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_第1页
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_第2页
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_第3页
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_第4页
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和为代表一、概述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时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议题,被诸多思想家深入探讨和阐述。这一理论主张国家与社会的起源和合法性来源于人们之间的某种原始契约,即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放弃部分自然权利,形成政治权力。启蒙思想家们,如让雅克卢梭、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等,都对此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们之间的比较,不仅揭示了社会契约论的多元性,也展现了启蒙时代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启蒙时代思想家们的社会契约论,特别关注卢梭、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论。通过深入探讨他们的理论内涵、异同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契约论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本文还将关注这些思想家如何将社会契约论应用于现实社会,尤其是在社会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1.简要介绍启蒙时代的背景及其对社会契约论的影响。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反思的时期,其背景深远且复杂,对社会契约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工厂手工业的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对旧有的封建主义制度和教会的控制感到不满,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文化解放的方式[1]。这种经济变革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他们有可能提出新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在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出现了危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提供了启示和鼓舞。人们开始渴望摆脱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1]。这种政治变革的需求,直接促进了社会契约论的产生和发展,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了如何通过契约建立一个新的、更公正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宗教方面,宗教斗争使人们认识到教会和宗教的负面性质,这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权威和制度的怀疑,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在知识背景上,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知识认识宇宙、自然、社会,并引导其发展。这种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的精神,直接影响了社会契约论的形成,使得启蒙思想家们能够以更为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社会契约论,试图通过理性和契约的方式,建立一个更为公正、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尤为著名,他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启蒙时代的背景不仅为社会契约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还直接影响了其内容和形式。2.提出本文将对比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位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观点。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并对比三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和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这三位思想家均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于社会契约论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霍布斯作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其社会契约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利维坦》中。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和不安,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以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秩序。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强调了国家的绝对权力和个体的绝对服从。与霍布斯不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在他的著作《政府论》中,洛克提出了“生命、自由和财产”三大天赋权利,并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天赋权利不受侵犯。在洛克的理论中,国家权力是有限制的,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以防止其侵犯个体的自由。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更加激进和理想化。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和平等的,但进入社会状态后,这种自由和平等被剥夺了。卢梭提出,人们应该通过社会契约重新建立一种真正的民主社会,即“人民主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最高的保障,而国家权力则是由人民直接行使的。通过对比这三位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各自的独特价值。霍布斯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力和个体的服从,洛克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护,而卢梭则追求一种真正的民主社会和个体的自由平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哲学理念,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契约论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作为17世纪英国的政治哲学家,被认为是社会契约论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观点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人类自然状态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中。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处于一种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完全遵循自然法,而自然法的核心在于两个原则: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这种“自然人”的观念构成了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出发点。霍布斯描绘的自然状态并非是一个和谐共处的场景,而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处于对他人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寻求和平和稳定,因此产生了和平协议的必要性,也就是社会契约的初衷。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人们通过自愿放弃部分自由权利,形成一个和平的社会契约。这个契约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或他们代理行使权利,以保全契约者的生命。这种转让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基于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享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作为契约的产物出现,同意转让权利的契约者成为了被统治者,而接受契约的代理权利者则成为了统治者。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在当时的政治哲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试图通过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来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这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中世纪流行的“君权神授”的观念。同时,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兴起的必然性,并将国家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利的重要工具。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也存在一些争议。他的绝对君主制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这在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和卢梭的理论中得到了修正和发展。尽管如此,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仍然为我们理解政治权力、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考。1.阐述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点,即人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生活状态。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点描绘了一幅人类在无政府状态下生活的严峻画卷。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处于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之中,没有任何公共权威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种自由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和宁静,相反,它充满了混乱和危险。霍布斯指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会产生争斗和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则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财富和权力,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包括对他人的伤害和杀戮。这种争斗和竞争使得人类社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和冲突之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担惊受怕。霍布斯认为,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是人类本性的体现。他主张人性本恶,人们内心深处充满了自私和利己的动机。在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在霍布斯看来,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生活是一种每个人都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人们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和危险的状态,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权利,将权力交给一个统治者或政府,以换取安全和秩序。这个政府拥有权威来制定法律和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在保持一定自由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点揭示了人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残酷和混乱。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契约和政府的建立,才能实现人类的和平与繁荣。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政治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介绍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观点,即人们通过放弃自然权利,订立契约,形成国家权力。在启蒙思想家中,霍布斯(ThomasHobbes)对社会契约论的阐述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生活充满了无序和冲突,每个人都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斗争。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使得人们生活在持续的恐惧和不安中。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人们选择放弃部分自然权利,通过订立契约,将这部分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权力。这个主权者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民主制度下的集体。霍布斯强调,这种契约的订立是基于人们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在霍布斯的理论中,国家权力是绝对的,它有权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并惩罚违反法律的行为。人们通过放弃自然权利,换取了国家的保护和稳定。这也意味着人们必须接受国家权力的统治,遵守其制定的规则。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观点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尽管其理论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和争议性,但它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现代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3.分析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优缺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思想家中独树一帜,其理论构建基于对人性的悲观假设和对权力的高度警惕。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生活是“孤独、贫困、卑污、野蛮和短暂的”,每个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争斗,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权力赋予主权者,从而建立有序的社会。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优点在于其理论的严密性和对权力来源的深刻洞察。他强调了权力集中和绝对主义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强大的主权者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安全。这种理论为后来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基础。霍布斯的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的人性观过于悲观,忽略了人类的合作能力和道德进步。他将权力完全集中在主权者手中,缺乏对权力制约和平衡的考虑,容易导致暴政和滥用权力。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缺乏民主元素,忽视了人民的参与和权利保障。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为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那些强调中央集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另一方面,霍布斯的理论也引发了关于权力、自由和民主的讨论,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素材。例如,洛克和卢梭等人在继承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理论,强调权力分立、人民主权和民主参与等原则,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思想家中,约翰洛克(JohnLocke)的社会契约论观点独树一帜,他强调了个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有限权力。洛克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权等天赋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存在诸多不便,因此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以换取安全和秩序。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建立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他认为,人们在进入政治社会时,通过明确的契约关系,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转让给政府。这种契约关系是基于个体的自愿和同意,而非强制或被迫。政府的权力因此是有限的,仅限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在洛克的理论中,政府若违反社会契约,侵犯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有权反抗并推翻这样的政府。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和人民主权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洛克的理论更加温和和保守。卢梭强调公意和共同体的至上性,而洛克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然权利和政府权力的限制。尽管如此,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仍对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启蒙时代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1.阐述洛克的自然状态观点,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在启蒙思想家中,约翰洛克(JohnLocke)对自然状态的描绘及其引申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是他政治哲学的基础,他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财产权的理解。洛克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和平等的。这种自由不是随意的,而是在自然法的约束下的自由。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遵循的是理性和自然法,这些规则是普遍适用的,且人人平等。人们有权利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处理自己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平、善意、互助和安全。同时,洛克也坚信,人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财产权。他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上帝创造了大自然供人享用,但是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去采摘大自然的果实,谁才有权享用。洛克认为,个人有权拥有自己劳动所得的产物,包括土地及其产出。这种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洛克的自然状态理论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权。这些权利被视为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建立任何政治社会的基础。在洛克看来,只有当人们同意放弃部分自然权利,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才能更好地保障这些权利。这种社会契约论思想,不仅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们理解自由、平等和财产权提供了重要的视角。2.介绍洛克的社会契约观点,即人们通过让渡部分自然权利,形成有限政府。洛克,这位英国17世纪的杰出哲学家,被视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在《论政府》这部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契约论,更是为人们理解政治权威和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和平等的,但这样的状态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公正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权利的保障。人们选择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自愿让渡部分自然权利,形成一个有限的政府来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这个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安全,即他们的基本政治权利。在洛克的社会契约中,人们让渡的权利并不是无限制的。他们选择保留一些自然权利,如生命权和财产权,这些权利被视为不可剥夺的。同时,政府也只是在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进行统治,其权力受到了明确的限制。这种有限政府的观念,体现了洛克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尊重。洛克还强调了私有财产的重要性。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劳动的结果,是建立在他们的自由和劳动权益之上的。政府不应该侵犯人们的财产权,而应当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们的安全和权益。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为人们理解政治权威和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它强调了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限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政治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3.分析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优缺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思想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理论构建既具有创新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洛克的理论强调了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是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如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因为它挑战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也存在一些缺点。他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假设人们能够在一个完全平等和自由的状态下订立契约。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决策。洛克的契约论缺乏具体的实施机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确保政府遵守契约,以及如何制裁违约行为。尽管存在这些缺点,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契约理论。洛克的观点也为后来的民主运动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些运动试图建立基于人民主权和法治的新政权,以实现洛克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为我们理解政治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同时也为后来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四、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卢梭是法国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是对霍布斯和洛克理论的批判继承,更是一种对人性、权力、自由等问题的深入探索。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简单协议,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情感和道德认同。这种契约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自发的。他主张,人们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是自由、平等、独立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选择放弃部分自然权利,形成社会契约,进而建立国家。卢梭强调,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而非剥夺它们。他批评了君主专制制度,认为这种制度违背了社会契约的初衷,将人民的权利置于君主的权力之下。相反,卢梭提倡民主制度,认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涉及到权力分立和制衡的问题。他认为,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开,并相互制衡。这种权力分立和制衡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基于人性、道德和自由的政治理论。它不仅批判了旧有的政治制度,也为后来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卢梭的思想虽然受到了许多争议和批评,但其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1.阐述卢梭的自然状态观点,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善良本性和自由。在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理论体系中,自然状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卢梭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并不受社会和文明的约束,他们的生活简朴而自由。这种自然状态并非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充满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卢梭进一步阐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善良的本性。他认为,人在这种状态下是纯洁、无私和善良的,他们遵循自然的法则,按照自然的规律生活。这种善良本性并非是社会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结果,而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品质。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亲密的,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维护着这个和谐的社会。卢梭还强调了自然状态下人类的自由。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拥有绝对的自由,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自由并不是无序或混乱的,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实现的。人们通过自由地选择和行动,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卢梭的自然状态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具有善良本性和自由,这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失去了这种自然状态,被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所束缚。卢梭呼吁人们应该回归自然状态,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2.介绍卢梭的社会契约观点,即人们通过共同意志,订立契约,形成民主共和国。在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对于社会契约的论述尤为独特且深远。他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自然状态下,这种状态下的人们自由平等,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社会的不平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人们开始有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梭提出了他的社会契约理论。卢梭认为,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共同的意志,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这种契约并不是一种实际的书面协议,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识。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自然自由,但这种放弃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社会自由。通过这种契约,人们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目标就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卢梭看来,民主共和国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中,人民是主权者,他们通过选举产生政府,政府则负责执行人民的意愿。这种政治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避免社会不平等的出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析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优缺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独树一帜,其深邃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政治哲学、法律思想乃至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正如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同样存在其优缺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优点在于其强烈的民主倾向和对个体权利的重视。卢梭坚信,人类社会应当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个体权利的保障是社会契约的核心。他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人民主权,认为人民有权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自己的政府,并有权更换或废除之。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强的启蒙意义,对后来的民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他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将社会契约简化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形式,忽视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卢梭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有时可能导致集体利益的忽视。他的社会契约论缺乏对集体利益的深入探讨,使得其理论在实践中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尽管存在这些缺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卢梭的理论也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哲学和法律思想产生了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当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汲取智慧,为构建更加公正、自由的社会提供启示。五、三位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的比较在启蒙时代的思潮中,社会契约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武器,它试图解答人类社会为何能够形成秩序,权力为何能够合理运行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众多启蒙思想家中,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最具代表性。他们之间的观点既有共性,也有深刻的差异。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然权利和自由。他认为,人们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享有一定的自然权利,如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交给社会统一管理和使用,但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基本权利仍然受到保护。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体现了一种温和的改良思想,他相信在现有社会框架内,通过逐步改革,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更为激进。他认为,人们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是一种完全自由、平等的状态。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全部的自然权利转让给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公意,即社会契约。卢梭强调,公意是不可侵犯的,它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如果政府违背了公意,人民有权推翻它。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体现了一种革命的思想,他相信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自由。康德的社会契约论则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他认为,社会契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契约,而是一种道德法则。人们之所以服从社会契约,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效力,而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道德本性。康德强调,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它不受任何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契约也应该遵循道德法则,确保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虽然各有侧重,但他们都试图通过社会契约理论来解答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洛克注重个体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卢梭强调整体的公意和革命,康德则坚持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这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启蒙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1.对比三位思想家在自然状态观点、社会契约观点以及政府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在对比17至18世纪的三位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自然状态观点、社会契约观点以及政府形式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异同。关于自然状态的理解,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人性本恶,人们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相比之下,洛克则持有一种更为温和的自然状态观,他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卢梭则进一步描绘了人类原始的无私、平等和自由的状态,他称之为“黄金时代”,认为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们开始失去这种原始的自由和平等。关于社会契约的理解,霍布斯主张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权力赋予主权者,即“利维坦”,形成绝对的君主制。洛克则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以建立政府并保障剩余的权利,他支持的是有限的君主立宪制。而卢梭则强调社会契约是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契约,而非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他主张建立直接民主制,即人民主权。关于政府形式,霍布斯的观点是绝对的君主制,他认为主权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应当服从。洛克则倾向于君主立宪制,他认为政府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人民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卢梭则直接反对君主制,他主张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实现民主自治。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在自然状态观点、社会契约观点以及政府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霍布斯强调绝对的权力和服从,洛克则注重权利保障和有限政府,而卢梭则主张人民主权和直接民主。这些差异反映了他们对人性、权力、权利和社会秩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2.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等因素。启蒙思想家们关于社会契约论的探讨,尽管在某些核心理念上存在共鸣,但他们在具体阐述和应用这一理论时却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蕴藏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启蒙思想家对人性、自由、权利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洛克强调个人的自然权利,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以换取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而卢梭则更加注重公意和人民主权,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的产物。这些哲学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契约论的具体表述和应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历史背景也是影响启蒙思想家社会契约论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思想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面临封建制度衰落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下,提出了强调人民主权和公意的社会契约论,旨在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民主秩序。而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期,他的社会契约论更多地体现了保护个人财产和自由的思想。社会环境也对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了思想家们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在一些专制主义盛行的国家,启蒙思想家们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社会契约论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益。而在一些民主传统较为深厚的国家,启蒙思想家们则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希望通过社会契约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启蒙思想家们在社会契约论上的差异背后,蕴含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思想家们对人性、自由、权利等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和地区的特殊历史和社会环境。在比较和评价这些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意义。3.探讨三位思想家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影响。启蒙时代的三位重要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不仅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我们理解权力、义务和社会秩序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强调了人民的主权性和公意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集体,形成一个公共意志,即公意。公意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了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一理论对现代民主制度有着深远影响,它使得人民主权、民主决策和法治成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核心价值。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强调了权力的绝对性和国家的权威性。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霍布斯的理论为现代政治理论中的国家权力和权威提供了哲学依据,也提醒我们权力的重要性和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则强调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部分自然权利转让给国家,但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基本权利。这一理论为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个人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权利保障和法治原则提供了理论支持。三位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权力、义务和社会秩序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了哲学基础。同时,他们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个人权利和自由、权力的重要性和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等重要问题。这些思想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六、结论经过对启蒙思想家们的社会契约论进行的深入比较与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和观点,但他们对于社会契约论的探索都展现出了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深刻追求。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卢梭的“公意”,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契约是建立公正、有序社会的基石,是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混乱和不安,通过理性与共识达成的契约。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权利与社会的责任得到了平衡与协调。不同思想家对于社会契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霍布斯强调权力与服从,认为绝对的主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洛克则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权利,认为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卢梭则进一步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认为社会契约的根基在于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些差异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对于社会契约论的多元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发展社会契约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尽管他们的观点各有千秋,但他们都致力于通过社会契约论来构建一个更加公正、自由、有序的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制度,以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愿景。同时,我们也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与探索,以推动社会契约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1.总结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各自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以自然状态为起点,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为了自我保存而陷入了一种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人们选择通过社会契约,将权力转让给一个绝对的统治者,即国家元首,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观点为绝对主义国家理论提供了基础,对后世政治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他也承认如果国家元首不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人们有权推翻他,这体现了一种权力制衡的思想。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他认为,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除了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外,还包括自由和财产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放弃和转让的。洛克认为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必须受契约内容的限制。他的观点为限制政府权力、保护个人自由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强调人民的主权和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自身。他认为,政治共同体一旦形成,它就是按照公意自我统治的,而不必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后来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他的观点强调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对法国大革命和其他民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各具特色,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的观点强调了权力制衡、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强调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时代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影响。在启蒙时代,社会契约论成为了诸多思想家们论述政治权力起源、合法性以及社会秩序构建的核心理论。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更对现代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时代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用以对抗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社会契约论,构建了一个以理性、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政治秩序蓝图,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例如,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明确指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自由和平等,但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从而形成了政治社会。这一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进步。社会契约论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不仅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更在方法论上为后来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社会契约论所强调的理性、自由和平等原则,成为现代政治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契约论所揭示的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界限等问题,也成为了政治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社会契约论在启蒙时代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更为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探索社会秩序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3.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如探究社会契约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契约论这一经典理论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社会契约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可以研究社会契约论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实践。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主流,而社会契约论作为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可以探讨社会契约论如何影响现代国家的政治决策、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等。可以研究社会契约论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契约论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其在全球治理中的适用性和影响力也值得关注。例如,可以探讨社会契约论如何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秩序等。还可以研究社会契约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领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社会契约论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也可以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例如,可以探讨社会契约论如何指导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规范等。社会契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社会契约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参考资料: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出版有《严复全集》。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省侯官县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NavalCollege)。毕业后放弃了当将军的梦想,主张教育救国,试图从法律、政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斗志。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严复离开天津,避居上海;参加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被选为副会长;创办名学会,讲演名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1904年(光绪三十年),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回到上海。1904年冬,发生开平矿务局诉讼事件,被邀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交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校长;被安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1月17日(宣统元年十二月七日),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1912年2月2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2年5月3日,大总统批示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同一天,袁世凯签发了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避祸于天津。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严复的到来,给北洋水师学堂带来了西方现代海军管理思想和教学理论。由于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有方,加之严复对李鸿章曾有所表示,因此他由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一直升至总办(校长)。严复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说:“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公事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至于上司,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严复自称)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置之不足道也。”由此可见,严复对当时的官场是很不满的。针对此事,四弟观澜告诉他,无论如何李鸿章这个门路,总是要走动走动的,因为李鸿章权势既大,又是直接上司。于是严复偶然也去试试,没想到果然有用。对此严复给四弟的信中曾不无幽默地说:“用吾弟之言,多见此老,果然即有好处,大奇大奇。”但严复对李鸿章的趋奉也仅此而已。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也反对全盘西化。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他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与有机性,指出“一国之政教学术,其如具官之物体欤?有其元首脊腹,而后有其六腑四肢;有其质干根荄,而后有其支叶华实”。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都深受这三个字影响的。严复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他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他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力。在谈到中国是否能够照搬西方制度时,严复举了一个例子:若想使一头牛跑得像马一样快,就给牛接上了马蹄子,但牛还是跑不快;因为马蹄子需要骨骼结构带动,于是把马的骨架搬到牛身上,但依旧无效;因为马的骨架又需要肌肉系统带动,肌肉系统又需要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做支撑。最后除非把一头牛完全改造成一匹马,想要牛跑快根本不可能。但把马的全部嫁接到牛身上,又使得牛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而且根本不可行。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己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著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是暧昧、矛盾的。在大转型的时代,严复是一个既现代又传统的变革者。(新京报评)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李克强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郎咸平: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进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思想。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的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严复全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全书共11卷22册,630多万字,包含了严复的翻译、编纂、政文、序跋、诗词、信札、日记、账册、评点等类所有作品。严复与郭嵩焘,二人年龄相差36岁,但这没有影响两人交往,两人相见后,很快就成忘年交。1878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严复及另外五名留学生给郭嵩焘拜年,郭嵩焘接待了他们,并留他们吃饭,席间,严复的谈吐引起了郭嵩焘注意。严复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堂野战筑城课上,教官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挖一个掩体,结果,中国学生挖得最慢……严复分析说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从小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的原因,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所在。他因此开始关注严复,在当天的日记中评价道:“严又陵谈最畅……其言多可听者。”郭嵩焘去世时,严复写了挽联: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童毛,激赏深惭羊叔子;惟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李新宇教授说:“郭嵩焘去世了,但他影响了严复……严复后来的著作,许多地方都晃动着郭嵩焘的影子。郭嵩焘的思想没有得到播扬,却植于一个年轻朋友的心中,而在20年后生长了起来,影响了一代人。”1907年,严复在安徽高等学堂做监督。严复到任之前,学校管理有点混乱,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员不好好教书,都把学校当成了混“功名”的地方。严复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而且力度很大,一次考试就淘汰了38人,其中就有王恺銮。但在那次大考中,王恺銮因遇到严复,不仅本来的40分变成了90分,而且受到奖励。在题目为《张巡论》的考试结束后,严复亲自检查卷子,发现了王恺銮的那篇40分的作文。严复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兴奋得连声赞叹。他甚至没想到这里的学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阅卷先生认为答卷见解荒谬,严复却认为一点也不荒谬。看完之后,他在考卷上亲笔改动了几个字,然后让人把王恺銮叫来,仔细询问一番,给予热情的鼓励,并自掏腰包当场奖励了10块银元。那位评卷的汉文教习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走过来把考卷上的40分改成了90分。更有意思的是,严复做完这事就去写信,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外甥女,并且写道:“可惜吾女尚小,不然,真可妻也。”1921年严复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福州郎官巷寓所,写下遗嘱,有“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等。严复墓在福建福州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墓坐西向东偏北34度,花岗岩石结构,呈如意形,三层墓埕,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封土前竖一青石墓碑,楷书阴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柱为金瓜顶,飞龙盘柱。两侧立卷书石围屏,上刻有梅、雀、松鹤等图案,形态逼真。坟周以花岗岩石砌护坡。墓系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伯玉监造,严复自书墓碑及“惟适之安”横屏。民国10年(1921年)严复病逝后葬于此。陈宝琛为其撰墓志铭,曰:“旗山龙渡岐江东,玉屏耸张灵此钟。绛新籀古析以中,方言扬云论谭充,千辟弗试千越锋,昔梦登天悲回风。飞火怒扇销金铜,鲸呿鼍跋陆变江。氏见犹阅世君非蒙,咽理归此万年宫,文章光气长垂虹。”196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年代,墓周围环境严重破坏。1984~1988年,由福建省文物行政部门拨款和旅美严复长孙女严倚云汇款,在上岐村民委员会支持下重新修复以原墓为中心,保持原状不变,在墓的两侧及后侧建一堵高3米的砖墙,在墓前砌建长40米、高2米多的石墙,扩展二层墓埕,墓园面宽40米,纵深42米,并在墓园内种植白玉兰树,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复故居位于福建福州市鼓楼区郎官巷,建筑融合了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风格。郎官巷的故居是严复晚年生活的地方,当时的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得知严复要从北京回福州的消息后,为其购置了该房产。严复从1920年底回到福州后就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2003年,故居修缮完毕对游人开放。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严复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带一门学问回中国:盗火者严复》,李新宇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寻求富强》,本杰明·史华慈著,叶凤美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利维坦》、《政府论》、《社会契约论》是三本经典的政治哲学著作,分别由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三位著名政治哲学家撰写。这些著作都涉及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但因作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哲学立场不同,所阐述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利维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