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一个特定人类群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任何一种文明来说,精神财富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但在文明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在文明的初级阶段,物质财富起着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人类只有首先创造出必要的、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利用物质财富所提供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创造精神财富。从最早的人类开始,要生存就需要基本的水量,如果不能摄入最低限度的水量,生命就无法维持。在尚未具备生产能力时,人只能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植物、动物等来为自己提供食物,这些动物、植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水。所以一个人类群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饮水量,更多的是这些动物、植物所需要的水量。一条河流的水量固然不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在某种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下,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的最低需水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迁离。有些文明的萌芽还来不及成长就夭折了,当地河流水量的不足往往是致命的原因。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兽出没或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黄河流域曾经是多民族杂居、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共处的地区,但至迟在春秋时期,出自夏、商、周的三支后裔已经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态,结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并且以“诸夏”(华夏)自居,以区别于其他部族或部落集团。诸夏凭借人口数量和文明发达程度等方面优势,逐渐融合或驱赶其他民族,到秦始皇时已经推进至陇东高原,自河套以下的整个黄河流域都已成为诸夏的聚居区,在此范围内的非诸夏各族,如果不是已经成为诸夏的一员,就是退出了黄河流域。从西汉开始,一方面绝大部分统治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将大量非华夏族人口迁入;另一方面,北方非华夏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无论哪一种方式,结果都完全一样,都以这些非华夏族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而告终。从春秋战国以降,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整体上的优势,长期处于全国最先进的地位,这种形势至少维持到了唐朝中期。正因为如此,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一般具有比迁入地的土著人口更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准,会给迁入地带去比较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作物、工具等,对提高当地的物质生产水平发挥很大的作用。移民还会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社会机制等方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移民在人口总数中占有足够大的百分比,这种影响就会是决定性的。中华文明远离其他发达的文明,周围的地理障碍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难以逾越,即使处在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外围,在大航海时代或明朝中期以前,也基本没有机会接受外来文明中更先进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可能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即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而来自黄河流域的移民就是先进文化的最活跃的载体。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移民的迁入是以渐次推进的、缓慢的、低层次的方式进行的,移民的影响也只能是潜移默化并主要发生在社会底层的话,那么在黄河流域爆发战争动乱和异族入侵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的移民不仅数量大,迁入时间和地点集中,而且包括大批贵族、官吏、地主、富商、文人、武将等,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高,具有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罕见的人才,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当南方的汉族移民占了优势之后,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和民族歧视的压力使当地的土著非汉民族人口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为汉族的一分子。汉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的结果。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随着汉族人口的扩散而扩大巩固,构成中国疆域的主要部分,以后又与边疆政权的疆域合为中国领土。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黄河儿女作为汉族的骨干和种子,做出了最大的贡献。黄河儿女也遍布中华,走向世界。(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一种文明都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会发生一定变化。B.相较于在榛莽未辟或寸草不生的陆地上长途迁移,沿河流迁移则方便得多,于是河流成为远古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C.秦始皇时华夏聚居区进一步扩大,王朝迁入大量非华夏族人口,其中部分非华夏族融入华夏之中,其余则退出黄河流域。D.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是先进文化的唯一来源,这是因为受限于地理因素,中华文明基本难以受到其他发达文明的影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人类、动物以及植物的生存而言,水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其所需的水量都要远远多于人类。B.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水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水量不足的流域,某些文明很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夭折。C.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黄河流域具有整体优势,因此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武力攻占黄河流域,企图将华夏族融入本民族中。D.移民的方式可能是渐次缓慢的,也可能是集中快速的,前者针对社会底层施加影响,后者则针对社会上层施加影响。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华夏形成“至迟在春秋时期”观点的一项是(3分)()A.唐、虞国界,吴为荒服,越在九夷,蜀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巴、蜀、越售、郁林、日南、辽东、乐浪,周时被发椎髻,今戴皮弁。(《论衡》)B.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C.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左传》)D.曷为殊会吴?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公羊传》)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仰韶文化孕育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水量充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B.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可从黄河下游溯流而上,向中游、上游拓展生存空间。C.兰州、郑州等城市处于黄河沿岸,有利于居民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水源。D.良渚文化分布于水量少于黄河的淮河流域,故其文明程度低于仰韶文化。5.人口迁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欠活刘云芳被砍掉的两棵梧桐,每年春天还是会滋生出许多树苗来,不管怎样铲除都无济于事。父亲说,它的根还活着。这条根像是有不能压抑的冤屈一样,倔强地从土里伸出脑袋。有一年,它从我家和邻居家的界线上长了出来,严格地说,还是偏向邻居家多一点,可它的脖子却一直歪到我们院子里,乌粪从树叶间落在我家院子里,像是一个赖皮的孩子在向大人挑衅。父亲在院子里数落梧桐树,说它“欠活”,欠活就是说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喜欢这两个字,欠活,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好好活着。梧桐欠活,父亲欠这棵树,一年一年为它清扫老旧的树叶,脱落的花朵,并把它们焚烧,或者埋在土地深处,成为庄稼的肥料。否则风一吹,那些树叶还会回到院子里,在扫帚划过地面留下的纹路上缠绵,或者拍打窗户,好像我们还欠它们什么似的。母亲说干脆把它砍掉。可是它的主干不在我们院内,砍掉必将引起邻里矛盾。邻居想用这棵树做孩子婚床的床板。“欠活”的还有豆蔻她爷。九十多了,脸上沟壑丛生,像一只疲惫的老鸟。①他们吃的面条有裤腰带那么宽,只放了少许的盐。为了省油,他们连菜都舍不得炒一个,却“呼啦啦”吃得有味。豆蔻在城里打工,这两年,她三次接到电话,说她爷不行了。有一回连寿衣都穿好了,豆蔻趴在门口,泪腺已经在身体里接通水源,就等着关键时刻的到来,一下子喷薄而出。豆蔻说我爷爷真行,参军打仗喝过马尿,闹灾荒那几年,观音土、树皮啥都吃过,这辈子硬是没打过针。感冒发烧了,自己采药吃,竟然活了这么大岁数。豆蔻爷常蹲在门槛上,笑话去斜对面大夫家输液的人,“有点不舒服就输液,咋就那么娇气。”听到这话,村人回答:谁像你那样欠活!豆蔻29岁了,还没找到婆家。那年,②我钻进一条小窄巷去看豆蔻,在一个居民楼的二层找到了她的出租屋,屋子里放了一张床,一辆自行车,几乎就满了。豆蔻请我床上坐,我懒得脱鞋,可不上床就没地儿待了。豆蔻用方便面加榨菜招待我,把床铺掀开一角,上边铺了一层报纸,又铺一层塑料布。豆蔻大口大口嚼面,好像饿了几辈子似的。墙上一个大大的钉子上挂着两套漂亮衣服,用塑料袋罩着,怕落尘土。这是她回乡才穿的衣服。我再看看豆蔻吃面的架势,跟她爷爷真是像极了。她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神情,站起身来,双眼眯着问,我好养活吧?有人说她不易的时候,她就说,我好着呢,我可给偏远地区的孩子寄过钱!豆蔻妈说豆蔻爷千万不能死在9月,9月得忙着收秋,人们连哭丧的时间都没有。大夫看过,一时半会儿是走不了的,这让豆蔻全家放了心。可就在这时候,牛脸媳妇跳井了。眼看着庄稼熟了,她身体又不舒服,盼儿子回来。可儿子守着城里的花圈寿衣店,说忙。她觉得儿子自从在城里买了房子,连着家里的那条根就断了。那是一个多耐活的女人啊。生她的时候,家里人盼小子,她被母亲溺在尿盆里,她奶奶说好歹是条命,硬是从尿盆里捞了出来。可毕竟伤了身体,一直病病歪歪。跟了牛脸,家里的钱也都给她买了药。人们以为牛脸半道打光棍是早早晚晚的事,没想到,他却死在了矿上。再没人给牛脸媳妇花钱买药,可她不但没改嫁,还硬是把一儿一女养活大,供儿子上了中专。人们都说,牛脸走了,没留下别的,就把那股子皮实劲传给他媳妇了。牛脸的儿女从城里跑来,拉来满满一车花圈。豆蔻也搭着他们的车回来了。豆蔻爷的灵魂好像忽然回来了一样,蹲在沙发上着实哭了一场。他嘱咐豆蔻在城里过不下去就回来,家里怎么说还有几块子地。豆蔻也哭,哭完了,她给她爷爷奶奶炒了个菜。那天豆蔻爷吃了很多,吃完了以后要躺会儿,躺在炕上打着饱嗝儿说,这日子真是美得很。最后一个饱嗝儿极其响亮,像是一个沉着、规矩的圆句号,终于了结了豆蔻爷的一生。村里一下子死了两个人,让气氛变得低沉而压抑。等他们被葬进坟里,地里的庄稼开始逼迫人快点行动。棒子还好,豆子已经撑开豆皮,往外蹦了,迫不及待地想生根发芽。③豆蔻奶奶睡了好几天的觉,醒来之后,跑到地里收庄稼,胳膊、腿好像都蓄满了力量。豆蔻要把那个破沙发扔掉的时候,她说什么也不让。我总是在秋天的时候回乡,像豆蔻一样,为父母收秋,在院子里给自家的狗拌麦麸吃。像一片梧桐树叶子一样跑到土地深处摸触自己的根脉,顿时觉得在城市里久居形成的迷茫如此轻浮。我看见棒子一车车被运回院子,辣椒上了墙,南瓜、红薯、胡萝卜、白萝卜都堆得山一样。秋天的丰硕把很多东西盖住,死了两个人的悲伤似乎变淡了,似乎还闪现出一丝喜悦。所有像豆蔻这样的年轻人都回来,有年轻人的村子显露出活力。几辆山下来的播种机用一天的时间帮我们把麦子播下去。在我的假期结束之前,田地很快被麦苗刷绿。树木的叶子不断脱掉,把自己的主干露出来,想要把什么牢牢抓住似的。人们又走了,剩下老幼和空旷的村庄。④树木假装死去,动物蜷缩在圈里,人们穿着厚衣服,围起炉火,想念一件事,一些人。炉上煨着一壶茶,所有生命的触角向内,开始酝酿春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梧桐树入手,引出乡村人和乡村的故事,展现出新时代乡村人各不相同的生存状况,从而表现村庄的“欠活”风貌。B.豆蔻吃面的样子像极了她爷爷,豆蔻是爷爷的精神传承人,她把乡村的“欠活”劲儿带进了城市,努力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C.文章以豆蔻她爷的死为线索,巧妙串联起“我”的父母、豆蔻、牛脸媳妇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众多形象彼此呼应,浑然一体。D.通观全文,标题“欠活”的意蕴十分丰富,它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在梧桐树、乡村农人以及乡村本身等多个层面上。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写豆蔻爷,用“他们”而不用“他”,将个体放在群体之中,表明豆蔻爷是乡村老人的代表。B.句子②运用白描手法展现豆蔻出租屋的狭小简陋,从正面表现出豆蔻在城市里的“欠活”劲儿。C.句子③通过“睡”“醒”“跑”等几个动词的使用,塑造出一个刚刚失去老伴的老人的“欠活”形象。D.句子④先描绘冬季的肃杀景象,再以“开始酝酿春天”作结,其中寄寓着作者对乡村的美好期望。8.文章以“欠活”为题,却写牛脸媳妇投井而死,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答:9.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语言至关重要。请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诸侯无伯。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君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汩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齐王戮其臣不辜,谓子思曰:“吾知其不辜而适触吾忿故戮之以为不足伤义也。”子思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涉而天下称暴。夫义者不必遍利天下也,暴者不必尽虐海内也,以其所施而观其意,民乃去就焉。今君因心之忿迁戮不辜,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知也。”王曰:“寡人实过,乃今闻命,请改之。”(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材料二: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①其大宝②。用其新,弃其陈,腠理③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夏后相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④。”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已》)【注】①啬:爱。②大宝:身。③腠理:肌肤的纹理。④组:织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吾知A其不辜B而适C触D吾忿E故戮之F以为G不足伤H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扰扰,指纷乱的样子,与《阿房宫赋》中“绿云扰扰”的“扰扰”意思不同。B.过,指犯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C.日,指每天,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日”意思相同。D.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道听途说”“殊途同归”的“途”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齐王“何害”的疑问,子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从土壤会使本性清澈的水变得浑浊的道理入手,引出嗜欲会扰乱人的本性的观点。B.子思举周文王埋葬枯骨和商纣王斩杀早晨过河之人的事例,指出君王的所作所为都被天下百姓看在眼中,他们会据此决定自己的去留。C.材料二指出想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夏后相启在战败后食宿简朴,不设琴瑟钟鼓等娱乐,任用贤能,终使有扈氏归服就是例证。D.孔子认为如果能知悉“执辔如组”这句话的含义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贡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子华子则连用三个类比阐明道理来说服子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因心之忿迁戮不辜,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知也。(2)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14.在回答君王如何拥有天下的问题时,子思和伊尹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①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注】①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中“生者”与“死者”,“过客”与“归人”,两两对举,表达出一种豁达的生死观。B.“天地”句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出与《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相似的意境。C.“月兔”两句炼字精当,“空”字暗示嫦娥在月宫孤独寂寞,“已”字表明时光无情,岁月易逝。D.“白骨”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哲理思考,他认为若如“青松”般稀里糊涂地活,跟死也没有区别。16.本诗结尾两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三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蜀道难》中,李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山高路险、水流湍急的“蜀道”世界,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历代的帝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究其原因,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之理”或许是其中之一。(3)关山,指关塞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该意象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文人往往借此抒发愁苦悲凄之情,如“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011年夏,彭荆风先生来到铅山,那日得知我们刚听了县委书记的报告会,他很急迫地问起了关于小河沿治理的事。我很感动,老师久居云南昆明,仍心系家乡的发展。两个月后,我去云南出差,途经昆明,心想怎么能错过拜访老师的机会!在电话里得知我要来,老师很高兴,说我来昆明一趟不容易,不妨先到大观楼、滇池几个地方看看,他再来接我。①我按老师的建议一路漫游。②昆明是一座色彩丰富的城市,印象最深的是花,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千娇百媚,馨香拂面,美得叫人心醉,许多花我都是头一次看见。③那天下午,彭荆风先生在他的书房接待了我。几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柜上,里面摆放着老师各个时期的戎装照与生活照。照片上的老师和坐在木椅里的老师,都是那样慈祥而温和,暖阳裹身。④2018年7月24日,彭荆风先生仙逝。未能前往昆明与敬爱的老师见最后一面,成了我心底抹不去的遗憾。然而彭荆风先生并未走远。晨起,面对朝晖,我会想到《太阳升起》。夜晚,遥望明月,我会默念起《今夜月色好》。入夜有梦,我与恩师重逢,相聚于《驿路梨花》下。18.下列句子中的“刚”和文中加点的“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南昌市将对学校食堂开展跨县区交叉检查。B.由于个子高,我就坐在了最后一排,可黑板上写的字又很小,我刚能看见。C.她突然想起初识咪咪的那天,早上她刚打开家门,就看见一只小猫蜷缩在门口。D.看着阿姨送来的裙子,她喜欢极了,赶紧穿上身试了试,不大不小,刚合适。19.“老师的作品为什么那么鲜活、富有色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梦中,我都会想起老师的作品”,语意基本相同,但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