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_第1页
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_第2页
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_第3页
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_第4页
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褶皱叠加和断裂再造概述变质岩区的岩石,一般都经历过多期构造变形,即使最年青的造山带中的变质岩,也常在一个大的构造变形旋回中经历过多次变形幕的改造。结果使不同世代、不同型式、不同变形面的构造相互叠加或复合,造成复杂的交叉干扰的叠加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叠加褶皱和断面褶皱以及各种再造的古断裂及岩墙群。第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叠加褶皱是变质岩区最常见的构造形态之一,其常用同义词有重褶皱、复合褶皱、横褶皱、交叉褶皱等等。

叠加褶皱是一个描述性的术语,它的变形面可以是层理(S0),也可以是面理(S1或S2、S3……)。但其基本轮廓应通过同一变形面的弯曲来刻画,否则只能称褶皱叠加,如早期顺层掩卧褶皱为后期面理褶皱所包容。叠加褶皱是后继变形中应变增量性质和方位发生改变的产物,也是任一先存褶皱围绕不同轴向遭受重褶的结果。第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1.多期变形变质带层状变质岩层受到较长时间间隔所分开的叠加变形变质作用,特别是构造作用类型发生重大转化的地区,经常可以发育大规模叠加褶皱。如山西中条山多期复合变形变质带内上玉坡背斜就是在早期北东向冲断推覆片理褶皱基础上,受另一旋回的南北向褶皱叠加干扰而形成,并导致早期紧闭面理褶皱在叠加褶皱翼部呈复杂的几何形态和位态第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第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2.一个造山旋回中的相继变形主要是形成平行造山带的各式叠加褶皱。在一次造山旋回中,总的变形通常是由一系列间隔的脉动压缩变形所构成。所产生的叠加褶皱的样式变异也较大,主要取决于局部构造应力场和岩石的变形习性和应变速率的差异。但各式叠加褶皱之间,在总体上又为同一变形体制所制约,从而显示出某些共同的构造特征。例如北秦岭宽坪群晚加里东-早华力西期变形,这一旋回的变形以沿S1面理为变形面的一系列由北向南韧性推覆剪切带和大型倒转面理褶皱为特征,并形成该期褶劈理(S21),但在旋回的晚期,在大型倒转面理褶皱内核部分又叠加了轴面近直立的宽缓扇形褶皱和相关的褶劈理(S22)(张寿广,1991)。第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3.一次简单递进变形中产生的共轴叠加

单剪递进变形中非共轴旋转经常造成褶皱的翻卷和旋卷,也可能导致主从褶皱之间异向叠加。特别是早期流变褶皱系统中,不均匀流动经常造成这一类型叠加。第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4.变形过程中同时发生若干不同方向的褶皱相互干扰

岩层遭受复杂揉皱和多向展布,形成多斜褶皱。包括双向收缩产生的叠加褶皱和三向收缩产生的多向褶皱。第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发育的构造背景5.交叉构造带

主要表现为两个构造体系的褶皱以较大的角度交叉。形成区域性横跨叠加。李四光称这种叠加为反接复合。这类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主要见于三个东西构造带与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的褶皱叠加。如湖南邵阳一涟源一带北东向褶皱与纬向褶皱的横跨)。第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一、两个相继褶皱作用产生的干扰型式在相继褶皱作用产生的叠加褶皱中,由于前、后两期褶皱的构造方位、形态、位态和叠加方式和规模、叠加强度……等因素的不同,干扰的褶皱图像也相应变得复杂多样,要弄清其几何特点。首先要确定其褶皱叠加的基本变量,J.G.Ramsay提出有如下变量决定了叠加褶皱的基本样式。第1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a2:叠加运动的流动方向;α:早期褶皱轴b1与晚期褶皱延伸方向b2的交角;β:早期褶皱轴面S1的极线与晚期叠加流动方向的交角第1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几何分析的结果,图中两期褶皱各变量之间大体有如下三种复合方式:第一种:a2与S1近平行(α等于0以外任何值,β>70°);第二种:a2与S1高角度相交,b1与b2呈中等或高角度相交(α>20°,β<70°);第三种:a2与S1高角度相交,b1与b2近平行(α接近于0,β<70°)第1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据此,Ramsay(1967,1987)以规模近似的两期褶皱叠加为前提,提出了九种二维平面干扰型式和三种基本干扰类型。不过在b1和b2完全平行时,则出现褶皱完全复合的特殊情况第1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1.第一种干扰型式由两期褶皱皆为直立水平褶皱,两期褶皱轴呈大角度相交或直交的横跨叠加形成,如图9—7类型I。通常称正交者为“横跨褶皱”,斜交者为“斜跨褶皱”,其平面上呈穹、盆相间。第1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1.第一种干扰型式两期背形叠加为穹窿,两期向形叠加形成构造盆地,背形与向形叠加形成鞍状构造。穹窿与构造盆地多呈等间距分布,连接穹窿构造的高点和构造盆地的低点,就能够大体判断两期褶皱的规模和方向。但要鉴别及确定两期褶皱的性质及先后,一般还要通过褶皱体内面理及线理的分析。Ⅰ第1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第1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第1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第1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2.第二种干扰型式由早期紧密到等斜的斜歪或平卧褶皱,晚期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呈大角度相交或直立的情况下横跨叠加。晚期褶皱作用叠加时,早期褶皱轴面和两翼再度褶皱,形成一系列背形和向形,其枢纽也相应发生波状弯曲,造成产状的规律变化(如图9—7中类型Ⅱ)。当遭受剥蚀肘,常出现复杂异样的露头形态。如新月形(图9—8)、蘑菇形(图9—9)等Ⅱ第1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3.第三种干扰型式由早期等斜褶皱、平卧褶皱或斜卧褶皱,晚期为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或枢纽近于平行叠加情况下形成。通常称为共轴叠加褶皱,如图9—7类型Ⅲ。早期褶皱的轴面及其轴面面理与两翼共同卷入后期褶皱,但两期褶皱枢纽近于平行(图9—10)。因而只有在斜截面上观察到双重转折或钩状闭合等形态时才能确定这类叠加褶皱的存在。Ⅲ第2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第2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对大型共轴叠加褶皱,单靠露头形式鉴别比较困难。只有岩层内变余原生结构构造保存较好或褶皱与其他小构造主从关系比较明确的情况下,通过构造面向分析,才能把叠加褶皱的形态确定下来。如果同一时代的岩层上下并置而各自面向相反时,则可以确定褶皱为共轴叠加第2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第2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4.第四种干扰形式如图中类型0所示,这是一种特殊型式的叠加褶皱。早期褶皱枢纽与晚期褶皱枢纽平行,而且两期褶皱均为直立水平,早期褶皱轴面就是晚期褶皱轴的运动面。叠加结果是一种再次压紧的重褶皱,其露头形式与一次紧密挤压的倾伏褶皱并无区别,因而鉴别仅能依赖地层层序方法。Ⅳ第2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

上述四种基本叠加褶皱中,前两种常常需要地壳构造应力场发生重大转换条件下才能形成,除多向收缩的大地构造环境外,常常是两个不同旋回或世代的构造效应;而第三、四种则多发育于定向顺层流变和垂向挤压下相继褶皱,在前寒武纪层状变质岩及年青造山带中比较普遍。第2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二、三期褶皱叠加的基本干扰型式蔡学林根据三期褶皱轴的相互叠加关系,拟出四种三期褶皱叠加的基本干扰型式。1.Ⅰ型三期叠加褶皱第一、二期褶皱均为等斜或紧密褶皱,两者已共轴叠加,继后第三期直立褶皱又共轴叠加其上,形成三期共轴叠加褶皱。其截面上常呈之字形转折。并构成三闭合反复弯曲(图9—12A)。Ⅰ型第2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二、三期褶皱叠加的基本干扰型式2.Ⅱ型三期叠加褶皱第一期是等斜褶皱或紧密褶皱,第二期为平卧褶皱,两期褶皱共轴叠加。继后第三期直立水平褶皱又与它横跨叠加,构成了三期褶皱叠加图案(图B)。Ⅱ型第3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

在湖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区元古宙武当群层状变质岩系中可以找到这类三期叠加褶皱的天然模型。其中各期面理的构造特点均不相同。第3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二、三期褶皱叠加的基本干扰型式3.Ⅲ型三期叠加褶皱第一、二期褶皱均是等斜或紧密平卧褶皱,第三期褶皱为直立水平褶皱。第一期褶皱被第二期褶皱横跨叠加,第三期褶皱与第二期褶皱叠加,与第一期褶皱同方向叠加,构成的干扰图案(如C)Ⅲ型第3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

石绍清等认为,喜马拉雅变质岩区构造存在的三期叠加褶皱(图9—14)基本上属于此类型。不同点是第二、三期褶皱为直立水平褶皱,此外伴随第一期褶皱的断裂带也卷入了第二、三期褶皱。第3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二、三期褶皱叠加的基本干扰型式4.Ⅳ型三期叠加褶皱

三期褶皱均为倒转褶皱或紧密褶皱,且褶皱轴均为水平。相互非共轴斜跨叠加,构成极为复杂的叠加干扰图案(图D)。Ⅳ型第3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干扰型式建立上述三期褶皱叠加干扰型式的主要依据是三期褶皱轴是否平行或垂直,如果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或叠加期次更多,其干扰型式会更加复杂。如图9—15是四期褶皱叠加的立体图示,第一、二期等斜褶皱共轴叠加。第三期褶皱轴面和枢纽水平,仍与第一、二期褶皱共轴叠加,第四期褶皱轴面直立,与第一、二、三期褶皱为横跨叠加。由于受一、二、三期褶皱控制,第四期褶皱的枢纽陡倾。第3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一、叠加褶皱的识别标志大型叠加褶皱的识别一般从露头或手标本上直接观察到的重褶现象或新生的面理、线理有规律的弯曲或切割现象开始,然后通过填绘岩性构造图加以确定。在野外研究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标志如下:1.早期褶皱轴面有规律的再褶皱2.早期褶皱伴生的面理和韧性剪切面有规律地弯曲3.两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面理有规律地交切第3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4.早期褶皱枢纽和伴生线理有规律地弯曲;5.褶皱位态有规律地倾竖或斜卧;6.大型褶皱转折端处存在横卧小褶皱,且大小褶皱轴面正交;7.大型褶皱岩层内发育有无根褶皱,香肠构造呈有规律地弯曲并在转折端横卧;8.穹窿和构造盆地呈等间距地规律分布;9.褶皱平面或剖面形态变异,地质界线回曲,甚至呈镰状、新月状、耳状、蘑菇状和复杂多样状态。在露头上或地质图上确认叠加褶皱的存在,是该构造分析的基础。第3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二、叠加褶皱区的构造制图

对叠加褶皱的研究,一般多遵循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相互印证的方法。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致力于区域叠加构造图案的分析,如从航、卫照片上或地质图上发现褶皱岩层的平面图像发生异常,当呈现出各种钩状、蘑菇状、穹盆状和不规则变形的图案时,就应该推测,该区褶皱可能存在叠加干扰,并力图按露头形态推断其干扰型式。所谓小处入手,就是要求在露头上去寻找叠加褶皱的证据,进而判定褶皱叠加的方式、运动、环境和演化过程。其最基础的工作仍然是进行构造填图。其作法是:第3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1.全面收集研究区地质构造资料、数据和图表,制订研究工作假说模式图。2.按一定比例尺,如实的填绘岩性图,测量有关面理、线理数据,完成岩性图的填绘和编制,它真实地反映了野外地质情况,是最原始的基础图件(图9—16A)。第3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3.根据特殊的标志层或标志体,按编图要求勾绘出包络面的地质界线,即包络面与地面的交线。如图9—16B所示,石英岩层的包络面地质界线即各构造透镜体的端点的联线。4.标绘出由石英岩构造透镜体反映的包络面显示的各期褶皱构造的轴迹及其各期伴生的面理和线理产状第4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5.分析已编制的构造岩性图,找出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关键地区和关键问题。一般在褶皱转折端处,确定进一步研究面理、线理的交切关系和先后关系。6.再次到野外,根据关键地区、关键问题,主要集中褶皱转折端处,证实或修改各期褶皱的叠加关系,测量各期面理和线理数据和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各期褶皱的几何叠加关系和干扰型式。7.建立起研究区的褶皱构造演化序列,恢复变形时期的构造应变场和构造应力场。研究叠加褶皱与成矿和控矿的关系并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还应着重指出,叠加褶皱的平面和剖面的图面形象不仅决定于内因,而且还决定于剥蚀深度和割切方向,同一叠加褶皱在不同标高的平面图像有时会出现较大差异。第4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三、叠加褶皱的面、线构造要素分析在叠加褶皱中,两期褶皱伴生的面理和线理的位态可以用来阐明叠加褶皱内两期变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这项工作,一般多利用赤平投影技术来完成。(一)晚期面理和线理的位态特征两期褶皱叠加时,伴随晚期圆柱状褶皱的面理和线理在赤平投影图上(图9—17),具有如下特点:第4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1.在早期褶皱中,横跨叠加了晚期褶皱的轴面劈理或轴面片理S2时,不管S2位于早期褶皱的转折端或翼部,S2面理的产状不受早期褶皱形态的影响,以其稳定产状切过早期构造。

如图A所示第4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2.当晚期褶皱轴面或轴面面理S2切过层理S0时,则其线理构成层面上曲线L2,L2相当于各地段S0褶皱枢纽BS0S2的方向,即晚期褶皱枢纽B2,B2位于S2面上,并随早期褶皱变形面的弯曲而呈有规律地变化。在两翼,BS0S2产状倾斜甚至可以直立,在转折端,BS0S2则多呈水平或近水平产状(图9—17A)。第4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3.当晚期褶皱轴面S2直立时,在赤平投影图上S2是一条直线,S2与S0大圆弧的交点为L2的投影,L2在各点的走向相同,即等于S2面理的走向。L2各点投影都落在一条直线上,此直线即为S2面的产状(图9—17B)。如果S2面或S2面理呈中等倾斜时,S2面或S2面理在β图解上构成一大圆弧,因此,L2各点虽仍位于S2上,但倾向和倾伏角却可能发生变化(图9—17C)。第4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二)早期面理和线理的位态特征早期面理和线理受到晚期褶皱叠加后,其产状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其在赤平投影图上呈现如下特点:

1.若早期褶皱轴面面理具有稳定一致的产状,晚期褶皱为圆柱状褶皱时,早期褶皱伴生面理Sl的极点在π图解中将落在一个大圆环带上。大圆环带的极点β2即代表晚期褶皱轴的产状(图9—18)。第4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如果晚期褶皱形态不同,π图解中S1面极点的分布形式即不一样。如图9—23中,如晚期褶皱为等斜褶皱,其S1极点形成一个极密(图9—19A)。随着晚期褶皱两翼不断展开,极密将逐渐散开(图9—19B、C)。形成清晰的大圆环带(图9-19D)。第4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2.早期褶皱枢纽或线理L1受晚期褶皱的改造时,其产状将发生改变。由于晚期褶皱形成机制不同,其被改造的效应也不一样(图9—20)。主要表现为:(1)如果早期线理L1被晚期的弯褶皱作用所叠加,则它与晚期褶皱轴B2之间的夹角保持不变。这时,早期线理L#1的极点在赤平投影图上表现为一个小圆。

(2)如果早期线理L1被晚期剪褶皱作用所叠加,则它与晚期褶皱轴B2之间夹角会从转折端向翼部不断增大,在赤平投影图上形成一个大圆。第4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叠加褶皱的构造分析3.晚期褶皱对早期面理和线理的改造常常随其叠加方向而异,如果晚期褶皱直立水平地共轴叠加于早期等斜褶皱之上,则组构图上S1面理构成的丌圆极点就是B1、B2的产状。但横跨叠加时,则早期褶皱枢纽B1的轨迹,在组构图上位于一个以晚期褶皱枢纽B2为中心的圆上(图9—20)。第4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叠加褶皱几何特征的因素在野外工作所能看到的叠加褶皱形态十分复杂,Ramsay等所总结的干扰型式只不过是其中几种典型。因此,研究叠加褶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弄清是哪些因素影响叠加褶皱的露头形态,并弄清其主导方面。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影响叠加褶皱几何特征的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规律性认识。1.早期褶皱的位态。由于早期近水平韧性剪切作用的影响,被叠加改造的先存褶皱多具近水平轴面和两翼。2.晚期褶皱叠加的方向。决定于后继变形时区域变形场。沿造山带的垂直挤压多形成共轴叠加褶皱,反之,平行造山带的伸缩则多形成横跨或斜跨的穹、盆或鞍状构造。第5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叠加褶皱几何特征的因素3.褶皱叠加的方式。一般变质岩层内固态流变褶皱作用对早期褶皱变形面的改造,多按剪切褶皱方式,其运动面平行于后期褶皱轴面。J.G.Ramsay所建立的叠加褶皱模式即以这一机制为前题。但晚期褶皱作用对整个新生变质岩层的改造,则往往按纵弯褶皱叠加方式完成。形成各式叠加面理褶皱,一般相对开阔。4.褶皱叠加的环境。褶皱叠加时的变形环境直接影响着早期褶皱体的变形习性,从而控制着叠加褶皱的样式。在深部,晚期褶皱对早期褶皱的叠加,会常因构造置换继续,把早期褶皱的形迹抹去,很难恢复其叠加褶皱形象。在浅部构造层位,褶皱的叠加主要是沿平行面理面的弯滑。形成无劈理褶皱的叠加。第5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叠加褶皱几何特征的因素此外,早期褶皱还多与韧性剥离构造或韧性推覆构造伴生,在构造叠加过程中剪切面也作为变形面参与晚期褶皱变形,晚期褶皱则多与各种脆性断裂共存。5.卷入褶皱叠加的范围。叠加褶皱在多尺度上都有表现。如果在区域上具有共同的样式(如我国湖南湘中穹—盆构造),一般认为是巨型构造带叠加变形的产物。如果仅在局部区段或个别露头上才有表现,则可能与某一具体的构造有关。如与岩体边缘带、断层两侧的局部活动有关。第52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叠加褶皱几何特征的因素6.褶皱叠加的次数。一般说来,褶皱叠加的次数愈多,造成的干扰形态愈复杂。但是,决不能将岩层处于高塑性状态下,形成的多斜褶皱或翻卷、旋转变形,看成是多期构造变形的产物。判定构造变形世序的叠加褶皱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露头上能发现相关褶皱同期面理或线理交切。

(2)在区域上或露头上对叠加褶皱解析所建立的构造序列能与区域构造演化对应。

(3)能与按构造均匀区段对面理或线理统计分析所作出的结论大体一致。

(4)通过薄片或光片的显微分析,能发现叠加现象有质的变换。第53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一、断面褶皱变质岩区断裂形成后,往往会受到后期的变形变质改造,其主要表现为断面褶皱和沿先存断裂再活动等两个方面。断层形成后,如果与层状变质岩层的面理低角度斜交,它作为一种面状构造常被卷入后期的褶皱变形第54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如北京西山南窖地区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伸展变形时形成的顺层掩卧褶皱及其剥离断层,先后发生两次断面褶皱,使南窖地区的构造变得极其复杂第55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此外,前节所述的喜马拉雅冲断层面(MCT、MBT)褶皱;山西五台山北麓韧性剪切带褶皱均可看作是断面褶皱的典型实例。第56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断层面褶皱的形态和位态决定于断层面和其它褶皱形面的产状关系,当断层面与其它变形面平行时,两者基本同步弯曲,如果先存断裂面与其它构造面斜交时就会形成复杂的相交面褶皱第57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断面褶皱的结果常常造成同一条断层在观察路线上重复出现,导致构造深部推断及编联上多解(图9—23)。成为变质岩区构造制图的难题,如果工作者缺乏多期变形叠加概念和相交面褶皱的几何学知识,一般会因简单化而造成构造认识上的错误。第58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二、古断裂在变质岩区构造研究中,古断裂一词应用得相当广泛,但其涵义和规定的时限各家极不统一。一些人仅将它应用于前寒武纪,但另一些人则定义它形成于未变质盖层形成以前;有的人仅强调时限,不论是韧性剪切带或是脆性断层,只要形成时代相对古老即以古断裂称之。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统一古断裂的涵义。所定义的古断裂的条件是:(1)形成时间很早,至少在上覆沉积盖层形成以前;(2)一般是前一个变形旋回的脆性或韧脆性域断裂;(3)断裂一般穿切变质岩层。第59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一)古断裂的类型按古断裂的活动状况和形成历史,一般可分为三类:1.定型古断裂:在前一个构造变形旋回结束时即已定型。其中包括愈合的和未愈合的两个亚类。未愈合的古断裂主要发育于后继变形很微弱的地台或地盾区。愈合的古断裂一般都因岩浆活动或断层带热液活动使其焊接或固结,将断层域与两盘重新接合为一整体,使之在后继变形中再未发生破裂。2.活化古断裂:古断裂形成后,又继续沿先存破裂面发生错断。其中包括已焊接或愈合的断裂沿愈合面或焊接面本身或两侧发生再活动。这种多次多期活动的断裂在变质岩区极为普遍。第60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3.长寿古断裂:早在太古、元古时期就已形成,一直反复不停地活动并延续等挽近时期,至今仍是地震活动带。应着重指出,我国东西向造山带内各地体之间断裂边界的多期活动性的长寿特征。在同一断裂带上,不仅残余有大量古老变形和断裂的证据,而且存在着多期、多性和多向运动的断裂活动形迹。此外,不少人认为郯庐大断裂也是一个从新太古代就开始、并一直演化至今的长寿断裂。第61页,共67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断面褶皱和古断裂二)古断裂的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