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_第1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_第2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_第3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_第4页
浙江专用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某报刊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抢先摆出要“谈判求和平”的姿态,20日、23日,蒋介石又连续发出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定大计”,且“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营造民主的和平氛围解析:C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但为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选C项;A、B、D三项内容都是表面假象,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排除。2.(2022·浙江嘉兴期末)国民党政府在完成内战准备后,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随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其起点是围攻()A.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A项正确;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排除B、C两项;东北解放区不属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起点,排除D项。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进攻的需要解析:B由“民国三十五年”可知,这时是1946年,处于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据材料“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可知,这是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B项;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作准备,与“实施主力突围计划”不符,排除A项;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排除C项;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4.(2022·广东卷)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C.“救亡图存” D.“解放全中国”解析:A根据材料“1946年6月”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此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中国共产党,此时中国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因此,面对蒋介石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提出“武装自卫”的号召,故选A项;“向敌后发展”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向新四军的致电号召,排除B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而发出的口号,排除C项;“解放全中国”是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国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排除D项。5.(2022·浙江衢州期末)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史实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参加重庆和平谈判 B.撤出延安转战陕北C.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D.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解析:B根据材料“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改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为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在陕北机动转移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项正确;重庆和平谈判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之前,排除A项;孟良崮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6.(2022·浙江宁波期末)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尤其是时政漫画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下列有关该漫画信息解析错误的是()A.讽刺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B.显示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D.国民党军队实力明显占优解析:D根据漫画可知,内战拉动物价提升,物价提高勒住了人的脖子,可见,内战导致了物价飞涨,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内战期间,国民党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受到冲击,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可见,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党军队实力明显占优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D项符合题意。7.(2022·浙江杭州联考)史学家金冲及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共识C.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D.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解析: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指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共识,但很快被国民党破坏,且不具有“转折”意义,故B项错误;1948—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呼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呼吁旨在()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C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各民主党派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旨在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选C项;1946年10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排除A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才转移,排除B项;1954年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9.“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B.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解析: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实行“减租减息”,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解放区的后方更加巩固,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非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崩溃,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排除D项。10.1947年冬季攻势作战结束时,东北解放区人口已占东北总人口的86%,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总面积的97%。到1948年,国民党军队被压缩于沈阳、长春、锦州3块孤立地区的12个据点内。这一情形表明()A.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即将拉开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鼓舞了解放军战士士气C.东北战略决战的条件逐步走向成熟D.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基本消灭解析:C据材料“国民党军队被压缩于沈阳、长春、锦州3块孤立地区的12个据点内”可知,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大势已去,东北战略决战的条件逐步走向成熟,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春召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被基本消灭是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排除D项。11.(2022·浙江绍兴期末)下图为20世纪40年代某次战役形势示意图。该战役()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结束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C.共歼灭了国民党军55万余人D.奠定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解析:C根据图中“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徐州”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淮海战役,这一次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军55万余人,C项正确;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渡江战役结束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排除B项;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12.(2022·浙江宁波学考模拟)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不懈探索的精神。某次会议指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如今,由于敌强我弱,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乡村。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和完全正确的,并且是完全成功的。……(但是当前)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该会议是()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析:C根据材料“党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工作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问题,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解析:B“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体现注重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故选B项;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思考的问题,排除A项;“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土地革命时期探索的问题,排除C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探讨的问题,排除D项。14.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C.平津战役,北平以和平方式解放D.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解析:D据材料“1949年4月”“直下金陵澄六合”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故选D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揭开战略进攻序幕,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排除A项;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排除B项;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排除C项。15.(2022·浙江宁波期末)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我们的力量就是小米加步枪,如果看不见小米,即群众的力量,这支步枪一定不会有任何作用。”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B.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C.苏联政府的无私支持D.高明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解析:B根据材料“如果看不见小米,即群众的力量,这支步枪一定不会有任何作用”可知,毛泽东强调和肯定了人民群众对推动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苏联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高明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2·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摘编自杨奎松、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材料二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名称,并概括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的重要思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可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从土地革命的推行、农村革命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