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_第1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_第2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_第3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_第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新人教版必修1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1/83【知识大展台】

2/83【助记小窍门】【了解记忆】1.从两方面把握我国分配制度:一是明确我国分配制度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二是明确我国实施这一分配制度原因,包含根本原因、决定原因和现实意义。2.把握一个重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要求。

3/83【比较记忆】1.比较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标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性质分配方式。××4/832.区分首次分配与再分配国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力度,属于首次分配领域改革。提升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实现首次分配领域分配公平。×√5/833.比较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相互矛盾,要公平就要牺牲效率。公平与效率二者含有一致性。×√6/83【图解记忆】

7/83关键考点一我国分配制度1.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1)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2)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全部制决定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各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8/832.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标准。(2)按劳分配五点内容: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如农村承包土地所得必要扣除如成本、企业留成、上缴财政部分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不是社会总财富分配依据劳动(质、量)。不是各生产要素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非平均主义9/83(3)按劳分配决定原因: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包含: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性质和特点10/83(4)按劳分配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供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②是对剥削制度根本否定,是毁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主要条件,表达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社会地位。(5)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因: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11/833.各种分配方式并存(1)内容: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制度。12/83(2)原因: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情况,决定必定存在各种分配方式直接原因各种全部制经济并存全部制结构决定各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主要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全部权存在合理性、正当性确实认,表示了国家对公民权利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进经济发展13/83【知识拓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种类及对应形式种类对应形式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红利、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等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员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贡献取得收入14/83种类对应形式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租金和转让金15/83【重点突破】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关系比较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区别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广泛存在于包含公有制经济在内各种全部制经济中表示关系劳动者是主人,劳动者平等、互助、合作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地位我国分配制度主体分配制度主要组成联系坚持二者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现实经济情况决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16/83分配方式中把握两个不等于(1)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①劳动收入是指劳动者凭借劳动所取得收入,不论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只要是凭借劳动所取得收入都叫劳动收入。17/83②按劳分配收入仅指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凭借劳动所取得收入。详细关系见下列图:所以,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并不一定就是按劳分配收入。18/83(2)工资收入≠按劳分配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不都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工资收入要看全部制性质,在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分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图示以下:19/83【考题体验】1.(·南京模拟)农民王某把自己3亩集体承包地转租,每年得到900元租费;张某承包了村中土地20亩,每年经营收入超出10万元。王某和张某收入分别属于()A.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土地要素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D.按资本要素和按管理要素分配20/83【解析】选A。本题考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王某将土地转租所取得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张某承包集体土地所取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21/832.(·合肥模拟)下表为安徽省某国有企业员工年上六个月收入(单位:元)一览:工资收入奖金收入财产性收入租金收入信息红利收入30000100005110510022/83从表中能够得知该员工收入中()A.按劳分配收入是30000元B.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10210元C.劳动收入是15110元D.非劳动收入是20210元【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配方式。国有企业员工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A、C错误;租金、信息红利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非劳动收入,B正确,D错误。23/83【加固训练】1.(·南京模拟)年某村民承包了20亩地,在教授技术指导下科学种植,取得收入8万元;利用农闲时间到某民营企业打工,取得收入2万元;另外,经过储蓄存款取得利息收入1000元。该村民收入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共()A.8万元 B.2.1万元 C.2万元 D.1000元【解析】选B。承包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到民营企业打工、利息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故B正确。A、C、D皆不正确,不选。24/832.(·南昌模拟)甲、乙、丙、丁四人,甲是某国有控股企业总工程师,并有一项技术专利卖给该企业;乙是一日本在中国独资企业职员;丙是某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丁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工作一年后,以下对四人收入说法正确是()A.甲和乙收入是按劳分配B.丙和丁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C.甲和丁收入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D.乙和丙收入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5/83【解析】选C。题中四人,甲在国有企业所发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出售专利技术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股份合作制企业属于集体经济一个新形式,故丁工资为按劳分配,持股所获收益为按生产要素分配,C正确。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丙是个体经营所得,A、B、D分析皆不正确。26/83【迁移应用】经典素材:“大锅饭”“大锅饭”是对分配领域存在平均主义现象一个形象比喻和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我国人民经济实施吃“大锅饭”,造成有些人拼命干,却得不到多大好处,有些人好吃懒做,还能得到那么多。所以造成了生产主动性不高,经济落后。打破“大锅饭”,推行经济生产责任制,实施按劳付酬,是我国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起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声。27/83思维导向:打破“大锅饭”表达了什么经济生活道理?提醒:打破“大锅饭”强调是在分配方面要反对平均主义。生产决定分配,同时分配对生产起反作用。只有实施合理分配方式才能促进生产发展。28/83关键考点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1)内涵: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社会组员之间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确保人们基本生活需要。(2)决定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表达。29/83(3)要求: 制度确保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举措一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时、劳动酬劳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同时举措二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30/83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物质前提、基础,不然会造成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升经济效率确保: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升经济效率主动性矛盾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一样方面31/83(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宏观上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升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微观上既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预防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贡献精神32/83【知识拓展】首次分配与再分配首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首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三部分:国家经过税收等形式占有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税后利润,形成企业收入;个人劳动酬劳,形成个人收入。再分配是指在首次分配基础上,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再次分配。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进行必要宏观管理和收入调整,如国家个税调整、支农补助等。33/83首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经过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再分配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公平,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34/83【重点突破】1.收入分配对效率、公平影响(1)对效率影响:①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主要步骤,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②假如分配方式有利于调感人们主动性,就会提升效率,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妨碍生产发展。35/83(2)对公平影响: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不一样社会组员对生产要素拥有情况不一样,劳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必定引发收入分配上差异,从而造成社会组员之间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②假如这种差距和差异深入扩大,将会因收入差距过于悬殊而造成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不公平,挫伤劳动者主动性,妨碍经济效率提升。36/832.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两大举措(1)了解提升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时”意义:我国当前分配领域存在主要问题就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过低、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比重过低,居民收入增加与经济发展不一样时,劳动酬劳与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不一样时,这制约了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影响了人们劳动主动性,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提升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时”,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实现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37/83(2)把握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详细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整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伎俩再分配调整机制,着力处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正当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整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38/833.归纳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意义(1)效率是公平物质前提,公平是提升效率确保。收入分配公平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主动性,推进生产力发展,提升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2)收入分配公平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3)收入分配公平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镇之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4)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方面协调可连续、统筹兼顾要求。39/83【考题体验】3.(·江苏单科)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正确平均主义和绝对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伴随收入差距扩大而改变情况。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改变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含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升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有利于保持较高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0/83【解析】选D。分析图可知,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呈正方向改变,故①错误;②表述符合图意,应选;③说法片面,忽略了拐点之后改变情况,故不选;④表述准确,“一定程度内”就是指拐点之前,符合图意。故选D。41/834.(·海南单科)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29元,二者之比为3.13∶1。为深入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可采取再分配办法有()①提升农产品补助标准②提升进城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③增加对农民专题贷款④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水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83【解析】选B。再分配是经过国家财政实现,②属于在企业中首次分配,不符合题意;③属于国家支持生产办法,不是分配,不符合题意。①④是国家经过财政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办法,符合题意,故选B项。43/83【加固训练】3.(·天津文综)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这一目标提出,表达了“居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时”标准,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加好生活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根本办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4/83【解析】选A。实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是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之一,③符合题意;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既要把“蛋糕”做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把“蛋糕”分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①②符合题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根本办法,④观点错误。故选A项。45/834.(·江苏单科)如图所表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办法是()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③提升首次分配中劳动酬劳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供给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6/83【解析】选B。本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办法。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实际上就是要降低低收入人数,增加中等收入人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增加首次分配中劳动酬劳有利于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②③应选。①错在“各阶层收入”上。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与“橄榄型”社会建设没相关系,④不选。47/83【迁移应用】经典素材: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实现以人民幸福为价值取向“中国梦”,必须加强经济建设,扎实人民幸福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人民群众只有丰衣足食才谈得上幸福。必须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使“蛋糕”变得越来越大。有了更大“蛋糕”,人民幸福生活才有更加好物质保障。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分好蛋糕,分配问题是影响人民幸福感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等反应国民收入差距程度指标将直接影响不一样社会群体幸福水平,消除不合理收入差距是确保人民幸福主要伎俩。48/83思维导向: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表达了经济生活什么道理?提醒:表达了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升效率,又要促进公平。49/83【素材链接】分粥故事一位叫阿克顿(1834~1902)英国历史学家讲过一个分粥故事。有七个人组成小团体,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他们没有凶险祸患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方式,经过制订制度来处理天天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容器。这里有几个不一样分配方法:50/83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觉,结果总是主持分粥人碗里粥最多最好。结论:权力会造成腐败,绝对权力造成绝对腐败。二、大家轮番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么等于认可了个人为自己分粥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机会。即使看起来平等了,不过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下,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方法造成了资源浪费。51/83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人主持分粥。但很快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人多分。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但因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完时,粥早就凉了。五、每个人轮番值日分粥,不过分粥那个人要最终一个领粥。令人惊奇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人都认识到,假如七只碗里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52/83启示:一样是七个人,不一样分配制度,就会有不一样结果。所以一个社会或企业处理混乱问题,必须制订这么一个公平、合理制度。53/83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考情考向】54/83【热点点击】

材料一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0.473基尼系数也不是很低,我们还是要正视这个问题,深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更加好更加快地提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合理地规范正当收入,果断打击非法收入。55/83材料二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发展结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紧社会事业改革,并就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作了主要叙述。材料三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对部分过高收入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格实施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逐步缩小行业工资收入差距。56/83【命题角度】1.结合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分析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事实。提醒:(1)伴随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首先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另首先,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差距过大问题,防止出现两极分化。57/83(2)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全部者能得到更多收入;效率标准把调动主动性、提升效率放在主要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3)社会主义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办法防止出现严重两极分化,也要防止掉进“中等收入陷阱”。58/83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发展结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怎样实现这一要求?提醒: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同时、劳动酬劳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同时,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提升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比重;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59/83【热点专练】1.当前收入差距较大、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八大汇报强调,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首次分配机制”。对此了解正确是()A.表明国家在首次分配领域愈加重视效率提升B.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要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C.这说明在首次分配领域也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D.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应限制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60/83【解析】选C。在当前首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A错误;我国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D错误。完善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首次分配机制,说明要提升效率,也要实现公平、缩小差距,C正确。61/832.当前广东省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如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和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比重仍呈下降趋势等。请为广东省制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详细化提议。【解析】本题考查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首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提出提议。注意是“详细化提议”,即详细办法,不能仅仅是泛泛而谈。62/83答案:(1)在首次分配领域,为提升居民收入,应该:逐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员工资正常增加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2)在再分配领域:加紧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伎俩再分配调整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正当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整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63/83考点一我国分配制度1.(·蚌埠模拟)6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经历了“单一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各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变迁。促成这一变迁根本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停深化B.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不停完善C.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和发展D.我国生产力不停发展64/83【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改变。促成这一变迁根本原因是我国生产力不停发展,故D正确。65/832.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结果入股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主动性,企业效益不停提升。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调整有利于推进生产力发展③科技人员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价值④科技人员收入取决于科技结果使用价值A.②③B.①③C.①④D.③④66/83【解析】选A。本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故排除①。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某方面需求属性,科技人员收入取决于科技结果可分配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故④错。经过科技入股,推进企业效益增加,可见②③正确。67/833.(·南京模拟)年10月10日,国债预发行交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从当日市场表现来看,国债预发行价格走势较为平稳,买卖价差基本维持在1个基点以内。对居民买卖国债获益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是()A.它是提升居民收入主要路径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主要方式C.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收入分配方式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分配方式68/83【解析】选C。买卖国债获益属于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收入分配方式,C正确。提升居民收入主要路径应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A错误;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主要方式,B错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实施按劳分配,D错误。69/83【加固训练】居民投资债券取得收入属于()①按劳分配取得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收入③正当劳动收入④正当非劳动收入⑤财产性收入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70/83【解析】选D。投资债券属于按资本要素取得收入,②正确;购置债券是一个投资,取得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居民购置债券投资是正当,④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投资债券属于财产性收入,是公民拥有动产或不动产投资取得收入,⑤正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方式,①与题意不符。该题选D。71/834.如今,国内许多大企业纷纷效仿国际大企业,不惜重金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以迎接日益激烈竞争。这些管理人员收入属于()A.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解析】选A。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加分配。依据题意,这些管理人员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A正确,B、C、D皆与题意不符。72/83【加固训练】小明父亲是个体户,妈妈在该市工商银行当营业员,爷爷奶奶在农村种责任田,叔叔是某民营企业高管,年薪20万。材料中小明父亲、妈妈、爷爷奶奶、叔叔取得收入对应分配方式分别是()A.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结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B.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D.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73/83【解析】选D。小明父亲是个体户,其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他妈妈是工商银行营业员,工商银行属于国有控股银行,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是按劳分配;他爷爷奶奶种责任田,是集体土地上经营所得,属按劳分配;他叔叔是民营企业高管,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所得。由此能够判断,D全部正确。74/83考点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5.(·乌鲁木齐模拟)《论语》指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这一观点在今天仍含有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以下举措与这一观点中合理性相符是()①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②提升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比重③实施宽松货币政策④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