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几个特殊句式第1页考纲要求:

了解与当代汉语不一样句式。高考题型:句子翻译

第2页古代汉语和当代汉语句法大致相同,因为语言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当代汉语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能力。从历年高考情况来看,需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另外还有固定句式。。第3页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句子。文言中经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有以下几个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第4页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第5页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第6页被动句常见有以下几个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小结第7页“见”有一个特殊使用方法和表被动“见”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翻译以下句子:真挚地请讨教诲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嘲笑我。第8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倒装句当代汉语句子成份次序,普通为

(定)中心词“主─[状]─谓─(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份次序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份次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倒装形式:第9页翻译以下句子,找出它们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

“何操”

“操何”

“安在”“在安”“何为”“为何”句子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第10页翻译以下句子,找出它们特点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未之闻”“未闻之”句子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宾语,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第11页宾语前置句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以下句子,找出它们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兄嫂是依。

第12页1、何以战?

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宾语前置。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何以”“以何”“谁与”“与谁”2、微斯人,吾谁与归?“东向”“向东”第13页宾语前置句小结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之”“是”只是宾语前置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前面。动词能够带宾语,介词也能够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个情况。第14页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状语常置于谓语之后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状语后置句当代汉语古代汉语第15页1、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2、请其矢,盛以锦囊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申之以孝悌之义格式一:动+(以+宾语)第16页①能谤讥于市朝②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③生乎吾前格式二: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第17页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得复见将军于此格式三:形+(于+宾语)第18页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定语普通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能够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第19页定语后置基本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20页3、主谓倒装这种情况极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经常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这种改变语序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第21页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8分)

链接高考译文:(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假如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祸患?(3)听到同类之间相互残害却置若罔闻,(这)莫非是先人后己君子之道吗?

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第22页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8分)

链接高考译文:莫非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生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第23页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份现象,是古今共有,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当代汉语中普通不能省略句子成份,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省略句第24页(一)省略主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第三人称代词普通不独立作句子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词语又罗嗦,这么省略主语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依据详细情况把省略成份补出来。主语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第25页1.承前省(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第26页2.蒙后省(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第27页3.对话省(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第28页(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主要部分,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省略谓语情况还是比较少,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现象,尤其是并列句子,假如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一样动词就能够省略。有时省略谓语需要依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表示。①军中无认为乐,请以剑舞(为乐)。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29页(三)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宾语是比较普遍,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第30页(四)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当代汉语兼语普通不能省略,文言里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第31页(五)省略介词古文中经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经常被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第32页四、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第33页判断句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包括事物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必定或否定)。第34页请判断:以下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过去藉著他人帮助才有今天结果,现在却反过来进攻他,是不符合仁德。)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第35页判断句:2、3、4、6、8、9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注意标志第36页惯用判断句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也。”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第37页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第38页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第39页5、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刘豫州王室之胄。第40页

判断句是对事物性质、情况、事物之间关系作出必定或否定判断句子。文言中惯用以下几个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经典文言判断形式。分三种情形: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单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即”“乃”“则”“皆”“耳”等副词表示必定判断。第41页

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判断。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经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第42页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普通有固定翻译模式,掌握它们有利于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常见固定句式有:

1、表疑问

2、表反问

3、表感叹

4、表揣度第43页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依据什么……?凭什么……?)

比如:王曰:“何以知之?”B、何所……?(所……是什么?)

比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奈何……?(……怎么办?……为何?)

比如: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比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44页E、孰与……?(与……相比,哪个……?)

比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F、安……乎?(怎么……呢?)

比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G、何为……?(为何……?)

比如:君何为生我家?H、……何如哉?(……该是怎样呢?)

比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第45页(2)表示反问:1、如之何……?(怎么能……呢?)

比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2、岂(其)……哉(乎,耶、欤)?(莫非……吗?)

比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3、安……哉(乎)?(哪里……呢?)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不亦……乎?(不是……吗?)

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非……欤?(……不是……吗?)

比如:子非三闾大夫欤?第46页6、宁……耶?(哪里……呢?)

比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7、顾……哉?(莫非……吗?)

比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哉(耶)?(莫非……吗?)

比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第47页(3)表示感叹: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比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C、惟……耳!(只是……罢了!)

比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D、一何……(多么……啊!)

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E、亦……哉!(也真是……啊!)

比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鸣呼,亦盛矣哉!第48页(4)表揣度:1、无乃……乎(耶)?(恐怕……吧?)比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得无……乎(耶)?(该不是……吗?比如:若辈得无若贫乎?3、其……乎(欤)?(大约……吧?)(兼表反问)比如: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4、……庶几……欤?(……或许……吧?)比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第49页牛刀小试第50页示例:以下各句中“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一项是(3分)(

)(年广东高考第七题)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答案:B。A、动词,到;B、“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代词,他;D、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第51页1以下句子中,与其它句式不一样一项:()A、豫州今欲何至?B、童子何知?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E、不然,籍何以至此?F、项王曰:客何为者?C慧眼识珠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第52页

介词宾语提前:在当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个倒置现象。比如: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第53页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