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_第1页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_第2页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_第3页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_第4页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摘要人口、资源、环境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探析,是人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合理布局我国人口,使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又好又快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的社会群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很大,人口分布的疏密差异也极其悬殊。对中学生进行人口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和世界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对中学生进行人口理论、人口形势、人口分布、人口政策等相关人口教育,才能使他们懂得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界等方面的关系,懂得人类自身生产的知识和规律,懂得物质资料生产的知识和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而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探析,对培养中学生综合运用人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中国的人口情况,研究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从而科学合理布局我国人口,又好又快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提出的背景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人口分布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空间现象,人口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从来不存在离开时间和空间的人口运动,而人口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人口分布不能只理解为人口数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它还包括人口的质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居住的不同地区组合与联系。人口分布的形成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方面是人口的迁移,这是塑造人口地理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这两种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有时自然增长成为主要因素,有时迁移增长又成为主要因素。同时,人口分布是不断形成又不断变动的过程,它是相对静止的,又是绝对运动的,因此,可以作静态或动态的考察。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间人口相对静止的分布状态,它反映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的动态分布则指人口分布的历史发展变动状况,它反映较长历史时期中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这两方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反映人口分布的总体状况。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正是从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经济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了“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将中国人口划分为以此线为界的东南稠密区和西北稀疏区两大人口区域单元。“黑河-腾冲”线可以明确显示该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布稀密相差极其悬殊,在中国人口地理分布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中国人口地域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二、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界定人口分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总是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其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无论就整个世界而言或就各个国家而言,人口分布都是极不平衡的,一方面有人口稠密的农业经济区和城市地区,另一方面,又有人口稀疏的地区和完全无人居住区。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人口的70%,大陆上还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在已居住了人类的土地上,大约有50%的土地上人口非常稀少。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土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9。4%,却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8。4%,南美洲土地面积占世界的14。1%,却只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6%。各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人口密度可以相差几百倍,如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人口密度相差500多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在人口分布的水平方向上,全球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尤其是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据统计,地球上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上,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度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半球人口也集中在热带高原到温带地区。在人口分布的垂直方向上,大量人口集中于比较低平的地方,主要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世界上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占总面积的27。8%,而人口比重却达55%。世界最高居民点海拔达5200米高程。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是极为稀疏的。从全球范围看,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距海岸越近,人口越密集,距海岸越远,则人口逐渐稀疏。据统计,全球约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目前,欧、亚、非三大洲这一趋势仍在发展,而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则已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但沿海人口比重仍高于内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还受人口城市化过程的重大影响。封建社会以前,同分散的农业自然经济相适应,人口分布是极为分散的,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日益集中化。当前,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人口分布的高度集中化、城市化正在迅速进行,从而形成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条件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生产力水平越低,这种依赖程度越大,尽管现代生产力水平很高,但自然条件仍然是重要的基础。人口总是密集于气候适宜、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矿产资源丰富,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这就是世界人口密集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归纳起来,无非是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及上层建筑的状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生产力的分布对人口分布有决定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生产关系的性质则会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从而改变人口分布的状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也是我国人口的突出特征之一,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少,人口密度小。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较多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加之东部地区地形绝大部分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处于许多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灌溉便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西部地区则以干旱、半干旱的非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稀少,作物生长期短,加之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地表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农耕,畜牧业比重高于东部季风气候区,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基本上属于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方式。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工商业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多,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而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对外联系不便,工商业不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少,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东西差异,造成了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疏密差异。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胡焕庸先生,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经四川雅安、盐源,到云南省腾冲县,大致为倾角45度基本直线,该线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该线西北方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却只占4%,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为游牧民族的天下。由此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条线也因此而被称作“胡焕庸线”。后来,许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面积和人口作了精确测算,得出该线东南侧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该线西北侧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的6%。这就是写进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面积人口比及其中国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NextPage]三、探析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对于人口的研究,也是一样。人口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自我更新的群体。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人口分布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作用。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引起人口对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人口密度过低,可能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利用程度。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大致呈现出“两密”“两疏”的分布特点,即东部沿海地区密集,平原地区密集;西部高原地区稀少,山区人口稀少。从人口密度看,全国平均118人/平方千米,其中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人口密度在9人/平方千米,而江苏、山东、河南、台湾及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则高达500人/平方千米;从地形地势看,第一、二、三级阶梯的平均人口密度依次增大,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从社会经济因素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从民族构成看,汉族人口居住集中的地区人口多,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却与人口的分布极不相适应。从能源矿产看,北方多煤而南方少煤;石油资源则大部分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天然气则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地区。从金属矿产看,黑色金属主要集中于辽宁、安徽、河北、内蒙古、湖北、四川、海南等省,其他几十个省市区分布较少;有色金属分布则更为集中,铜矿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和江西;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锡矿主要分布于云南;锑矿则主要在湖南;铅锌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南、湖南;钨矿主要分布在江西大余;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山东招远和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金属矿产中,磷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川、滇、黔、湘、鄂;食盐则集中分布于天津、海南、台湾三地;钾盐分布则主要集中于青海察尔汗;石棉则分布于芒崖镇。水能资源60%以上集中分布于西南,常规能源缺乏的广大华南和华东则分布较少。水资源则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有余而西北不足。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热量多,水分多;西北干旱,多风沙,光照强,西南湿润,光照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我国自然资源与人口分布的不相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过密地区,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人口稀少地区,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如何合理布局我国人口,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又好又快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的地理和人口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和重任。“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人口运动就是各种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运动的综合结果,而社会矛盾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人口的运动意味着人口的变动和发展,而人口的变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促使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素质高,生产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但也应该看到,东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早,土地垦殖指数高,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高,土地资源紧张。从产业结构看,主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但工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短缺,需要大量从中、西部地区调入。同时由于工业发展早,工业规模大,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多,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严重。在辽中南地区、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等地尤为严重。而人口稀少的广大西部地区,由于开发滞后,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交通运输条件差,各项经济指标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贵州省为例,2007年,贵州人均GDP为6835元,而同时期的上海市,人均GDP为7500美元,两地相比,相差10倍以上。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但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2005年末,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达1421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1%。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污染虽不及东部地区,但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破坏严重。西南地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全国89%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南山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从能源利用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短缺,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教育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技术条件落后,开发利用少,利用率低。从心理因素看,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西部地区,人们思想守旧,在经济竞争中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易于满足,观念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淡薄。由此可见,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合理布局我国人口,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东部地区在合理布局人口时,在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应把社会保障、卫生保障、教育和就业保障纳入发展规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约能源,广开能源源流,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产业结构中应发展耗能少、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重点是对工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行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减少生产、生活废水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的污染。产业结构中以知识密集的二、三产业为主,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人口分布更不合理,人口问题尤为严重,在合理布局人口时,主要任务是消除文盲和贫困,在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