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送石处士序(节选)

(唐)韩愈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朴于衣食,劝仕不应。与先生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与友别,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威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有删改)材料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韩愈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牛,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鉄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然取拔亦多,若政有所不通,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有删改)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对一处给1分,断句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于是A撰书B词C具D马币E卜日以授F使者G求先生H之庐而请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龟卜”指古人用龟甲灼裂来预卜吉凶,材料二中“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中,引申指士大夫。

B.“归输之涂”中“涂”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涂”用法和意思均一样。

C.“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中“致”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

意思不同。

D.“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中“不市”与《促织》中“操童子业,久不售”中“不售”同义,均为不愿为世所用之意。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乌公与从事的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塑造石处士生活简朴、学识超群、在寇聚于恒时能挺身而出的隐士形象。

B.从事称赞乌大夫文武双全,忠孝兼备,为国而非为己求才,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乌公的形象。

C.“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良马了,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D.乌公任用温处士是请石生做介绍人的,因此必须提及石生;提及石生,又可见乌公能广揽贤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14.赠序文主要是叙说友谊,表达友朋间的情谊,而韩愈则以推陈出新的笔力和超凡脱俗的才情,扩大了赠序文的写作内容,被姚鼐称赞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两则材料中作者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上》)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需断处的字母。故古者A圣王之为B政C列德D而尚贤E虽在农与工F肆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指“只”“仅仅”,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恶,意为“讨厌、憎恨”,与成语“深恶痛绝”“恶衣恶食”中“恶”词义相同。C.就列,指“担任职务”,与《论语·季氏》中“陈力就列”的“就列”意义相同。D.章,同“彰”,彰显,与《四子侍坐》中“端章甫”的“章”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家语·卷三》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却巧妙地让子贡得到了答案。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为喻,引出对人生选择的论述。C.墨子认为把爵位、俸禄等授予贤人,是因为贤人的才德,更希望贤人做事成功。D.墨子列举“尧举舜”“禹举益”等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贤人有机会建功立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三则材料都围绕“贤者”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法用铁A数斤B为龙爪C形D沈之水底E系絙F以船G曳之H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晋伐郑,荆救之。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①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七年夏,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选自《国语·晋语》)【注】①范匄(gài):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人者A刑B其民C成D而后E振武F于外G是以内和H而外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睦,使……和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用法不同。B.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意思相同。C.存亡,存在或灭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用法相同。D.泰,放纵、傲慢,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中“泰”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子认为得到郑国后会增加更多的忧患,所以不赞同晋厉公讨伐郑国。B.范文子认为如果不是圣人,必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而且内忧危害更重。C.范文子痛斥范匄未经同意就提出“夷灶堙井”的谋略,并对他施以刑罚。D.范文子让宗人、祝史为他祈死,以免遭到祸难,结果也正如范文子所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14.范文子认为国君应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江苏省南通市名校联盟2024届新高考第二次联合调研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材料一: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召入输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蹋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材料二: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黜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迁,指官职升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意思相同。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D.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未成年时拜见吴人顾况,很少夸赞他人的顾况对他大加褒扬,认为他是难得出现的文人。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拔萃。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王涯又说他不宜治郡,于是被追贬为江州司马。C.白居易遭到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畅享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又酷爱佛教,经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写成后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材料二中说:“居易累以忠鯁遭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忠鯁”的表现。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送石处士序(节选)

(唐)韩愈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朴于衣食,劝仕不应。与先生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与友别,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威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有删改)材料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韩愈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牛,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鉄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然取拔亦多,若政有所不通,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对一处给1分,断句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于是A撰书B词C具D马币E卜日以授F使者G求先生H之庐而请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龟卜”指古人用龟甲灼裂来预卜吉凶,材料二中“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中,引申指士大夫。

B.“归输之涂”中“涂”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涂”用法和意思均一样。

C.“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中“致”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

意思不同。

D.“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中“不市”与《促织》中“操童子业,久不售”中“不售”同义,均为不愿为世所用之意。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乌公与从事的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塑造石处士生活简朴、学识超群、在寇聚于恒时能挺身而出的隐士形象。

B.从事称赞乌大夫文武双全,忠孝兼备,为国而非为己求才,使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乌公的形象。

C.“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良马了,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

D.乌公任用温处士是请石生做介绍人的,因此必须提及石生;提及石生,又可见乌公能广揽贤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14.赠序文主要是叙说友谊,表达友朋间的情谊,而韩愈则以推陈出新的笔力和超凡脱俗的才情,扩大了赠序文的写作内容,被姚鼐称赞为“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两则材料中作者寄予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10.CEG

11.D【详解】“均为不愿为世所用之意”错误,“久不售”本指长时间没有卖出或被接受,《促织》中是指未考中秀才。

12.A【详解】“在寇聚于恒时能挺身而出的隐士形象”错误。由原文“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可知,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手下的人只是介绍了当前的情况,反寇聚集在恒地,并不是说“石处士在寇聚于恒时能挺身而出”。

13.(1)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传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之士,不要被谗言蒙蔽,只听先生的。

“正士”,正直之士;“无昧于”,表被动;“惟……是听”,宾前。

(2)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

“去位”,辞去官位;“谁与嬉游”,宾前,正常语序为“与谁嬉游”;“嬉游”,交游。

14.(1)《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表达了作者对温处士怀才得遇的欣喜,对乌公求贤惜才的称赞。(2)《送石处士序》,表达了作者期望乌公与石处士两人合作成功,并勉励二人能够不忘初衷坚守道义,为国出力。

[参考译文]材料一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对于衣食方面非常朴实,劝他出仕,不答应。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石先生与朋友告别,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行了。”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材料二伯乐一走过冀北的郊野,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又怎么能够使马群为之一空呢?解释的人说:“我所说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伯乐识马,遇到好马就把它挑了去,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了。假如没有好马了,即使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夸的话。”东都洛阳,本来是士大夫的冀北,怀有才能,深深隐居而不愿为官换取俸禄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温生。大夫乌公,凭着天子赐给的斧月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人才,以礼为工具,将他罗致到幕府之下。没有几个月的工夫,又认为温生是人才,于是让石生作介绍人,以礼为工具,又将温生罗致到幕府之下。纵然东都确实有很多才能出众的人,但挑走、选拔的也很多,(当地官员)如果政事有不顺利之处,又到哪里去咨询从而妥善处理呢?士大夫辞去官位而闲居里巷的人,同谁去交游呢?年轻的后辈,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询问学业呢?东西往来,经过东都的官员,也不能在他们的居处以礼仪拜访他们了。人们以这样的情况而称赞说:“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难道不可以吗?

温生到了那里之后,在军门拜见乌公时,请以我前面说的关于宰相将军选拔人才的话,替天下道贺;请把我后面说的关于把我对他选尽东都贤人的私怨告诉他。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节选自《墨子·尚贤上》)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需断处的字母。故古者A圣王之为B政C列德D而尚贤E虽在农与工F肆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指“只”“仅仅”,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恶,意为“讨厌、憎恨”,与成语“深恶痛绝”“恶衣恶食”中“恶”词义相同。C.就列,指“担任职务”,与《论语·季氏》中“陈力就列”的“就列”意义相同。D.章,同“彰”,彰显,与《四子侍坐》中“端章甫”的“章”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家语·卷三》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却巧妙地让子贡得到了答案。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为喻,引出对人生选择的论述。C.墨子认为把爵位、俸禄等授予贤人,是因为贤人的才德,更希望贤人做事成功。D.墨子列举“尧举舜”“禹举益”等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贤人有机会建功立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2)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14.三则材料都围绕“贤者”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B12.C13.(1)我不知道,过去,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都是贤人。(2)倘若想要效法遵循尧、舜、禹、汤的方法,将不可不尊崇贤能的人。14.①孔子认为“贤者”能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②孟子认为“贤者”能舍生取义;③墨子认为“贤者”应该得到尊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是主谓结构,其后C处断开;“列德”和“尚贤”是并列结构,连接紧密,不能断开,其后E处断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与“有能则举之”是假设关系复句,中间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只,仅仅;同类的人。句意:你只知其一。/郯子这些人。B.错误。讨厌、憎恨;讨厌、憎恨;粗劣的。句意: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指厌恶、痛恨到极点。/粗劣的衣服和食物。C.正确。句意:按德行来担任职务。/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D.正确。同“彰”,彰显;与“甫”连用,指礼帽,本处指戴礼帽。句意: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穿礼服戴礼帽。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贤人的才德”错误,文中“非为贤赐也”,是说“并不是因为贤人的才德而赐予。”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识”,知道;“往”,过去;“贤者也”,判断句。(2)“祖述”,效法遵循;“道”,方法;“尚”,尊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可知,孔子认为“贤者”能推荐比自己贤能的人;②由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孟子认为“贤者”能舍生取义;③由原文“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可知,墨子认为“贤者”应该得到尊崇。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郑国子产就不算贤人吗?”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引荐贤人的为贤呢,还是出力的为贤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对。我听说鲍叔牙使管仲显达,子皮使子产显达,却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让比他们更贤能的人显达。”材料二: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材料三: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而且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担任职务,按官级担任职务,按照功劳来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事交给他,他的治国谋略得以施行;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闳天和泰颠,把政事交给他们,西方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所以墨子说:得志,贤士不可不选用;不得志,贤士不可不选用。倘若想要效法遵循尧、舜、禹、汤的方法,将不可不尊崇贤能的人。尊崇贤者,是政治的根本。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其法用铁A数斤B为龙爪C形D沈之水底E系絙F以船G曳之H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10.DEF11.A12.B13.(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粑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14.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大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过曲开通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很大,不是粑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嘉奖了他。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晋伐郑,荆救之。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①自公族趋过之,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 七年夏,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选自《国语·晋语》)【注】①范匄(gài):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人者A刑B其民C成D而后E振武F于外G是以内和H而外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睦,使……和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用法不同。B.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意思相同。C.存亡,存在或灭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用法相同。D.泰,放纵、傲慢,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中“泰”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文子认为得到郑国后会增加更多的忧患,所以不赞同晋厉公讨伐郑国。B.范文子认为如果不是圣人,必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而且内忧危害更重。C.范文子痛斥范匄未经同意就提出“夷灶堙井”的谋略,并对他施以刑罚。D.范文子让宗人、祝史为他祈死,以免遭到祸难,结果也正如范文子所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2)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14.范文子认为国君应怎样做才能治理好国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DG11.C12.C13.(1)称王天下的人建立自己的功德,远方的人就会把他们地方的财物赠送(进贡)给他,所以没有忧患。(2)我哪里知道上天不是授福给晋国而是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大臣一定要警惕啊!14.①使内部和睦团结;②修养自身的德行;③要谦逊公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且国外畏惧。“其民”是“刑”的宾语,其后断开,选C。“成”前省略了“刑其民”这件事,作为一个独立的谓语句其后要断开,选D。“于外”是“振武”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于外振武”,其后断开;“是以”为连词,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是”,意思是“因此”,引出结果句,其前断开,选G。故选C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睦,使……和睦,使动用法/悦,以……为愉悦,意动用法。句意:能够使内部和睦然后才能图谋国外。/以亲戚朋友谈心为愉悦。B.正确。句意:何不姑且想办法谋求国内的团结呢!/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去呢?C.“用法相同”错误。存亡,存在或灭亡/“出入”为偏义复词,强调“进入”。句意:国家的生存或灭亡。/防备盗贼的进入。D.正确。放纵、傲慢/好运气。句意: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上一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对他施以刑罚”错误。由“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可知,虽然范文子提出对范匄施以刑罚,但最终是否落实,文中并未提及。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贿”,财物;“归”,同“馈”,赠送。(2)“庸”,难道,哪里;“劝”,勉励;“其”,语气副词,一定,千万;“戒”,警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可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务必使内部和睦团结;②由“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可知,要修养自身德行;③由“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可知,君主要做到谦逊公正。参考译文: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卻至说:“既然这样,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却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使内部和睦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大夫们都想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且国外畏惧。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罚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百姓,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却想打胜仗,只是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部的忧患。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放下楚国和郑国,把他们作为外患呢?”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赶紧走上前说:“楚军现在把营地上的炉灶摧毁,把水井填平,不撤退又能怎样呢?”范文子拿起戈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小孩子懂得什么?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文子站在大队兵马前面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大臣又都没才干,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一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从鄢陵回国以后,范文子对自己族里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显得更严重。这样的话,祸难必然要发生,我恐怕要轮到我头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以免遭到祸难。”晋厉公七年的夏天,范文子死。冬天,晋国发生了祸难,起先是厉公杀三郤,最后厉公也被杀害。(选自《国语·晋语》)江苏省南通市名校联盟2024届新高考第二次联合调研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小题。材料一: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召入输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蹋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材料二: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黜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迁,指官职升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意思相同。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D.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未成年时拜见吴人顾况,很少夸赞他人的顾况对他大加褒扬,认为他是难得出现的文人。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拔萃。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王涯又说他不宜治郡,于是被追贬为江州司马。C.白居易遭到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畅享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又酷爱佛教,经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写成后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5.材料二中说:“居易累以忠鯁遭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忠鯁”的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