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山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一)高二语文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纸、帛、金属、塑料之类材料,造形艺术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中的语言之类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艺术的这些基本道理我们此前在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已略见一斑了。(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取材于刘再复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要创造出这样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实、个别现象,特别是局限于事物和现象自身,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高尔基说,在文学中,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的描绘,“不能把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艺术真实性、并能令读者信服的现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同时,文学又要写单个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种真实情形,而是经过选择、取舍、概括、集中的事物。选择、集中后的单个事物,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意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就更加困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也可以从中感知现实。(取材于钱中文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世界,二者是对立关系。B.人们为了提升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改造自然。C.物的条件既包括社会生活,又包括改造工具。D.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且在不断改变。2.根据材料二,不能证明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的是()A.沈从文的《边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彷徨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内心的矛盾与挣扎。C.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周朴园身上交织着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等矛盾。D.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男主人公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实现精神解脱走向复活。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它可以改变现实。B.创造出高度的艺术真实,需要选择、集中单个事物或现象,概括其本质特征。C.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是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D.只要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4.根据材料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应把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作为出发点。B.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是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的思路和道德追求。C.文学要想准确表现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是很困难的。D.砖头和楼房分别比喻为文学作品中单个事实真实和单个艺术真实。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应具有哪些特点。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①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取材于《史记·礼书》)材料二道者,所繇②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徽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取材于《汉书·礼乐志》)注释:①辨,音遍,以“遍”释“辨”亦通。②繇:由,从。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余年不就就:完成B.乐其德也乐:认为……快乐C.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解:懈怠D.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禀:赋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B.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C.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思昔先王之德D.是以政日以仆灭也政以行之,刑以防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

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B.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

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C.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

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D.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

礼仪和文采都具体了,事情为它制定,乐曲也为它而防范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皆为治理天下的工具,推行礼乐教化,可让天下安宁。B.礼乐教化可以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甚至可以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流传。C.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但是政令与刑罚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D.孔子认为周礼借鉴夏商礼乐的优长而内容完备,故使民风和睦,天下大治。10.根据三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礼乐之法”制定的原则与作用。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③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根据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话解释“无违”的含义,并分条概括孔子所说“孝”的标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思佳客·癸卯除夜吴文英①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注释:①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颠沛流离,游幕终身。12.以下对本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鬓丝”句写送旧迎新之际,自己生活无所进益,唯添白发与衰老。B.“十年”句写自己多年来羁旅异乡,曾经的美好理想更是难以实现。C.“可怜”句写词人在窘迫的生活中,仍有雅兴,以赏梅来度过长夜。D.“隔年”句写出词人回忆往昔新春与亲友相伴尽情畅饮的无尽欢乐。13.以下对本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头二句以白描起笔,通过“自唱新词”入题,抒发自己喜迎新春的情绪。B.本词下片借“衣懒换”等细节,写出词人颓唐、疏懒的状态与贫穷、尴尬的处境。C.本词选取“鬓丝”“梅花”“青灯”“妆楼”等意象,凄苦异常,与词人心境相合。D.本词采取第三人称的视角,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感时伤老、人生如寄的悲哀。14.本词在抒发情感时运思巧妙,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15.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古代文人常借助景物抒发情感。如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质“_________,_______”。(2)家庭的衰落、亲人的离散是人一生的伤痛,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幼年的孤苦无依;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顷之,________”来抒写自己对亲人的追忆。(3)酒常与诗人相伴。人生失意时,鲍照用“酌酒以自宽,_______”抒发人生失意之痛;有客来访时,杜甫用“________,隔篱呼取尽余杯”表达相聚之欢。(4)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中由郭橐驼“________,________”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16.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文,回答问题。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A笑道:“原来是它,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B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A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道:“了不得,这鹤真是助她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B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A只看天,不理她,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诗魂。B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诗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A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1)选文中A、B是《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人物A是:________(人名);人物B是:________(人名)。(2)选文中的“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诗魂”一联可称为绝对。对联在展现人物才华的同时,也暗示人物的命运。请以其中一句为例,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所暗示人物的理解。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眺望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首诗,我记住了重阳节,一个吃重阳糕、登高祈福以及敬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重阳节,每年这一天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也会在中秋、春节等时刻挂怀远方的亲人时默念“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然后有一天,我发现:身居盛唐时期,王维写下这首广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诗作时才17岁,而他在15岁时已写下了英雄气概四溢的《少年行》。此诗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王维独自一人旅居在外,以朴素、晓畅而又意韵十足的语句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前两句与后两句连接中,视线的切换连起异乡与故乡,作品的空间感立刻显得立体、开阔又形象,整首诗呈现出电影的流动画面。《少年行》共四首。主人公为少年游侠。抒写了他们的豪爽、侠骨、骁勇、不计功名,“相逢意气为君饮”“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少年们的意气风发振动人心,同样触动人心的还有作者酣畅淋漓的笔调。忍不住,眺望这位遥远的奇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王维的《相思》,别名“江上赠李龟年”。当年,名闻遐迩的音乐家李龟年流落他乡时演唱此诗,在座听者无不潸然泪下。《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赠予或者送别友人的诗可谓一封封书翰,见字如面,它们不是写给我的,但我依然在此中感受到书写者的恳挚,一颗重情谊的心,为之感动并庆幸所相逢的阅读。漫游王维的诗歌,深入心扉的是清明、丰富、极简之深透、趣味、坦诚。他的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涌动着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力量。他曾奉命出使边塞,因此有了《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老将行》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描写昔日盛年的勇士威震四方,遭弃置后流落民间,只得“门前学种先生柳”。但在国难当头之际,已白发苍苍仍一心报国:“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他的《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在《终南别业》中他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辋川一景“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另一景“辛夷坞”中的辛夷花:“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从随这些言词,有如身临其境,我闻到山林的气息,静观花开花落,听到琴声;仿佛看到那位老将军,眼神坚毅,依然目光如炬;仿佛瞧见诗人与林中偶遇的老农谈笑甚欢……我也笑逐颜开。王维用文字描绘的世间之景,是一幅幅图画,是音符在跳跃,在飘游。他真的也擅长用笔作画。《袁安卧雪图》“留”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他的两幅画竹图在北宋时期(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摹刻为石刻线画,如今收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辋川图》为壁画,现只有历代临摹本存世。“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明代画家董其昌于《画禅室随笔》中赞叹,在山水画论著《画旨》中又写:“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将王维视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他也真的通晓音乐,还弹得一手好琵琶。他与音乐的缘分还有古琴曲:《阳关三叠》取材于他的七言绝句《渭城曲》,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另取诗中“阳关”一词而得名,至今仍在演奏及传唱。“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苏轼的评价深入人心已近千年。明人王鏊说:“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他的诗作融合了才情、文化底蕴、绘画、音乐等众多元素,包括自身的生命状态。路在脚下,不管有意无意、主动被动,每个人都迈出自己的脚步,陶养自身理念,以此与时光相融。王维亦如此。他年少时父亲去世,母亲将他与弟弟妹妹拉扯大,他自然地携起长子长兄之任。犹如今人寻求一条上学、毕业、工作之路,他也走着相仿的路途;也同今人,有时去游历大川,抑或“屏居”胜地一段时日,修身养性也如无数人,成长中有苦闷,有犹疑,有悲伤。向往田园的恬淡,流连忘返于山光水色,又自然而然地回到岗位。当友人们“登车上马,倏忽云散”后,也会感“幽独”而吁叹。生于尘寰,主导着他的心灵空间的是诗文、佛学、悟道,以及报国之志。四十出头时,王维在长安蓝田县辋川山谷中购得别业,以便慈母持戒安禅,而他在长安城供事闲暇时也有了“草堂”可归。他也跟友人们同享这些大自然赋予的胜境,徜徉其间,弹琴赋诗,还与同样居住辋川的多年道友裴迪以每一景点为题各赋绝句二十首,汇编成一部《辋川集》,除此,他又将二十景创作为画作《辋川图》,绘于墙面。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王维上表“请施庄为寺”,辋川别业因此成清源寺。三年后王维去世。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每个人的路都必由自己走。选择是个人的事情。苏轼品赏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何止陶渊明,王维、苏轼都是,他们自觉地面对自己的心灵,终其一生开辟各自的成长空间。王维的人生合上了。他的诗文和艺术梦想在今天——在我的眼前——闪射着裴迪诗句中描述辋川金屑泉水的光景:“萦渟①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取材于张洁的同名散文)注释:①萦渟:水流回旋的样子。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倾倒出对家乡和亲人深切思念之情倾倒:倾吐心意B.漫游王维的诗歌漫游:仔细品味C.作品弥散着本真的生活之气弥散:弥漫消散D.清源寺消逝于唐末的战乱消逝:逐渐消失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相思》一诗,为赠李龟年而做,诗人亲自演唱此诗,让在场听者潸然泪下。B.王维将生活中的苦闷与悲伤融入恬淡的田园生活中,流连山光水色,让心灵栖息。C.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通过阅读王维的诗歌,去体察、理解诗人一生的“心路”。D.作者品味分析王维诗句与人生的同时,亦在对诗文与艺术的真谛进行深入的思考。19.文章题目是“眺望王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眺望中,看到了怎样的王维形象。20.文章引用裴迪“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的诗句作结,请简要分析这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②阅读能滋养人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③那些用文字构建了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反而能让人从浮躁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