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针灸学感悟 (二)_第1页
学习针灸学感悟 (二)_第2页
学习针灸学感悟 (二)_第3页
学习针灸学感悟 (二)_第4页
学习针灸学感悟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学习梳理感悟:分

针灸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

现存最在的针灸文献。《黄帝内经•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

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又称《针经》,标志针灸学理论基本形成。

后来针灸学的发展有起有落,不过一直都被传承着。

在这一学期的针灸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对针灸的好奇,到现在

遇到不适可以自己进行针刺,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很大的改

变。

其实我的针灸学习应该是从上个学期开始的。

我自己本身对针灸很感兴趣,上个学期一直在跟一位针灸老师

的诊,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看到老师扎针手法很利落就很崇拜,

病人身上扎了很多针视觉上感觉有点害怕,第一次给病人起针都感觉

很兴奋,总之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奇。

有时候老师行针过程中会问病人:“有么?”我就很奇怪,不

知道是怎么个意思,请教老师,老师说:“就是针感,酸麻胀痛。”

后来骑车时摔了一跤,腿不太舒服,老师帮我扎了几针,那是我第一

次体验针灸,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针感。

后来在诊室呆的时间长了,看到了很多病人在针灸治疗下情况

愈来愈好。

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脂肪瘤的病人,在她的第七颈椎处有一个很

大的鼓包,手腕楼侧也有一个比较大的,病人不愿意做手术,经过半

年多的围刺治疗,脂肪瘤缩小了一半儿左右。诸如此类的病案很多,

看到了针灸的疗效。

上个学期的跟诊收获确实很多,从一个什么也不懂得小菜鸟到

对针灸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但脑海里确实没有一个具体的知识网

络,这一学期的学习确实让我们很受益。

首先是背诵,王老师对我们的背诵抓的很严,说实话,也正是

这份严厉在督促我们坚持背诵经络循行原文、特定穴歌诀、胸穴定位

等等。

还有就是指力练习,最初我连外面买的针包都扎不进,经过一

个多月的练习,我已经可以很快的扎进自己缝的比较硬的针包了,在

实际针刺过程中,的确感到不同。首先是破皮比较快,患者不会感到

疼痛,其次是我可以自如地掌握好下针的深浅。

在取穴治疗方面,我们也有了一些进步。我们知道胸穴的主治

特点有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主治规律有循经主治和分部主治规律。

依靠这些基本知识和对各条经络的了解,我们可以解决一些晓得不适

症状。

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他头很疼,肚子也疼,吃什么

吐什么,问我怎么办,我其实觉得自己挺半吊子的,但人家都问了,

就选了胃经的头维穴,我就说你在头的正中线旁4.5寸,距前发际

0.5寸的那两个点试试。过了不大一会儿,他就跟我说头不疼了,我

还不太相信,结果他说是真的。那个时候一方面觉得很惊讶,一方面

又觉得很满足。渐渐地,周围人一说自己哪里不舒服,我会立刻思考

哪个穴位比较有用。

最开始扎的时候不是不害怕的,不好意思拿同学练,自己又不

敢扎自己,还记得自己右手拿着针,针尖抵着左手曲池穴时纠结的心

理,刺破表皮的疼痛被无限放大,不停的安慰自己,终于进针了,看

着针扎在肉里还有一点心慌,赶紧又起了,自己扎自己都会晕针,现

在想想还是挺好笑的。

下面是我对课程的一些整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

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腌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

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

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

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

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

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醪)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

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

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

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

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

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

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月需外上行

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月需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胸穴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

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

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

于侧面。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

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

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

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

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

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

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6、行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