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云岗石窟(山西大同(平城))看图说话:这两尊佛像在格调上有何差异?云冈石窟:较多表达了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佛像高鼻深目,表情凝重,表达了西域人特征。龙门石窟:佛像肃目慈爱,衣纹飘动流畅,更多表达了中原文化风采,表达了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特点。1/26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办法课标要求:归纳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2/26

整体上讲,我们能够把孝文帝改革分成两个阶段。你知道这两个阶段是怎么划分么?结合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危机和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改革应把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问题探究:后期:孝文帝亲政后改革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落后鲜卑族落后3/26

冯太后是怎样加强制度建设?取得了什么效果?制订官吏俸禄制,整理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置三长制颁行租调制冯太后改革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4/26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取得财物人口。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实物就能够肆意搜刮百姓,激化阶级矛盾。⑶贪污成风。内容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⑵惩治贪污。俸禄制

冯太后为何要推行官员俸禄制?取得了什么效果?原因效果北魏吏治有所好转,为后续改革创造有利条件。5/26均田制阅读书本回答:1、什么是“均田制”?政府把国家控制土地(大量无主荒地)按照一定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假如你是北魏一个农民,你全家能够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全部?有何作用?其实质是什么?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露田男:40亩女:20亩禁桑田男:20亩国家全部农民全部实质: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作用:提升农民生产主动性,推进北方经济发展缓解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6/26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编户;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均田制下农民对于封建国家有哪些义务呢?缴纳赋税、徭役、兵役北魏政府为确保赋役征收,又设置了什么制度?有何作用?三长制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强化了对地方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内容作用内容作用7/26

冯太后是怎样加强制度建设?取得了什么效果?问题探究:制订官吏俸禄制,整理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置三长制颁行租调制冯太后改革侧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组成北魏政权经济基础—确保了均田制推行彼此影响,相互作用8/26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探究:孝文帝是怎样推进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办法?1、设巧计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侧重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9/26迁都洛阳讨论:为何孝文帝要把都城迁到洛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洛阳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农业发达;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不利改革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军事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利于控制中原迁都原因迁都目标:便于学习汉文化,加强对中原统治。10/26:“平城草木丰盛,牛羊成群,气候不冷不热,而洛阳夏季酷热难耐,为何要迁到洛阳去呢?”:“我是个大奴隶主,在平城有豪华宅院,大量地产,还有众多奴隶,生活很好,不能迁都。”:“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平城是祖宗定下来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历史再现:反正确声音出谋划策: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势力,请你提议一下孝文帝,有什么高明伎俩可到达顺利迁都目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11/26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规划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迁都,确保了改革深入,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深入学习汉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深入发展。讨论:孝文帝迁都“设巧计”,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示:改革不但要符合时代发展时尚,还要考究策略12/26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13/2614/26史学新观点摆脱母权阴影说

孝文帝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能,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敬,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陪同太后、忠于太后。他真愿意葬入陪陵吗?真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阴影中吗?尤其是平城是鲜卑贵族老窝,长久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组成极大威胁。北魏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孝文帝为摆脱母权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迁都。15/26阅读以下材料:(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请回答:崔鉴对陆睿不满反应出当初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办法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衣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汉化办法。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16/26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凡迁到洛阳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原有风俗习惯,深入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主动接收汉文化。(1)促进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可,加紧了民族融合(2)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3)推进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作用:办法:特点弊端?17/26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理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稳定侧重点经过制度建设缓解社会矛盾全方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18/26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办法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俸禄制D.三长制D

练一练19/26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该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根本目标是(

)A.处理平城粮食供给困难B.革除妨碍改革保守势力C.预防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域统治解析:“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根本目标是加强对中原地域统治。答案:D20/263.以下与北魏均田制相关说法,正确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无主土地归农民全部C.将地主多占土地分配给农民D.取得土地农民负担租调和徭役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负担一定徭役和兵役。答案:D21/264.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产生此效果改革办法是(

)A.实施官吏考评制B.实施俸禄制C.实施宗主督护制D.实施三长制解析:北魏改革实施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编户,它实施既可使征收租调有依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隐匿户口。刚好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答案:D22/265.下表是孝文帝改革一项办法,该项办法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毁灭了鲜卑陋习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历史作用。该项办法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答案:A23/266.以下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不正确是()①政府把地主多占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完全全部权③均田制使农民取得了一定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⑤均田制处理了土地吞并问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C24/261.学习本课内容要从“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两个角度剖析孝文帝改革主要办法。2.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关键,也是后期改革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结果和深入推行深层次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防止地留下后遗症。孝文帝移风易俗,消除了鲜卑族与汉族差距,鲜卑族逐步融入汉族,这是历史进步而不是倒退。3.学习本课内容还要注意把土地问题、移风易俗问题与其它改革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识。25/26

材料一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材料二

延兴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延兴三年,七月“蠕蠕寇敦煌”,十月“蠕蠕犯边”;五年七月,蠕蠕再次“寇敦煌”

.

材料三“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