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_第1页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_第2页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_第3页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_第4页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北方地区的范围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却占了近40%。细分亚区有:秦岭地区、黄淮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北方地区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气候地带性分异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小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下,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八九月份。温度在温度上黄淮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5℃,7月份平均气温为26~28℃,1月份平均气温为0℃;京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12℃,7月份平均气温同在26~28℃,而1月份平均气温为-4~-5℃;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4℃,1月份平均气温在-8~-28℃之间。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南北相差10~16℃,表现为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因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北方地区气候偏大陆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北方地区绝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至南的秦岭淮河一线是800mm等降水线分界,至北的大兴安林、张家口、兰州一线是400mm等降水线分界。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降水量:济南713.7mm、郑州

689.2mm、

西安558.0mm、

兰州267.0mm。这四个城市都处在暖温带,排除其他因素,单论从沿海到内陆的距海远近距离的因素来说,表现为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植被地带性分异自秦岭地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含青冈栎等常绿阔叶的落叶林(麻栎、白栎、栓皮栎等)为主要种群,当中的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但现在的植被中,人为影响,已经不存在原生林。在次生林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在黄淮地区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辽东栎、槲栎等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林组成地带性森林植被。而针叶林以油松、赤松为主。本地区的原生林也不复存在,次生林中以栎林,马尾松为主。在东北地区大兴安岭、长白山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伴有暖温带的落叶林,也兼有寒温带的针叶林,在此是个过渡地带,阔叶林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等,针叶林有红松、水杉等。由于原始森林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等次生林。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的配合状态。自秦岭地区到黄淮地区再到东北地区,温度在递减,植被呈带状分布。从南往北的不同植被,体现出了水平地带性的植被分异。土壤地带性分异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在秦岭地区黄棕壤为主体土壤,黄棕壤兼具黄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微酸性,其肥力一般,比红壤系列略肥。在华北地区主要为棕壤和褐土,山区为棕壤,自然落叶枯枝成为其肥力的主要来源,平原则为褐土,千万年来人类的耕作改善了原本的母质,具有较高的肥力。在东北地区主要为黑土和黑钙土,在千百年来的积累作用形成深厚的腐殖层,其肥力是众多类型土壤中较优良的。自南往北的不同土壤类型,反映出不同的土壤地域分异现象,自南往北,水热配合条件越差,微生物等活跃性有所下降,对于枯枝烂叶、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的分解速度下降。而植物的生长活力比南方的较弱,生长需求较少,再加上淋溶作用较弱,所以腐殖质等多数留在土壤中,表现为土壤肥力较高。动物地带性分异在华北地区,生活着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在该区域气候条件较好,食物较为丰富,动物种类多样。林栖动物较为丰富,兽类中有狍、野猪、梅花鹿、黄鼬、黑熊。沼泽地区则主要为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华北山林地区优势的动物群大致与东北温带林区种相似,但典型森林啮齿类红背、棕背已罕见,并出现了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本地区农田动物有小家鼠、黑线姬鼠和背纹仓鼠等形成优势。在东北最北部,有着寒温带针叶林动物。属于寒温带“泰加林”地带,森林茂密。冬季寒冷且长,夏季暖和但短,湿润。地势起伏较小,林中隐敝条件好,但食物单一,阔叶树枝叶及林下草木和地衣等是动物食物的主要来源。动物组成较简单,如兽类中以有蹄类较多,鹿类,野猪为其中优势;食肉类中东北虎、鼬类、棕熊、狐等较普遍。北方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干湿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湿度逐渐降低,干度越来越大。同时植被也因干湿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乔木--灌木--草原(草甸)--荒漠的变化。在区域内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区。湿润区在东北长白山主体及以东地区、小兴安岭以东、以北的地区。因其气温低,蒸发弱,而水分充足,所以成为了我过北方的一块湿润区;半湿润区范围大致沿大兴安岭南段、燕山、太行山、渭河谷地北端再到兰州附近和秦岭淮河形成的一片区域。在这里降水较少,而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形成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在北方地区面积相对较少,主要为太行山、大兴安岭的雨影区,山地阻挡降水少,而蒸发却也同样旺盛,水分条件差,故形成半干旱地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雾灵山的植被为例)雾灵山海拔2116.2M,水热条件显著,植物垂直带谱发育齐全。农田果林带分布在900M以下为基带,但由于人为开发,所以这一原始基带被破坏,成为人工植物群落,在土层深厚的坡梁或沟谷,都被开辟为果园或农田,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果树有:苹果、京白梨等,在荒坡有发育灌草丛,有:酸枣、荆条、胡枝子、铁杆蒿等。土壤为褐土。油松栎类林带在云雾线以下,光照充足。阳坡900—1100M,阴坡900—940M,阴坡森林发育良好,油松与栎林混生。其中绝大部分是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具有二重结构下层灌木有胡枝子、映山红等,草木有独活、玉竹、胡柴等。阳坡水分条件较差,林层发育较差灌木丛呈斑状镶嵌分布,灌木有:荆条、酸枣等。土壤为褐土或淋溶褐土。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940—1720M,介于油松林带和针叶林或山顶草甸之间。这一带谱厚,阴阳坡主要为栎类林。建群种为蒙古栎,辽东栎等。阴坡水分好的地方及沟谷主要为杂木林,建群种不明显。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