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选择题1.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商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古埃及商人2.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5.古代商业信贷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表述,可信的是()A.两河流域的商人、贵族、国王都经营放贷业务B.古埃及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程序C.古希腊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包括免息借贷D.中国明朝时期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7.唐朝的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A.交通行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商业信贷体系发展D.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8.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9.考古人员在汉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西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D.西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10.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代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1.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充足C.白银资源丰富 D.战乱后经济萧条12.契约是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重要凭证。关于契约制度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B.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的希腊人使用契约C.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或者证人签名D.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契约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阔的沿线上焕发着光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14.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古代的商业贸易一、选择题1.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商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古埃及商人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商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商人将中国古代发明和物产传播到欧洲,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答案:B2.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脱离了”说法错误,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且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何,排除D项。答案:A3.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题中图片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B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结合题意“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5.古代商业信贷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表述,可信的是()A.两河流域的商人、贵族、国王都经营放贷业务B.古埃及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程序C.古希腊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包括免息借贷D.中国明朝时期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解析:两河流域的商人、神庙、宫廷都经营放贷业务,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因此A、C两项错误;清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因此D项错误。答案:B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形态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答案:B7.唐朝的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A.交通行业发展迅速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商业信贷体系发展D.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解析:由材料从“‘飞钱’等金融元素”发展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变化得知是信用体系的变化,由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可以得知是在商业领域,因而这一变化是商业信贷体系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交通发展迅速的产物,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和题干并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和商品经济发展及信贷体系无关,排除D项。答案:C8.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西周商业规范发展的情况,未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答案:B9.考古人员在汉代长安城西市遗址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西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D.西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解析:依据材料“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俑”来看,西市手工业比较发达,并且规模较大,故答案为C项。材料体现了西市手工业规模比较大,但未反映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的市属于政府划定的市场,而非民间集市,民间集市是草市,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府对西市的严格管理,D项排除。答案:C10.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代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波斯锦”输入中国,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代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文化交流互动的加深,故D项正确。答案:D11.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充足C.白银资源丰富 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能够出现成都铁钱监停止铸钱,但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的情形。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项。答案:A12.契约是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重要凭证。关于契约制度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B.公元前2600年两河流域的希腊人使用契约C.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或者证人签名D.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契约解析: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表述正确,故选A项;希腊不处于两河流域,故B项错误;两河流域的契约需要双方盖章及证人签名,故C项错误;中国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故D项错误。答案:A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阔的沿线上焕发着光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答案:(1)原因:唐朝西部疆域广阔,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等。(2)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等等。14.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