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1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2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3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4页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农村儿童没有随同父母流动,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本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持续扩大,其空前的规模、复杂的局面和广泛的影响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当前的公共政策和管理措施成效并不显著,依照现行思路,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等数据成果,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更好的为以后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和开展留守儿童相关活动奠定基础,并希望能够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体系。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生活照料缺乏、生活问题突出;监护力度缺乏、安全问题骤增;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增多;核心教育缺位、教育问题堪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政策滞后是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学校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社会不良风气是重要因素。通过对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分析发现,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物质性困境、心理性困境、社会适应性困境。通过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法律保护缺失。本文提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理;生活

Studyon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inChinaAbstractWiththeacceleratedprocessofurbanizationinChina,alargenumberofrurallaborforcetoworkinthecity,someruralchildrendonotfollowtheirparentsandbecom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Sincethebeginningofthiscentury,thescale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hasbeenexpanding.Theunprecedentedscale,complexsituationandextensiveinfluencehavearousedcloseattentionfromthegovernment,societyandacademia.However,inresponsetotheproblem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thecurrentpublicpoliciesandmanagementmeasuresarenoteffective.Accordingtothecurrenttrainofthought,itisdifficulttosolvefundamentally.Takingth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China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theruralleftbehindchildrenbyusingthedataofthenationalcensusdataandthesurveyofth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Throughthestudyofthispapercanprovidesomereferencetothegovernmentdepartments,makeitbetterforthefuturedevelopmentofleft-behindchildrenrelatedpoliciesandcarryoutrelatedactivitiesleft-behindchildrenlaythefoundation,andhopetobeabletoappealtothecommunityofcommonconcernleft-behindchildren,andgraduallyestablishasocialsystemtosolvetheproblemofLeft-behindchildren.Throughthestudy,wefindthattherearefourmainproblemsinruralleftbehindchildren:lackoflifecareandlifeproblems,lackofguardianship,sharpincreaseofsafetyproblems,lackoffamilycareandpsychologicalproblems,lackofcoreeducationandeducationproblems.Themainreasonsfortheproblem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are:thelaggingbehindofgovernmentpolicyistherootcause,thelackoffamilyeducationisthedirectcause,thelackofschooleducationisthemainreason,andtheunhealthysocialatmosphereinruralareasisanimportantfactor.BasedontheanalysisofsuicidecasesofleftbehindchildreninBijie,Guizhou,itisfoundthatthechildrenleftbehindinGuizhouBijiefacethreedifficulties:materialdilemma,psychologicaldilemmaandsocialadaptationdilemma.ReflectionthroughtheGuizhouBijieleft-behindchildrenDutchactevents,wefoundthatruralleft-behindchildrensocialassistanceproblems,ruralleft-behindchildrenpsychologicaldemandhasbeenignoredforalongtime,theruralleft-behindchildrenguardianshipsystem,problem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lackoflegalprotectionofrightofexistence.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forth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China:payingattentiontothelifecarefortheleftbehindchildreninthecountryside,strengtheningtheprotectionfortheleftbehindchildreninthecountryside,caringforthementalhealthoftheleftbehindchildreninthecountryside,andimprovingtheeducationandmanagementoftheleftbehindchildreninthecountryside.Keywords:ruralareas;leftbehindchildren;education;psychology;life.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3(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41.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5(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51.研究创新点 52.不足之处 5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7(一)相关概念界定 71.儿童 72.农村留守儿童 73.特殊弱势群体 7(二)理论基础 81.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82.社会权利贫困理论 93.亲子教育理论 104.儿童人格发展理论 12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3(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 13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规模 13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地理分布 14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 15(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 161.日常饮食方面 162.卫生健康方面 173.劳动负担方面 174.理财观念方面 175.情感交流方面 18(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8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 19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20(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221.心理状况 222.人格特点 243.早期社会化 24(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现状 251.留守儿童被关注情况 252.留守儿童安全现状 26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7(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 271.生活照料缺乏,生活问题突出 272.监护力度缺乏,安全问题骤增 273.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增多 284.核心教育缺位,教育问题堪忧 28(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291.政府政策滞后是根本原因 292.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 293.学校教育缺乏是主要原因 304.农村社会不良风气是重要因素 32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以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为例 33(一)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回放 33(二)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331.物质性困境 332.心理性困境 333.社会适应性困境 33(三)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背后的反思 34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存在问题 34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 363.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问题 36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法律保护缺失 37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38(一)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 381.家庭应重视育人功能,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382.建设生产互助小组以减轻监护人的劳动负担 38(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 381.完善相关法律和公共政策 392.监护人要提高监护能力,开展监护经验交流 39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94.建立健全有效的留守儿童监督管理机制 40(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01.加强社会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 402.发挥民间慈善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 403.利用媒体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 414.加强师生心理沟通,排解学生压力 415.鼓励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档案 41(四)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421.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 422.加快规范农村寄宿制学校 423.建立代理家长制,创办家长学校 434.发挥家庭的基础教育作用 435.发挥监护人榜样作用 446.丰富课余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4六、结论 46(一)研究结论 46(二)研究展望 46参考文献 47附录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52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56附录三监护人访谈提纲 57致谢 58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选题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但由于户籍制度所代表的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在外出时会基于对家庭经济能力、流入城市制度接纳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做出子女随迁抑或留守的决策,这导致了大量的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督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父母和父母一起外出,尤其是父母,他们首先面对的是监护问题,这与留守儿童的安全直接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在同龄人的监护下,五分之一的人是同龄人监护,3.37%是自我监控。这些临时监护人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能量不够,难以实现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导致鞋不到位,更好的监督,从而影响留守儿童保健和保护,导致或意外伤害,或精神疾病,犯罪,甚至促使留守儿童。教育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犯罪等相关危害性事件的发生,与其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明确的法律观念、安全的防范意识等有很大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短,同时由于工作比较忙抑或家庭教育意识差等原因,和孩子联系较少。这些父母几乎没有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关注孩子,也多集中在学业成就方面。这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论在显性层面还是隐性层面,都存在明显缺失。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教育的特定需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两方面教育的缺乏最终促使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到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当不良心理情绪严重恶化,极度孤独、无助、绝望时,就可能会出现自杀、杀人等伤害性行为。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因心理问题出现伤害事件,不只是特定个体的性格使然,更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意义丧失,以及个人生活意义与周遭世界意义链接丧失的反映。从根本上说,是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尤其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农村环境隐患重重,导致留守儿童成长面临危机。当前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其生存环境隐患重重。从自然环境来看,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多数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对尚未有完备自我保护意识的留守儿童而言如同潘多拉魔盒一般,充满吸引却也危机四伏。受限于农村地区安全措施的匮乏,多数具有安全隐患的自然环境并无安全提示标语与防范救助设施,这也很大程度上是留守儿童外出玩耍而导致意外伤亡发生的原因。譬如,近年来夏季时节,留守儿童溺毙湖泊事件屡见不鲜,更是有因救助溺水留守儿童而导致多的多人生命同时消逝的惨剧发生。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青壮年劳动不断涌向城市,留下老人和儿童在农村相依生活,留给犯罪分子实施伤害或侵害的可乘之机。2.研究意义纵观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需要对留守儿童具体问题的情境进行深度剖析,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意义世界,从而明白他们对周遭世界的解读,理解他们实现意义需求的障碍,最终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给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借鉴,使其更好的为以后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和开展留守儿童相关活动奠定基础,并希望能够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步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体系。(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就国外而言,更多类似研究是从移民角度去考虑的,研究表明移民家庭中儿童更具有心理问题行为和更高的犯罪行为(Magwaza,1994);也有研究表明,移民国外的儿童在自律、权威、孤立、拒绝、疏远、幻想等方面呈高发展趋势(Baptiste,1997)。然而,国外并没有类似中国一般出现大规模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对少许多。就留守儿童对策而言,有美国学者提出,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Bond,1998;Murrary,2003;Tully,2007)。2.国内研究现状就国内目前的研究而言,呈现出多学科化研究趋势,与此同时也非常注重对策研究。①从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看:就社会学而言,更多地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社会化功能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就人口学而言,更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医学则关注留守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习惯;法学则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初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高中又好于初中,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同时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②从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来看:在学术和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并显著减少学业成绩。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很容易下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高。就道德发展与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不和谐的学生关系中得分较高。与此同时,学校暴力得分指数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小学生最为严重。在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不稳定,孤独感是最受报道的情感体验;相对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家长学校、监护人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等。社区方面,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支持。社区可设立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妇联、团委等,可组织一系列替代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父母;各类慈善扶贫机构可以依托农村社区支持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活动,如生产活动支持小组、爱心电话亭等。也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加强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和整治。③从留守儿童的自身来看: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自身评价偏低,幸福感明显偏低;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自责依次为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有盲目的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现有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有体制不变的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父母双方都应该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关怀和指导。在活动安排中,家长应尽量保持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母双方都应该尽量不同时工作。在郊游期间,应增加回家的频率,并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加强与儿童的沟通(蒋平,2005;程良道,2005)。制度政策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二是改革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在具体建议方面,一些学者提出,城市应该向公立学校开放,这样农民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城市(项继权,2005);也有学者认为应积极鼓励发展教育,使其成为除开设公立学校外的农村儿童入学的另一渠道(张利萍,2006);还有学者认为建立教育协调机制,以主体流动和合作为主体,实施义务教育一卡制度或义务教育券,教育义务由具体受益人承担(黄祖辉,2006)。同时指出,应当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条文,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职责,形成一个关心关爱儿童的环境(叶仁荪,2006)。(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现状五个方面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以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为个案,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贵州毕节自杀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分析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背后的反思。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2.研究方法通常,按照研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对于实践更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尊重实践者对其行为的解释,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试图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具体来说,主要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是贯穿本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阅读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献,充分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支持的现状以及研究情况、相关理论等。其次是搜集的留守儿童的资料,包括留守儿童的数据库、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等,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对研究地点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2)访谈法在研究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5名9-16周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为访谈对象,主要围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支持现状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同时,本文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老师、A村村干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等,通过深度访谈,全方位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真实情况,掌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第一手材料。(3)参与观察法作者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参与了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社区活动和家庭生活,对他们在教育问题中获得的支持和需求进行系统直接的观察。(四)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研究创新点本文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基本生活,教育和人格心理三个方面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弥补以前的不足学者分析单一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2.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不足是文章未能探讨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关于留守经历的影响,“留守”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带来缓慢影响的过程,开展留守儿童研究时,研究对象不应局限于当前正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群体,还应考察过去有过留守经历、现已经脱离留守状态的“曾留守儿童”群体,长远、深入地判断留守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二是关于整体统筹思维,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都是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的产物,本质上是同一农村儿童群体在不同区域环境、不同家庭形态中的差异性表现。因此,在学术研究或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二者互相转化、互为影响的特征,将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量,从而提出更具人文关怀、更见实效的应对思路措施。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界定1.儿童儿童指18岁以下(0-17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的定义一一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儿童,涵盖更为广泛全面,且为世界各国采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为儿童”的定义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脚第十九条)[EB/OL].http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脚第十九条)[EB/OL].http//lfaguiztl292.html,2012-10-26.2.农村留守儿童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在2004年对农村“留守儿童”是这样定义的:“父母或父母一方外出工作,或留在当地村庄,并委托他人或亲属照顾6至16岁的子女。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2016年,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或一方没有监控能力的一方,无法正常生活与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在16周岁的农村家庭未成年人。综合多方观点,且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2016年作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3.特殊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定义不是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或身体状况,而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从形式是一个虚拟社区,它是指在社会中,生活困难,能力不足,社会边缘群体或被社会排斥。不同的学者对弱势群众有不同定义:陈成文在《社会弱者论》一书中指出:一个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具有经济效益的特殊社会群体,低水平的生活质量和对压力的脆弱性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弱势群体包括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主观和客观因素的约束是弱势群体的原因。它包括社会制度发展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目标,也包括对妇女在性别基础上的歧视、对工人在社会地位的歧视等。其次,贫困是经济利益弱势群体的共同特征。虽然弱势群体和穷人的两个概念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但它们是高度重叠的。在社会和政治层面,这些群体也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不能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群体数量虽然少但其资源,所以他们利益的表达,很难发表在社会,当涉及到他们的相关利益,这样的组织通常需要依靠政府和媒体为他们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词,因为孩子们的基础上,原来的弱势地位,农民工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父母最初的父母保健和教育他们的责任,现在他们交给的临时监护人或自己独自承受,他们脆弱的同时,和以前一样的压力比以前更大了,也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农村留守儿童被划分为特殊弱势群体。本文界定的“特殊弱势群体”,给出这样的定义:基于原始弱势群体,同时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这些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压力,问题,在这些被称为特殊弱势群体的群体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二)理论基础1.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层次理论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一个人的动机是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有许多不同的需求构成了这个动机,有一个层次的需求和优先级;个人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每个层次的需求和满意度。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第一,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吃、穿、住等。如果没有满足,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它是最强烈的、最不可避免的、最低层的需求,也是促使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第二,安全需求:人们希望他们的工作、事业、生活和生活中都有安全和稳定。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受到安全的保护。每个人都想要一种安全感、一种自由感和一种防御。第三,爱与归属需求:是指个人非常渴望获得家人、对朋友和他人的关心、爱和理解是信任和温暖的需要。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高于身体和安全的需要。它与个性、经验、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很难实现这一需求,难以捉摸。第四,尊重需求:它可以分为三个类别:自尊、尊重他人和自我评价。对尊重的需要可以满足的很少,不过基本上的满足就能产生推动力。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找到一份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并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这种需求的人,似乎会竭尽全力,促使自己变得完美。首先,从生理需求,农村留守儿童也要吃,穿,住,等最基本的需求,以满足最原始的生存。其次,从安全需求,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年期,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环境中,他们也不能负起责任来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他们的父母不是周围保护他们的安全,一般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比其他人的安全需要更多的强烈的愿望。三个社会需求的:每个人都想享受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儿童,他们的心是脆弱的,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渴望接触和与他人沟通。四从自尊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别人眼里被父母拒绝作为孩子,他们觉得比留守儿童低,能够打击自尊,所以他们对自尊的渴望是强烈的。第五,从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农村留守儿童也一样,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年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不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也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很长一段时间,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他们的生活保健,安全,和方面需要更强烈的心理安慰。本文将运用农村留守儿童物质生活关怀、心理保障、安全方面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因此,本文将使用基本需求层次理论。2.社会权利贫困理论鉴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美国西切斯特大学的西切斯特大学教授洪朝晖从社会的经济真实不平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权利贫困的理论。所谓“社会权利的贫困”,是指一些公民不能或不能享受他人享有的机会,包括工作、娱乐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社会权利相对较差,主要是由于客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公平的结果。内部的理论探索贫困的根源和社会结构、思想障碍的社会结构和系统设计缺陷造成的不平等在现实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消除缺陷的社会结构和系统设计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竞争环境。社会权利贫困理论源于社会剥夺理论。产生在70年代社会剥夺的概念,认为当人们缺乏必要的资源、家庭和社会群体,是不容易获得食物,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接受了生活和生活条件,并排除在一般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活动,即为贫困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11):54.。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11):54.虽然《义务教育法》它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权利与具体实施的差距,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表现是:第一,不平等的访问。虽然政府对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子女进行了许多平等的待遇,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入学机会不平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门槛、限制和排斥仍然很高。第二,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我国由于幅面辽阔,尽管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与配置必然反映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师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就业机会和就业不平等。在农村留守儿童眼里,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工作很长时间,他们理应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权利。他们完成学校教育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父母,成为农民工的军队的一员,在城市居民和孩子继续学习和工作就业,等有很多有利条件,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第四,政府教育投资不平等。人口专家预测,在五到六年之后,中国将迎来儿童入学高峰,城市公立学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民工子弟学校已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而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不应仅由政府界定,中央政府应作为一个整体教育经费,对城市有财政困难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亲子教育理论亲子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家庭早期教育的基础上的,它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并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项新的教育事业。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神经科学和婴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最初以父母为中心,以成人为家庭教育关键需求和期望,为儿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亲子教育理念教育部.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教育部.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唐喜梅讨论了从过去主要是对儿童教育以父母为主的自我教育,学科主要是由父母的权威指导为主,重点发展和从一个单亲的角度医生、护士、老师、朋友等等各种各样的角色,教育模式从讲座中给孩子保健发展和完美的人格教育和奠定基础,同时也认为亲子教育是提高生物一代基于质量、特殊意义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唐喜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16.。唐喜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16.亲子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的全面性。孩子的第一个哭声开始了他自己的社会化过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步行、穿衣、吃饭等,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如尊重老人、同学间的互助以及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理想情操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自然的血缘性。亲子教育不同于教育和照顾下一代。它具有特殊的血液和亲缘特征。第三,独特的亲情性及亲情互动性。在亲情的互动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亲子教育的独特的亲密和互动完全是由于自然的天性和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损失的影响:第一,缺乏亲子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安全形成。儿童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康的依恋。这个健康附件的术语是安全附件。如果父母长期以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种安全依附很难形成,孩子们可能会处于恐慌状态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可能会失去。在这种不安全的心态下,孩子们很难形成真正健康的成长心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性安全感很强,他们可以积极探索外部世界,一般不会形成挫折心理,因为他们总是觉得父母就在他们身后,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强大的后盾。第二,缺乏教育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家庭团聚和家庭幸福。作者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当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脸上的快乐更加真实,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会降低家庭的幸福感。第三,亲子教育的缺失易使留守儿童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犯罪是中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和引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自身的法制观念十分薄弱、自由、追求无限的自由、追求个人享受的无物,以及社会的不良风气等。此外,青少年犯罪也与儿童缺乏亲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教育,如果合适的话,通常会有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遵纪守法。对于那些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却有可能不按时回家,甚至在街上流浪。孩子心理最明白的就是父母是天底下最痛爱他们的人,他们也就最容易接受父母亲的教诲,因此社会和学校的教育是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教育。4.儿童人格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认为环境与人共同决定人类行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遗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在离开环境因素后,遗传素质不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7.。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7.由于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教育构成环境因素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的人格形成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流派,但基本上同意由于先天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后天研究环境因素。在各种研究中,相关的材料和观点已经证明,父母或监护人和教育的态度在孩子个性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口结构状况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规模根据全国妇联2017年的调研数据,从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例来看性别比偏高,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女孩占43.9%,男孩占56.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重为16.53%。从各个年龄段的性别比较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见表2.1)。表2.1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年龄男性年龄构成比%女性年龄构成比%男女合计构成%性别比13125.5135.0142.96.2116.3132.286.06.66.3116.896.07.06.5110.3110.3119.6125.86.05.9123.2136.67.06.8121.4133.6合计100.0100.0100.0100.0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年龄构成来看,6-14周岁的学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57.9%。0-5周岁的学龄前留守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42.1%,数量规模已高达1800多万人。但纵观现有文献的调查研究,多数人的研究都是针对学龄儿童为对象进行的,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明显较少。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地理分布根据国家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孩子,但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集中在河南、安徽、湖北、四川、湖南等地。从表2.2中可以看出,以上几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半还多,高达55.8%。表2.2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构成省份该省留守儿童人数(万人)该省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该省留守儿童占本省儿童总数的%北京11.10.2510.9天津0.90.021.3河北44.41.013.2山西61.91.416.1内蒙古2.80.060.7辽宁12.90.302.3吉林黑龙江44.41.017.2江苏222.85.0918.1浙江91.52.0910.1安徽427.29.7633.0福建31.40.725.0江西341.27.7934.7山东170.13.8910.0河南563.112.8627.1湖北328.27.5024.2湖南331.07.5626.3广东106.32.435.1广西227.55.2019.7海南重庆181.24.1434.4四川447.510.2229.7贵州123.02.8112.9云南148.93.4010.6陕西141.53.2323.5甘肃165.53.7827.3青海16.60.385.9宁夏81.41.8622.3新疆33.30.765.0合计4378.0100.00165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表2.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十大省份是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地区的农村青年放弃了耕地,搬到了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由于城市的发达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生活的压力,农民工的子女往往不能流动,父母或父母的子女,留一个人照顾,或由其他亲属照顾。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广西农民工的十大外流现象并不普遍,但在东南部较发达的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更为频繁,农村留守儿童也较多。从表中的数据,和农村留守儿童更省、江苏省,造成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江苏南部和江苏北部大缺口,使农村劳动力具有良好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江苏北部。除了人口流动在江苏省非常活跃之外,它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流动人口。从而形成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山东的情况与此类似。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从表2.3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3%,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7%,如表2.3。表2.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构成(%)年龄和母亲单独留守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和父亲单独留守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和祖父母一起留守和其他人一起留守其他情况0-5周岁19.3347.9610.1037.4740.1916.0518.656-11周岁33.1430.4127.6432.1138.2538.7936.3212-14周岁24.9212.7327.7416.1714.2025.5924.6815-17周岁22.628.934.5114.257.3719.5720.35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男53.0153.1653.4953.3153.7650.3857.97女46.9946.8446.5146.6946.2449.6242.03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数据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中数据显示,不同年龄组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低,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母亲独居”和“与父亲独处”的比例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增长趋势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儿童的比例会有所增加。表2.3中数据显示由于父母亲外出务工而同祖父母留守的儿童中的40.19%为0-5周岁儿童,比例最高。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但教育水平低的事实却是事实。大多数人会认为照顾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年迈体弱,但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情况并非如此。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换句话说,大多数祖父母年龄在50到70岁之间。因此,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老,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行为能力,有足够的力量和经验来照顾留守儿童。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数都没有上过学。(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现状1.日常饮食方面现在留守儿童日常饮食,通常不是大问题,但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很小,没有饮食搭配和选择,往往会导致一些营养不平衡或不健康饮食的问题。营养失衡会引起问题,甚至影响儿童的成年生活。大多数调查发现,为了方便,许多监护人经常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简单但营养的零食,比如方便面、饼干和其他食物。有些监护人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贪吃便宜,甚至买一些劣质食品,长期使用这些食品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甚至危害儿童的生命和健康。2.卫生健康方面在健康方面,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大问题。在服装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从衣服的干净程度来看,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的衣服往往很脏,很长时间都不洗衣服,甚至连孩子的衣服也破了。因为农村条件有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不洗澡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洗头发,脑海中满是虱子,甚至坏现象是常见的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由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形势不太好,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导致留守儿童的医疗问题。留守儿童一般疾病(如发烧、感冒等)疾病,往往不带监护人,到药店买药治疗,只有病情加重或严重时,才会带孩子去诊所治疗。此外,还有一些老的监护人或与疾病本身行动不便,当孩子生病没有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它不仅是困难的孩子们很好的照顾,这些情况往往导致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导致严重。3.劳动负担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由留在农村的老人或父母照顾。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留守儿童将承担一些劳动的负担。爷爷奶奶,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或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甚至不能独立生活,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相反,留守儿童必须轮流照顾他们,形成逆向监护的现象。4.理财观念方面农民工家长知道他们没有履行作为父母的义务,尤其是在情感上。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满足自己的孩子来弥补自己的情感缺陷。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问题是大多数家长缺乏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很难把握物质满足的程度。这可能导致家长要求孩子的无限满足,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给孩子更多零用钱。这些津贴通常由孩子自己,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认知,他们用这些钱来买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或接触电子游戏,如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的孩子甚至在孩子学会赌博和吸烟。原因是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太多,但由于缺乏理财观念,他们的不良行为。因此,孩子们养成了花钱的坏习惯,不知道如何省钱。金钱观念的形成,甚至与同龄人相比,长期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习惯,科学的理财观念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5.情感交流方面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精神生活满意度也是衡量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处于认知世界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在这一时期关心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父母越关心孩子的情绪,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就越高,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这足够给他们食物和衣服。父母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往往把物质需求作为孩子的全部需要,在其他方面不了解孩子,尤其是精神需求和欲望。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满意度和主观感受较低。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情况更糟,隔代监护过于溺爱孩子,宠坏了孩子;要么孩子太纵容,孩子的感情就不问。此外,由于每代抚养权的抚养权的老化和身心的退化,祖父母的情绪往往表现出情感的空虚、孤独、焦虑和怀旧的特点,这些消极的情绪往往会感染留守儿童,影响主观感受。在第三方监督的监护模式下,留守儿童通常感觉自己是受养人。他们不认为这是他们的家,他们不是家庭成员,甚至在这个家庭里很正常的事情也会让他们心烦意乱。他们感到被家人忽视和抛弃。(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根据S镇妇联在2016年4月的摸查,A村的留守儿童共有131人,占全村16周岁及以下人口的20.66%,占全镇农村留守儿童的8.91%,是全镇农村留守儿童第二多的村。其中男孩73人,占总人数的55.73%,女孩58人,占总人数的44.27%。6周岁及以下的有39人,占29.77%,6周岁以上的学龄留守儿童92人,占70.23%。而89.31%的父母外出务工地在珠三角,尤其以深圳为多,超过一半以上。A村留守儿童都是属于隔代监护型,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但有32.19%的留守儿童只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一方生活,而有45.8%的留守儿童家庭有2个以上的留守儿童。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学校在儿童的成长、教育以及知识传授等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作用。在对A村小学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教育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落后、龄化严重等现状。A村小学只有一个足球场,周围杂草丛生,沙石满地,更别说有其他的体育运动设施了。学校虽然配备了美术室、电脑室、音乐室、图书室,但也是设备简陋陈旧。有学生反映虽然学校有图书室,但是从没进去过,印象中门一直都是锁着的。A村小学全校只有10位老师,都为大专文凭。老师老龄化非常严重,10位老师中50岁以上的有4人,其余6人都为40多岁。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投入的不足,很难招聘到年轻老师,导致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程。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老师都43岁了,年纪最大的54岁。没有英语老师,没人愿意来,学校也请不起,都靠乡贤出资聘请了一位英语老师,不过不是全职的,是走教的,全职的请不到。全校就10个老师,有些语文老师也教音乐,有些数学老师要教体育,有的更是音乐、美术、体育齐上阵。一一王老师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一位老师要兼顾好几门课,兼管好几个班级,只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较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基本没有开展过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美术音乐等活动。学校没有啥活动。开过校运会,文艺演出好像没有,六一节也就是在班上唱唱歌什么的。一一个案1(留守儿童)学校老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很少。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表示从来没有跟老师联系过,老师也没有到过家里来家访。老师没有来家访过,也没跟老师联系过。现在的老师只管上课,哪像以前的老师那般有责任心,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行。一一个案2(监护人)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是儿童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角色的缺位,造成家庭结构缺陷,家庭缺乏教育能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1)家长文化程度在调查中发现,A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多数,高中文化程度的实属罕见,在访谈对象中只有2人。而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则多数为初中水平。我没有啥文化,就读过几年小学。字大多数都认识,但很多不会写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初中水平,就是因为书读不下去才早早出去打工的。小孩在学习上我也给不了啥帮助,她爸妈也不在身边,完全靠他自己了。一一个案3(监护人)我初中都没有毕业,孩子还小时还能辅导一些简单的知识,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需要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能给予小孩学习上的帮助就越来越少了,比如像英语自己就完全不会。特别是现在信息化时代,出现很多新事物,很多高科技的东西自己都不会用,反过来很多东西需要小孩教了。一一个案4(监护人)(2)家庭沟通情况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般节日放假才会回家,短的话三四个月回家一次,时间长的甚至几年都没有回过家,而回家后也只能呆几天,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虽然说多数父母外出后会定期联系家里,主要是以打电话的形式,一般三到四天联系一次,有每天都打电话的,也有几个月半年都不打电话的。大部分家长电话联系时最关心的就是小孩老人身体是否健康,小孩的成绩怎么样,较少关心小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监护人:小孩的父母一般隔三四天会打电话回家,主要是问小孩听不听话,学习成绩怎么样,老人身体好不好,都是关心一些生活上的事,吃饱穿暖什么的。留守儿童:有经常跟父母打电话,汇报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事情。一般都不会聊心事,有也不会主动说,他们也不会问。一一个案5他父母外出打工有7年了,都在深圳打工,回家比较方便。他父亲2个月左右回家一趟吧。他母亲不在同一个工厂,半年才回家一次。电话一个礼拜打一次。给小孩讲,几句话就讲完了,嗯几句就给我。有时候让他多讲几句,他说没啥好讲的。一一个案6(监护人)而在隔代监护中,由于祖孙之间年龄差距过大,思想观念差异等原因,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很少。在调查中,多数留守儿童放学在家除了写作业外,要么就是看电视,或者跟同学朋友玩耍,较少跟监护人呆在一起说话聊天。而有些监护人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最好的朋友等都不清楚。监护人:平时在家基本没跟孩子有啥交流,在学校里的情况也不会主动跟我说。心情好的时候,或者需要拿钱买东西的时候才会主动跟我多说几句话。有时候多说她几句,她不喜欢听的不等我说完就跑回房间把门关上。留守儿童: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不会跟奶奶说,觉得跟奶奶说也没啥帮助,她也不懂。一一个案7我家小孩太内向了,在学校受到欺负了也不会跟我说,还是我发现她膝盖破了问起,才说学校里的同学欺负她,把她推到在地摔跤了。一一个案8(监护人)(3)家庭教育方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也大多数只生一两个小孩,对孩子还是比较疼爱的,大部分的监护人在家教育留守儿童的方式以讲道理、引导为主,也有部分监护人经常使用打骂的方式,认为小孩太顽皮,不打不听话。而多数小孩也接受大人对自己的管教方式,认为是对自己好。孩子小的时候打的比较多,长大了就比较少打了。小时候比较皮嘛,上学后就比较听话了,讲道理也能听进去。一一个案9(监护人)基本没打过她,有犯错的时候都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引导她,我也舍不得打她。而且女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单纯,不会学坏。一一个案10(监护人)在隔代监护下,他们仅仅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而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教育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啥都顺从,要么对孩子过于严苛,犯错就打骂。我不听话爷爷就打我。有一次跑出去玩没告诉家里,很晚才回家,回来就被爷爷打了,说我出去玩不说一声,害他们担心。还有一次周末作业施到晚上很晚还没做完也被爷爷打了,骂我只顾着玩不好好学习。一一个案11(留守儿童)孩子在家老看电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动都不动,眼睛都要搞坏了。没办法,管不了。也舍不得打他,舍不得骂他,有什么事尽量由着他,就这么一个孙子,不会学坏就好了,在家是个小大王,在外还是比较单纯的,不会去做坏事。一一个案12(监护人)(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1.心理状况由于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方面的调查主要采取自填问卷法,考虑到调查对象的读写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该项心理状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儿童。在这1352名儿童中,留守儿童占60.28%,非留守儿童占39.7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这八个不同的情况类型里,学习焦虑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其次是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如表2.4。表2.4儿童类型-焦虑情况交叉表儿童类型及分布焦虑类型合计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样本人数118520492423368280156511352占比(%)87.6515.096.8031.2927.2220.7111.543.77100留守儿童人数719129682502331819934815占比(%)53.189.545.0318.4917.2313.397.322.5160.28非留守儿童人数4667524173135995717537占比(%)34.475.551.7812.809.997.324.221.2639.72从性别方面看,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留守男童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都比留守女童稍高,而留守女童的自责倾向稍高,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的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无明显差异。如表2.5。表2.5留守儿童性别-焦虑情况交叉表性别及分布焦虑类型合计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留守儿童人数719129682502331819934815占比(%)88.2215.838.3430.6728.5922.2112.154.17100男童人数3646437123126945025418占比(%)44.667.854.5415.0915.4611.536.133.0751.29女童人数355653112710787499397占比(%)43.567.983.8015.5813.1310.676.011.1048.71从学习阶段上看,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均存在较严重的学习焦虑;以各类焦虑合计来看,初中留守儿童群体的个人焦虑情况要高于小学留守儿童群体和高中留守儿童群体。如表2.6。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呈抛物线波动的,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个人焦虑。表2.6留守儿童学生类型-焦虑情况交叉表学习类型及分布焦虑类型合计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留守儿童人数719129682502331819934815占比(%)88.2215.838.3430.6728.5922.2112.154.17100小学生人数307492510783774620337占比(%)37.676.013.0713.1310.189.455.642.4541.35初中生人数3006135107108813911352占比(%)36.817.484.2913.1313.259.944.791.3543.19高中生人数112198364223143126占比(%)13.742.330.984.425.152.821.720.3715.462.人格特点在心理特征上,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是明显的,每个人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但尽管出现了表象,他们的人格心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的。根据对留守儿童YG性格测试的研究,测试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的协调得分最高,其次是主观性、客观性和对性的思考,抑郁、自卑、主动得分较高;而一丝不苟的社交是最低的分数。报告还显示,标准偏差分析结果与活动结果一致,攻击性和神经质得分显著不同。在性格类型方面,留守儿童不稳定,适应类型,接近40%,稳定和适应,但负面适应占近20%。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性格更加极端,容易怀疑他人,不信任他人,容易焦虑和担忧。他们往往充满怨恨,有时甚至是不理智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尤其需要父母的关怀和指导。但是,分开的时候,他们渴望照顾的时间很长,缺乏情感交流,一些不好的感觉,如愤怒、抑郁、焦虑、担心没有释放,如长期积累形成的留守儿童孤僻、内向性格倾向。3.早期社会化社会共同体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就是家庭,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虑家庭重要的作用在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家庭作为一种文化承担责任,保障儿童的权利和利益的各种家庭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孩子。由于人类自身的特性使得个体在较长的生命周期中必须依赖家庭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往往父母一方或一方缺席。而留守家中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孩子,不完全削弱家庭的家庭结构应该起作用,并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研究发现:首先,留守儿童学习常识,缺乏劳动技能。作为一个社会,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孩子们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行动能力,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孩子们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劳动技能或经验,为留守儿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父母将孩子们学习的知识领域,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的习得,进一步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成人。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意识较强,但能力较弱,尤其是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其次,皮亚杰的研究还指出,具体的思想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的认知方式,他们知道世界的感觉,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模仿,所以环境很容易对它产生影响。同样,在留守儿童的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加上外部事物吸引,他们通常会采取盲目模仿,这种模仿是由于父母缺乏监督和指导和产生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最后,社会交际能力差是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交圈子会更广泛,及其行为的约束下相对较小,很容易引起各种原因组合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有些冲动,严重情况下可能流入坏社会群体走向犯罪的深渊。教育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领域的,没有社交能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突变,所以在社会活动很容易造成紧张与他人,与他人冲突的发展,甚至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作为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可以为个体的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个体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现状1.留守儿童被关注情况留守儿童可以接受社会教育的渠道有很多,如政府建立的传统社会教育基地少年宫、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等;由社会组织承办的主题多样的关爱活动;还有来自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专题报道或节目。但是,种类繁多的社会教育渠道,并未真正给处于教育和成长困境的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明显的益处。首先,政府建立的传统社会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住在偏远山区,很少有机会能够去这些地方接受教育。其次,农村地区本就缺乏社会教育氛围,能为留守儿童提供的社会教育的场所少之又少,能够吸引留守儿童参与的社会教育活动匮乏,更别说有专业的社会教育人士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再者,农村地区的不良文化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很多家长都沉迷于“打麻将”、“六合彩”之中,这种行为对留守儿童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从小便学会了赌博,进而在行为偏差上越走越远。2.留守儿童安全现状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其特征与正常的青年群体不同,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频发,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中南大学的聂茂教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描述为“三个最”:“最让人担忧,最让人揪心,最让人欲说还体。”留守儿童在少年阶段,主要是无知和缺乏安全教育,缺乏家长监督,在人身权利的威胁下,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安全,使灾难发生。由于父母和监护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罪犯的伤害。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悲剧事件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痛苦。我们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孩子们年幼无知,尤其在这个阶段需要父母的关爱。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工作,缺乏有效的监控,他们更容易受到罪犯人权的侵害,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女孩。在农村地区,罪犯利用机会伤害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很普遍。每年,由于监管不力,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经常出现电刑、溺水、车祸、自杀等事故的新闻报道。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情感、教育、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生活照料缺乏,生活问题突出虽然父母外出工作,对体力的要求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基本满意,但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因为没有父母的照顾和约束,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不规则的饮食和生活,不注意健康,支出,等等。生活质量不如:1)日常保健下降。因为父母出去,这应该由父母承担的劳动负担将传递给监护人,父母出去直接导致缺乏照顾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质量下降;同时,当劳动负担太重了,监护人自然会转移一些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2)逆向监护增加。79.51%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大多年龄较大,身体承受能力较弱,当监护人在健康欠佳的刘寿台时,双手成为家中的主力,需要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和农活,必须照顾监护人。这种情况变成了一种反向监控,监护人不仅不能照顾他们,而且还要照顾他们的监护人。3)卫生知识缺乏基本的指导。母亲的角色对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获得基本卫生知识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由母亲照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的健康状况并无明显差异,但与祖父母或父亲一起照顾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是他们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对女孩在健康知识方面的指导,母亲的指导更大;当一个女孩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时,没有人有正确的指导,对他们后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监护力度缺乏,安全问题骤增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监督不够,监护责任缺失。因此,留守儿童的安全环境受到威胁,安全风险增加。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护人的责任缺失,导致安全事故。父母不能照顾他们的孩子,监护人和没有很好的履行义务,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因此,安全事故的概率大大提高,20.49%的留守儿童父母出去重大事故发生后,如电击、烧伤、交通事故等。2)易受不法分子侵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监护权的数量上,与监护人的大部分祖父母相比,他们的监护能力较弱,同时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此,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违法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的儿童中,流动儿童是拐卖儿童数量最多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数量位居第二。3.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增多马斯洛认为,爱和归属感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对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关爱和理解,并能在情感上依附于他们。对于那些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需要照顾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根据心理学研究数据表明:在儿童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的关心和鼓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初始接触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这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也不利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很容易有个性行为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父母关怀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孤僻、孤僻。弗洛伊德强调了儿童和父母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系,并认为早期的母亲剥夺会给孩子的情感发展带来创伤性的后果。童年是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对自己和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心理障碍。由于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安慰的使用权,一些留守儿童出生甚至从来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从不觉得是什么感觉父母的关心和安慰,所以分离导致薄弱的血缘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你的父母不关心他们,以产生不满和仇恨父母,所以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极端想法,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的社会化过程。4.核心教育缺位,教育问题堪忧儿童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