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_第1页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_第2页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_第3页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_第4页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膳食指南一.营养素标准

1.生理需要量:

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健康的最低摄入量。

第2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供给量(RDA):

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人群安全系数确定的适宜膳食摄入量。

安全系数原因:个体差异、应激需要、食物加工中营养素损失、消化吸收率的差异等,食物生产供应情况。

热能的RDA=生理需要量

营养素RDA=生理需要量+2SD第3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包括4项内容:

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第4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平均需要量(EAR)

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EAR是制订RNI的基础。

第5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一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第6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适宜摄入量(AI)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制定AI时不仅考虑到预防营养素缺乏的需要,而且也纳人了减少某些疾病风险的概念。第7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第8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DRI第9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ThelevelofNutrients第10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平衡膳食定义: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不仅在数量上满足机体的生理要求,还应避免膳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和代谢上近期或远期的紊乱。第11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膳食指南

又称膳食指导方针.

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一个地区的人民或某种疾病病人的膳食指导原则。

指导人们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使之符合DRIS要求,维护健康,减少疾病。第12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国2000年合理膳食指南的原则:

1.中国平均每人每日膳食中能量供给量应为2400kcal,蛋白质70g。

2.谷类食物能量比达到60%,动物性食物能量比达到40%。

第13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膳食结构

1.定义:

膳食中所包含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与消费者当地食用作物的生产、经济收入、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相协调。

包括动物性食物、奶类蛋白质来源比例、热能摄入量等。第14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动物性食物与豆类蛋白质应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30%~40%。

4.适量油脂,脂肪热能比为25%~

30%。

5.减少食盐摄入量,以不超过6g为宜。第15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类型

1)西方“三高”型膳食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

特点:

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肉类:100kg/y、

奶类和制品100-150kg/y、蛋类15kg/y

植物性食品消费量较少:谷类60-70kg/y第16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食糖和甜食多:糖40-60kg/y

热能过剩(3200kcal/d左右)和纤维素过少

脂肪产热约占35~47%。

优点:膳食质量高,营养丰富

问题:“富裕病”多见,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肿瘤。第17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东方型膳食(发展中国家模式):

特点:

热能基本满足需要

以植物性食品为主

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

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较少

问题:常可导致一些营养缺乏病,

VA、钙、铁、锌、VB2等摄入不足第18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种类型(以日本为代表):

特点:

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均衡

粮谷为主,粗细搭配

水产、奶类摄入较多

热能、营养素摄入量和比例基本符合营养要求

蛋白质充足、热能和脂肪摄入量适宜

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问题控制较好

第19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营养缺乏病及营养障碍病的新趋势

1)急性营养缺乏病明显减少

PEM在发展中国家仍然较严重;

VA缺乏是当前四大营养缺乏病一;

VB1缺乏导致脚气病仍有散发。第20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亚临床性营养缺乏病普遍存在

如:60%以上人的血清VA水平普遍下降;约有20~40%的人群患缺铁性贪血。

3)过剩性营养障碍病开始出现,肥胖病、冠心病及脑血管性疾患、高脂血症等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第21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中国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

多数地区已达到温饱水平

热能和蛋白质基本达到DRIs

大城市和省份已进入小康水平

少数贫困地区尚未达到温饱水平

谷类和薯类的消费量下降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上升,以畜禽类和蛋类增加较多

奶的消费量仍处于低水平

第22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城市居民和农村高收入者脂肪供能>30%,动物性脂肪占50%以上;

*钙摄入量仅达RDA的50%,佝偻病患病率20%以上;

*VA、核黄素等摄入不足;

*铁的摄人量能达到标准,但吸收利用差,儿童IDA25%;第23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应适当增加鱼、禽、蛋、瘦肉,减少肥肉和荤油;2)蔬菜、水果、薯类适当增加。3)常吃奶类、豆类4)保持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达到平衡膳食要求。第24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我国目前营养和膳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营养不足:

VA、VB2和钙的摄人量还普遍足;

膳食中谷类、薯类、蔬菜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油脂和动物性食物摄入过高;

IDA广泛存在;

佝偻病发病率高;

第25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营养过剩、膳食结构不合理

能量过剩,体重超重在成年人群中日渐突出;

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3)食品卫生问题普遍,有待改善

第26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上海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特点

粮食消费逐年下降;

动物性食物消费逐年增长;

脂肪摄入量逐步增加,尤其近10年;

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并存;

营养缺乏症和某些退行性疾病同在;

需要加强饮食指导,调整膳食结构.第27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997年4月10日经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第28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7.如饮酒应限量;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第29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谷类食物300~500克,

豆类及豆制品50克,

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畜禽肉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

奶及奶制品100克, 油25克。第30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31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食物宝塔特点

引导居民多吃鱼类奶类,

少吃畜肉类

控制慢性病发展

多吃豆类、奶类第32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思考题1.能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是什么?三大产热营养素的生理卡价是多少?2.人体热能的消耗有哪几个方面?3.何谓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4.何谓必需氨基酸?氮平衡?第33页,共35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5.生物价、化学分、限制性氨基酸的概念是什么?6.何谓必需氨基酸模式?7.脂肪的生理功能有哪些?8.何谓膳食纤维?有哪些生理功能?8.脂溶性和水溶性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