副词(“正”即“止”字)。他如“乃自、固自、何自、虽自、既自”等此数词尾由虚词退化形成,近三十年发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3页第23页词汇一D.加“子、儿、头”词尾。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二婢子夹我。(礼记·檀弓下)——他如:“兵子、马子、瓮子、珠子”等。萦丝飞凤子,结缕坐花儿。(梁沈约:十咏)——他如“桃儿、船儿、曲儿、鸭儿”等。视之,舌头半舌犹在。(搜神记卷二)——他如“捶头、指头、眉头、水头”等。此三词尾由名词虚化而成,并沿用至今。“子”源于其小称义,《释名》:“子,小称也。”“儿”源于其“小儿”义;“头”源于其“顶端”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4页第24页词汇一4、复合词复合词由不一样词素按一定语法关系组成。(1)复合词结构类型五种:A.并列式两词素平等联合,意义互不制约。舟船民氓雕琢祭奠饥馑壮丽——同、近义并列古今阴阳呼吸毁誉刚柔安危——反、对义并列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5页第25页词汇一B.偏正式两词素修饰与被修饰。前偏后正强弩救兵叔父南蛮兆民——定+名草创流言先驱殊死无须——状+动前正后偏炬明粉白胆核钗朵笔管——+形貌

经奥婢贱主上女弱家累——+性质楼望臣佐玺封宫居津济——+作用欣抃喜舞欢跃京华禁密——+状态日车法网权轴忧灼悲裂——+比况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6页第26页词汇一C.动宾式两词素支配与被支配。更衣知音障面象人司寇执事D.主谓式两词素陈说与被陈说。沙涨地震鸡栖胆寒霜降日出

E.后补式后一词素补充说明前一词素。匡正标明消尽斩断摧弱持久——结果补充迫急忠至峻极艰酷秀特确切——程度补充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7页第27页词汇一(2)偏义复词并列式复合词中特殊类型,由一个表义词素和一个不表义词素结合而成。A.类义并列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宪问)——说“稷”而连及“禹”臣不才,不胜其任,认为俘馘。(左·成三)——连及“馘”润之以风雨。(易·系辞上)——连及“风”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连及“马”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墨·非攻上)——连及“圃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外储说右上)——连及“概”(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李将军)——连及“目”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8页第28页词汇一B.反义并列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刺客)——说“失”而连及“得”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汉·周勃)——连及“缓”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何进)——连及“成”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刑法志)——连及“利”为爱憎所白,复徙苍梧猛陵。(吴志·虞翻传裴注)——连及“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连及“同”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连及“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连及“生”(说“国”而又及“家”)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29页第29页词汇一偏义复词产生原因:1)双音化试验形式,后被淘汰。2)适应委婉示意修辞需要。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0页第30页词汇一二,词素排序词素先后排序受意义制约。组成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词素意义互不制约,故其次序不稳定,如:险峻——峻险、穷困——困穷。而另首先,次序相反两种形式总有一个比较常见,最终成为稳定结构形式,如:险峻、穷困。并列式复合词词素排序标准:A.以四声为序。两个词素假如声调不一样,普通以平、上、去、入四声定其先后。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1页第31页词汇一朋友寒暑安稳孤寡——平上安定天地优异权势——平去登涉优劣重合劫掠——平入喜怒毁誉迟缓陡峭——上去喜悦损益抢夺管籥——上入利禄祸福叛逆事物——去入据台湾丁邦新研究,先秦并列式双音词中,声调相同占25﹪,以四声为序占61﹪,例外占14﹪。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2页第32页词汇一这一现象古人早已发觉。诸葛令(恢,中书令)、王丞相(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世说新语·排调)——“王葛”,平入,“驴马”,平上。另如:韩白,平入;班马,平上;商管,平上。依时代,则应云“白韩”、“马班”、“管商”。以四声为序,如同律诗平仄相间,表示出汉语韵律美。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3页第33页词汇一B.以意义主动是否为序。两个词素意义假如有主动、消极之分,意义主动词素普通在前、意义消极词素普通在后。乾坤父子朝野君臣——先尊后卑是非爱憎善恶得失——先褒后贬一直前后早晚古今——先先后后大小深浅长短阔狭——先大后小此排序标准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相关。汉民族看重“高兴”,语言中很自然地把“好”字眼、意义主动字眼放在前面。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4页第34页

第二节古今词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5页第35页

词汇二一、古今词义差异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最为活跃,改变发展最为快速。阅读古代文件最大障碍在于古今词义差异。古今词义差异表现形式1.意义范围差异(1)扩大。睡本义打瞌睡,如《史·商君》:“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今指睡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6页第36页

词汇二皮本义兽皮,如《左·僖十四》:“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今指表皮。江上古专指长江,今指南方较大河流(如“金沙江”)。河上古专指黄河,今指普通河流(如渭河、护城河)。狂本义狗疯,今指疯狂。理本义治玉,今指整理、治理。(2)缩小。宫本义房屋,如《左·僖二八》:“(晋侯)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后专指宫殿。祥古代泛指预兆,不论凶吉,如《左·僖十六》:“是何祥也?”今专指吉兆。臭古代泛指气味,不论香、臭,今仅指臭味。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7页第37页

词汇二瓦本义陶器,如“瓦釜”、“瓦棺”等,今仅指覆屋瓦片。子古代泛指儿女,不论男女,今仅指儿子。金古代是金属总称,今仅指黄金。(3)转移。脚本义小腿,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今指踝骨以下“足”。府本义档案馆,如《左·僖五》:“勋在王室,功在盟府。”今指官府、府邸。兵本义兵器,今指士兵。闻本义耳听,今指鼻子嗅。汤本义热水,今指菜汤。购本义悬赏征求,今指购置。暂古代指突然,今指短暂。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8页第38页词汇二2.感情色彩差异爪牙古代比喻勇士,如《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郑笺:“此勇力之士。”今指帮凶。——由褒而贬深刻古代形容刑法严酷,如《汉·宣帝纪》:“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今指说理透彻。——由贬而褒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39页第39页

词汇二诽谤最初义为批评,如《史·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指恶意攻击。——由中而贬锻炼最初义为冶炼铸造,中性,后引申为刻意编造罪名,贬义,如《汉·路温舒》:“锻炼而周内之。”今又指提升素质或能力实践活动,褒义。——由中而贬、而褒词义所指范围和感情色彩改变是西方传统词汇理论,由德国赫尔曼·保罗于19世纪末提出。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0页第40页

词汇二二、词本义探求词义分为三种类型: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本义是词原始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出来意义,假借义是词书写形式(字)被借用而表示意义。假借义随机产生,词义研究只关注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词义基础,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产生。向主要意义有二:1)朝北窗户,如《豳风·七月》:“塞向墐户。”2)朝向,如《庄·秋水》:“(河伯)望洋向若而叹。”《说文》:“向,北出牖也。”“北出牖”为本义,“朝向”为引申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1页第41页

词汇二引主要意义有五:1)开弓,如《孟·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2)拉、曳,如《史·廉颇蔺相如》:“左右欲引相如去”。3)伸长,如《左·成十三》:“我君景公引领而望。”4)率领,《史·高祖本纪》:“项羽引兵东击彭越。5)退却,《策·赵三》:“秦军引而去。”《说文》:“引,开弓也,从弓、丨。”“开弓”为本义,他皆引申义。1.本义探求方法(1)分析字形。古人造字寓意于形,字形即本义所在。干小篆作“干”,《说文》:“干,犯也,从反入,从一。”但“干”甲骨文作“”,金文小横作圆点,郭沫若云:“古‘干’字乃是圆盾之象形也,盾下有蹲,盾上之∨形乃羽饰也,非洲朱卢族之土人所用之盾正作此形。”“干”作“盾牌”解,文件常见,如“干戈”、“干戚”、“干羽”。许慎误析字形。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2页第42页

词汇二元大徐本《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元本《说文》“元,首也”,两种解释。“元”甲金文作“、”,象人头及身,义为人头。后形意义不显,加小横指示。“元”作“人头”解,文件常见,如《左·僖三三》:“(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尔雅》:“元,首也。”大徐本传写错误。(2)求证文件。没有文件佐证,由字形分析得出本义则可能错误。如《说文》:“權/权,黄华木,从木雚声。”又:“朱,赤心木,从木,一在其中。”皆于文件无徵,不可信从。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3页第43页词汇二形声字字形分析含有特殊性。义符提醒意义类属。“快”有快速、愉快两义,义符为“心”,本义必为愉快;“诛”有责备、诛杀两义,义符为“言”,本义必为责备。亦声字声符表示本义。如“暮”、“溢”、“影”、“箕”等。声符有时表示意义源头。音义结合起初是随机,而在相对成熟语言中,音义结合则往往有其必定性。古代“弯曲”义总是用“gōu”声表示:弯钩写作“鉤/钩”曲木写作“枸”曲脊写作“佝/痀”弯镰写作“”弯曲竹制鱼具写作“笱”声音“gōu”是意义源头,故声符“句/勾”可用于本义推求。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4页第44页

词汇二“右文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认为“右文”。古之字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自《说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戋”者有浅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青”字有精明之义,故无障蔽者为“晴”,水之无溷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去粗皮者为“精”。凡此皆可类求,聊述两端,以见其凡。——张世南《游宦记闻》卷九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5页第45页

词汇二2.词本义探求应注意事项(1)区分本义、字形义。本义与字形义或一致,或不一致。初《说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初”字形义为“裁衣之始”,本义为抽象“开始”,《尔雅》:“初,始也。”突《说文》:“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突”字形义为狗从穴中冲出,本义为抽象“突然”。段注:“引申为凡猝乍之称。”二例以详细寓示抽象。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6页第46页

词汇二毌《说文》:“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象宝货之形。”——“毌”字形义为把钱或宝贵物品穿起来,本义为普通贯通。段注:“独言宝货者,例其余。”牧《说文》:“养牛人也。从攴从牛。”——“牧”字形义为放牧者,放牧对象或牛或马或羊或猪,造字时不可能一一表示,遂用“牛”字代表。二例以个别寓示普通。王筠《说文释例》卷一:“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有恒见之字,而说解反为罕见者,为恒见之解与字形不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许主说字”、“许不谓一字殊其义者,依字形为之说也”。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7页第47页词汇二(2)尽可能利用古文字。字形越古越靠近造字时意义。《说文解字》之所以卓绝千古,因为作者分析对象是小篆,而不是当初隶书;之所以有错误是因为作者没见到比小篆更古老甲骨文,见到金文也很有限。现在出土甲骨文、金文以及更具普遍意义简帛文字,为本义探求提供了新依据和可能。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8页第48页

词汇二(3)认可有些词(字)本义或字形义已经消失。本义寄托于字形,但原始字形未必一一符合“六书”。古人造字,不是先有“六书”、后有文字,而是先有文字、后有“六书”。同时字形改变可能使一些字脱离“六书”体系(如凤凰“凰”、寂寞“寂”、可耻“耻”)。所以,以“六书”理论探求不合“六书”文字,结果当然劳而无功。然而迄今为止,除了“六书”,尚无别种理论可作为字形分析准则,所以有些词(字)本义或字形义实际上无法找到。如教材(1/166)所举“试”字。对于这么词(字),我们应该认可它本义或字形义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无须强作解人。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49页第49页

词汇二三,词义引申在已经有意义基础上产生新义叫“词义引申”。1.两种西方词义引申理论(1)逻辑分析法德国赫尔曼·保罗于19世纪末提出。认为词义引申有三种方式:扩大、缩小、转移。王力赞同这种说法。其实这只是对词义引申结果逻辑归纳,并不是词义引申详细方式。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0页第50页

词汇二(2)义素分析法西方学者于20世纪20—30年代提出。认为词义由“限制性义素”和“指称性义素”组成,某一义素更替增减即形成词义引申。比如“理”,本义治玉,“治”,指称性义素,“玉”,限制性义素。限制性义素“玉”消失,则引申为“治理”;指称性义素“治”消失,则引申为“纹理”。义素降低造成词义扩大,义素增加造成词义缩小。义素分析法对于考查词义引申含有一定启发性,但无法全方面揭示汉语词义引申方式。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1页第51页

词汇二2.词义引申方式词义引申原因在于词义之间存在各种联络。(1)关联引申两个意义之间语义相关,其中一个转而表示另一个意义。第一,主体引申为动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冉冉六辔柔,奕奕金华晖。(南朝宋何承天:鼓吹铙歌八)“匠”常义工匠,例中引申为工匠动作“制作”。“晖”本义光亮,例中引申为光亮动作“照耀、闪耀”。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2页第52页

词汇二第二,动作引申主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音亲,红线)。(鲁颂·閟宫)玉颜无馀映,蕙风有馀薰。(晋曹毗:郗公墓诗)门幹乃(邓)攸为郎时幹,识攸。(晋书·良吏·邓攸)“徒”本义步行,例中引申为步行之兵——“步兵”。“映”常义映照,映照是光动作,故例中引申为“光亮”。“幹/干”常义做事,事由人做,故例中引申做事人(即今干事)。他如:动词“偷”、“盗”、“贼”引申为进行偷、盗、贼人。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3页第53页词汇二第三,动作引申为对象。当法其学奚若?(墨·法仪)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策·齐四)魏王雅望非常。(世说·容止)“学”常义学习,例中引申为学习对象“师”。“责”本义索求债务,例中引申为索求对象“债务”——此义后写作“债”。“望”常义看,例中引申为看对象“相貌”。他如:“藏见”义为隐藏身形、“伟观”义为宏伟外观、“丽瞩”义为漂亮外观,“见、观、瞩”均引申为动作对象。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4页第54页

词汇二第四,对象引申为动作。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邪萌。(后汉·孔融)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南朝梁吴均:咏雪诗)“形”常义外形、形状,是显示对象,例中引申为“显示、使……见”。“道”常义道理,是知晓对象,例中引申为“知、知晓”。此义又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李商隐《马嵬》诗:“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5页第55页

词汇二第五,动作引申为结果。其人修形兑(借作“锐”,尖)上,大口决眦。(淮·地形训)于是吏民相率,不督自劝。(魏志·王观)秣陵之与芜湖,道理所校无几。(吴志·张紘传裴注)“决”常义决开,决开则裂口增大,例中引申为“大”。“劝”本义劝勉、勉励,劝勉则使人努力、奋进,例中引申为“努力”。“校”常义比较,比较则发觉差异、差距,例中引申为“差距”。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6页第56页词汇二第六,结果引申为动作。予助苗长矣。(孟·公孙丑上)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汉书·高五王传赞)大小麦皆须五六月暵地。(齐民要术·大小麦)“长”本义头发长(音常,据甲文字形),发长乃生长之结果,例中引申为发长所由产生之动作“使……长、生长(音掌)”。“激”常义激动,激动乃感触之结果,例中引申为感触。

“暵(音汗)”本义干旱,“干旱”乃暴晒之结果,例中引申为干旱所由产生之动作“暴晒”。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7页第57页

词汇二第七,动作引申为处所。鹰隼蚤挚,四鄙入保。(淮·时则训)县邑之吏,召诸治下,将相问以政化。(论衡·别通)前后二千石皆于聽拜祠。(南史·萧琛)“保”常义保聚,例中引申为保聚之所——城堡(后写作“堡”)。“治”常义治事、理事,例中引申为治事之所——县衙。“聽/听”本义聆听,例中引申为聆听之所——“厅堂”(后写作“廳/厅”)。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8页第58页词汇二第八,处所引申为动作。北而攻齐,舍于汶上。(墨·非攻中)秉太一者,牢笼天地,镇压山川。(淮·本经训)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汉·董仲舒)“舍”本义馆舍,暂时住所,例中引申为暂时居住。“牢笼”常义圈禁之所,例中引申为圈禁、网罗。“关”常义关口,乃经由之所,例中引申为“经由、经过”。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59页第59页

词汇二第九,动作引申为工具。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挟弹(音但)丸在下,迎而欲弹(音谈)之。(韩诗外传卷十)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淮·原道训)又赎彦回介帻(音责)、犀导及彦回所常乘黄牛。(南史·诸澄)“弹”本义弹射,例中引申为弹射工具“弹弓”。“盖”常义掩盖、遮盖,例中引申为掩盖之物。“导”常义疏导,例中引申为头发疏导工具(似梳)。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0页第60页词汇二第十,工具引申为动作。头蓬不暇梳,饥不及餐。(汉扬雄:长杨赋)以清约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后汉·李恂)门虽设而常关。(晋陶潜:归去来辞)“梳”本义梳子,梳头工具,例中引申为“梳头”。“席”本义坐卧之具,例中引申为“坐卧”。“关/關”本义门闩,关门工具,例中引申为“关门”。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1页第61页

词汇二(2)替换引申两事物含有领属关系,表示其中一事物词表示了另一事物。第一,特征替换本体。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庄·达生)(音离)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子夜歌十五)“委蛇”,弯曲貌,例中引申为“泥鳅”,特征相同。“横”,例中引申为“门闩”,特征相同。特征表现在事物各个方面,如:形状、颜色、衣着、数量、材质、性质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2页第62页词汇二第二,本体替换特征。“绮(音起)”本义为有花纹帛,花纹为其特征,引申为花纹,如“绮井”、“绮窗、“绮霞”等。“素”本义为未经染色帛,本色为其特征,引申为白色、素色,如“素丝”、“素手”、“素月”等。表示颜色词“红”、“绿”、“紫”、“缁”,本义皆为某一颜色帛,后以本体代指颜色。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3页第63页

词汇二第三,部分替换整体。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屈原:离骚)鲛,鱼之长,其皮有珠,今世认为刀剑之口是也。(高诱《淮·说山训》注)军兴日久,民离农畔。(吴志·吴主)“关”本义门闩,门之部分,例中引申为“门”。“口”,入口,刀鞘之部分,例中引申为“刀鞘”。“畔”本义田界,田地之部分,例中引申为“田地”。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4页第64页第四,整体替换部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微子)宋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音础)叶,三年而成。(淮·泰族训)玉匣开鉴影,宝台临净饰。(梁何逊:咏照镜诗)人体有四肢,例中“体”引申为“四肢”。大象有牙,例中“象”引申为“象牙”。古代镜子以小匣为底座,称“镜台”,镜乃其一部,例中“台”引申为“镜”。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5页第65页

词汇二第五,处所替换主人。縣锺而长饮酉。(马王堆汉帛·春秋事语)开门延士,下及白屋。(汉·王莽上)每有疑事,辄以函问(刘)晔。(魏志·刘晔传裴注)“酉”本义酒尊,酒之所居,例中引申为酒,后造专字“酒”。“白屋”,无装饰房屋,平民所居,例中引申为平民。“函”,书信函套,书信所居,例中引申为“书信”。他如:“东宫”引申为太子,“东床”引申为女婿,“西席”引申为塾师,“主席”引申为首脑。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6页第66页词汇二第六,主人替换处所。败坏獂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汉·元帝纪)“寺”,“持”之初文,引申为宦官(如寺人),顾炎武云秦代“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由宦官引申为宦官官衙,后又引申为普通“官衙”,如大理寺、鸿胪寺。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7页第67页

词汇二(3)兼及引申因为省略,一个词同时表示了两个意义。第一,特征兼及本体。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后汉·宦者传序)与君散两钱。(魏志·华佗)“夏”之一义为“大”,常修饰“屋”、“殿”,为其特征,例中兼表“大”和“房屋”两义——后造专字“厦”。“虎”,兵符形貌,例中兼表“虎”和“符”两义。“散”常义“散碎”,药之特征,例中兼表“散碎”和“药”两义(中药称“汤”、“丸”、“膏”,亦属这类)。

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8页第68页

词汇二第二,方式兼及动作。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宋玉:九辩)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之君。(贾谊:过秦论)汉庭使者即复来覆我,我决不触死。(汉·景十三王)“卬”即“仰”字,是“望”方式,例中兼表“仰”、“望”两义。“齿”,并列方式,例中兼表“齿”、“列”两义。“覆”,检验方式,例中兼表“再次”、“检验”两义。古代汉语通论二词汇课件第69页第69页词汇二第三,对象兼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