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赵国防追寻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2024年-赵国防追寻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2024年-赵国防追寻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2024年-赵国防追寻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2024年-赵国防追寻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仅1E-mail:zhgf888@163.com电话:0533-31843091396939016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赵国防仅2(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仅3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仅4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时代发展的呼唤,社会进步的必需。仅5—教师专业成长之“五专”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技能专业思想

专业智慧5仅6

课堂

——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仅7聚焦课堂细节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自我

人生寄语:任何教育的精彩,无不源于身边的小事。躬身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在成就教育的伟大。

仅8一、有效备课:“三问”二、有效上课:“一抓、一放、三关注”三、有效研究:“八多”仅9一、有效备课:“三问”课例:《分数的意义》仅10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2个1个12个每人分得它的几分之几?12121212个数不同的苹果,平均分之后为何都用来表示呢?12同样是1个苹果,平均分之后为何有时带单位名称,有时却不带呢?仅11一问:“教”什么?二问:为什么“教”?三问:怎样“教”?有效备课的“三问”:仅12(1)“教”什么?——抓“核心问题”。

任何教学,都是围绕某一关键问题展开的。就拿《分数的意义》这一课的内容来说,教学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我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借助直观操作,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大小。本课时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分数。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引出一些物体,让学生知道一些物体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同时揭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关键问题在于对一个整体的理解和分数意义的把握。

抓准核心问题,才会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丰富的学习活动,才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能。仅13

贪多,是现代课程的致命伤。

——霍华德·加德纳

课堂教学:抓“核心问题”

向“纵深”发展深刻全面

(理解层次)

(认知范围)设计教学内容时,力避“面面俱到”。仅14案例:《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统计价值(计算能力)(数学价值)抓准“核心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仅15——理清“知识网”。

任何教学内容,都是有其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本节课的内容,从纵向看,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乃至分数的加减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见下图)。(2)为何“教”?仅16

从横向看,它和小数的认识与计算、百分数的认识交织在一起。三年级上学期先初步认识了分数,然后在下学期才开始了小数的认识,这与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特性是分不开的。同时,在充分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百分数,这也与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即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好分数的意义,既是对小数认识与理解的一个补充与提升,更是百分数教学的基础。研究内容,理清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这样做好课前的“深入”研究,才能实现课上灵活、机智、自如的“浅出”。仅17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认识世界认识数学认识生活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我的“球形数学观”:以上所说,是从“知识”层面来思考的。仅18★任何教学,无不源于“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任何生动、有效的课堂,无不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与适度超越。

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据。仅19(3)怎样“教”?——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教。★从教师层面来看:学会选择和放弃。★从学生层面来看:多元智能★从内容层面来看:五彩斑斓仅20A.关注“学习起点”。“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奥苏泊尔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着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仅21B.突破“常规”。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华应龙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继承”与“创新”。蔑视“传统”,就是在泯灭“创新”。一味追寻“创新”,就会在“创新”中走向失败。仅22

常规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步步逼近,熟能生巧。但我有时更提倡打破常规,在把握内容实质的前提下创新设计,挑战传统。本课的教学,以常规设计来进行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分数带单位名称,而有的分数不带单位名称?”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完全正常的,因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就没有建立起两种情况的比较,即一个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将两种情况同时完整呈现(见下图),并引领学生加以对比。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更从根本上排除了产生以上疑问的可能。

此外,这样设计还有另外一种考虑,那就是借此机会,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什么个数不同的苹果,平均分之后,每人分得的却又都是二分之一呢?”

学生在阐释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对单位“1”的把握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仅23C.巧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极具挑战性、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重点,在由“分苹果”引出分数后,设计了一个综合而又极具挑战的问题:

一筐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此前他们接触的都是分一个物体的情况,而面对分一些物体,这还是第一次。尽管他们都有生活经验,能很快说出每人分二分之一,但对于接下来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却需要思考与整理。这一问题是在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形成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头脑中不仅再一次建构一筐苹果的整体概念,而且还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智能。仅24

此外,设计这样的问题,也是出于对学生的“试探”与放手。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单位“1”的理解,我没有“循循善诱”,没有“步步逼近”,而是一下子“直奔主题”,看看学生以何种思考对问题予以解决。

学生在试图阐释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思考”——把一筐苹果看做一个整体。

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在“问题引领”的作用下悄然达成。仅25D.超越“教材”。教材,仅仅是学习资源的部分内容。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纲”的现象依然存在。仅26

对于“教材”,我有如下观点:

★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

★以课堂的实际需要为本,赋予教材以“生命”。

尊重教材

跳出教材

超越教材

让教材服务于我的教学仅27E.构建“活动”的课堂。案例:教学流程记载:

8:30—8:44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任务(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上P80-82“8的乘法口诀”)与要求。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书本内容,圈注有疑问的内容);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44—8:531.学生呈现不理解、有疑问的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穿插要点强调。

8:53—8:581.教师出示四道题目(要求前3道人人必做,第4道选做)。2.学生反馈。

8:58—9:101.配套作业练习。课堂教学,是师生思想碰撞、智慧共生的活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第一要义便是活动。仅28几点思考:读罢上述案例,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确实是有些课堂该收敛一下那“热热闹闹”、“复杂多变”的场面,让课堂“简单”一点,实际一点、高效一点。然而,本案例的“简单”,却更是令人失望的“简单”,是歪曲了“教育真谛”的“简单”。同时,通过本案例,更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a、当今课堂确实需要“简单”些

我们承认,片面追求那所谓的“情境化”、“生活化”和“探究性”,而让学生在热热闹闹的一个个“活动”中“茫然而不知所措”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课堂,更承认那为了一节公开课而“兴师动众”地大量采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媒体的课堂是不关注“教育成本”的课堂,所以,我们需要“简单”课堂。几年前,我曾提出“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力求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课堂少一些造作,少一些约束、少一些花哨,在简简单单中追寻高效、开放、扎实的常态课堂。仅29b、“简单”之中追求“丰实”

“简单”的内涵是宽泛的。教师理应站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来审视“简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简单活动”中,获得深刻、全面、丰富的发展与提高。案例中的执教教师,对“简单”的理解很片面,紧紧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简单处理”。实际上,我们所提倡的简简单单,是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课堂评价等方面提出来的,更是针对“热热闹闹而无明确重点”、“复杂多变而无价值追求”的“花哨、繁杂”课堂提出的。提倡让学生的学习少一些外在因素干扰,让学生的探究少一些“形式上”的约束,让学生的表达少一些“花样上”的限制,还孩子一个自由、开放、民主、有意义的常态有效学习课堂。本案例中的“简单”,教师将“学生自学、圈点课本文本”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窄化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需要阅读教材文本,但更需要跳出文本,和数学问题对话,和生活实际对话,和朋友间的不同认识对话……所以,“简单”之中仍要“丰实”。仅30c、“有效活动”需要“全面认识”

真实、有效的“学生活动”,其内涵更是深刻的、宽泛的和全面的。其中既应有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更应有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机会与可能”。当然,这样的“活动”离不开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诱惑”,更离不开教师对“有效活动”的内涵的真正把握和理解。

从过程论的观点来看,学生经历的学习活动应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与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案例中学生自学课本的“活动”,虽然学生确实是在“经历学习过程”,但此时的学习过程却是在“阅读”课本内容,并始终停留在课本提供的问题与情境,是最低层次的“活动”。学生根本不可能完全投入到极具吸引力与挑战性的问题探究之中。

从学习方式的选择来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便是学生很好学习方式。然而,案例中的“放手自学课本”却是一种假放手,假探究。因为此时的自主学习,是在让学生自主“学课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根本不可能迸发新的思考与发现,只是在经历一次“传承”与“接受”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创新”更无从谈起。

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来看,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在尊重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而案例中的“自学课本”,显然就是对学习内容的“窄化”。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应善于发现并能充分灵活利用。仅31F.尊重学生(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3)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仅32案例:

有位老师讲“抛硬币”一课,当引出“一定”、“不可能”时,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它们二者的理解,而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活动。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让三个小组的同学同时到台上摸球,每人摸两次,累计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摸到黄球总个数最多。学生们兴高采烈,积极参与,场面非常热闹。仅33

摸球结束了,令所有人没有料到的事情却发生了----第二小组的同学一个黄球也没摸到。他们都感到奇怪,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猜测着……这时,讲台上的老师轻松而得意地说“你们一定摸不到!你们不可能摸到!因为,我根本就没放黄球。”孩子们惊讶、激动,继而愤愤不平。这时,有一个气得脸蛋通红的男同学冲向了讲台,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男孩子用力将盒子撕开,他们的盒子中果然一个黄球也没有!真相大白,“不公平”、“不公平”、“老师骗我们”,他们对老师的做法极为不满。尽管老师一再解释,但他们却始终接受不了,课堂气氛一下子被阴云笼罩了起来。我们理解老师的苦衷,是为了训练学生对“一定”、“不可能”的认识与理解。即在第二小组中不放黄球,让大家进一步感悟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不可能”摸到黄球。然而,教师却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样做,是在戏弄孩子,戏弄孩子的情感,更是不尊重孩子。(赵国防:2005年6月8日《中国教师报》)仅34有效备课,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把学生放在心上,是有效备课的核心。仅35二、有效上课:“一抓、一放、三关注”仅36案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一抓”:抓核心内容。仅37仅38

要想实现真正的“为深刻理解而教”的教育,就必须放弃“涵盖一切”的错误做法,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必然会导致肤浅,必然会导致忽视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我们应在尊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尽量完整、简约、生动。玩纸盒做纸盒议纸盒长方体的特征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交际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仅39

加德纳指出,我们的教学,可“设想有五个门(或入口)的房间”。对学生来说,哪一个入口最合适,入门之后走哪条路最顺利,都要因人而异,由学生选择。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放,切忌让学生“独门出入”。●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一放”:课堂开放。仅40案例一节复习课课前开放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遇到的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有关的问题。课中开放

结合所研究问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展开研究。汇报、交流、评价、总结。课后开放

对课上没解决的问题(偏离研究主题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仅41案例: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仔细观察,试试能发现什么?生1:我发现有的月份是红色,有的月份是绿色。生2:我发现我的年历卡比我同桌的漂亮,上面印着一支可爱的小猪。生3:我的年历卡上还有许多小星星呢。生4:我的年历卡上还有一个大“福”字呢!

……

(学生汇报得热火朝天,台上的教师不知所措,头上冒出了汗珠……)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能看看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吗?(在老师的一再引导下,学生好不容易说到了教师所期望的“答案”)生1:我发现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28天。师:那么,你能说说哪些月份是31天的?哪些月份是30天的?哪些月份是29天的?生1: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30天的是四、六、九、十一月,29天的是二月。师:说得真好!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的年历卡上的二月是28天。温馨提示:把握好课堂开放的“度”。仅42

师:说得很好。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月份有31天的,有30天的,还有29天和28天的,那么,同学们能不能通过小组合作,给这些天数不同的月份起个名字呢?生:能!师: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学生研究,汇报。小组1:我们小组给31天的起名叫大月,30天的叫中月,29天的叫小月,28天的叫特小月。小组2:我们小组给28天的取名叫特小月,29天的取名叫小月,30天的取名叫大月,31天叫特大月。

……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想法……仅43思考:透过本案例,我们仿佛看到了课堂上老师由于“开放”不当带来的“尴尬”,看到了学生在“广阔天地间”的“自由翱翔”,更看到了“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开放课堂构建中的“低效活动”。它不能不让每一位教师深思:开放课堂,应如何巧妙设计与机智调控?

首先,“开放的问题”要有“限度”。

开放的课堂,离不开开放的问题。开放的问题,除了具有开放性、挑战性之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问题本身要有意义、有价值,便于研究与操作。在本案例的前半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便太宽泛,“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仔细观察,试试能发现什么?”一语,由于所提问题太大,指向不明,结果导致了学生活动虽然“热火朝天”,但得出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在教师的一再引导下,才勉强“柳暗花明”。这样的教学,既费时间,又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的学习信心。开放的问题,要源于教学实际,要在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而不是为了那所谓的“开放”去随便地提出。同时,开放的问题,虽然开放,但却应蕴含有一定的价值追求与探究范围,并非“漫无边际”,让人“无所适从”。仅44

其次,“开放的活动”要有“效度”。

开放的课堂,离不开开放的活动。开放的活动,除了具有挑战性、开放性之外,却更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即要对活动价值作深深的追问。本案例的后半部分,让学生去给这些月份“起名字”,是毫无任何意义的“假探究”。首先,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严密的科学,它的一些名词、术语、定义是非常严谨的,是经过数学家反复推敲得来的,根本不需要再“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去对其进行“探究”。其次,尽管我们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此时的数学活动,却应当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而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组织学生去“探究”。所以说,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要灵活采用,“该出手时才出手”,决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失去自身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仅45

再次,“开放的学习方式”要有“量度”。课堂开放,就要求有开放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研讨等等,究竟要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由谁说了算呢?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教学需要。再好的学习方式,如果不适合教学需要,那也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在选用学习方式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并非什么时髦,就“不顾一切”地去采用。案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此时的“合作”与“探究”,却是漫无边际的没有“价值指向”的“假探究”。这样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的表面活动,而没有深层次地触及知识本身。课堂开放,向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挑战。研究开放课堂,任重而道远。(赵国防:课堂开放应把握的几个“度”.中国教师报.2008年5月14日)仅46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三关注”之一:关注课堂民主。仅47(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思想需要表达,行为需要表现,学生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见解,各人的优势智能能够及时表达、表现,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特别是被我们认为的“后进生”,他们这种表现的欲望往往比一般学生更强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民主作风。

让学生充分享受主动思考的权利,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独立的分析,并在思考中享受到它的乐趣。仅48

倾听儿童,即是向儿童学习,欣赏儿童心灵的美丽、神奇和力量。倾听者由此成为学习者、探究者,一种新的指导者角色由此诞生。教师只有与儿童同时痴迷于探究活动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功。

(2)学会倾听

倾听儿童,即是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文化——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文化。教师倾听儿童,儿童就会相互倾听,民主的教育文化由此诞生。

倾听儿童,不是放任儿童、逃避责任,而是把探究的权利和自由交还儿童。教师的指导不是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为了儿童的自由。仅49(3)组织好课堂交流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师1: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师2: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师3: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不同观念或不同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仅50

案例:“我是你的好朋友”[1]应邀在成都执教“确定位置”一课。课上,我引领孩子们从自己所坐的位置谈起,让他们经历了“数对”产生的过程,然后进入了有趣的活动——用“数对”在表格中标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孩子们非常开心,积极参与。汇报时,他们的表现更让人高兴,在场的老师对孩子们的出色表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堂达到了高潮。这时,我注意到了在整个活动中,坐在教室最边上的一个男同学低着头,一动没动,好像有什么心事。我悄悄地朝他走去。“你叫什么名字啊?”我抚摸着他的头问道。“王军。”他慢慢地站起身来,低声答道。“告诉老师,有什么心事吗?”“没有啊!”他作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那刚才的活动你怎么不积极参加呢?”“我……我……没有好朋友。”他红着脸低下了头。[1]

赵国防.我是你的好朋友.中国教师报[N].2007(197)

案例:40名同学分乘两辆客车去春游,每车坐几人?“三关注”之二:关注课堂生成。仅51课堂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张大眼睛望着我。怎么办呢?我问自己。细细询问下去,必然会影响课的进程,台下几百位教师在注视着课堂啊!如果此事就这样放之不问,我又如何去唤醒孩子的心灵?“同学们,谁的好朋友是王军啊?”情急之下,我突然问出了这么一句,自己都为自己捏了一把汗。这时,最后面一个高个子男同学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的好朋友是王军。你看,我早已在表格中标出了他的位置。”说着,他高高举起了自己的那张表格。“王军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我却一直把他当成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因为……”王军抬起了头,冲着这位高个子同学不好意思地露出了微笑。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王军的,祝贺他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这掌声,是送给那位高个子同学的,感谢他对王军的信任与支持;这掌声,也是送给我的,赞赏我在课堂上能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情感体验。

仅52

课堂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面对生成,需要机智,需要教师灵活、巧妙的筛选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成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生成在课堂中萌发。

仅53【案例一】

为了教学“5的乘法口诀”,某老师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精心制作成5张彩球图(每张5个彩球),准备以这些图片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课上,当老师张贴出第一张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并有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愣在讲台前……

仅54【案例二】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好吗?

生:老师,我们已经会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来背给大家听听?

生:(异口同声地)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老师已经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会了,但还有少数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

生: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老师很高兴!但我们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是吧?下面我们准备一下,看谁有办法帮助这些同学来发现“5的乘法口诀”……

一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带着神圣的使命忙了起来。几分钟的交流后,学生不但把五句口诀总结出来,而且方式各异,有画草图的,有用小棒的,有用连加算式的……

仅55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都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会对课堂生成产生影响。教师要关注学生实际,关注课堂的生成,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

思考:

面对学生已经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这一令老师始料未及的问题,前一位老师惊慌失措后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设进行教学,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是在否定现实,是在对课堂生成和学生实际的否认与压抑。

同样的情境,后一位老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预设的程序,巧妙地利用了课堂生成,有效地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更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样的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常态。仅56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由主导变成主宰课堂,导致教学预设的机械与僵化,更无从谈及课堂的生成,这是一种“硬”设计。如何关注课堂生成?(1)“软”预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尊重课堂生成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因素,这样的设计是“软”预设,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有弹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模块式的“大”设计,而非线型的“小”设计。仅57(2)“巧”利用。案例:扣子掉了以后……

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最为宝贵的资源。但是,面对课堂生成,我们要理性地认识、机制地筛选、巧妙地运用。仅58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牛鼻子”。

多元智能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各种考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学生哪些地方失败了。

所谓的“成功”,仅仅是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对正在成长中的有强烈自尊心的所有“失败者”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他们真的是“失败者”吗?“三关注”之三:关注课堂评价。仅59

评价,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更决定着一代又一代人“成才”与否。仅601、重视背景评价,承认学生在起点的差异,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增强自我意识;(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正视差异)2、注重目标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确定发展目标,使其更符合自身的需要;(“扬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3、强调过程评价,将评价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中不露痕迹地进行,鼓励个体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努力;4、关注结果评价,将取得的实际成绩与起点及过程努力程度加以比较,客观地进行结果的“自主”把握,得出“真实的评价”结论。仅61注意以下两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