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_第1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_第2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_第3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_第4页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

主题: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作文指导】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中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

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这不是郑板桥字体的缺陷,而恰是他的独创,是他用隶书参以行楷,所造成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效果,而就是这些歪歪斜斜的字,排列组合起来,才给人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总体感觉,成为郑板桥完美的书法作品。这句话说明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这样看问题才能全面。围绕这句话,我们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

第三句是:“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定评,也可以不作为定评,毕竟是“有人说”。“有人说"毕竟代表一家之言,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板桥体"这种书法作品,不可以没有它,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体,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但既然是郑板桥的创造,那就只能属于郑板桥一人,别人去竞相摹仿,那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立意,那就是强调创新,反对摹仿。当然,有人理解“板桥体”书法毕竟是不入流的,主流书法还应该是“颜柳欧赵"等,谈到主流和末流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如果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板桥体”既然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总体看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园地的一支奇葩,别人去摹仿,去继承,使之后继有人,有什么不好?那不正是对书法艺术的丰富吗?艺术固然需要创造,但创造是以摹仿为基础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从摹仿开始起步的。从这一角度立意,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是能写出不同于他人的好文章的。

话说回来,材料当中固然有三句话,然而这三句话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若能整体把握材料,注意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那样审题立意可能会更周密些。总的是讲郑板桥在书法上的独创性,而他的这种独创性是来自继承和借鉴,来自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来自于他不拘泥于前人和他人的独立个性。当然,这是对考生比较苛刻的要求,考生只要从材料中任选取一个角度即可。

【佳作赏析一】

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

诗人在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画家将自己的心绪一览无余地泼洒在纸上;书法家在蕴气与纵神的笔锋中挥洒新鲜的墨痕,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史繁荣空前,每一次的发展与改变都为其写上独特的一笔。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形成了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我想如果他只是一味仿造仿古,那中国书法史上如何留下这一个竹痩我瘦的郑燮啊!而同样如果没有非常的眼光来捕捉欣赏,如何留得下这非常的艺术瑰宝啊!

但遗憾的是,现在的艺术已少能以非常的形态现于世人,而是由于缺乏非常的眼光而溃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张晓刚的当代派画作以四千万的高价易主时,鲜花掌声,闪光灯不绝于世;但当经济寒流侵袭世界之时,当代艺术家们纷纷落马,于是评论家们的奚落声,嘲笑声又铺天盖地而来。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评判欣赏艺术的尺度究竟是什么?对待这样的新兴当代艺术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

我们看到,在这样一种非常艺术形式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时,人们称之为创新,而当其行情一落千丈时,人们称之为幼稚。我想判断艺术价值的标杆不应是行情,特别是这样一种非常态的艺术。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在临摹名家之作后,大胆地将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与对艺术的感悟融入其中,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勇气可见一斑。无论这样的艺术是幼稚还是创新,抑或是媚俗或深刻,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至少他们经历过,痛苦过,快乐过,伤感过,这不是用一句值钱或不值钱所能涵盖的。

这种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所谓独到眼光是不以守旧的眼光观艺术的行情。但有一些人却是以传统的艺术思维去思考当代艺术,没有看到当代的艺术中所有的发展与创新,或一味逐求商业利益,而使一些优秀的新形式艺术埋没世间。

如今,人们应该做的是不再以功利的方式看待非常艺术,而非常艺术则应以更成熟更严谨的状态面世,创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不再让其它非艺术的因素左右我们的思想。艺术是独一的,同时又是有共性的。

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

【点评】

拟题巧,紧扣材料主旨——有独特之感;开篇巧,通过对三种艺术的独特风格的描述,得出对独特艺术的价值判断——有乐读之感;辨析巧,对“非常艺术需要非常眼光"的关系分析后,得出“生活需要创新,科学需要探索,中国的艺术同样亟待注入新鲜血液。当代书法家在熟练永字八法后,迫切需要的便是对于艺术、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要有一股不媚俗的勇气”的结论——有顿悟之意。

【佳作赏析二】

独一无二

人常说隶书给人的感觉太张扬,而楷书给人的感觉太拘泥。而聪明的郑板桥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板桥体"。歪歪斜斜而又错落有致,实属妙哉!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实为有理,我颇有同感。不仅是书法界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是缺乏“郑板桥”,就是“郑板桥”仿品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桥体”,需要创新,而不是泛滥的空壳。

幼时学习书法,前期都是以临摹为主,刚开始练得很辛苦;直到后来,我才深究其意。原来,学习别人的字体与风格是难,特别是要将那种字体与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笔法融于一体,然而,真正境界在于练就你自己的风格,这就是难上加难。学习多年,我仍还未成气候。因此甚是佩服郑板桥这类的先驱。然而,现在书法界中许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也与我的处境一样尴尬,只不过他们的“火候"比我更深罢了。其实也缺少了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描摹"虽能形似,却不神似,也验证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岂止书法需要“板桥体”,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们的作文界时常会闹出两个字“抄袭”。如今书籍泛滥,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两本“著作”。然而,却有大部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为狼狈。他们把名家的珍品抄袭一番,汇就一本书,却弄得个四不像。所以说,真正有价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开创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呗!

且说最近红爆一时的小沈阳,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赋所吸引。小沈阳却实在是别出心裁,独树新枝,但是小沈阳可有一,却不可有二。有一,可谓之新潮,有二,有三则不然,不仅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这可就不讨好了。因此,无论怎样,我们的社会都需要“板桥体”,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丰富的元素,就像字体一样。

“板桥体”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张扬,也不可太拘泥,要将隶书与行楷相结合,才适度、中和。要根据自身条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于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性。

放眼未来,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不同的“板桥体”,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轻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点评】

考生对材料的理解紧扣提倡创新、发展个性这一主题,足见其有阅读提炼能力。开篇对楷书和隶书特点的评价,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见其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正文由“板桥体”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开去,写到了幼时学习书法“描摹”的感受、写作界的“抄袭"、小沈阳的搞笑新潮,这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议论,足见其有认识事理的思想素质。虽然语言表达尚待锤炼,但作为考场作文功底可嘉。

【阅读拓展】

(一)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在从北京回家的动车上,偶然听到邻座的小姑娘边哭边打电话给家人,她说:“妈,对不起,本来说好赚钱了才回家的……”她蜷坐在座位上,极力压制着自己的哭声,“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有人说他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然而努力奋斗的意义,真的只是为了赚钱,或者为了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吗?

我突然想起我那个日夜颠倒的死党,M。

有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发来自己设计的封面,还没等我给出评价,他又说:“不行,我还得再改改。”其实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可他总是不满意。第二天中午他把改好的设计给我看了看,然后语音另一边的他突然叹了口气。

“你说,我们这样日夜颠倒,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问我。

那时我想起一句话,便对他说:“归根结底,我们之所以漂泊异地辛苦奋斗,是因为我们愿意。我们这么努力,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就像那个跟我萍水相逢的姑娘打动我的那句话:“但是我尽力了,妈,我不后悔。"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出现了很多文章说不相信努力的意义,然而这对于我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而成功也从来不是终极目标。那些终极的梦想,其实是很难实现的。但在你追逐梦想的时候,你会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你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觉得充实。

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有朋友曾经问我:“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你会不会觉得很可怕。”

我对他说:“没什么好可怕的。"

他看着我说:“即使那些努力都没有回报?”

我觉得努力就是努力的回报,付出就是付出的回报,写作就是写作的回报,画画就是画画的回报,唱歌就是唱歌的回报,一如我的死党所说,虽然每次都觉得很累,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心里的兴奋和激动没有任何一样别的东西能够代替得了。

如果你的努力能让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为什么要放弃努力呢?如果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说这不是一种回报呢?

我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一定是开心的。只要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努力,他一定会感到充实。相反,如果你的努力是为了你不想要的东西,那你自然而然地会感到憋屈和不开心,进而怀疑努力的意义。

如果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那么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了。

曾经在山区看到过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念书的情景,正如那些文章里所说,这些孩子也许将来只能接过父母的活,在山区继续着艰苦的人生。然而他们此时却比很多比他们家境好的人快乐许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念书就是念书的回报。

一个在北京漂着的哥们儿曾跟我说,他也许这辈子也无法“逆袭”,也许那些“高富帅”们不需要怎么付出也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但他还是决定继续漂泊,做一个奋斗的屌丝,他觉得这样子值得,失败了也不会后悔,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你说登山的人为什么要登山?是因为山在那里,是因为他们无法言说那难以满足的渴望。

为什么明知道梦想很难实现,却还是要去追逐?因为那是我们的渴望,因为我们不甘心,因为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因为我们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我们想要在我们老去之后可以对孙辈说:你爷爷我曾经为了梦想义无反顾地努力过。

诚然,也许奋斗了一辈子的屌丝也还只是个屌丝,也许咸鱼翻身了也还不过是一个翻了面的咸鱼,但至少他们有做梦的自尊,而不是丢下一句努力无用然后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你不应该担心你的生活即将结束,而应担心你的生活从未开始。

其实我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早就意识到那些梦想很有可能不会实现,可我还是决定去追逐。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

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九把刀在书里说过:“有些梦想,纵使永远也没办法实现,纵使光是说出来都很奢侈,但如果没有说出来温暖自己一下,就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人为什么要背负感情?是因为人们只有在面对这些痛楚之后,才能变得强大,才能在面对那些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的时候,更好地安慰他人。

人为什么要背负梦想?是因为梦想这东西,即使你脆弱得随时会倒下,也没有人能夺走它。即使你真的是一条咸鱼,也没人能夺走你做梦的自由。

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辉煌背后都是一座座由苦痛构成的高墙。谁没有一个不安稳的青春?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有一个环卫工人,工作了几十年后终于退休了,很多人觉得他活得很卑微,然而每天早起的他待人总是很温和,微笑示人,我觉得虽然他也许没能赚很多钱,但他同样是伟大的。

活得充实比获得成功更重要,而这正是努力的意义。

我常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听到什么样的歌,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写出什么样的字,遇到什么样的人。你能听到治愈的歌,看到温暖的文章,写着倔强的文字,遇到正好的人,你会相信温暖、信念、坚持这些看起来老掉牙的字眼,是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

你相信梦想,梦想自然会相信你。千真万确。

然而感情和梦想都是冷暖自知的事儿,你想要跟别人描述吧,还真不一定能描述得好,说不定你的一番苦闷在别人眼里显得莫明其妙。喜欢人家的是你又不是别人,别人再怎么出谋划策,最后决策的还是你;你的梦想是你自己的又不是别人的,可能在你眼里看来意义重大,在别人眼里却无聊得根本不值一提。

在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里,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他的呢,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一直在跌倒然后告诉自己要爬起来,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二)六岁孩子的那根竹竿

方明俊六岁,比司马光砸缸时的年龄要小一岁。把方明俊与司马光并列,是因为方明俊也干了件和司马光砸缸同样的事——救小朋友。只不过,方明俊所面临的处境,比司马光的还要艰难危险;他所采用的方法,比司马光的还要巧妙。

司马光用的是石头,他用的是竹竿。

那天,方明俊和另外几个孩子一起,在一个大水塘边玩。玩的花样,是方明俊想到的:把玩具汽车放入水中,看谁的漂得远。比赛没结果,因为,大家的玩具都弄不回来了,漂向了塘中央,渐去渐远。

一个叫许萍萍的更小的女孩见了,急得直叫,想拿回自己的汽车。她很小,不知跳下水塘的危险,“扑通”一声跳入水中。水很深,迅速淹没了许萍萍。

一时间,大家都吓傻了,看到许萍萍在水中一浮一沉,一个个水泡浮出来,都“哇哇"地叫开了。

继而,小朋友们吓得炸了窝,四散逃开,有的大哭,有的向家跑去,向大人求救。

这时,只有一个人没跑,像当年站在缸边想办法的司马光一样。这个孩子,就是方明俊。

方明俊没去搬救兵是有原因的,用他的话说,如果去喊家长,一来一去,那么长时间,许萍萍会被淹死的。

他的眼睛随着他的小脑瓜的思索而急促地转动着。

终于,他看到了一根竹竿,很长的竹竿,是当地人打水时钩桶用的,上面有一个铁钩。方明俊跑过去,用尽力气,拿起了那根竹竿,一步步来到水塘边。他把竹竿有钩的那端伸入水中,一直伸到许萍萍面前,大声喊:“抓住钩子,抓住钩子!”

另一端,那个更小的孩子听懂了他的意思,双手紧紧抓住了铁钩。方明俊扯着竹竿的这一端,咬着牙,使出浑身的力气,一寸一寸把许萍萍拖离了危险,拖向浅水处,继而拖到岸上。

方明俊一屁股坐下去,呼呼地直喘气。

他可不知道,他用一根竹竿做了件上攀古人,甚至超越古人的事:一个六岁的小孩,在危急时刻,冷静镇定,丝毫不慌,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一条生命。

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但他用他的竹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救人,固然是美德;救人,还得有智力。

有时,仅凭血气之勇,赤膊上阵,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走向事情的反面。

所以,当面对危险时,让我们想想方明俊的竹竿,或许它能给我们捅出一条捷径。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

——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知道,孤本哪里?"

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