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_第1页
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_第2页
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_第3页
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_第4页
第三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山水之间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第三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山水之间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随园四记

[清]袁枚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①",黄鸟且然,而况于人!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②宛暍③之勿虞,若是者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之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偶④,艾杀⑤此地,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注]①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意为黄鸟在该停止的地方,知道停下栖息。②蕴隆:暑气郁积而盛,闷热。③宛暍:中暑。④庸次比偶:共同合作。⑤艾杀:清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楼障西_障:遮挡

B.不能止吾之足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停止

C.后虽有作者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宜为文纪成功纪:记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B.黄鸟且然对之时倜然以远

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奥如环如竹万竿如绿海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该修建的地方都已完成),我还需要再做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洒水清扫、粉刷墙壁之类的事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的宝藏。

B.作者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并且分别列出名目,是在效法孟浩然。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风范。

D.作者晚年安居随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5.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6分)

(1)随园的妙处在于_和_。(2分)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4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游虞山记

[清]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②。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注]①榜人:划桨、摇橹的船工。②椒极:山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B.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C.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D.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中的“去”指距离,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意思相同。

B.辛丑,干支之一。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其中辛丑为第38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

C.江阴,江的北边。古人用“阴阳"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D.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古人把方顶的刻石叫作“碑”,把圆顶的刻石叫作“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想到了一个传说,传说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迹象,似又可信。

D.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们,但由于连续数十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离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耆,指六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C.“各适其意”中的“适"指适应,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思相同。

D.浴沂,语出《论语》,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选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9分)

九疑山图记

[唐]元结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14.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_。(2分)

15.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16.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1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群文探究

1.游记常带有议论或抒彩,被赋予历史与人文内涵。请简要分析上述选文是如何体现游记的这一特点的。举出一例即可。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登高山临清流,领略自然之美;尝美食听传说,感受地域风情;观古建探遗迹,品味人文古韵……请你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作定点观察,写一个片段。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200字左右。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1.C作者:修造随园的人。

2.CC.都是代词,……的地方。A.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指示代词,这样/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像,如同。

3.B“既然……”错,“既"应译为“已经”。

4.B“效法孟浩然"错。王维曾作《辋川别业》,由“以效辋川云”可知,作者效法的是王维,不是孟浩然。

5.答案(1)“悦目"“藏身”

(2)适合行走,适合静坐,适合四季居住,适合风雨之时游玩。

解析(1)由“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可知随园的妙处是“悦目”和“藏身"。

(2)“是数宜者”在第二段段末,故答案在前文。由“若是者于行宜"可以得出“适合行走”,由“若是者于坐宜"可以得出“适合静坐”,由“若是者与夏宜"若是者与冬宜”“若是者与春秋宜"可以得出“适合四季居住”,由“若是者与风雨宜"可以得出“适合风雨之时游玩”。

[参考译文]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宝藏,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这一能力)赋予眼睛的同时,也一定会把《艮》(这一能力)授予它,《艮》就是停止的意思。“黄鸟在该停止的地方,知道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地方,也是用来栖身的地方。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使我的眼睛愉悦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地方是园子,能够让我寄居身体而又不免行走或坐定的地方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接着一间房子出现,中间夹杂着水面泛出的光亮,晶莹澄澈,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器玉石,书本杂陈有几十层,面对这些时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旋,万杆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闷热中暑,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夏季居住的。玻璃镶嵌在窗户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有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射入,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到花香,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挡我的脚步,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大体上使人满意,更何况全部具备的呢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与人共同合作,清理园子,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该修建的地方都已完成),我还需要再做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而从事耕种,在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风范,这样不可以停止吗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洒水清扫、粉刷墙壁之类的事,我想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应该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并且分别列出名目,就像唐代诗人王维写《辋川别业》那样。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6.D“山僧”意为“山中的僧人",是“遇”的宾语,应在“山僧"后断开;“更”是副词,作状语,修饰“问",两者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B两项。“舍去”的意思是“离开",“不忍舍去”和“遇山僧"是各自独立的两句话,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故选D。

7.C“江阴,江的北边”“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错误,应是“江阴,江的南边”“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8.CA.“但由于船夫的欺骗”错误,原文为“辛丑秋……丙午春,复如江阴……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可见只有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没能成行。B.“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错误,“不顾友人的阻挠"于文无据,且文中“余与客难暂留矣”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D.“但由于连续数十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离去”错误,原文为“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自是”意为从这以后,所以“连续数十天都阴雨连绵"是作者本次游山回去之后的事情。

9.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时常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略微知道了它的外貌,而那些僻远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赏涉历。

解析(1)时,时常;潜,隐藏,深藏;名,名词作动词,叫出名字。

(2)稍,略微;面目,事物的外貌;幽邃窈窕,僻远幽深的地方;探历,探赏涉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经过虞山脚下,远远望见剑门峰直插云霄,但没有趁此机会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此处)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没有趁此机会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的木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物的爪子和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没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开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传说似乎又值得相信。走了四五里路,路都是重重转折的,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以登上山顶。上面有土堆和堆积的高低不平的石块,似乎是古时的坟墓,但没有碑碣标记是什么人的坟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层罅缝中漏出的日光昏暗不明,天地间茫茫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沿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似啊。我侧着身子站了很久,还是舍不得离开。(后来)遇到山中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西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时常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懂了他的话,想问路前去游玩,但这时山上浮云流动,冷风不断刮来,天上不时有雨飘洒下来,打湿了衣服,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儿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疲乏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数十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没有实现登山游玩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略微知道了它的外貌,而那些僻远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赏涉历,心里很不高兴。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冷落了,想找到一些余味,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反而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唉,难道只是寻山会这样吗

10.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中,“兰亭之会"是偏正结构,作主语,相对较长,其后可停顿,与谓语断开;“乃”表判断语气,“乃或感慨悲戚"作谓语,“会”和“乃"之间应断开,排除A、C两项。“发言为诗”语意完整,可独立成句,前后都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B“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12.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错误,原文“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意为“西边最高的山峰上,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可见巨石并不在潮音岩。

13.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1)“引",疏导使流,接引;“给”,供给使足;“庖",厨房。

(2)“斯”,代词,这;“适",恰好;“信”,的确,确实。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恰逢适宜的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更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那么因为抒发和乐、排遣忧愁、舒畅心情而写写文章,大概是既高兴又不失正派的事。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当时春雨停歇,已经放晴很久了,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演奏鼓吹乐的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路,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两山的山势深邃而又曲折。行进三四里路,山势狭窄不宜耕种田地,只能作道路(供人行走)。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更加奇特险峻,山谷中的薄雾沾湿了衣襟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峰复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多为石底,云深树茂,繁花遍及岩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匾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棵茂盛的古松,有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高高的篁竹直插云霄,排列繁密地生长在寺院门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入座,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就是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存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矗立在山峰丛聚的最高处,在亭上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登上潮音岩,岩上怪石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登得疲惫了,于是停止了攀登。

我因没登上山顶而不高兴,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往上攀登。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青色草丛中。山上有深广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西边最高的山峰上,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东边最高的山峰比西边的还高,因疲倦不想再往上攀登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饮酒。当时屋内温暖的气息侵袭席子,热时如在夏天,凉时如在秋天,冷时如在冬天,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将近一里路,众人因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作成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四通八达的都市,也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题咏的诗歌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带头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派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风。(王羲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过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所作的诗,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这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派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的胜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名显于世。

14.答案规模和得名缘由

解析解答此题时,应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概括其主要内容。“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写的是九疑山的规模;“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写的是九疑山的得名缘由。

15.答案这几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出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理解句意,然后分析句中使用了何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根据句意可知,这几句使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若有若无的类似蝉蝇一类的声音衬托山间的寂静,突出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16.C根据语境可知,“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排除B、D两项;而“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不合情理,排除A项。故选C。

17.答案这几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解析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等。画线句整散结合,“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是整句,表明九疑山既有嵩山、华山险峻崎岖的特点,也有衡山、岱山幅员辽阔的特点,强调了九疑山的峻峭与宏伟;而“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