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业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业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业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业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作业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作业一、单选题1.《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第三世界兴起C.欧洲联盟的成立 D.苏联解体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也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3.赫鲁晓夫在1962年召开的苏共中央十一月全会上指出:“利润问题作为企业活动效果的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不计算利润就不能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它对全民基金作出了什么贡献。”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 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 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4.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

)A.波兰 B.匈牙利 C.保加利亚 D.民主德国5.《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 B.“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C.西方国家数量增加 D.资本主义阵营瓦解6.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A.十一届一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7.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军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区。这种经济态势A.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加剧美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C.反映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 D.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8.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的柱状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优势B.赫鲁晓夫推行农业改革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作用9.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到,“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 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10.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1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大发展C.极力维护计划经济模式 D.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12.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A.重视经济利益刺激 B.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的协调发展13.1960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结束了斯大林模式B.苏联农业政策调整C.玉米种植面积扩大D.苏共“二十大”召开14.苏联从成立到解体共存在了A.68年 B.69年 C.74年 D.75年15.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和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A.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C.苏联在社会生活等领域落后于美国 D.苏联难以抵挡美国的渗透面临解体16.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二、材料分析题17.政策·需求·发展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注意:仿照已给答题示例(答题纸所载表格中),作答材料二

我国钢产量1986年达到5205万吨,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当年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2008年唐钢集团、邯钢集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河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2012年河钢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第269位,以钢铁为主业,横跨钢铁、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四大板块,拥有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8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多个钢材品种替代进口,在册员工14万余人。2018年,中国钢产量为92800万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日本11043万吨,美国为8670万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8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业的成就,及其发展的主要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三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农业政策调整失败的教训。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根据材料,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四个国家钢产量总体发展趋势相关的因素。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战后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变化(年均%)

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投资额社会劳动生产率1951~195511.413.14.112.09.61956~19609.110.45.713.07.41961~19655.78.62.36.23.91966~19707.88.53.97.36.81971~19755.77.42.56.74.51976~19804.34.41.73.73.31981~19853.23.61.03.72.71986~19901.82.60.50.32.01990-4.0-1.2-2.3-19.0-3.0——王金存《苏联剧变深层原因初探》从表中选取一个或多个经济指标,对战后苏联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划分依据。(要求:历史分期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D正确;ABC均属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排除。故选D。2.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2年到1964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农业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有了显著提高,但整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表述不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D【详解】依据材料“利润问题作为企业活动效果的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可知赫鲁晓夫肯定了利润在经济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这说明赫鲁晓夫积极利用经济手段去调动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肯定了利润的作用,并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强调利润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赫鲁晓夫只利用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进行改革,而未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根据材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民主德国,D项正确;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5.B【详解】从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到:1988年到1993年之间,“自由世界”等意识形态比较浓厚的词语使用次数减少,而“西方”这样的比较中性的词语使用次数增多,其主要原因1991年“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6.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B项正确;十一届一中全会重新选举了党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C项;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D项。故选B。7.D【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苏联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过于单一,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直接影响苏联的经济状况,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彻底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出口石油,进口粮食和食品,不能体现美苏争夺石油资源;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和低级化,不是苏联占据优势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明显,A项不符合史实;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到了80年代,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9.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之一是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指导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是对斯大林经济弊端的突破,D项正确。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C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10.A【详解】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符合题意;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故C错误;D中任何效果说法绝对,排除。11.D【详解】据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宁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承认货币关系的作用,但反对市场主导国家经济,说明苏联政府试图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展市场关系,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故选D项;据材料“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齐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国家不可能放弃计划经济,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非完全支持,排除B项;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但也认识到市场到作用并加以改革,排除C项。12.A【详解】据“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题干工人、职员、农民收入,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不是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农业改革,没有体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1960年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一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选项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选项A正确;玉米面积种植扩大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而非原因,选项C排除;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14.B【详解】苏联成立于1922年,解体于1991年,共存在了69年,B正确;A、C和D数字不符合题意,排除。15.A【详解】根据材料“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和电视卫星”属于文化现象,由材料“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体现文化的影响力巨大,故是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的对比,C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86年,苏联面临解体是在1989年八一九事件后。D项错误。故选A。16.B【详解】据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不符,A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1997年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与材料不符,D错误。17.(1)趋势原因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中国快速增长。重视发展重工业。(2)成就:钢铁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企业规模巨大;科技研发成果多,钢材品种结构改善,高附加值品种大增(利润率增加)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替代进口产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整体加快,(市场)需求大增、劳动力市场充足、科研技术水平提高投资大幅增加。【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在70年代因为勃涅日列夫改革放缓而慢了下来;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2)成就:依据材料“我国钢产量1986年达到5205万吨……7年保持世界第一”来看,我国钢产量快速增长,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依据材料“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来看,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巨大,具有较多的科技研发成果,而且钢材品种结构改善,高附加值品种大增,依据材料“拥有8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多个钢材品种替代进口”来看,我国钢铁企业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替代进口产品;原因: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18.(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等信息可知,列宁的经济思想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根据材料三“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允许农民终身占有和继承土地,鼓励农户独立经营。但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农业政策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注重工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19.(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2)因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详解】(1)趋势:美国:从数据可以看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从60年代的数据4116开始,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从2733-14800可以看出其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从数据61-3712可以看出快速增长。(2)因素:美国:可结合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概括得出,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而70年代发展下降则是受滞胀影响。日本:结合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可得出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从中国的一五计划可得出重视发展重工业。20.示例示例1分期:第一阶段,1951—1960;第二阶段,1961—1985;第三阶段,1986—1990。说明:本分期以苏联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变化为依据。第一阶段,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长期落后等问题,赫鲁晓夫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等举措,推进农业发展,50年代后期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