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探究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1/31文体知识:通讯通讯,是利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反应新闻事件或经典人物一个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一个,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惯用文体。它包含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人和事,但报道内容比消息更详细更系统。2/31文体知识:通讯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特征,除去真实、时效新闻性特征,通讯主要特点有: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含有一定文学色彩,能够描写、抒情、对话,能够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详细地报道人物或事物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普通不展开情节。评论性。通讯可利用夹叙夹议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评论,表露记者感情与倾向。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普通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3/31普通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真实性。(2)报道客观性。(3)较弱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通讯特征概括以下:1.报道详细深入。这是区分于消息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来龙去脉、主要环境,背景做详细描写。2.重视思想意义。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有现实意义题材,还考究主题开掘。3.强调形象说话。不但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4.凸出评论性。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4/31通讯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普通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普通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5/31通讯与消息消息、通讯所报道内容都必须真实,都讲时效性。按记者梁衡说法,一条消息应含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件真实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新鲜;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受众,有传输价值。概括起来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

通讯与消息相异之处于于:从题材上说,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它普通只报道有意义、人们普遍关心事实;从内容上说,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明报道,通讯不但要告诉读者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事情,而且还要将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消息通常要恪守一定格式,按照导语、主体、结尾、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来写,通讯往往依据写作对象不一样而采取灵活多样结构;从表示方式上说,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用描写、议论、抒情,通讯则各种表示方式综和利用;从语言上来说,消息要求简练、明了,通讯则要求生动、形象;从时效性说,消息要争分夺秒,耽搁了时间就丧失了新闻价值。通讯则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同一题材内容,往往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6/31通讯是利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经典人物一个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含有新闻意义事件、经验或经典人物一个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主要文体,它们共同点是都要求含有严格真实性和及时性。不一样之处是:

1。选择不一样,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真实经典材料。

2。表述详略不一样,消息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考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示方式不一样,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基础上,还要利用描写、议论、抒情伎俩。

4。结构不一样,消息有固定结构形式。通讯结构与普通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次序安排结构。7/31通讯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先进入物为主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一样角度反应人物事迹和思想,有写一人一生,为人物全方面立传;有写一个人一个或几个侧向,集中反应人物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经典性生动事件及含有普遍教育作用新闻事件。它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原委,从而表示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又需要处理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依据。经验要写得详细,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应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建设成就为主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印象。

8/31写作

1。选好经典,确立主题。经典是通讯筋骨,主题是通讯灵魂。选好经典,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主要。选择什么样经典呢?要选择那些含有代表性、含有普遍意义、含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问题。确立什么样主题呢?要确立表达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主题,确立反应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主题。

2。写好人物。写好人物是通讯写作主要任务。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把人物写好。写人离不开事,所以,写人必写事、写人物自己所做事实事,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事。写人物还要用人物自己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详细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3。安排好结构。纵式结构,是按时间次序、事物发展次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次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次序、情节展开次序、作者认识事物次序成为行文线索。在采取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改变,防止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一样空间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包括各方面问题。采取空间变换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改变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一样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次序为经,以空间改变为纬,把二者结合起来利用。采取这种形式,要以时空改变组织结构。

9/31【教学目标】1.在掌握消息特点基础上,深入了解通讯和新闻评论特点。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练、富有表现力特点。3.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比较,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作用。【教学重点】1.了解通讯、新闻评论特点和写法,学习课文语言。2.了解通讯写作文学性。【教学难点】1.了解《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特殊描写方式:以德军窘境来表现战争残酷和令人厌恶。2.了解和把握两篇文章比较含蓄观点。10/31背景介绍: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德军集团而进行一次会战。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取得胜利含有重大政治、军事意义。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愈加果断斗争。11/311.读准以下红字音谦逊xùn钳qián弗里茨cí投掷zhì鲍卢斯bào

顿涅茨niè叶甫多吉娅yà俘虏fǔlǔ趋之若鹜wù

虱子shī

端倪nì拯救zhěng

简陋lòu陡然而升dǒu2.解释下面词语端倪:事情眉目。自负:自认为了不起。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事物。鹜,鸭子。力所能及:自己能力所能办到。广为人知:广泛地被人们所知道。12/31研读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攻进斯大林格勒德国部队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2.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呢?请大家试着理一理文章脉络,找出文章结构。(抓关键词语或含有提醒性语句来划分文章层次)第1段—第2段:以德国下士书信开启全文第3段—第8段:概述德国军队被围困事实第9段—第16段:详细描绘德国部队艰难处境第17段:表明观点——法西斯结局只有灭亡13/313.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何显著不一样?为何会有这么大差异?(在篇幅、语言等方面进行思索,理清思绪)(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很短,只针对我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个刚才发生事件进行报道,用概括性语言既准确又简明扼要地向人们传递了我军南渡长江消息,是一篇经典新闻(消息)。本文篇幅较长,比较完整地描述了被困在斯大林格勒德国军队从当年8月份到12月份境况,语言生动、描写细致。14/313.这也是一篇新闻稿,对比《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何显著不一样?为何会有这么大差异?

(在篇幅、语言、体裁方面进行思索)

(2)《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消息,而本文是一篇汇报文学。汇报文学,顾名思义是汇报加文学。汇报,是讲述事实;文学,是利用文学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介于汇报与文学之间文体。汇报文学和通讯较为靠近,只是比通讯更具文学性。15/31语言品味(1)找出文章当中让人以为幽默语句并简明加以分析。(西方幽默与中国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一些荒谬或与现实正常情况反差较大行为举止都能够是幽默表达,注意这些方面)现在,这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野兽了。这位将军是很谦逊:在莫斯科时候,德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而在斯大林格勒,他们则尝到了铁环包围滋味。本文作者很有幽默感,他对曾以猎人自居、沾沾自喜德国下士讽刺,是毫不留情,而对将军讽刺则比较“委婉温和”,说他是“很谦逊”,因为他领教了苏联红军厉害: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尝到了铁环包围滋味。他讽刺是有不一样分寸,显出笔调灵活多变。16/31其它句子:◆“战争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好像打猎一样。我们把俄国人包围起来,并把他们毁灭掉。亲爱爱里莎,这是件多么有趣事!”◆冯·高布兰兹将军并没有把他恐惧告诉弗里茨们,因为弗里茨们并不是他妻子薇泰。◆最近有一个集体农庄女庄员叶甫多吉娅·阿苏奇科娃冲出了被包围地域,她告诉我们:“德国兵吃掉了我猫。”◆饥饿虱子,在咬着饿瘦了弗里茨们。(2)这些趣味十足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什么样特征?(这些句子需要人们脑子拐个弯才能够了解,但普通消息或通讯遣词造句是否也是这么?对比二者之间差异,得出正确答案)增添了文学特征,也就是使文章含有文学性,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片汇报文学。17/31第二课时

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一、研读课文。1.这篇文章是新闻吗?为何?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相比,作者也列出了大量调查来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事实为主,他写作目标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请讨论。(是或不是都有可能成为答案,能够回顾新闻特点,找出相同点,区分不一样点)18/31这篇文章是一篇广义上新闻,即新闻评论。前面两篇文章基本没有议论。后者有个别地方议论,如“为了这神圣一刻,中国人民奋争了一个半世纪”,但它主要目标是叙述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个事实。本篇文章是一篇新闻评论(也称新闻分析),即使也是以写事实为主,不过目标却是在说明自己看法“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调查来事实和整理数据,都是为了作为支撑观点材料。这篇新闻评论,中在讲述调查者认识转变,从认为农民工儿女失学率极高,到认识到其实正相反,农民工即使收入低,不过儿女没有失学,从而表明了“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看法。新闻评论特点:说明道理,分辨是非,直接表示自己态度和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19/312.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真实结果是有差异;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为何这么说?(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调查者最初想法和实际调查结果,对比二者之间巨大差异,自然能够得出答案)明确:因为调查设计和统计出来真实结果反差强烈,调查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调查设计是“民工儿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统计结果是“农民工们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孩子们都在上学”。20/313.作者是怎么叙述这一件事?(先找出作者论点,再列出作者得出这个观点依据以及论据,叙述过程便一目了然)明确:作者首先经过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使农民工收入奇低,不过他们儿女都在上学。居此,作者提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因为:⑴因为家长收入相对较低,1000元以下⑵和普通城市居民相比,教育投资率相对较高所以,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民工“再苦也没有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普通地说,这个结论,揭示了通常舆论所忽略了一面,已经很新了,文章因为有了这么一个结论,基本上已经能够成立了。不过,作为议论文,不能光以基本上成立为满足。议论文所追求是新度和深度结合。有了一点新度,还要往深度里发展。21/31有了一个层次,还要往第二个层次发展。文章提到,在159个孩子中:在民办农民工学校就读者81人在普通学校就读者30人在重点学校就读者5人这第二个层次议论就是问题另外一面:即使都在上学,不过学校档次很不相同。文章强调:“这是此次调查中最为有价值一组数据。”为何最有价值呢?作者就此提出了平等受教育矛盾,不是通常所构想那样只是能否受教育,而是优质教育百分比。这个问题当然是比较新,也完全符合新闻评论要求。22/314.文章评论与议论文是不一样,客观中带有主观感情,试找出一、二加以品味。明确:新闻是客观,是用事实说话,不过,即便是新闻写作也是不能完全排除作者主观情感自然流露,新闻评论更是如此。家庭全部靠我,每个月月收入千元以下,在大城市打工,交通、居住相对较高成本……让我们眼前出现是一个个在烈日和寒风中工作辛勤劳动者,况且他们还要拉家带口,供儿女上学。作者在描述了农民工收入和生活情况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们工作与生活同情,作者没有直接地议论或抒情,而是在叙述中渗透着对他们观感。这种隐蔽地流露出感情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23/31二、探究本篇文章提出“农民儿女都在上学,只是所在学校档次不一样”,这个提法是否全方面?为何?另外,文章题目是否值得商榷?(此问题可开放式讨论,关注我国教育一些现实问题)24/31这个提法是否全方面,还是值得思索。120多份问卷调查范围太小,缺乏足够涵盖面。文章写于年,实际上,到年,农民工儿女入学并不是已经没有问题了,农民工儿女庞大数量与城市小学容量之间矛盾,一直还没有得到处理。其次,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至今还未到达《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在年到达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四要求,与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准还有相当差距,这就注定了农民工儿女入学问题在短期内自然不可能彻底处理。在数量还未处理时候提出入校质量问题,是不是脱离现实?是不是有掩盖矛盾、唱高调之嫌?25/31另外,本文标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意思不明确。“没有苦孩子”,有两种可能解释,一个是:没有受苦孩子,这显然与本文原意不合。另一个可能解释,是“没有苦(了)孩子”,在缺乏上下文情况下,前面一个解释可能占据优势。但读完了全文,有了详细语境,尤其是有了和它对应“再穷不能穷教育”相联络,才知道作者意思是后者。这无疑是本文一个缺点。26/31鉴赏·评论

报人邵飘萍

【教学目标】1.了解邵飘萍作为新闻界奠基人突出贡献,学习他那种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精神。2.体会本文以新闻笔法写人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作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邵飘萍对新闻事业贡献和执着追求正义精神。难点:了解新闻从业人员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27/31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以笔为匕首和反动派战斗,今天我们再走进一位一样是以笔为旗战士,冯玉祥曾称赞他:“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他就是素有“新闻全才”之称新闻界巨擘——邵飘萍。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以后不得不亡命东瀛。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洞察力经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讲话、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应民众呼声。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频频发表揭露政府腐败言论。“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报道和犀利言论,揭露政治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所以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