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2.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4.考试结束,答题卡和试题一并交回。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版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南北方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2.隋朝末年,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的“罪”有()①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 ②好大喜功,巡幸游玩③穷兵黩武,连年用兵 ④统治腐朽,宦官专权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5.根据下面《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时间人口数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4531万人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C.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如右图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琵琶、拍板、排箫、笙等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一方面,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材料所述的是()A.唐诗兴盛的原因 B.唐诗产生的影响C.唐诗的历史地位 D.唐诗的创作内容8.后世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C.真实反映了唐玄宗重用奸臣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0.观察右边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C.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 D.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11.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12.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A.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 B.开辟了政府新的财源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1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民族政权对立冲突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C.对外贸易非常活跃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1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15.右侧民谣描述的民族()A.迁都燕京 B.签订澶渊之盟C.曾向北宋称臣 D.统一蒙古草原16.“勇将带兵,披肝上书言国事,铁军雪耻收河山,憾秦贼,偏隅求安,十二金牌莫须有,天日昭昭赤心丹。”诗词描写的历史人物是()A.寇准 B.王安石 C.岳飞 D.文天祥17.《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早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此材料说明宋朝政府()A.重视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 B.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C.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D.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18.以下材料能说明()时期内容唐代凡市,以日中(中午)击鼓三百响,而众已会;日入(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已散宋代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A.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和两市 B.唐代后期城市打破市坊格局C.宋代的城市规模超过了唐代 D.宋代商业活动时间比唐代长19.元世祖忽必烈“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这实质是()A.加快统一蒙古诸部落 B.遭到汉族人民的反抗C.推动蒙古政权封建化 D.不利于社会繁荣稳定20.有学者认为,蒙古(元)统一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但它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其主要依据是()A.统一蒙古,与宋结盟 B.政策开明,民族平等C.讨伐暴政,深得民心 D.结束分裂,顺应潮流21.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22.(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商人的地位提高C.节日的热闹景象 D.城市文化生活丰富23.“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这段关于宋金战争场景的记录说明当时()A.火药应用于军事 B.火药开始发明 C.火药已传入西方 D.金属火器出现24.《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A.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B.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C.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D.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25.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可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非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______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27.唐朝都城______,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南宋都城______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8.960年,后周大将______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史称北宋。北宋时期匠人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9.元朝在澎湖岛设置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在西藏地区设立______,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30.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______》,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31.唐朝是诗的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史合一”的传统,通过唐诗,我们可以对唐朝的历史有更深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杜甫《复愁十二首》节选(1)诗歌中涉及的两位皇帝在位时期都呈现盛世局面,分析共同原因(2分)(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收集了一组唐诗,每一首都与历史教材中提到的某些史实密切相关。请仿照诗①的范例,帮助他把下表填写完整。(4分)序号作者诗名诗歌节选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读①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注:观音台为长安城中的高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示例】唐都长安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人口众多②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注:“文皇”指唐太宗③李白《哭晁卿衡》注:晁衡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④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⑤杜甫《春水》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3)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上述五首诗歌能代表各个方面的盛唐气象。据此,谈谈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2分)3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君主专制】皇帝大权在握,是政权架构的核心。皇帝日常工作主要有:上朝、批阅文件、学习、巡视地方。材料一在古代,交通条件太差,出门非常辛苦劳累,大部分皇帝都是“宅男”。出远门较多的皇帝,首推秦始皇和隋炀帝。隋炀帝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巡游。607年北巡,征发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以通驰道;征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609年西巡,亲征平定吐谷浑,用计使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降隋,设置豁善等四郡,加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使隋的疆域西边远及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尔羌河之西。炀帝每次游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说说你对隋炀帝巡视地方的看法。(2分)【中央集权】材料二中央政府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中央对地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这些措施图示如下:(2)结合材料二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3分)【官僚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创举,也是官僚制度的完善。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神童诗》(北宋)汪洙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余秋雨《山居笔记·十万进士》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先秦诸子而外,当以宋为最。……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3分)33.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亦不减数百万。——杜佑《通典·食货典》(1)依据材料一,指出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选址的原因。(2分)材料二(2)材料二中的工具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材料三(宋代)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只有部分南迁人口租种良田,其余的人只能转向荒山闲地进行垦殖。大批荒地得到开垦,尤其是两浙、福建和江南东西路。在江南地区,待一般的荒地被开垦完毕后,人们又转向了湖泊、山坡等,从而开辟出大批围田、圩田、梯田等。随着素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对麦、粟的需求急剧增加,麦、粟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广大农户于是扩大麦、粟的种植面积。(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人口南迁对经济的影响。(2分)(4)民族要复兴,农业必振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34.妥善处理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都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之为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之为蛮夷……但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放、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关系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唐朝加强民族交往的方式。(2分)材料二“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摘编自《中国民族史纲要》两宋时期的榷场(2)根据材料二,分析榷场的功能,并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成果。(3分)材料三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交融。——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原因。(3分)35.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1)从材料一中你能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2分)材料二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例史实证明唐朝时期中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的互动。(2分)材料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的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2分)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5DACDB 6-10CADAC 11-15DCDBA 16-20CADCD 21-25ADAC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581 1271 27.长安临安 28.赵匡胤 毕昇29.澎湖巡检司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0.资治通鉴 窦娥冤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31.(1)都加强吏治,善于用人;都通过科举制选拔大量人才;都重视农业生产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推动了民族交往与交融;③唐朝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等来华,学习盛唐文化,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发展;④唐朝发展完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⑤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灌溉工具筒车或唐朝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4分,解读意思相近即可)(3)要建立符合历史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协调君臣、君民之间;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要重视人才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32.(1)巩固了隋的统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分)(2)地方官员之间互相牵制;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扩大了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