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_第1页
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_第2页
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_第3页
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_第4页
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形势政策论文CharlesSun2011级涉外会计一班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摘要作为地区与世界大国的中国与印度的未来关系走向不但是亚洲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热点。虽然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友好是大多数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历史渊源、现状、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认为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积极的的,竞争与合作将是未来中印关系发展的主题。关键词:中国和印度现状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中印关系的历史渊源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平原,印度的印度河与恒河平原,曾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孕育出了灿烂的古文明与至今最多的人口。碧波荡漾的恒河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人创造了包括以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创建的沟通亚洲与欧洲的隶属印欧语系文明,波斯帝国灭亡后避难于印度的波斯文明,从阿富汗传来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大杂烩,阿拉伯数字、阿旃陀石窟、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印度教、泰姬陵。与此同时,华夏文明的萌芽在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茁壮成长。中国、印度—两个民族,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往来,摩擦与冲突的历史由此展开。初步接触:秦汉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与中国有何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多次提到中国(C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的「秦」字。但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西汉已有初步接触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非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互相支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生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等人逃往印度。当时,达赖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方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造成的。中方的善意和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②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方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流血冲突。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而不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

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方撤回了大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文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无法进行。中印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僵冷时期。

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一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

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人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人坚持所谓“平行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是时隔34年后第一位印度总理访华。邓小平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双方达成了中印关系要“向前看”的共识,双方同意以“互谅互让,相互调整”作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中印两国的舆论普遍认为,拉·甘地的成功访问是中印关系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拉·甘地改变了以往印度领导人的“平行政策”,终于使中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⑤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1991年李鹏总理访问印度,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中印高层互访。1992年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访华,这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位总统访华。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印,这是中印建交后第一位中国国家元首访印。双方达成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此协定于上述1993年协定一起,对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1998年中印关系又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印领导人还把“中国威胁”作为其发展核武的借口。一年之后,印方开始转寰,1999年6月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访华,与唐家璇外长达成两点重要共识,即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使中印关系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了快速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把中印建交50周年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标志着1998年后一度中断的高层访问得以恢复。2002年1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提出了今后中印两国建立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确认这是一份推动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双方同意各自任命一位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印,两国总理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媒体高度评价温总理对印度的访问,称之为“亚洲两个巨人的握手”。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充实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双方还签署了十多项合作文件。政治关系的改善,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

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518亿美元(2000年为29.

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有所下降。但中印双方将共同努力,力争今年达到60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

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

中印军方高层互访,中印防务安全磋商机制,海军联合演习,陆军联合训练等等,表明两国在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文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印时双方达成的协议,每年组织100人的青年代表团互访。此举有助于增强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多边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中印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日益加强。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除了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外,在近些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小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印关系现状与未来中印两国近年来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但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中印两国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综合各种因素,合作与竞争既是中印关系的现状,也是中印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印关系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边界问题尚未解决: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中印双方分歧很大,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自2003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行过13轮会晤,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境总体上是和平安宁的。但近两年来,也曾发生一些引起争议的事情。例如,印度总统、总理、政府部长不止一次到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视察”,宣称印方拥有“主权”。印方还向中印争议地区增派军队,重新启用已关闭的空军基地,部署先进战机。印方的目的,是要强化对中印争议地区的“事实占领”和控制,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事关领土主权问题,中方当然要做出必要的回应,重申中方一贯立场。实际上,印方所作所为只会增加中印谈判的困难,显然不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西方和印度的媒体,以及一些战略分析家大做文章,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入侵”,“2012年中国要攻打印度”等谣言,有时印度官方不得不出来表态澄清。关于边界问题,2008年1月中印两国总理签署的《共同展望》文件中说得很清楚,双方将继续坚定地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2)西藏问题:西藏问题是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扰着中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2003年印度政府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参与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但是,印方对自己的承诺只做到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做到。达赖的“流亡政府”在印领土上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止过企图分裂中国的活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不久前指出,达赖是中印关系中的“一根刺”。(3)经贸摩擦:经贸摩擦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等经贸摩擦事件屡屡发生。其实,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打伤的不仅是别人,最终还有自己。中方向印方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两国政府、产业间沟通与交流化解贸易摩擦。中印关系的未来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需要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精神,照顾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通过和平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近年来,两国高层来往频繁。将中印关系提升到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这为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及在解决之前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构建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印两国文化底蕴深厚,印度人过简朴生活、追求高尚精神的人生哲学,非暴力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借鉴意义。同样,很多印度人也认为中国人刻苦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他们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二)增信释疑,加强合作:信任的缺乏缘于不了解。中国人不了解印度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同样,许多印度人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这种文化上的隔膜和交往的不畅不仅影响到两国经贸活动的开展,还影响到潜力的挖掘。增进中印了解需要多方努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重视和推动,学界要加大研究力度,媒体要进行客观报道,企业要赞助,人民之间要尊重学习对方人民和文化。后者尤为重要。看看中印文化交往史,那些有名的文化使者多为民间人士,如中国玄奘、印度的鸠摩罗什等,他们都是自发地、自筹资金到对方国家学习或传播文化。随着两国航班的开通和旅游市场的开放,民间接触会越来越多,相信新一代的“玄奘”和“鸠摩罗什”也会逐渐涌现。(三)复兴东方文化,创造亚洲世纪:亚洲世纪正在初步展现,但它的内涵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是两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软件”则是在两国文化交融和互动基础上产生出的新的东方文化。“硬件”重要,“软件”也一样重要。“软件”是“硬件”的支持基础和保障,正如谭云山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印度创办中国学院时所提倡的那样: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四)海上护航自去年开始,在海洋通道问题上出现的新情况也使印度对中国海军的战略意图产生了很大疑虑。众所周知,去年以来,在印度洋亚丁湾海域频繁发生海盗劫持船只事件,中国海军为了保证过往中国商船的安全,维护正当的权益,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在国际海域实施护航行动。但是印度却认为,中国进入印度传统上认为是自己势力范围的印度洋,发展同有关国家的关系,是对印度的战略包围,是要用“珍珠链”绞杀印度。这显然是对中国所采取行动的误解。中印是山水相连的近邻,两国必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这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尽管两国之间在安全观念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作为两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必须妥善处理军事安全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从战略的高度、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过去的思维定势,高瞻远瞩,相向而行,在军事安全领域尽量做到增强信任、加强合作、减少摩擦、避免冲突。(五)加强多边领域合作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中印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日益加强。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除了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外,在近些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小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六)建设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现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双方长期共同努力,不断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关系有本质不同。中国宣布与许多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以及不影响各自与第三国的关系。因此,对中印关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