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1页
2020春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2页
2020春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3页
2020春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4页
2020春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学第一课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2、分析学习现状,提出本期设想、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3、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分析上学期学习情况,进儿提出设想。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为学好本册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分析上学年学习情况。

本学科是学生接触了一个学期,上学期成绩还理想,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物理。

三、本学期设想:

1、在原来基础上,结合教材,为同学们提供、开辟探究空间,以开阔视野,提高素

养。

2、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同学们的动手

操作能力。

4、考虑到八年级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本学期计划在期末考试前三周完成本学

期的教学任务。

四、本期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人平:60分;及格率80%:;优秀率;20%。

(二)要求:

1、守纪:

要求上课认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京山中学生全面

管理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

2、会学:

(1)注重处理学习课外与课内知识的关系;

(2)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复习三大关;

(3)注重实验与探究。

(4)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3、重考:

正确对待考试,发扬争分抢秒的精神。

五、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是按《课程标准》要求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

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

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全教

学效应。

第七章力

内容课时教学目标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

课本示要

用效果。

q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抽象出力的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

第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

1的现象。

3.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个要素。能分析生活中三要素对力的作

力用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力的示意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第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七节1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力1.用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

第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踉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并通过表格数据

节1和图像分析得出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

重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力3.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1、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结构图

复2、探究弹力、重力大小的过程体现探究思想方法。

1

习3、通过选择题进行概念辨析,加深力、重力、弹力的概念理解

4、解释现象突出知识点的准确表述以及思维分析。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

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

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T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

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

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

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

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

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

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

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

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

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

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

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一、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

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

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

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

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

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三、课堂练习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

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

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四、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

课后记载:

第二节弹力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

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

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

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

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

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大视野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

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

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祛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A、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导入,教师演示实验: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

运动路线。

学生观察演不并思考问题: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

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不论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

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一一重力。

B、推进新课

一、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

表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比较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比较小.

3.引导提问:物体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物理量有关?又是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说出来。

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

体的密度等等。

学生再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注: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它相对地面

的位置关系到高中去学习)

归纳总结:可能跟质量有关。

4.实验探究: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学生分组按如图进行实验探究,每个钩码质量都是50g,把钩码逐个挂到弹

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表格中。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质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步骤要求: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对应钩码的重力。

②认真做好实验,准确记录数据。

③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简单比较,发现数据间的关系特征。

④从大量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规律。

物体ABC。EF

质量(kg)0.10.20.30.50.6

重力(N)

重力/质・(N/kg)

充分全面观察实验数据,算一算G与m的比值,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

的图象。各学习小组实验完毕,相互交流实验数据和画出的图象。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

簧测力计。③要在竖直方向测重力。

5.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①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

越大。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I®I®

的比值相同。③物体所受的重力韭

跟它的质量成正比。W差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岛岛向

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V§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丫黑

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约

是9.8N/kg.即g=9.8N/kg。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表示重力,单位为牛顿(N);”,m表示质量,单位为千

克(kg)。

②其中g: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

重力为9.8N„

③严格地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

kg。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

说明: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例题巩固:

重29.4N的铜块,能否用最大量程是500g的天平称它的质量?

两图中细线都平行于方向,这说明什么?

观察分析:当小球静止时,细线都平行于竖直“

方向。这表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

向可由铅垂线确定,总与当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

可说成垂直向下,因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

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

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夕

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V

重力的方向的应用: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

为铅垂线。铅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

如图所示,利用铅垂线可以检

查墙砌得是否竖直。°\一

学生分析其原理,教师总结:

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

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窗

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窗台是〃功势力蝴物

水平的。

学生自主活动:用手中的铅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铅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

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引导提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

避免重力给人类造成危害?学生讨论。回答:重力能给人类造成危害。例如:地震

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为了避免地震给人类造成危害,要经常收看地震预报。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物理量单位的统一,公式G=mg中,m的单位要换算成

kg。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二、重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待球静止时,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

细线的位置。然后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在图上画出球静止时细线的位置。

阅读课本P11[想想议议]思考图7.3-5中“下”指

的是什么方向?(播放课件)

学生讨论后,明确地球上不1司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

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

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

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

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

叫做“向

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

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为什么不能说成“垂直

向下”?

学生分组交流思考:

“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甲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

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而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足斜

面(如图所示).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足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

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

例题巩固:

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斜面

B.物体放在支持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垂直指向支持面

C.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在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垂直于某个平面向下.这个平面不

一定是水平面,可能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了。只

有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时,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方向才是一致的。重力的方

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总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故选项D是正确的。答

案:D

三、重心

1-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把直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实验

结束后教师提问: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学生回答]不是,对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存一个点卜,如果这个点正

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个点足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

们叫它重心。所以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2.教师说明:把重力作用集中于物体上的一点(重心).效果不变,却使重力

问题简化。

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法。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3.如何找物体的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课件)

练习:找出正方体、球体、均匀的木棒的重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

量分布有关:运用二次悬挂法找重心。(课件)

4.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

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

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

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

四、重力概念的由来

实验演示:

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图7.3-8所示的实验(课本图

7.3-8模拟引力),说说你的感受。(课件)

引导提问:

(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拉力在拉着橡皮)

(2)同样的,图中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学生思考:那肯定在地月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

归纳总结: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牛顿对这方面的研究?(鼓励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发言)

总结:牛顿认为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与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吸引力是

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发现万有引力。

引导提问:怎样描述万有引力的大概内容?

学生可分组议论

结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

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总第()课时

一、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

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

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

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

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

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二、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

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

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

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三、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

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年侬。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邦质量千克(kg)

疔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

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内容课时教学目标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

的作用效果。

课标要求

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

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

节释有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

第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第律

第1.依据生活经验,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反思质疑,认识认识平

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章节2.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

运13能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动平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第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

体所受摩擦力。

节3.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正

摩1确表述实验结论。

4.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例说明摩擦在生产

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

1、建构知识形成本章知识网络图

2、归纳总结,概括运动和力的关系

3、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4、补充摩擦力的种类一一增加静摩擦、滚动摩擦实例,区分静摩

复习1擦和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不同。

5、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探究与应用,

6、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总第()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

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

二、导学: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案)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是()

A、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物体立即停下来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状

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状态。

(4)投出的篮球继续飞向篮板是因为篮球具有«

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力和运动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1)想一想: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以后,自行车会怎样?

推讲桌上的粉笔盒,盒子运动起来,停止用力,盒子停止。

亚里士多德对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要维持物体运动,就必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即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原因.(填“维

持,,或“改变”)

(2)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

到了。如果阻力为零,运动的物体将以永远运动下去。

2,探究合作: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pl7图8.1-2)

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

法。

(1)实验装备图:

(2)实验前应思考下列问题:

①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为了让小车

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

②问题二:实验中要让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原因是为了改变。

(3)实验现象与数据:

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表面状况

(选填“最大”、“大”或“最小”)(请同学们注意刻度尺要估读)

棉布

木板

(4)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

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o

(5)推理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速度就不会,它将做运

动。

推理2: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推理3:如果一切物体都不受力的作用,它们将保持状态

或状态。

板块二牛顿第一定律

1、上述实验证明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国物理学家总结

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

律: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力维持物体的运动的原因,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外力的作用,不

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是这个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事实并进一步概

括推理得出的,这种实验方法叫:0

板块三:惯性

读一读:课本18页第一段,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1.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的特性,我们

就把这个特性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o

2、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

(与物体的状态,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质量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速度

的大小等外界条件无关)

(2)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

(3)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

物体的m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m越小,惯性越小

巩固练习:

1.在体育测试中,铅球出手后仍能向前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2.把衣服抖动几下,能把粘在衣服上尘土抖掉.这是因为抖动衣服时,尘土由

于,还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尘土和衣服分离开。

3.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

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

(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

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

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

衡的条件

・教具:两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

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

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

一个物体受儿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

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

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

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

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

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

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

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儿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

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

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

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

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

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

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

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

中一个力。

a.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b.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反馈练习

D.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

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

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

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

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O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

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

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

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二、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

四.教学后记:

第三节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4、会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重点:

1.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活动一:摩擦力的概念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3)滚动摩擦力;

点拨: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两个物体将

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相对运

动趋势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4、讨论摩擦力作用点,(常用在作图题中)

A.单一的画物体受到的一个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

B.若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摩擦力的作用点选物体的

训练:

1.权泽推桌子没有推动是由于;地上滚动的乒乓球会停下来是由

于。

2、讨论分析,并说明理由:人站在汽车里匀速行驶,问:

A,人和地面间有摩擦力么?B,人和汽车之间有摩擦力么?

3、陈涛重500N,站在表面光滑的面上,受到一个30N的拉力,请问陈涛受

到这个拉力后的状态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C,在拉力的方向运动状态发

生改变(加速运动)

4、在水平向右的2N拉力作用下,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用力

的示意图作出它受到的摩擦力.

活动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交流: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

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接触面的有关。

实验探究: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⑴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什么?;

(2)由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接触面积有

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验证小明的猜想.

【引导】探究实验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带着目的,利用原理去

选择器材、设计、分析实验。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水平

面上放置的木块对木板的压力等于木块受到的重力,即F=G=mg;在分析实验时注

意观察每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摩擦力大小不能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因而利

用了二力平衡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必需要求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活动三: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2.减小有害摩擦方法:①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②用滚动代替滑动

③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等

训练:

1、说明下列情况是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少摩擦的

在结冰的公路上撒沙子:

轮胎上刻有花纹:

给机器上上润滑油:搬衣柜时在地上撒些水

用力搓手让手感觉暖和,皮带松了将皮带勒紧

轮轴两圈之间装有滚珠:

2、(2010.桂林)冰雪天的交通事故相对要多一些,原

因是汽车行驶在结了冰的路面上时,所受到的

小,容易打滑;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措施之一是:0

3、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

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

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

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一、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二、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

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四、小结。

五、练习:大视野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小结与复习本章要点总第()课时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

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

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

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说明:惯性

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

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

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

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

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

害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情程度,增加压力,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愤程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使两个

互相接触的表面分开,变滑动为滚动。

第九章压强

内容课口寸教学目标

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

课标要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

求应用。

1.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

第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

九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第1.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知道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

压和密度的关系,

强节2.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会用液体压强特点解释有关现像。

液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体1

3.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例举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

复习1液体和固体综合练习题

第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

3活中的应用。

节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

大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1

气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过程和原理。

第4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节流2.能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

体压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强与

13.能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流速

的关

1、建构知识形成本章知识网络图,熟悉本章知识之间的联系

2、解决固体、液体压强综合性问题(注意学生基础,进行层次性练

习,避免人为拔高或情景复杂性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复习1

3、综合大气压、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解释现象的逻辑分析和语言表

达训练。

第一节压强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

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

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

为深入理解和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