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1页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2页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3页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4页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教育目的

5/4/20241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导言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5/4/20244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这张手绘的“合肥市交通地图”被其父亲撕毁的时候,地图的作者,合肥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锐伤心地哭了。小锐有个特别的本领,要到合肥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去,他能一口报出乘哪路公交车,经过哪些路可到达目的地。他这个本事帮了开出租车叔叔,叔叔送客人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只要他放学在家,一个电话就解了叔叔的急,连跑一条路到哪儿上厕所方便,小锐也能一口报出。小锐这种特殊的本领来自随父母亲逛街,很小的时候他便喜欢问这是哪条街叫什么路,回家后就把逛过的街道及路画出来,还标出沿街的建筑物。久了,他便有了许多这样的“地图”。不仅如此,他还让经常出差的亲友们将所到城市的地图买回来,如今他手头收集了国内外一百多座城市的地图,同一个城市的地图他能找出上十个版本。5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这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小锐的父亲告诉记者,自己也深知儿子对地图感兴趣不是坏事,但是他马上要中考了,不全力拼搏考上重点,前途肯定受影响。说实话,撕毁儿子费尽心机画出的那张极精美的地图,自己也很难过,但学习这么紧迫,不忍痛将他的这个兴趣扼杀掉又怎么行呢?

——摘自《新安晚报》2003年5月24日6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5/4/20247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5/4/20248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这就是说,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4/202491、概念: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也就是希望达到的教育结果)——更广泛更直接更具体的影响教育活动

狭义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其内容与表述往往具有抽象性、理想性和终极性。5/4/202410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有:①定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②调控作用:对学校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的作用。③评价作用:它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5/4/2024113、对教育目的的正确理解(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的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1,学校教育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2,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自觉3,学校教育目的能更科学的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生的变化。(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5/4/20241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术语,属于教育政策学研究的范畴。(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5/4/202413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代表国家或者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145/4/202415层级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科专家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童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三级

(教学目标)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师

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目的结构)一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知识、审美、体质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对教育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5/4/202416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5/4/202417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要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5/4/202418(2)教育目的的提出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教育目的的指向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目的勾勒的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统一规定性,也是社会规定性和个体素质结构的统一;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现,教育过程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5/4/2024193.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教育目的理论根据具有指导意义。4.教育目的受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特点的制约。必须指出,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在许多方面,我们对人的要求与人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是有距离的。5/4/202420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就个人的发展来说,有的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强调智能的培养,有的人强调知识的完善,有的人强调美感的陶冶、有的强调智、德、体和谐发展;就社会需要来说,有的人注意政治效益,有人注意经济效益,有人注意文化效益,有的从长计议,有的急功近利;就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有的人认为教育目的应从促进个性发展出发,有的认为应从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等等。5/4/202421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三)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5/4/202422(一)个人本位论5/4/202423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核心: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起源:古希腊的“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个性、使人成为人……5/4/202424全盛时期: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是使儿童真善美的本能得到自然发展。现当代发展:自然主义:具有反社会倾向,倡扬“天赋人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天赋才能……新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完善来实现。5/4/202425(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5/4/202426核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特点: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起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战国时期的荀子:人性恶,应以“礼义”加以教化。5/4/202427

鼎盛时期: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个人”并不真正存在,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个人是教育的原料,社会是教育的目的。5/4/202428(三)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一是社会学的,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如果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就势必将外在于儿童之物——如成人的经验、责任、权利等强加给他们,而置儿童的兴趣与爱好于不顾。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学校即社会”,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返回5/4/202429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也有学者认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本身,关注使受教育者将来如何生活,他的教育目的论可归属于生活本位说。以生活为焦点,凸显生活的价值,这是杜威教育学说的特色之所在。

应怎样看待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返回5/4/202430应怎样看待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第一、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第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是这种矛盾的反映。◆第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5/4/202431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教育价值观中国西方社会利益个体发展培养精英面向大众注重系统知识关注生活经验强调稳定追求变化计划、大纲跑道、共同建构教育内容与教材中国西方学科中心经验中心系统与规范解决问题原理、经典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内容繁、难、窄、旧简、浅、宽、新概念、法则、练习经验、思考、应用注重结论、获得知识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教学与学习方式中国西方听讲与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记忆与模仿理解与创造书本知识实践活动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国西方标准化答案鼓励个人思考书面测验论文、答辩、制作知识、技能、技巧参与、多样化、创新被动评价自我反思区分排名、推动学习淡化区别、个人隐私结论: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个人的内省;(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变(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三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人的身心统一、体智德和谐发展的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前人的卓越思想、科学分析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变

国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早期理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人的身心统一、体智德和谐发展;意大利维多利诺对儿童实施智德体美育,注意儿童的个性发展;法国拉伯雷要求新教育能培养出有知识、有智慧、有道德、有健康体魄、有勇敢精神的新人;捷克夸美纽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空想社会主义英国莫尔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法国圣西门人人参加劳动,并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多面性,他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法国欧文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科学社会主义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问题。(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变(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体力、智力、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

43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44(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5/4/202446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发展

5/4/202447古代:封建社会——培养统治阶级人才——学而优则仕——研读儒家经典——君子、贤人,修身,治国近代:1,半半社会(1840-1949)——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废科举、兴学校——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2,辛亥革命3,延安时期新中国:(一)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

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1949年12月,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

5/4/202448

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

1981年,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4/202449

1982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5/4/202450

1986年,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0年12月30日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5/4/202451

1993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3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4/202452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5/4/202453(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在基本内容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概括地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一)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三)具有独立个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5/4/202454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培养德智体美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P96辨析)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普通中小学(包括高中教育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5/4/202455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5/4/202456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中,选择最基本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获得在日常智力和体力活动中常用的活动方式,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3、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4/202457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1、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2、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3、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5、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5/4/202458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席勒

5/4/202459(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5/4/202460学用结合

1.阅读下面两个中学生的来信,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落实教育目的的现状,并谈谈你的看法。5/4/202461第一封信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要是反映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应试教育吧。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完了就排名次(除了第一名外,其他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月考、段考、期中考、联赛、竞赛、摸底、模拟、期末考、统考、会考、测验,其实,考试只从极小的侧面反映教学质量,只考查了记忆力。我们处在高分造成的高压环境中。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民族发展极为不利。我参加过地区招生考试,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更有老师协助作弊。

5/4/202463因为学习最终是通过一场考试,因此,许多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到考试时就作弊,考完了万事大吉。所以,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在初三学习期间,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每星期假日只有半天,从来不敢奢望双休日,不知上高三后还要压缩到何种程度,除了参加中考的课程外,其他的体育、美术全免了。多病、近视持高不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戴一层酒瓶厚的镜片,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同学们很少知道国家大事,而临近考试时我们一定要背时事政治,因为它为我们中考争得10分。要知道,差一分要1000元至5000元不等呀!知识的缺乏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极少有人将新闻联播看完……第二封信

一份离奇的高考达标合同

我校有8个高三毕业班,其中除了一个班(该班的老师是我校团委书记)没有签订这个合同,其他7个班的300余名学生会考后都必须跟老师签订“高考达标合同”。合同内容包括,每个学生都要交高考奖励基金86元,用于高考达标后的奖励,规定达到本科的学生奖励188元,达到专科的奖励90元,达到中专的奖励50元,只低于省里划定的最低录取线10分以内的,奖励40元。(选自胡立和:《素质与能力培养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6页)。

学用结合

2.当今社会我们的教育欠缺什么?我们的教育呼唤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请你结合下文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看法。5/4/202465

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最高目的

教育可以理解成传宗接代的另一种方式。不过它所传接的,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由科学和艺术共同构成的知识。其中当然包括哲学和宗教。对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对人类所有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它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最重要的目标定在哪里——是继承还是发扬呢,以及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